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上海崇明区2020年中考语文一模(暨上学期期末)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  宝

魏炜

    ①老孙有一儿一女,同一年,两个孩子都成家了。

    ②结婚后就要生孩子。老孙叫过女儿说:我们年纪都大了,没办法一块儿看俩。你哥的甭说了,我们肯定得看着。你的孩子,自己想办法吧。女儿点点头,没说啥。

    ③两个孩子相继出生,没差一个月,都是男孩儿。老孙乐得脸上开了花。他给孙子起名叫大宝。想让外孙叫二宝。女儿淡淡地说:我家孩子不是宝,我们也不叫宝。果真没叫宝,叫晓晓。

    ④女儿把婆婆接来,照看孩子。孩子三岁,上幼儿园了,婆婆着急忙慌地回乡下,跟公公团聚去了。女儿和女婿只好自己带着孩子。

    ⑤有一天,老孙带大宝到小区的中心广场上去玩,见几个孩子正蹲在一个角落里看着什么。大宝也要去看。老孙拉住他:“蚂蚁打架,有啥好看?”听到他们说话,晓晓抬起头看到他们,叫了一声“姥爷”,接着看地上。老孙说:晓晓,姥爷带你去中心广场玩吧。晓晓说:我们看蚂蚁搬虫子呢!老孙嘟哝了一句:闲的!

    ⑥大宝小声问他:爷爷,蚂蚁怎么把那么大的虫子搬进小窝里呀?老孙说:搬不进去。就是搬到窝门口,蚂蚁们都出来吃,把虫子吃完就得啦。大宝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哦。

    ⑦上了学,大宝跟晓晓分在一个班。

    ⑧快到暑假的时候,大宝回来说,学校组织游学呢,有愿意去的报名。老孙问他:上哪儿啊?大宝说:景德镇。老孙从鼻孔里冷哼了一声:一个做瓷器的地方,有啥好游好学的。他指着碗柜里的碗,还有茶几上的茶杯,说道:就这些东西,左看右看能看出花儿来?大宝没说啥。

    ⑨转天碰到女儿,老孙说:我看晓晓也挺听话的,不成暑假就放我们那儿吧。女儿说:我们都给他安排好了,一个游学,一个夏令营。老孙没再说啥。

    ⑩有一天,老孙吃完晚饭出去遛弯儿,看到一辆消防车呼啸着往小区里开去,他赶着去看热闹。到了地方,却发现是女儿家那个门洞,心就一下子揪起来。却见两个消防员从楼里出来,后面跟着晓晓。消防员教育他:以后要注意安全啊。晓晓说:我记住了。

    ⑪老孙忙着问:晓晓,怎么回事啊?晓晓说:我做油焖大虾,火开得太旺了,油也太热了,往里一倒虾,油扑出来了,着了。老孙急了:怎么着了!晓晓说:我用灭火器把火扑灭了。是邻居阿姨报的警。老孙训斥他:你说你,这么小的孩子,做什么油焖大虾呀!嘴巴就那么馋吗?晓晓说:下回我关小点儿火,让油温低点儿就没事了。

    ⑫初二那年寒假,晓晓要到外地去看他爷爷奶奶。大宝听说了,就回来对老孙说:我也想跟他一块儿去。老孙一撇嘴说:那穷山沟有啥可去的 , 那边还没暖气,屋里没有外头暖和,跟冰窖似的。一出了太阳,好多人都跑出来晒太阳呢。大宝吓得一哆嗦,似乎真被冻到了。

    ⑬老孙找到女儿:你们真让他一个人回老家?女儿说:我们又没假,只能让他一个人回去。老孙说:我们给你看着他吧。晓晓倒笑了:姥爷你可真逗。我都多大了,还用你们看着?我爷爷奶奶想我了,我得去看看他们。都说江南风景好,我也得去欣赏欣赏啊。

    ⑭转过年来就是中考,晓晓考上了重点中学的重点班。后来老孙才听说,晓晓已经在报刊上发表了十几篇作文,还有一篇获得了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的二等奖,题目是啥《山里的年》,这都是能加分的。大宝连高中的分数线都没够上,只能在技校和复读中选一个。他爸妈气得要死,可他还抱着手机玩呢。

    ⑮老孙也是          , 叫过大宝来:晓晓参加作文比赛获了奖,能给他加分啊,你怎么就不参加呢?参加了,兴许还能获个奖呢。大宝百无聊赖地说:那么点破事儿写来写去,多没意思啊!

