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名著导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列名著片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保尔开始写作了。他打算写一部描述英勇的科托夫斯基骑兵师的中篇小说,书名自然而然就跃入了脑海:《暴风雨所诞生的》。
         从这天起,他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部书的创作上面。慢慢地,一行接一行,写成了很多页。他忘却了一切,沉浸在书中的人物形象当中,初次体验了创作的痛苦。那些鲜明难忘的场景那么清晰地重现出来,但是他却无法将它们转化为文字,写出的字句是那样苍白无力、缺乏激情。
        凡是他写好的东西,都必须逐字逐句背下来。否则,线索一断,写作就受到了阻碍。母亲忐忑不安地注视着儿子的工作。在创作过程中,他经常必须凭着记忆整页、甚至整章地背诵,弄得他母亲有时候觉得儿子好像发疯了。在他写作的时候,她都不敢走到他跟前。

(1)、以上文段选自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________    》(小说名),主人公          (人名)的精神鼓舞了我国千千万万的读者。

(2)、根据选段及小说的内容说说保尔是在怎样的身体情况下写作的?在写作过程中,又发生了怎样的意外?

(3)、结合具体情节,说说你从保尔身上看到了哪些闪光的精神?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那一束伴地莲
       ①在我的故乡,每年春天,都遍生一种野草,或许因为多,平常至极,很少有人能叫出它的名字来。尽管一眼就能认出它高高的枝,苍绿的叶。
       ②早春它是不开花的,到了春末夏始,桃花李花都一齐谢了,大地又显单调的时候,它才绽开一粒粒小骨朵,雪白的瓣,乳黄的蕊,不足指甲大的小花儿开在坡上、荒地头、野沟边,如夜空里的繁星,簇簇丛丛灿烂一片,随风散布一种沁人的苦香。
       ③在我的印象中,它的花期很长,要过一整个酷烈的夏季,似乎在仲秋前后,也许会有两三朵小花稀疏散杂在日渐寂寞的景色里,而那枝叶,却也是褪了绿,转入翠黄,尔后再无可逃避地被季节洗蚀了色彩,被干燥的秋风榨尽了水分,被霜露浸得枯脆干焦。其时,它便成了一味药了,这在普通的乡人眼里是不识的,更不知它竟有一个美丽得几近脱俗的名字:伴地莲。
       ④我知道伴地莲,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那时父亲已在遥远的江南工作,家里全靠母亲操劳,我又病了。就在那样一个雪落之后的冬天的傍晚,母亲背我去山后的医疗社看医生。临走,医生递给母亲一截枯草,叫母亲去野地里找,拿回去洗净切碎煮水给我喝,医生说它能治我的病。
       ⑤归途中升起了一轮月亮。月亮很圆,被雪地衬映得更加明亮,我至今还记得那时看见远处雪原中静卧的村庄。
       ⑥母亲背着我就在这样一个有积雪的月夜里走。边走,她边踢开路边的雪层,寻找和她手里一样的那种春天遍地都是的叫做伴地莲的野草。因为孩子们的野火早在秋天就已烧遍,母亲收获不大。邻近村庄的时候,她又拐了个弯,绕上一段河堤。河堤离村庄较远,然而仍没有逃脱家乡习惯性的秋季烧荒的野火。这叫母亲失望,同时也加大了母亲搜索的范围。就这样,母亲终于没有防备地滑进了一段被挖开用来排水的坑里。坑很深,幸亏坑底雪厚,母亲除了一场虚惊没有受到任何伤害。我不记得那时我有没有因为惊吓而嚎啕大哭,我只记得母亲正说要往上爬,竟意外发现坑壁被踢开的雪被下掩盖了一丛她急欲寻找的那种枯干的草,我记得那时母亲在明亮的月亮地里止不住惊喜而连声赞叹。
        ⑦这以后,很长一段日子留在我印象里的就是这药的苦味,苦不堪言。母亲便用作为口粮的山芋反复煮熬,熬成糊状,熬出更浓的糖味,拿来做我喝药后的奖励。在我童稚的记忆里,极苦之后,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甜。
       ⑧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我常为自己记忆细节的清晰而诧异,然而母亲却证实了它的真实。那时,我的孩子正趴在她的怀里撒娇,她愣怔片刻,顺着我的提示她终于回想起来,她告诉我那时我患的是一种急症肝炎。她说,第二天秋天,怕我病犯,早在烧荒前她割了一大捆回来,拿绳束了,系在屋梁上,以作备用,只是再没有用着,直到迁来南方,老屋卖给人家也没有取下。
       ⑨然而我却没有遗忘,那一束伴地莲烟熏火燎黝黑地挂在我老屋的梁上。尽管与母亲的回忆有些许出入,然而那晚雪地里的月光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
       ⑩活着是件艰难的事,我时常这样想。生长中的许多不易处,让我越发知道,世间真正美好的东西实在太少。于做人的困顿里偶然回顾尚能发现内心深处还有可以寄托的空间,不致全然没有了信心,这,要感谢母亲。

                                                                                                                           (《散文》1997年9月)

阅读《水浒传》的片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武松正走,看看酒涌上来,便把毡笠儿背在脊梁上,将哨棒绾在肋下,一步步上那冈子来。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此时正是十月间天气,日短夜长,容易得晚。武松自言自说道:“那得甚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

    ②武松走了一直,酒力发作,焦热起来。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挞挞大青石,把那哨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只见发起一阵狂风来。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阿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

    ③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

    ④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紧紧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

    ⑤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挡着一个锦皮袋。当下景阳冈上那只猛虎,被武松没顿饭之间,一顿拳脚,打得那大虫动弹不得,使得口里兀自气喘。

