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文章第二部分;三味书屋中的生活,回答问题。

①原文中怎样描写三味书屋的环境?

②对先生外貌是怎样描写的?他的品格怎样?

③先生有哪些特点?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我的语文老师王承刚
                                                                                                       文/慢三
        ①王承刚是男的,我们却都叫他王奶奶。这就是我对他外形的描述。
        ②王奶奶三十岁出头,一米七有余,皮肤泛白,高度近视,走路时弓着背,两只手掌在胸前反复揉搓,一副冻得快死的样子,哪怕是在盛夏。当时我们高二结束,我由于成绩一贯中游,被分到了文科差班。王奶奶便成了我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
        ③王奶奶常年带文科差班,颇有心得,学校对他的要求也极低——只要别出事,就任这帮垃圾闹腾去吧。但王奶奶不是这样的人,他是个好人,一个好人怎么忍心放任自己的学生像茶水中的渣滓一般螺旋式沉入玻璃杯底呢。虽然可能我们的确就是渣滓。
        ④于是,奶奶开始管教我们。他每天六点半就把大家拉到教室早读,晚上十点还不放我们下晚自习。他或许并不渴望得到大家的感激和尊敬,只求无愧于自己那份好心肠。这样的教育方式当然让人痛苦,大家不仅毫不感恩,反而在背后对他极尽挖苦,厌恶透顶。
        ⑤我并不讨厌他,因为王奶奶表扬过我的作文写得还可以,大体的内容是,几乎没有用重复的词语。当时,听到这话对我这么个虚荣心很强的人是多么的欢欣鼓舞。可后来一想,这不是耍我吗,按这样的逻辑,编新华词典的那帮人不是可以被称为文学巨匠了?由此可见,他这个语文老师当得有多么的精明
         ⑥有一次上作文课,我写了篇小说交了上去。那篇小说大概只有四五百字,属于彼时流行的“微型小说”范畴。下一堂课,王奶奶端着一叠作文本进来,只说了一句“下面我给大家念一篇作文”,然后就念了起来。他念的正是我写的那篇小说。我突然紧张死了。而且不知道为什么,这篇在我写时感觉还不错的微型小说,通过王奶奶的嘴里念出来后,我觉得写得糟糕极了,颜面全无。当时我只能在心里祈求他赶紧念完。终于,他合上了作文本。“这是我们班的一个同学写的,我觉得他写得很好,可以去参加微型小说大赛。”说完,他停顿了一下,然后念出了我的名字,“上来,把作文本拿下去。”在我上台的过程中,我的垃圾同学们突然集体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在这堆莫名其妙的掌声中,我原谅了可恶的王奶奶。
         ⑦他有个五岁左右的女儿,经常在我们上课的时候到教室里窜来窜去,活跃气氛。据传闻,王爷爷(既然她老公叫王奶奶,我们有必要一视同仁)是另外一所中学的英语老师,因为与该校某体育老师搞婚外恋,导致了这场婚姻的失败。在这件事情上,王奶奶一反软弱的常态,跑到女方学校去闹了好几次,似乎还被人揍过(有次上课明显左脸比右脸要大),终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些胜利,比如女儿的抚养权。鉴于这种特殊情况,学校也给予理解和宽容,允许他在上班上课的时候把女儿带在身边。小姑娘什么也不懂,整天高兴得跟只铃铛似的,走到哪儿响到哪儿。她短发,干瘪,瘦弱,好动,像个假小子,与王奶奶完全是两种气质。通常情况下,等王奶奶转身在黑板上写字的空隙,我们就捏捏小姑娘的脸蛋,摇摇手臂,再给她塞块糖,逼着她称呼自己的爸爸为王奶奶,这时,小姑娘却表现得比她爸爸更像男人。
        ⑧王奶奶偶尔也会在课堂上念一念他不曾发表的作品,多是一些文学青年略带伤感的青春校园故事。我们一度怀疑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原型。犹记得王奶奶用带有些许哭腔的嗓音念道:“就在这一刻,我才清楚地意识到,青春结束了,社会像一所监狱的监狱长一样面带微笑向我们张开了空虚的怀抱。”
        ⑨毕业后,我只在街的那一边见到过他一次。我没有喊他,因为前一晚我和朋友唱KTV弄坏了嗓子,实在喊不出声来了。他肯定没看见我,因为他深度近视,且没戴眼镜;我也近视,同样没戴眼镜,却真真切切地看见他了,这是何故?
        ⑩昨天在书店,我看到一本名为《枯萎》的长篇小说,作者署名就是王承刚,心里一阵激动。可当我打开一看作者简历,发现无论是年纪、身份,还是籍贯,都与我的老师王承刚毫无瓜葛。于是,我又把它塞回了书架。
