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西钦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北京时间4月10日21时,人类首次“看到”黑洞正面照。这张“大片”在美国华盛顿、中国上海和台北、智利圣地亚哥、比利时布鲁塞尔、丹麦灵比和日本东京六地同时发布。

    黑泂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存在的一种天休,它具有的超强引力使得光也无法逃脱它的势力范围,该势力范围称作黑洞的半径或称作事件视界。

    黑泂怎么形成的?像宇宙万物一样,恒星也会衰老死亡。一些大质量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燃料耗尽时,内核会急剧坍缩,所有物质快速向着一个点坍缩,最终坍缩成一颗黄豆大小的奇点,并形成一个强大的力场旋涡,扭曲周围时空,成为黑泂。黑洞自身不发射和反射电磁波,仪器和肉眼都无法直接观测到它。

    黑洞和宇宙的诞生和演化有何关系?又和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为了更准确清晰地解答这些问题,科学家们想直接“看”到黑泂。曾有许多间接证据证明黑泂的存在,但科学家从未直接“看”到。4年前,两个黑泂合并产生的引力波信号被科学家“捕捉”到,成为科学界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人类开始“听”到黑洞。2017年4月5日到14日之间,来自全球30多个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启动了一项雄心勃勃的庞大观测计划。他们将分布于全球不同地区的8个射电望远镜阵列组成一个虛拟望远镜网络。最终,科学家们成功拍摄到了黑泂的第一张“照片”,人类终于眼见为实。

    (摘自《人民日报》2019年4月11日文章《人类首次“看到”黑洞正面照》,吴月辉,有删改)

    材料二:

    虽然黑洞距离我们过于遥远,天文学家仍想出了办法观测到它。传统的光学望远镜需要使用越来越大的光学镜面来观察宇宙中物体,而对于射电波来说,还有一种虛拟的方法能把口径变大,这就是此次拍下黑洞照片的事件视界望远镜(EHT)。他们利用分布在全球,总共8座毫米波射电望远镜组成了一个观测阵列,也就是视界望远镜,阵列的基线长度几乎与地球相同,意味着他们“创造”出了一个地球大小的望远镜来观察黑泂。它的能力有多强?据麻省理工新闻报道,可以数清万米开外棒球上的缝线。

    2017年4月,EHT团队连接了世界各地的射电望远镜,让他们都指向人马座A*方向观测几天。实际上,除了半人马座A,他们还有另一个目标——M87星系中心黑洞,这次公布的就是M87黑洞照片,要保证这8处望远镜能同时看到两个黑洞,且达到最高的灵敏度和最大的空间分辨率,每年只有10天左右的最佳观测时间。

    要看到黑洞的照片,另一大难度就是“洗照片”。虽然这个过程在如今社会已经少见,但科学家得到的是黑洞发出的射电波数据,要把它们还原成一个可视化的图片非常困难。因为视界望远镜的阵列一晚上就要产生20000TB的数据,和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一年产生的数据相当。科学家不可能对这些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他们选择传输到两个数据中心再集中分析。观测10天,分析两年,最终得到了这张黑洞照片。

    (摘自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019年4月11日文章《人类认识黑洞的小小一步》,有删改)

    材料三:

    在2017年EHT全球联合观测的3月至5月期间,上海65米天马望远镜和新疆南山25米射电望远镜作为东亚VLBI网成员共同参与了密集的毫米波VLBI(其长基线干涉测量)协同观测,为最终人类首张黑洞照片——室女座星系团中超大质量星系M87中心的黑洞成像提供了总流量的限制。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介绍说,参与本次黑洞拍照的EHT大型国际合作项目的全球200多位科学家中,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有16人,包括中科院上海天文台8人、云南天文台1人、高能物理研究所1人、南京大学2人、北京大学2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人、华中科技大学1人。另外,还有部分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学者。“中国在这个项目中的参与是多方面的,我们与中国同事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EHT董事会主席、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射电天文研究所所长安东·岑苏斯(Anton Zensus)说,“特别是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使用VLBI方法进行观测,随后也实际进行了数据的成像重建,并帮助马普射电天文硏究所使用JCMT射电望远镜进行了观测。同时,中国的同事参与了已获得数据的理论建模工作,希望未来会有更多的中国同事参与其中。”