    ⑯老孙被噎住了,好半天说不出话来……

(1)、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在第⑮段的横线上(    )
A、付之一叹 B、气不打一处来 C、恨铁不成钢 D、有苦说不出
(2)、梳理文章内容,完成下列两道题目

①根据文章内容,完成表格。

时间

情节

老孙的反应

三岁时的一天

晓晓看蚂蚁搬虫,大宝也想要看

快放暑假时

初二那年寒假

晓晓要去外地山区,大宝想去但怕挨冻而没去

中考后

呆住

②本文主要围绕“晓晓“与“大宝”的成长经历展开故事情节,但⑩⑪两段只讲述了晓晓的故事,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3)、文章第⑤、⑧、⑫画线句内容相似,且反复出出现,请分析其用意。
(4)、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能对孩子过于溺爱 B、做长辈不能重男轻女 C、要懂得尊重每个孩子 D、环境会影响孩子成长
(5)、请简要分析文章结尾的妙处。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鲁迅

       ①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②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③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④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⑤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⑦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⑧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程怡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句诗,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艾叶香中寻玉佩

郑凤岭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崭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部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鸣鸣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①李忠义是一个工人。

    ②他没有值得炫耀的地方,活得也很艰难.他从小患有腿疾,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个子不高,头发有些发白,近乎丑陋的脸上还有一块疤.因为腿疾,单位安排他当收发员,无非是分发报纸信件。李忠义是个闲不住的人,他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后,就常到工地去转转.技术活他插不上手,可他总能找到自己能干的活儿:道路坑洼他去填平,排水沟堵了他去疏通,散落的砂石他细心地堆积成方,散放的管材他整理成行.他眼里总有活儿.夏日,酷暑难当,他主动去食堂帮厨,吃力地把解暑的绿豆汤担到工地,自己渴了却忍着不喝.冬日,他常常夜半巡夜,生怕工棚生火酿成事故.每天清晨大家走出工棚,总会看到皑皑雪地上,有一串串高低不平的足印。

    ③他文化水平不高,却在工地醒目的地方立起一块黑板,用他笨拙的字迹,将每日新闻、安全警示和天气预报写在上面,虽然版面不很美观,却很受工友们的欢迎。

    ④别人有困难他跟着着急,别人高兴他跟着快乐,别人痛苦他也跟着痛苦.一次,一个工友半夜发烧,他背着工友顶着风雪去医院,跛着腿跑来跑去,整整陪护了三天.工友病愈出院了,他却病倒了,一病就是一星期.

    ⑤大凡地位卑微的人头就扬不起来,位尊显贵的人头就低不下去.李忠义却在命运面前不低头,也从不抱怨生活对他的不公.他充实地、忙忙碌碌地打发每一天,用他炽热的胸膛温暖冬天,用他辛勤的汗水融化冰雪.一次,工会到工地放露天电影,放到一半时,风把银幕掀落,正在大家焦急之时,只见一个笨拙的身影,蹬着梯子攀上柱顶,吃力地把银幕重新拉好.电影又重新放映,场内响起掌声.

    ⑥可就在那个冬季的一天,李忠义值了一宿夜班,不知是过于劳累,还是那天风雪太大,经过一个无人值守的铁路道口时,竟被呼啸而来的火车刮倒,被人发现送往医院,已经无救了.一个普通而平凡的生命,在一个朦胧的冬晨消失了.

    ⑦送别的那天,工友们都来了,他们穿着汗渍的工装,甚至有的还背着工具,戴着安全帽,他们要最后送他一程.悼词说的是什么他们没有听到,哀乐从哪里飘来他们没有听到,只听任奔涌的泪水顺颊而下,淋湿了衣衫,打湿了脚下的土地.李忠义需要休息了,他安详地合着双眼,那花白的头发在人们无尽的哀痛中,似乎还在微微抖动,像一朵成熟了的蒲公英,随风飘洒

    ⑧他的生命太短暂了,没有壮怀激烈;他的身份太普通了,没有光华闪烁;他的业绩太平凡了,没有风云叱咤.李忠义是一个工人,但更是一个好人,在工友的心中,他就是一座山、一条河.

    ⑨天空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那么多的星星亲密地依偎在一起,不管大的小的、远的近的,谁也离不开谁,就是云彩遮住了它们,它们也会躲在后面熠熠发光.

    ⑩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选文有改动)

【注】蒲公英:多年生草本植物,种子带有白色软毛,成熟后会借助风力飘洒到各处繁殖.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