                                                                                                                                                            (选自《一个》,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相关问题。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呼呼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呼呼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回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一个叫英子的姑娘
    我收到了一封来自故乡的信,写信的人是一个17岁的残疾姑娘,她叫英子。她在信中说,虽然她因为残疾没有进过校门,可是她通过自学可以读书,她很爱好文学,很希望我在回老家的时候能够去她的家里做客,当面看看她的习作……
    她的信写了两个页码,在信的末尾,她说:“老师,如果您能够接受我的邀请,就在我的生日那一天来我们家做客,我的生日是清明节前的一天,我会让父亲劈最好的木材给您烧水喝,请您吃我们自己家的果树上摘的水果,我还打算送您两只我们家的小白兔,因为我从您的文章中看到,您在济南的家里也养了两只小白兔,我盼望着。”
    我能够猜想得出,这个没有出过家门的残疾女孩,拿出了多么大的勇气给我写这封信。我也能够想象得出,她对这封信的结果,怀抱着多么美好的希望。我没有任何理由拒绝这样一份真诚的邀请。因为我相信,在我的生活中,还没有任何一份邀请,超过这份邀请的分量。
    就在一个周末,我与妻儿一起,从济南出发,去拜访这位情深意重的女孩。我事先没有回信,也没有让当地的朋友事先告诉她,我想,我们的突然到访,也许会给她更大的惊喜。
    这是一个普通的农家院落,门口长着两颗巨大的梧桐树。在村里人的指点下,我找到了姑娘的家。村里的乡亲很热情,他们像自己家来了亲戚一样把我们热情地领进了家门。
    姑娘的父母都在,他们正在院子里的小菜园中侍弄蔬菜。还没有等我们自我介绍,夫妇两个似乎明白了我们的身份,他们的喜出望外洋溢在脸上。父亲立刻对着房子中喊:“小英子,小英子,鲁老师来了,鲁老师来了!”
    妈妈则奔跑一般,去厨房里拿来暖水瓶,就在院子里的枣树下的水泥板桌子上沏茶。然后,又去厨房里拿来几个木凳子,招呼我们坐下,又招呼乡亲们坐下。
    就在我们要去房子里看望英子的时候,英子出现在了房门口。她拄着双拐,扎着两根很长很长的乌黑的辫子,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显然,我们的到来出乎了她的意料之外。她的眼睛中是惊喜,是激动,还有一些暂时的不知所措。她一边称呼着“鲁老师,鲁老师!”一边对自己的父亲说:“爸爸,你要用我们家的苹果木,给鲁老师烧水喝。”
    我说:“英子,什么木都行啊。”
    “不,必须用我们家的果园里的苹果木。”她很坚决地对父亲对说。
    她的父亲立刻对我们说:“一定,一定,我这就去柴房取,我一直都留着,孩子盼望很久了。”
    我来到了英子的房间,她的床上,里面靠墙的一面摞满了书籍和杂志,一张陈旧的桌子上摞满了厚厚的习作,有诗歌,有散文,也有小说。
    我选了一些她的习作,她的习作,尤其是几篇散文,散发着浓郁的乡村气息,犹如来自泥土的芳芳,有麦田里的绿意,又有梧桐花的芳香。
    她的满脸上都是真挚的虔诚。她问我:“老师,你看我行吗?”
    我用坚定的目光看着眼前这个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待和梦想的姑娘。我说:“英子,你一定行的。有一句话你知道吗?你的生日,像耶稣的生日一样值得庆祝!”
    我看见,英子的眼睛里多了几颗晶莹的露珠。她的面孔上,更多了几份坚韧和希望。
    英子对我说,也对在场的人们说:“我从来没有过这样幸福的生日,我今天,是天下最幸福的人!”
    告别英子和她的家人,回到我生活的城市,我在当天的日记中记下这样一句话:“任何一个人的生日都可以不同凡响,都值得像耶稣的生日那样庆祝;任何一个人的未来,都充满无限的可能和希望。”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竿冷