(摘自2019年4月11日《光明网》文章《中国科学家为人类首张黑洞照片问世做出积极贡献》,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视界望远镜收集的数据繁多,黑洞的第一张照片是对两年来观测数据的重建。 B、黑洞本身不发射和反射电磁波,但它能被证实存在,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范例。 C、黑洞照片再次验证了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也显示了视界望远镜的卓越功能。 D、中国科学家为“拍摄”黑洞做了协同观测、数据成像重建和数据理论建模工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黑洞是一些大质量恒星衰老死亡之后形成的天体,它的超强引力使得光不可逃脱它的势力范围,该势力范围被称为事件视界。 B、人们通过视界望远镜并不能真正看到黑洞的直观影像,而是需要科学家进行数据重建来完成。 C、用于观测黑洞的视界望远镜,由8座毫米波射电望远镜组成阵列,其“口径”略同于地球的直径。 D、科学家成功“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黑洞照片,由此得到了黑洞从理论预言到真实存在的证明。
(3)、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人类对“黑洞”的认识过程。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当代著名视觉设计跨界艺术家宋旦汉字艺术展近日在纽约开幕。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载体,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宋旦用极其独特的创意手法让汉字散发出书画同源的本色之美、形意之美和禅境之美。

    宋旦此次创意水墨汉字展相当一部分作品是以我国百家姓为基础,将姓氏汉字融入茶壶图案,远看是茶壶,近看是汉字。宋旦表示,他的创作指导思想就是努力将汉字形象化、符号化,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和兴趣,从而进一步了解汉字深奥的内涵,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次展览是宋旦汉字艺术海外百城巡回展的其中一环。宋旦坚信,他的创意水墨汉字艺术,将成为弘扬中华文化,加深交流了解,践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新形式,必将进一步体现我们的文化自信。中华姓氏文化也将成为全球华人寻根问祖,进一步强化民族凝聚力的独特文化符号。

(选自李秉新《宋旦创意汉字形象化  让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心》,有删改)

材料二:

    看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人或许会记得张一清,他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语言教学研究室主任,专注于语言教学与测试研究。在这档中央电视台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同推出的电视节目中,张一清作为点评嘉宾持续参与。

    近年来,原创文化电视节目颇受欢迎,从《中华好诗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到《汉字英雄》《中国灯谜大会》,都聚集了不错的人气和口碑。在张一清看来,这不仅仅是做一档好看的电视节目那么简单,而是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我从2014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还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张一清说自己的第一本职工作是关注语文教学,第二是关注汉字本身。认识汉字、了解汉字是阅读的基础,而理解力的提高则能够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和潜能。在张一清看来,汉字里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基因,是每个人接触中华文化的基本单元。本世纪初,他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儿童的汉字认知研究”,探索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力。通过参与语文教师培训,参加语文教学教研活动,张一清对儿童的语文教育问题有独到的见解。为了推广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孩子领略文字的魅力,张一清在北京阅读季“书香校园”活动期间,前往中小学、国家图书馆等地开设讲座,交流汉字文化。

(选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有删改)

材料三:

    文字,是文明时代的标志。在我国,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图形文字,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现存最早最完备的文字体系。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行楷,汉字留住历史的记忆,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程。汉字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也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

    凝结着中国智慧的汉字,是迄今为止唯一存于世上的古老表意文字,将我们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成一个整体。它所具有的形体美、音律美和意蕴美,使民族文化具备了强大的包容能力。

    单字信息含量大,又提升了文字的扩展能力和稳定性,使现代的我们仍然可以阅读2000年前的古代文章,临摹古人的书法。

    “天雨粟,鬼夜哭。”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揭示了文字“出世”惊心动魄的力量。而今天,汉字随着海内外修习者的不断增多,也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散播到世界各地。识字,更思“知”字。

(选自孟扬《汉字,筑起心中的长城》,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4月1日,我国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通知。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目前,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取得积极进展,新区规划编制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材料二:

    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畅、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发展空间充裕,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以特定区域为起步区先行开发,起步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中期发展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

材料三:

    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打造具有相当规模、发展环境更优的集中承载地,一方面,将吸引部分功能在集中承载地集聚发展,有效缓解北京“大城市病”问题,促使北京实现“瘦身健体”;另一方面,推动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疏解,可以避免零打碎敲、盲目布局,提升疏解效率。

    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的重要举措。通过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可以集聚京津冀乃至全国以及国际创新要素和资源,能够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国内领先的科技新城,培育经济发展新亮点。通过推进简政放权、管放结合、优化服务,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构建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为全国其他地区作出表率和示范。

    规划建设雄安新区,主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及与之相配套的部分优质公共服务功能,将进一步强化要素资源的空间集聚,打造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优化整合现有城镇体系,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

    河北省与北京市、天津市发展差距悬殊,公共服务水平落差大,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也是全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典型缩影。规划建设雄安新区,通过集中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提升产业层次、创新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提升河北经济发展的规模水平和质量效益,缩小与京津两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在促进三省市协同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上探索新路子。

