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温州市民办初中联盟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现代文阅读

“吃鱼聪明”:你当笑话听,顶尖杂志却告诉你这是真的

    老话常说“吃鱼聪明”,一直以为是老人编织的美丽的谎言。然而21日,宾夕法尼亚大学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上发表一项最新研究,研究发现儿童经常吃鱼能够改善睡眠质量,从而提高认知能力。

    研究选取541名9-11岁的中国儿童,分别调查了每个月吃鱼的频率及睡眠状况,此外进行了智力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每周吃鱼两次以上的儿童比很少或从不吃鱼的儿童睡眠质量更好,IQ更是后者的3-4倍;吃鱼可以通过ω-3脂肪酸(主要成分为“脑黄金”DHA和EPA)等直接影响神经系统的认知功能,另外一个重要途径是ω-3脂肪酸能够促进褪黑素的产生改善睡眠质量,从而提高认知能力。

    因此专家建议重视食用鱼类的益处,尽早将其纳入孩子的饮食中。事实上,吃鱼不只对儿童有好处,还能降低老年人认知障碍和痴呆的风险。那如何吃鱼才能吃得更健康呢?哪些鱼更健康?

    通常大部分海水鱼DHA和EPA含量高于淡水鱼,如金枪鱼、三文鱼、鳗鱼、带鱼等,事实上有研究表明部分淡水鱼中的DHA含量完全可以与海水鱼相媲美,如鲈鱼脂肪中DHA含量高达18.6%,而带鱼仅14.2%,因此淡水鱼和海水鱼同样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在挑选鱼类时更应该关注鱼体本身,专家建议选择海水鱼时应尽量选择食草鱼,因为通常食草鱼的汞含量低于食肉鱼,淡水鱼应尽量选择活鱼,或从正规渠道购买鱼体完整的、气味正常的鱼类。

    鱼类常见的烹调方式有油炸、红烧、清蒸、炭烤,然而DHA和EPA等不饱和脂肪酸难以承受高温,且易氧化,因此不同的烹调方式会不同程度地破坏鱼类中的DHA和EPA。有研究表明油炸过后DHA和EPA保存率在70%左右,而烧烤、清蒸处理对ω-3脂肪酸含量影响较小,微波处理保存率高达90%。DHA热不稳定,因此很多人为了保证DHA的摄入通常选择直接食用生鱼片,事实上生鱼片中容易携带肝吸虫幼虫,尤其是淡水鱼,一旦进入体内可长期寄生在肠道中,引发肝吸虫病损害肝脏,高度酒、芥末、酱油等蘸料很难杀死寄生虫幼虫,如高度酒中浸泡30分钟可能才会有效。因此尽量少食用生鱼片,或选择正规的料理场所。

    吃多少鱼才能保证摄入足够的DHA呢?《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2013版)中0-3岁婴幼儿EPA+DHA的参考摄入量为每日100mg,孕妇和乳母为每日250mg,对其他部分人没有明确规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成人每周吃鱼280-525克,每天40-75克。以带鱼为例,100g带鱼约能提供250mg DHA,可见适量吃鱼足以保证人体摄入足够的DHA,还能控制重金属的摄入。

    适量吃鱼有益身体健康,但有一部分人吃鱼反而会有害。

    ①痛风患者。痛风是人体内嘌呤代谢紊乱所致,而鱼类中含丰富的嘌呤物质。

    ②出血性疾病患者。EPA能抑制血小板凝集,容易加重出血性疾病患者的出血症状,如血友病。

    ③服用部分药物的患者及易过敏体质。经常被医生告知用药应“忌辣忌腥”,这是因为鱼类中的组氨酸能生成组胺,降低药物的疗效,如扑尔敏、苯海拉明等,此外组胺积累还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研究表明鱼类除了提高认知能力外,还能保护心脏,预防乳腺癌。(选自科普中国)

(1)、本文主要介绍了研究发现儿童经常吃鱼的益处和两部分内容。
(2)、根据上文,下面关于“吃鱼”的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儿童经常吃鱼能够改善睡眠质量从而提高认知能力,也可直接影响神经系统的认知功能。 B、海水鱼营养价值远远高于淡水鱼,所以多吃海水鱼更聪明,特别是食草海水鱼。 C、醉河虾即便经过高度酒长时间的浸泡,也不能长期吃。 D、鲈鱼的DHA含量高于带鱼,因此鲈鱼应尽量生吃,带鱼应尽量加热吃。 E、为预防乳腺癌,保护心脏健康,降低痛风风险,应该多吃鱼。
(3)、温州籍编导邢时苗是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亚洲文化嘉年华”的总导演,被誉为“当今文艺舞台和舞蹈创作大师级人物”。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他认为这有赖于温州基因,“首先温州人聪明,是吃鱼吃出来的……”你是否认同邢时苗的说法?请你结合上文和链接资料说明。

    (链接材料)

    材料一:达尔文曾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对科学的热爱,对长期探索的坚韧,对观察的搜索,加上对事业的勤奋。”