    ⑥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棒橛,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那大虫气都没了,武松再寻思道:“我就地拖得这死大虫下冈子去。”就血泊里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苏软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就这么高

仲利民

    那年,他在学校的成绩非常不理想,他觉得无颜面对父母,父母在外拼命地打工,积攒下钱供他来城里的这所学校读书,希望他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可是他现在的成绩根本就没有什么希望考上好的大学,对于将来的高考他甚至不敢想象。

    他不敢对父母说:“我不想读下去了。”那样,即使父母什么也不说,仅仅是他们那失望的眼神就会将他击垮。他想偷偷地出去打工,等到生米煮成熟饭再跟父母讲明。他们叹息也好,怒骂也罢,随他们去。

    经过一夜的思考,他做了决定,这个星期正好父母从外地回家,他先陪他们过上一晚。也许,这个夜晚是一道分水岭,从此就决定了他未来的人生方向。

    父亲看到他回家,很热情地和他讲外面的事情,母亲则在厨房里忙着做他喜欢吃的饭菜。他在等父亲问他的学习情况,可是父亲就是不问。

    吃过晚饭,父亲少见地和母亲陪着他一起去村庄西边的小山脚下,父亲说:“娃儿,你看这山有多高?”他小时候爬过这山,因为山势陡峭,荆棘丛生,从未爬到过山顶,所以很难回答。没有经历过,怎么会知晓呢?面对父亲的提问,他不知如何作答。

    父亲见儿子沉默,就说:“这山,说高也不高,努力去爬了,到达山顶就知道了。如果从未爬到过山顶,你就永远也不知道它有多高。”其时,皎洁的月光洒下来,如同白昼,山在那里坦然地呈现出它的身姿。

    父亲说:“孩子,今天,你母亲在山下看着,我们俩一起爬山,看谁先到山顶。”他想不明白,父亲今天为什么有闲心陪他来爬山,而且是晚上,以前,他很少有这样的闲情逸致啊!

    不过,他看了父亲一眼,那个在他的眼里曾经高大的身体,现在已经有些苍老了,他不相信会输给父亲,就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山虽然很陡峭,但是他熟悉这座山的身材,哪里有坡,哪里有路,还有他年轻矫健的身体,他相信自己会爬到山顶的。在母亲的注视下,他们父子俩开始爬山。月光下,两个身影用自己的方式向山顶去。

    脚下凹凸不平,手被刺破了,腿受了伤,胳膊擦破了皮,脸上还划了条伤口,虽然如此,他还是爬上了山顶,这是他第一次到达山顶。他的心里忽然有了一份豪情,他真想大喊一声,告诉别人他内心的快乐。

    看到父亲也快爬到山顶了,他弯下腰,拉了一把父亲。父亲也到达了山顶。站在山顶上,父子俩一起大声地对着夜空喊了起来:“噢——,噢——”整个小村都回荡着他们的声音。

    他对父亲说:“山就这么高!”

    父亲笑笑:“其实山就这么高。”

    他决定回校去好好读书。任课的老师都感到奇怪,他怎么像变了一个人,成绩噌噌地升了上来。后来,他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成了一位非常有名的律师。在他的心中,一直屹立着一句话:山就这么高。

【任务六·红色悲歌】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

同一首歌

阿成

①某歌厅最近雇用了一个刘老头当勤杂工,这个刘老头老且不说,腿还有一点跛,嘴也有些碎,而且还贪杯。经理很快就不满意了。

②有一天,经理看见刘老头坐在一个包厢临门的地方醉眼迷离地抹眼泪,不禁又气又乐,便走过去问,您老觉得在这里受委屈了吗?刘老头哭得正欢 , 不说话。

③经理往包厢里看,一个大腹便便头发油光锃亮的中年人正演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此公唱歌讲究作派,嗓子不错,自我感觉更好,他不老老实实照着音乐走,而是演绎成了一首摇滚歌曲,嘶哑狂放,但也挺有新意。这人唱完了之后,硬是作了一个挎枪行军的动作,舞池边上就有人吹口哨打响指,场面煞是热闹。

④经理收回眼光,你是因为这个呀,这是一首革命歌曲。刘老头瞪着眼睛,革命歌曲有这样唱法吗?刚才唱歌的中年人此时也凑上来了,被老头满嘴的酒气熏得后退了一大步,他笑着说,应该怎么唱法?您当过兵吧?老头点点头。中年人也醒悟过来,敢情您老到过朝鲜?老刘又点点头。另一个小姐接着道,您杀过美国鬼子吗? 老刘愣怔了一下,摇摇头。围观的人们都哄笑起来。

⑤中年人说,您在朝鲜战场上是干啥的?老刘呼噜着鼻子说 , 咱是后勤兵,在朝鲜待了一个秋天,那一个秋天我们差不多都在挖坑。挖坑?您是说挖战壕吗?先前的那个小姐问。老刘说,挖坑就是挖坟。那边的冬天冷,土冻得厉害,就得在秋天上冻以前把坟预先挖好了。

 ⑥一个小伙子没有听清前面的话,冒冒失失地问,您给谁挖坟呢?冬季大反攻呀,反攻不就得有阵亡吗,给咱们自己人提前备着呀。老刘抹一把眼泪 , 说,我们一边干活一边打赌,看谁能躺到自己挖的坑里。干活的时候我们扯着嗓子唱歌,不唱别的,就唱这首歌。多少年了,一直到现在,一听见这首歌就想起满山坡的空坟来……

⑦喧闹的包厢马上沉默下来了。

⑧沉默当然只是暂时的。此后的日子里,经理继续经营他的歌舞厅,老刘头继续当他的勤杂工。只是客人们在歌单上再也找不到那首“雄赳赳气昂昂”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