材料四:

    雄安新区在全域组织开展“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计划”,把与老百姓生产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承载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和非物质文化记忆列为普查和保护对象,分门别类建档“存根”。截至目前,共登记不可移动类遗存592处,可移动类遗存345件(套)。

    2018年初,雄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在全域组织开展“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计划”,这是一次全方位的乡土文化调查登记和传承活动。老房子、老井、老树、老磨盘、供销社、乡村卫生院、影院、戏台、桥梁、水闸、水塔、雄县佐各庄烈士墓、安新端村惨案遗址、圈头音乐会、鹰爪翻子拳、雄州黑陶制作技艺、郭村狮子会、雁翎大刀、大田庄村苇编字花席等,承载着雄安人民共同历史记忆的遗存陆续被建档“存根”。

    据援助新区工作的河北省文物局调研员刘洁介绍,从调查成果看,三县大部分村庄均有遗存分布,这些遗存是新区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对于雄安新区建设发展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我国传统的媒体媒介方式大多为报纸、电视、书刊等等,随着经济能力的提升,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菝地的变化。人们逐渐受到电子科技的影响,开始使用互联网、计算机、手机等进行信息的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该协力合作,通过双方的优

    势互补,来提升整体的适用能力。当前,我国存在的各类媒介自身的发展边缘已经相继模糊,这也足以证明当前媒介的融合发展巧妙地提升了整体运营合作的水平,其“整体划一”的合作理念能够更加有效地推动信息的传播工作。各类新型技术要学习传统媒体的语言魅力和发展优势,传统媒体也应该打开思路完成自身发展的相应改革,只有两者协调合作才是当前社会应 用的新型目标,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媒体综合运营的发展。

    (摘编自郭磊《浅析新媒体语境下的媒介融合》)

    材料二 :

    表1人类文化和媒介素养发展过程

历史阶段

传播环境

新技能

社会文化结果

古代

口头传播、肢体语言传播、手写文字传播

口头表达技能、肢体语言的掌握识文断字

知识系统的建立和保护、哲学和科学的起源

   

第一次工业革命

印刷技术发明,报业出现

文字素养、报刊素养

语言学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子媒介出现

影视素荞、广播素养

媒介社会的形成、消费文化的流行

信息社会

数字媒介、互联网

数字素养、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

全球信息化、知识爆炸、知识社会

    (摘编自张开《媒介素养理论框架下的受众研究新论》)

    表2受众媒介素养各维度的题项分布

因素

题项

评估能力

明星代言产品广告是因为他们喜欢该产品广告里描述的商品都是值得购买的好商品媒体呈现的信息都是现实环境完全真实的反映

分析能力

我能很好地鉴别媒介上的不良内容在关注新闻时,我总会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我常常能用批判的思维去看待各种新闻报道

创造能力

我曾经参加过媒体组织的线上或线下活动

我经常在媒介上发表文章、图片,上传视频等

    我曾经向媒体提供过新闻线索

    我曾经以投稿、投票、留言等方式参与过媒体互动

看新闻时,我会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验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获取能力

关注新闻时,我会在不同媒体上寻找同一事件的报道来相互比较

    (摘编自马超《数字媒体时代城乡青年的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研究》)

    材料三:

    目前,虚假新闻泛滥,网络暴力事件频繁出现,究其原因,除了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社会各界拥有更多新闻传播渠道而受众媒介素养普遍较低之外,还有现今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空白和漏洞等因素。只有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并加k大力宣传和普及,才能够让大众明 辨是非。

    在当今信息泛滥的媒介环境下,社会受众必须具备正确的是非观和判断能力,这便需要对社会受众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可以通过各社区的宣传栏、政府官方网站、各大媒体等定期发布信息筛选方法、网络防毒等相关知识,让大众能够对不正当信息加以科学判断,并且规范好个人行为,从根本上尽可能地减少虚假、垃圾信息和同质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

    在媒介融合环境下要想避免新闻内容同质化,必须重视内容的创新。懂得依照目标受众的价值定位和社会立场,以决定媒体在信息采集、处理以及话语表达等方面的差异性,在新闻 策划、采访、产品制作以及广告营销等环节当中做好统筹规划工作,让采集到的信息资源在不同媒体上实现合理分配,以打造适应不同媒体特质的新闻产品。

    (摘编自张淇鑫《媒介融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材料四:

