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棉被里的日子
       ①太阳照着,很好的晴天。这是深秋的天,有太阳的时候,天高云淡的。适合踩着落叶走,亦适合晒被子。
       ②说起晒被子,小时的阳光,便穿透岁月而来。那个时候,人单纯得像玻璃娃娃,阳光照在身上,会发出晶莹的光。母亲把棉被,一条一条展在太阳下晒。母亲算不上是一个美丽的女人,她瘦且黑,也没有飘逸的长头发。A可晒被子的母亲,浑身像罩着七彩呢,一举手,一投足,都显得动人。
       ③棉被的被面上,印着硕大的花,花瓣儿开得恨不得掉下来。我认不得那些花,可看着喜欢。也有喜鹊朝阳,站在花枝上,尾巴拖得长长的。被面的底色,大红或大绿,耀眼得很。阳光掉在上面,“嘭”地开了花。我把小脸埋在被子里,不肯抬起来。被子软软的,阳光软软的,像母亲的手掌心。母亲叫:“丫头,汗会蹭上去呀。”不听。母亲也不当真,任由我去。有时头埋在被子上,埋着埋着,就睡着了。四野静静的。
       ④那时乡村人家嫁女儿,嫁妆里,最出彩的,要数棉被了。B红红绿绿簇拥着,六条或八条,极霸气地耀了人的眼。乡人们围着看,对着被子评头论足,说厚了薄了或是多了少了。整个喜气洋洋全在棉被里藏。
       ⑤我结婚时,已流行丝棉被。薄薄的,轻软。母亲却撅着嘴说:“哪里有棉花的暖和?”执意给我缝新棉被。八床新被,四条大红,四条水绿,是我见惯的那种被面,上面开着大团的花,牡丹或芍药。也有喜鹊息枝头,拖着漂亮的长尾巴。被子艳艳地放在装嫁妆的卡车上,一路吸了很多眼光,听得路人说:“瞧,那些被子。”心里得意,我是被宠爱的女儿呀。这些被子,我一直盖到现在。虽说后来有了更好的太空被、鸭绒被,还是不舍得换掉它。
       ⑥天好的时候,我会把它们捧到阳光下,像我母亲那样,把它们一一展开来晒。被面上大团的花,就在阳光下盛开了,开得欢天喜地,我也变得欢天喜地。我一女友,有次来我家看到我晒的被子,她惊讶得两眼瞪得溜圆,而后叫了句,好乡气!我笑着不理她,乡气里缠着我小时的好,她哪里懂得。
       ⑦天阴过几天,突然放晴。母亲电话至。母亲说:“天好起来了,多晒晒被子啊。”母亲总是操着这份心,怕我不会过日子。她哪里知道,一个女人一旦走进婚姻,会无师自通学会做很多事,譬如,天好的时候,洗被子晒被子缝被子。
       ⑧现在,我的大花被在阳台上晾着。卖大米的从楼下一路叫过去。邻里的声音高高低低传过来。这是俗世,阳光照着,日子在棉被里安好。

(1)、文章围绕着“棉被里的日子”描写了哪些美好的画面?请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至少写出三个。
                                                            ②                                                           ③                                                                 

(2)、文章对景物或人物的描写极具感染力,请对文中划线的AB句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A、可晒被子的母亲,浑身像罩着七彩呢,一举手,一投足,都显得动人。
B、红红绿绿簇拥着,六条或八条,极霸气地耀了人的眼。

(3)、结合上下文,说说你是怎么理解“我笑着不理她,乡气里缠着我小时的好,她哪里懂得”这句话的含义的。

(4)、联系全文,说说文章结尾一段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举一反三
阅读下午,回答问题。

高贵的生命不卑微

朱国勇

      ①他是黑人,1963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贫民区。对于未来,他看不到什么希望。

      ②十三岁的那一年,有一天,父亲突然递给他一件旧衣服:“这件衣服能值多少钱?”“大概一美元。”他回答。“你能将它卖到两美元吗?”父亲用探询的目光看着他。“傻子才会买!”他赌着气说。父亲的目光真诚又透着渴求:“你为什么不试一试呢?要是你卖掉了,也算帮了我和你的妈妈。”他这才点了点头:“我可以试一试,但是不一定能卖掉。”他很小心地把衣服洗衣净,没有熨斗,他就用刷子把衣服刷平,铺在一块平板上阴干。第二天,他带着这件衣服来到一个人流密集的地铁站,经过六个多小时的叫卖,他终于卖出了这件衣服。

      ③过了十多天,父亲突然又递给他一件旧衣服:“你想想,这件衣服怎样才能卖到二十美元?”怎么可能?这么一件旧衣服怎么能卖到二十美元,它最多只值两美元。“你为什么不试一试呢?”父亲启发他,“好好想想,总会有办法的。”终于,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请自己学画画的表哥在衣服上画了一只可爱的唐老鸭与一只顽皮的米老鼠。他选择在一个贵族子弟学校的门口叫卖。不一会儿,一个开车接少爷放学的管家为他的小少爷买下了这件衣服。那个十来岁的孩子十分喜爱衣服上的图案,一高兴,又给了他五美元的小费。二十五美元,这无疑是一笔巨款!