    材料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47个成年人的大脑进行扫描成像,并对这些人进行了标准的智商测试。结果显示,智商测试中得分高的人同得分低的人相比,其大脑中脑灰质含量更多。在大脑某一区域灰质越多,人在相关领域也就表现得越聪明。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有人擅长数学却讨厌文学,而另外一个与他智商相同的人,可能恰恰相反,喜欢文学却讨厌数学。

    材料三: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智商研究人员普罗门则认为: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发现脑灰质含量和智商有关,这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人类智商与大脑外形之间最密切的联系,但是这种联系依然不够确切。剑桥大学的智商专家邓肯也表示,这一研究到底有何意义,目前尚很难断言。

举一反三
                                                                                        坐在最后一排 
      ①上小学时,我一直是个自卑的女孩,因为丑,因为笨,因为脾气倔强、性格孤僻和同学们合不来……每次调座位,老师都把我安排到最后两排,只因为班上有好学生才有资格坐前排这个不成文的规定。到后来,虽然我个子很矮且是全班视力最差的一个,但我索性赌气似地主动要求老师把我固定到最后一排去。
      ②坐在最后一排的几乎都是调皮男生,我和他们无话可说,要想听课却又看不清黑板上的板书,所以每次上课,只是呆滞地盯住黑板做一些毫无意义的遐想。
      ③后来,班主任调走了,年轻漂亮的白老师接任。她说她对每个同学的情况都能知道得明明白白。我不屑地瞧着她:她真有那么大神通?她会知道我近视吗?她知道我是赌气坐最后一排吗?她会知道……
      ④没想到过了几天,她竟真的注意到了我。
      ⑤那天语文自习课上,我摊开练习本做题,其实我只做造句和一些想象性的题。我正噙着笔胡思乱想,一只手伸过来抽走了我的练习本:“小脑瓜想什么呢?”从未享受过如此“待遇”的我禁不住心头一暖,但还是老实地趴在桌上,胆怯地听着她翻阅的声音。
     ⑥过了世界上最漫长也是最短暂的几分钟,我畏惧地等待着习惯性的雷霆暴怒,却惊奇地听见她轻柔的笑声:“非常好,很有想象力。‘花骨朵们在树枝上聚精会神地倾听春天’,多有灵性啊。可为什么不说‘倾听春天脚步’呢?”
      ⑦“有时候春天是没有脚步的,是披着绿纱乘着风来的。”第一次受到了如此嘉奖,我顿时大胆起来。
      ⑧她没有说话,轻轻拍拍我的头,走上讲台用我的练习本讲起了造句。那半个小时使我第一次感到快乐、幸福、晕眩和陶醉。直到下课后同学们纷纷向我借练习本时,我才如梦初醒,惊慌失措地把练习本塞进书包里,要是让同学们看见那大片大片的空白,我该多丢人哪!于是我连夜把没做的题全部认认真真地补上了,通宵未眠。
      ⑨以后的日子里,白老师特别注意查阅我的作业,关切地询问我其他学科的情况,还抽空给我讲一些浅显的文学知识。A每当她带着清香的气息在我身后停下时,每当她弯下腰接近我低低地说话时,每当她带着微微的笑容慢慢离去时,我都感到从未有过的紧张、激动、惭愧和快乐。我这才发现,我以往的愤愤不平和自暴自弃是多么无知而愚蠢,我的虚荣和脆弱让我受到伤害是罪有应得,因为我从来就没有积累起受人尊重和宠爱的财富、可以引以为荣的资本!——我只配坐最后一排。
      ⑩在我笨拙勤恳的努力下,我的各科成绩很快进步起来。可是由于近视看不清板书,仍给我的学习造成了一些不大不小的障碍,但我没有告诉老师,B我有什么资格向老师提要求?
      ⑾一天,白老师在我旁边听数学课,她因没课本而和我一起合看。她看到我把黑板上的“8”写成“3”才知道我的近视。
      ⑿过了一段时间,白老师宣布进行语文测试并声明:“前五名有奖。”一向对考试毫不在意的我也禁不住跃跃欲试地忙碌起来——就是不获奖也要有进步啊!
      ⒀“第一名,乔小叶!”白老师大声念道。
      ⒁天哪!我是第一名!我愣住了。
      ⒂“这次考试,同学们普遍不错。特别是乔小叶,坐在最后一排,眼睛还近视,可她不怕困难努力进取,终于取得好成绩。我不但要给她应获的获品,还要给她一份特别奖励——坐在第一排中间座位上!希望同学们向乔小叶学习,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 
……
                                                                                                 (选自《读者珍藏版•我的故事》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善良的种子
                                                                                                                                               朱成玉
        ①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
        ②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一空的老人,自己步行40里路回家。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亲又是为了节省路费,“抠王”的名号在村里愈发叫得响亮了。
        ③父亲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成了小偷光顾的对象。那一次正是春播时节,父亲和几个乡邻去城里买种子。买完种子后,父亲的兜里还剩下100多块钱,他没花,连午饭都没舍得吃,就和几个乡邻急匆匆地坐上了回乡下的客车。大概是买票的时候,被人瞄上了他兜里的那张100元的票子,再翻口袋的时候,那张100元的票子就不翼而飞了。在那个年代,100块钱不是个小数目,可以买很多东西呢。父亲急得满头大汗,在翻遍所有的口袋,确定钱丢了之后,父亲感到眼前一黑,差点晕倒过去。车上人很多,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感觉每一个都像是偷钱的人。
        ④父亲正在心里痛骂自己粗心大意的时候,听到了车下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尖叫:“我的种子丢了,你们谁看到我的种子了?那可是我家里一年的种子啊……”
        ⑤那个丢了种子的女人在那里不停地抽泣,她说她把种子放在站点,自己去解了个手,就这一小会儿工夫,种子咋就没影了呢。她说她家死了男人,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支撑着,她命苦啊。她呼天抢地。车里人都纷纷对这个丢了种子的人表示同情,纷纷谴责那个偷种子的缺德的人,他断了穷人家的活路。
        ⑥“不管咋的,先上车再说吧。”父亲劝她,忘了自己也是个遭遇了盗贼的人。
        ⑦父亲向同来的乡邻要了个空袋子,放到那个女人手里。他解开自己的袋子,一捧一捧地往那个素昧平生的人的空袋子里装种子,一边捧一边说:“你少种点,我也少种点,日子总能挺过去的。”与父亲同来的乡邻,看到父亲的所作所为,也都纷纷打开袋子,往那个人的空袋子里捧种子。不一会儿,那个空袋子就鼓了起来,仿佛吃饱饭的人,振作了精神。那女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个劲儿地要给父亲和乡邻磕头。父亲说:“谁还没有个难处,都帮一把,就挺过去了。”
        ⑧满车厢的人都亲眼目睹着父亲的小小善举,他们不知道父亲的心灵刚刚经历的创痛。父亲也自始至终没有向人说出自己的钱被偷了。
        ⑨下车的时候,人很挤。他感觉被人紧紧地贴了一下身子。父亲再一次翻口袋的时候,发现那张百元票子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就是他自己的那张,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
        ⑩望着从车上下来的一个个人,父亲看谁都不再像是小偷。
        ⑪这个世界上,每一颗良心都是一粒善良的种子,或许你没有财富,无法慈善,但你可以去做一粒善良的种子,把爱孕育,让爱开花。这些种子会让世界阳光明媚,花团锦簇。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冰窗花