    在网络占据主导的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所领导的舆论传播已经失去了自己原有的地位;而媒介融合这种新形式,更是占据了舆论引导的半壁江山,使得每一个网民都变成了舆论传播的主体。但是在网络传播中无疑也掺杂着各式各样、亦真亦假的信息,破坏了新媒体时代的互联网环境;所以,如何对网络信息进行分析、审核和引导已经成为传统媒体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加强把关,才能形成一个好的舆论场。传统媒体需要积极与新媒体舆论进行互动,使用多重效果、多种手段来引导舆论产生的影响,如通过官方公众号等方式对网络信息进行正确的解释,以便增强引导效果。

(摘编自王卓焱等《媒介融合与舆论传播》)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国有国格,人有人格,艺术也有自己的品格。品格层次的高下决定着艺术的精神价值和历史地位的高下。艺无格不立。艺术品格是艺术作品屹立于艺术之林的脊骨。艺术品格的内涵至少包括(    )品格、(    )品格和(   )品格。

    ②中国艺术有“解衣盘礴”的优秀传统。专注痴迷于创造的沉酣而不作世故的权衡和功利的算计,是进入最佳创作状态和确保艺术神圣与纯洁的前提。前人早巳发现:人多一分世故即少一分高雅;利多心急者其艺必不工。

    ③艺术品格的滑坡往往是经不住非艺术的种种诱惑而造成艺术本身相对独立性的丧失。诱于名,艺术降格为自我吹胀的钩誉虫;诱于利,艺术堕落为满身铜臭的摇钱树;诱于权,艺术奴化为察颜观色的登龙符。

    ④艺术是艺术家在泥泞思路上频频滑倒的激情与感悟,它往往能跌出灵感带血的伤口和心灵震颤的歌吟;而在舒适坦途上装作跌倒,则只能跌出滑稽的丑态和矫情的喊叫。

    ⑤任何有健康恬力的艺术都构成自己纯真的氛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游离于情节和性格的床头、拳头,噱头,是甩卖发馊肉汤的胡椒、掩盖灵魂的膏药、装扮卖笑丑妇的胭脂。

    ⑥优秀艺术总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属于的东西。吴昌硕的厚度、齐白石的醇度、潘天寿的力度、傅抱石的速度,都以不与人苟同的艺术个性的戛戛独造在艺术史上留下闪光的篇页。雪地上的第一排脚印最易诱人放弃寻找自己最佳路线的选择。缺乏创造性的模仿艺术已流于下品,没有出息的倒爷艺术更无品格可言。

    ⑦艺术家的品格是由艺术家的人格决定的。艺术家不是完人,艺术创造所必须的素质偏离也常常给他们带来不可避免的缺点和怪癖,所以艺术人格与道德人格既有重叠又有一定的错位。

    ⑧艺术人格有它的标准,那就是以严肃的艺术创造为轴心的文化够感和文化献身精神。

    ⑨艺术家是文化的先知。他的追求是未来。他的任务是创造。为了人类进步及真理,他甘愿做艺术的探险者和殉道者。他想的不是名利,而是争取更多的时间燃烧自己,付出自己。

    ⑩我们期待艺术品格和艺术人格在新的高度和层次上趋于统一。我们期待创作出优秀艺术品的艺术家同时也创造出优秀的自己。

(选自翟墨《艺术的品格》 ,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的民心测评

    儒家将“天命”和“民心”捆绑在一起,一代代学者不断积累,创建出一整套浩繁的政治学、伦理学理论。要言之,《尚书•泰誓》中所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可以总概儒家的“民心”诠释之道。以此来证明天命与民心之间的关联,告诫君王,江山社稷非为个人私产,乃是替天看守,只有得民心,才能得到天命,失去民心则失去天命。在这样的逻辑下,很合理地推导出“君为轻,社稷次之,民为贵。”(《孟子•尽心下》)这种理念当然不能等同于现代政治理念中的“主权在民”,但将民心、民意,与终极的仲裁者——天,紧密联系在一起,对掌握最高权力的君王,有着强烈的制约意图。

    那么,如何观测民心渐失、天命将终呢?在没有现代选举制度和中立媒体进行民意调研的前提下,政府的公信力以及言论自由程度是观测民心变化的一个比较现实的指标。“民无信不立”是古代中国评价一个政权的公信力最有名的一句话。如果一个政权在民众中公信力产生危机,甚至说完全破产了,那么就可以说其执政“民心”正在迅速地流逝。古代社会,官府公信力产生危机,甚至破产的一个最显著的社会现象就是:流言甚至“谤言”肆虐,而官府陷入了“塔西佗陷阱”(亦即当一个政府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在没有现代传媒业的古代,民间歌谣、段子、流言不失为统治者观察舆情的重要参照系,因此中国周代天子派采诗官摇着木铎巡行天下,收集歌谣,以观执政之得失。到了西周后期,厉王暴虐,国人苦不堪言,于是民怨沸腾。周厉王采取的是掩耳盗铃的办法,派人监视百姓,不许散布对其不满的言论,这下,大家都不说话了,似乎天下太平。可结果是国人暴动,厉王被放逐,凄惨地死在山西霍县。周厉王的倒行逆施、钳制言路,也为后世奉献了另一个成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钳制言路,必然失去预警机制,统治者容易飘飘然,总觉得自己英明伟大。秦以后,周朝的封建制被废除,皇帝直接统治的疆域比秦以前广阔得多,人口也多得多,照理说,其对民心得失的观测难度更大,可是后世不少帝王,采取的却是“防民之口”,直到王朝灭亡时才明白民心早就失掉了。

