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⑤乃欲使之饭粝茹蔬被短褐步走以供使令 被: ⑥臣窃为君忧之 窃:
记先夫人不残鸟雀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堂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① , 众鸟巢其上。武阳君恶②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③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④可俯⑤而窥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⑦其间,此鸟羽毛,至⑧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⑨ , 殊⑩不畏人。闾里间见⑪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⑫之诚,信⑬于异类也。有野老⑭言:“鸟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忧,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由是观之,异时⑮鸟雀不敢近人者,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苟政猛于虎”,信哉!
(选自《苏东坡杂记》)
【注释】①庭:院。②恶:厌恶。③得:能够。④鷇(kòu):初生的小鸟。⑤俯:弯下腰。⑥窥:偷看。⑦集:聚集。⑧至:极其。⑨训扰:驯服顺从。⑩殊:很,甚。⑪闾里间:乡里人。⑫忮zhì:凶狠。⑬信:确实。⑭野老:乡下人。⑮异时:日后。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之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何不去之乎?”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墙,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之猫也?”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诗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 , 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② , 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③。
(苏轼《记游松风亭》)
【注释】①木末:树梢。②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前进的话,会被敌人杀死;后退的话,会被军法处死。③熟歇:好好歇息一番。
【梳理资料】
(甲) 送韩侍御之广德① 李白
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贳酒②与君倾③。
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④。
【注释】①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三年(758)。韩歆被贬为广德令,李白为其送行。韩侍御即韩歆。②贳(shì)酒:赊酒。③倾:尽,用尽。④泉明:陶渊明,唐人为避唐高祖李渊讳,“渊”字尽改为“泉”字。这里把韩歆比作隐居的陶渊明,这是对他的安慰和赞美。
(乙)鸡黍之交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① , 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 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②。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 ____, 见孺子③ 焉。 ”乃共克④期日。后期方至 , 元伯具⑤以白母,请设馔⑥以候之。 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⑦邪? ”对曰:“ 巨卿信士, 必不乖违。 ”母曰:“若然, 当为尔酝酒。 ”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选自《后汉书.独行列传》)
【注释】①太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②告归乡里:请假回家乡。③孺子:小孩子,指张劭的子女。④克:约定 ⑤具:详细。⑥馔(zhuàn):食物,多指美食。⑦审:确定。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