任随平

    ①冰窗花盛开在冬日的窗棂上,是一道绝美的风景。尤其是在久居乡下的那些日子里。

    ②于是,每到冬日,我会有意无意念起贴在冬日木格窗棂上的冰窗花。冬日的居室里,总会生了炉火,白日里,落了雪,一家人和和暖暖地或斜倚、或平躺在温热的土炕上。母亲选了废旧的布料,熬了糨糊,炕头置一炕桌,安安静静地做着鞋垫。父亲借了炉火,熬着罐罐茶,火苗间或跳出来,舔舐着茶罐,茶水滋滋地发着声响,茶香随着响声氤氲开来,整个屋舍内顿时茶香弥漫,即便是不常喝茶的人,浸淫在如此的茶香里,也会有几分迷醉,几分品咂的热望。而我,总是斜倚在墙角,捧了热爱的书籍,一页页,在缓慢流走的时光里,细品一份恬美与温馨。冬日的白天总是很短,像兔子率性的尾巴,一甩,一天的时光就溜走了。而冬日的夜晚,唯有恬静安谧。雪花簌簌地落着,风安静地睡去,村庄被夜色围拢而来,婴孩一般安卧在远山近水阔大的臂弯里。屋舍之内,炉火正旺,壶水呼呼地散发着热气,木格窗棂的玻璃上,热气凝结而成的水珠簌簌流泻下来,洇湿在墙壁上,像梦呓的印痕,烙着时光的印记。

    ③晨曦微亮,不必急于晨起,和衣而坐,望向邻近的窗棂,你会惊喜地发现,整个窗玻璃上冰窗花葳蕤如春。轻轻地凑近,似乎能嗅出冰窗花散发着馥郁的馨香,冰洁,剔透,令人心灵震颤。手指轻轻抚摩上去,冰窗花棱角分明,如一朵朵雪花,被夜神的手指悄悄安抚上去,灵动而又精美,既有花之妩媚造型,亦有花之悄然神韵,不是俗世哪一双巧手能够裁得出的。面对如此精美的自然神物,又有谁忍心去擦拭呢?但又有谁能长久地屏息凝视,而不凑近哈气顽皮呢?于是,悄然撮圆了嘴唇,凑上前去,吹灰般轻吹一口气,冰窗花随着热气消融开来,逐渐地四散开去,这个过程,是多么美妙而悄然无声。

    ④就这样,冰窗花伴随着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天,而今我已走过而立之年,故园的房屋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老去,像一个已值暮年的人,正在经历着风吹日晒的剥蚀。而盛开在木格窗棂上的冰窗花,还依旧长久地驻扎在我的梦中,每每半夜惊醒,我都在与冰窗花相视而笑,彼此言说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⑤冰窗花,你盛开在故园窗棂上的,不只是花,更是人生路上愈走愈远的梦幻,带着我深深的牵挂和思恋。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①葳蕤(wēi  ruí):形容枝叶繁盛。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