    孔子、孟子等先贤对民心和天道的论述,在现代民主政治制度未诞生前,有着相当的价值,可作为执政者的镜鉴。真实的“民心”“民意”得不到呈现,为官者必然沉浸在自己营造的繁荣稳定假象中。如此下去,等承认民心尽失时,为时已晚。就如清末摄政王载沣等满蒙亲贵,到了不得不退位时,才悔不当初,清朝末代皇帝在《退位诏书》中也说道:“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其实就是承认自己已经失去了民心。

    在中国古代,依照先贤的教导“民心”可以测评得八九不离十。怕就怕,自毁预警机制,失了民心还不承认。

(摘编自《历史的倒影》,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5月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实践中孕育出来的独特文化形态。革命文化与今天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高度契合之处,这使得继承革命文化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文化源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价值追求。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天下为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诚信互助、上善若水、天人合一”等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美德追求。这些优秀道德基因和价值元素在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就革命文化而言,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都体现了爱国、为公、自强、勤廉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时期的继承与弘扬。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论,其基本理念和内容如爱国、诚信、友善、和谐等,也都充分体现了对忧国忧民、讲信修睦、与人为善、崇尚和合等中华传统美德的辩证汲取和发展,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创新。

从内容上看,革命文化内容丰富,既是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理想、人格、心理、精神、行为方式的综合,又是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革命实践和文化心理的重大文化成果。可以说,革命文化不仅凝结着高尚的道德资源,还是一种价值体系和真理文化。它从形式到内容,从表面到深层都蕴含着民族的独立与国家富强等政治目标,社会自由、民主平等、正义等共产主义价值诉求,敬业奉献、艰苦朴素等精神品格,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容都有着相通和契合之处。这意味着弘扬革命文化其实就是在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和精髓,促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理解。

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属精神文化系统,虽然在不同时空出场,但若将它们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个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便会发现,二者在目标导向上有着共同的交汇点。这个交汇点就是致力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革命文化在革命实践中形成,在革命时期其存在的价值就是坚定革命信念,凝聚革命力量,齐心协力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提供支撑。在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时期,重温和发扬革命精神,是为了激励民众克服改革阻力和困难,进行伟大斗争,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其宗旨就是引领与整合多元价值,树立共同的价值标杆,抵制各种错误价值观,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准,为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汇聚精神动力,从而助推民族复兴目标实现。由此可见,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有着共同的文化根基,还有着共同的长远价值目标,在“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这两个重要方面保持了高度统一。这样的内在统一性有助于彼此产生深度共鸣,从而助推革命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编自田旭明《革命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

材料二:

怎样传承和弘扬红色革命文化,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是一项极其复杂艰难的系统工程。认真做好这一工作,要在思想认识和实际工作中下苦功夫。

第一,在认识上增强对红色革命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特别是增强对红色革命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重点任务、方法途径的认识,打好认识上的前提和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做好文化工作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使得我们对文化自觉、自信、自强,增添了新的认识。

第二,在实践上做扎扎实实的工作。从本质上说,红色革命文化是一种精神存在。只有通过人们的实践,才能将其转化为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力量。也只有当红色革命文化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且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的时候,才能形成为综合国力中的文化软实力,成为让更多的人主动接受、让更多的国家民族愿意分享的文化。所以传承和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个在实践中的复杂工作过程。建设这一过程起码要经过发掘→制作(研究、创作等)→传播(平面媒体、电子媒体、立体媒体等)→接受→行动→成效→影响这样几个主要环节。而在这一中心链条周围,还要有若干辅助链条,如组织管理、资金支持、技术设备等等。

总之,凡是有利于发展繁荣中国红色革命文化的事,都应当而且积极主动地开展起来。传承弘扬红色革命文化之事也和干其他任何事情一样,重在实践,重在行动,重在从我做起,重在从当下做起。

(摘编自荣开明《红色革命文化:内涵、特征与弘扬》)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