    ①是哪一个参访河山的古人,在踏破芒鞋之后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成了古往今来,登临山水者的箴言。

    ②山之仁,在于容纳参天古术,亦褓抱了任何一株愿意驻足的小草。山愿意合抱,让|雨水注成湖泊,也愿意裂身,让瀑布发声。山裸露在天空之下,任凭雷劈雨打;也忍住干旱季节不知从何而来的火燎。山仍然沉默,像一位仁者在希望与幻灭共生的人世上闭目养神。

    ③水的流动多么像智慧之路。水从来不眷恋过往,流动是它唯一的宿命。水或回旋于礁石间,思索如何绕身而过,轻轻地扬弃了河道上的颜石,既不争辩,也毋庸和解,只派一匹青苔教导它们水的含义。至于飘落在水面的柳絮花片,水愿意负载它们,做它们的足,却在流程里教会它们,凡是离乡背井,追寻更宽阔天地者,必须永远是个孤独者,水不曾允许它们在河面上发芽,遂在中途,慷慨地收留它们腐朽的体肤。就连天光云影,也无法沉淀为水的四肢,智者不宜耽溺,不宜收藏过多的身外之物。水草不断招摇,鱼群愿意繁殖以丰富水的仓廪,但水哉水哉,流动是唯一的命运,纯粹的命运。

    ④山以洪钟型的绿意招呼,水回应以短笛。像两位久未谋面却又不曾相忘的故友,一路循声对答。

    ⑤“为何你总是赶路,难道万顷田地不值得你献身?一塘鱼肥不值得你孕育?你口口声声要与海洋汇合,如果千江万川不汇聚为海,这世上的生灵,岂不拥有更宽广的土地,锄出他们的家园,种植他们的米乘?”山问。

    ⑥“我岂能成全短暂的荣华?如果千山万江耽溺于小小的宅舍,在草树鱼粮之中,慢慢耗尽血脉,谁来成全沧海?谁显示给生灵?这繁花茂林的土地上有一片无法征服的海洋,像手中繁华之钥,无法开启永生的琉璃门。我多么希望微笑永远停留在子民脸上,但我更愿意海洋启示它们关于不可捉摸、无法猜测的生之奥秘。唯有幻灭能洗尽它们脸上的油脂,教它们做一个谦卑的人,做一个绒默的人!”水答。

    ⑦“那么,我是你的反面了。生之短暂,是你我都知道的,我担忧在啸的浪头席卷一切,把短暂生辰里仅有的欢乐吞没,是故,我愿意永远固守在此,至少,这世上有一座高山,是狂涛追赶不到的,他们可以携带妻儿到我的怀抱里躲避,我预先准备柴薪与蔬果,让他们取火生烟。所有受苦的人看到烟,可以前来分食,如果你执意以死亡惊吓他们,我亦执意张起绿荫,让他们在此成家、繁衍,以生命连接生命,以人造人,永远抵御你的偷袭!”

    ⑧“你岂能抵描无跟之海?这世上,有多少繁荣的山,便有多少幻灭之海;有多少生之贪爱,便有多少死之恐惧。你我岂是为敌的,我们一动一静,一实一虚,无非为了等待一个真正认识我们的人。他站在你的赖峰吟诵水的歌谣,他坐在我的河畔,默读山的倒影。他能自你的多情中谛听我,从我的无情里注视你啊!”

    ⑨山仍然盘坐,为了襁抱;水仍然奔赴,为了幻灭。仁者以身为泥,种植希望;智者只是冷冷地观照。

    ⑩当死亡袭击生灵,肉身还给山,而眸底下的人泪属于水。山水的对话在冰封的寒冬里沉默了。江面浮着薄冰,仿佛一江冻结的语言。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