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换糖
刘国芳
孩子跟着母亲去外婆家,路有点儿远,坐了一上午的车。才到不久,孩子就听到外面丁丁当当的声音。孩子走出来,看见一个人挑着一副担子,那丁丁当当的声音,就是这个挑担子的人敲出来的。孩子不知道这个人在做什么,就跟在后面。
见孩子跟着,挑担子的人就说:“拿东西来换糖。”
挑担子的人又说:“废铜烂铁、旧书旧报、牙膏皮都可以换糖。”
孩子知道了,这是个换糖的人。孩子住在大城市里,没人换糖或者说没见过换糖的,现在听说牙膏皮也可以换糖,孩子就来劲儿了,孩子掉头就跑了回去。
孩子出来时,手里拿着一个牙膏皮。
随后,孩子得到很小的一块糖。
把糖放进嘴里,孩子觉得津甜津甜。
孩子吃着糖回家时,母亲很惊讶,说:“你吃的什么?”
孩子说:“糖。”
母亲说:“哪来的?”
孩子说:“牙膏皮换的。”
母亲听了,更惊讶,说:“那么脏的东西,能吃?”
孩子的外婆也在边上,说:“那是麦芽糖,怎么不能吃?”
第二天,孩子又听到丁丁当当的声音,孩子知道换糖的来了,又跟在后面。
换糖的人见孩子跟着他,就说:“拿东西来换糖。”
换糖的人又说:“废铜烂铁、旧书旧报、牙膏皮都可以换糖。”
孩子又跑回家,这回,孩子找了一块烂铁来。
孩子又得到一小块糖,放进嘴里,孩子觉得很甜很甜。
孩子后来听到丁丁当当的声音,就会从家里找东西出来。好多次好多次以后,孩子就觉得家里再找不出什么东西来。没有东西换糖,孩子只能跟在后面。换糖的人见孩子跟着,就说:“拿东西来换糖。”
换糖的人又说:“废铜烂铁、旧书旧报、牙膏皮都可以换糖。”
孩子说:“没东西了。”
孩子说着,仍跟在后面。
孩子的母亲,这天看见孩子跟着换糖的,便把孩子拉了回来,说:“回去,不怕换糖的把你换了糖呀?”
孩子嘟嘟嘴。
天天都有换糖的人到村里来,孩子也天天听得到丁丁当当的声音。这天,换糖人又来了,孩子仍像以前一样,又跟着。
换糖的人出村了,孩子仍跟着。
换糖人见孩子还跟着,就说:“你还跟着我做什么?”
孩子笑笑。
换糖人说:“你再跟就不认识回家的路了。”
孩子仍笑。
换糖人见孩子不肯走,就放下担子,敲了一小块糖给孩子。
孩子吃着糖,不跟了。
换糖人走了,不见了。
孩子这时转身想回家,但忽然,又听到丁丁当当的声音从另一边传来。孩子一听到这声音就来劲儿了,寻着声音过去,跟在后面。
换糖人看孩子跟着,也说:“拿东西来换糖。”
孩子说:“没东西了。”
说罢,孩子仍跟着。
天不早了。
孩子这时离村远了,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但跟在换糖人后面,孩子一点儿也不害怕。天黑后,换糖人发现孩子还跟在后面,换糖人大吃一惊,说:“你怎么还跟在后面呀?”
孩子笑笑。
换糖人说:“现在天黑了,你住哪儿呀?”
孩子说:“我外婆家住邓坊村。”
换糖人说:“十多里,你怎么回去呀?”
孩子没回答,仍笑。
这天,是换糖人把孩子送回村的。一到村里,孩子就认识路了,孩子跑回家去。但到家后,孩子没看到一个人,外婆还有母亲,一个人都不见。孩子就害怕了,哇一声哭了起来。
在孩子哭着时,孩子的外婆和母亲回来了。见了孩子,她们一把搂着,带着哭腔说:“你回来了呀,我们以为换糖的把你换了糖哩。”
(选自《湛江文艺》201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