      ④回到家后,父亲又递给他一件旧衣服:“你能把它卖到两百美元吗?”父亲目光深邃,像一口老井幽幽地闪着光。这一回,他没有犹豫,沉静地接过衣服,开始了思索。

      ⑤两个月后,机会终于来了。当红电影《霹雳娇娃》的女主演拉佛西来到了纽约做宣传。记者招待会结束后,他猛地推开身边的保安,扑到了拉佛西身边,举着旧衣服请她签个名。拉佛西先是一愣,但是马上就笑了。没有人会拒绝一个纯真的孩子,拉佛西流畅地签完名。

      ⑥他笑了,黝黑的面庞,洁白的牙齿:“拉佛西女士,我能把这件衣服卖掉吗?”“当然,这是你的衣服,怎么处理完全是你的自由!”他“哈”的一声欢呼起来:“拉佛西小姐亲笔签名的运动衫,售价两百美元!”通过现场竞价,一名石油商人以一千两百美元的高价收购了这件运动衫。

      ⑦回到家里,他和父亲,还有一大家人陷入了狂欢。父亲感动得泪水横流,不断地亲吻着他的额头:“我原本打算,你要是卖不掉,我就派人买下这件衣服。没想到你真的做到了!你真棒!我的孩子,你真的很棒……”父亲接着说道,“我只是想告诉你,一件只值一美元的旧衣服,都有办法高贵起来,何况我们这些活生生的人呢?我们有什么理由对生活丧失信心呢?我们只不过黑一点、穷一点,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就在这一刹那间,他的心中,有一轮灿烂的太阳升了起来,照亮了他的全身和眼前的世界。“连一件旧衣服都有办法高贵起来,我还有什么理由妄自菲薄呢!”

      ⑧从此,他开始努力地学习,刻苦地锻炼,时刻对未来充满着希望!二十年后,他的名字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他的名字叫﹣﹣迈克尔•乔丹!

                                                                                                                                          (选自《读写月报》2011年第4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那个孩子

朱萍

    曾经有个孩子,看不起自己的父母。父母都是很平常的工人,没有显赫的地位。小小的孩子总爱做梦,常常会梦见自己的父母是市长或是明星,孩子懊悔,为什么会生长在如此平凡的家庭呢?父母哪怕是医生或是老师也好啊。于是孩子很努力地读书,他知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果然,孩子考上了外地的一所名牌大学。

    孩子早晨醒来,母亲和邻居正拉家常,嗓门很高,充满喜悦和激动,说孩子如何如何有出息。孩子很烦,他忽然感到这个家的狭窄,还有粗鲁。他心头火起,冲到厨房,大声对母亲说:“你怎么这么烦?”母亲炒菜的手一下子僵在那儿。孩子发过火以后又回到了房里。母亲一如往常地炒菜,但每一个动作都好像定格似的,说不出的滞重。这一刻,孩子很后悔自己对母亲的态度。但他是个沉默的孩子,从来不会说抱歉的话。

    父母就要送孩子上火车去外地了。孩子本来不要父母送的,但或许是因为那一次他对母亲莫名其妙地发火以后,心里总有歉疚,便同意父母和他同去了。

    父母好像得到恩赐一样,非常兴奋。但不敢把这种兴奋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只在边上听孩子和同学高谈阔论,不插一句嘴,生怕惹笑话,让孩子没面子。父亲承担了泡水的任务,这些同学的茶杯都是他给装满水的。他一趟趟地跑开水房。几个同学开始过意不去,后来就无所谓了。孩子本来也无所谓,但看到同学以略带轻慢的口气和父亲说话,就有些愤怒,有些酸,还有一些……大概是来自血缘的天然亲密,让他觉得自己受到侮辱似的。在下一个同学让父亲去开水房时,他坚决地冷冷地说:“你自己去。”那个同学怔了一怔。父亲看有些僵,忙说:“我来我来。”“不,让他去,他有手有脚,为什么不去?”孩子一点儿都不让步。那个同学便自己去了。在后来的旅程中,孩子还和同学一起打牌,父亲还为同学打开水,但这些同学变得很客气了。孩子好像第一次明白,同学对父亲的尊重来自他对父亲的尊重。望着相依相守的父母,他心里涌起了一股怜悯和抱歉,还有杂七杂八包含在一起的感情。

    到了学校,父母很起劲儿地帮他报名找宿舍。他又觉得他们烦了,说了他们几句。他们也不回嘴,还是很起劲儿地跑前跑后。到了宿舍,父亲帮他挂帐子,把床量了又量,孩子觉得烦,还有些害羞,好像他是不懂事的小孩子似的。母亲说:“这床没有护栏,你晚上会不会摔下来啊?”他觉得这个问题很可笑,便不回答。母亲又说:“你翻身小心些啊,你小时候曾经从床上滚下来过,把我吓死了。不过你嘴馋,看见手里还捏着吃的,便哭都不哭了。”孩子那一刻心变得很软,他想在他那样小的时候,必定很依恋父母,会笑着往父母怀里钻,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嫌这嫌那的。他的父母那时必定还很年轻,有乌黑的头发和活泼的笑。他看了看母亲掺着银丝的头发,心更加软了。便说:“我会当心的,我不会掉下来的。”母亲好像就等他这句话似的,神情一下子放松了。

    孩子让他父母去招待所住。父母嫌贵,说不远的一个地下室很便宜,才4块钱一张床。孩子一定要他们去住招待所。最后发了火,他们才很不情愿地去住了。

    第二天母亲告诉孩子,招待所有热水洗澡。“我和你爸洗得很舒服。好久没洗过这么舒服的澡了。”母亲的表情很舒畅。父亲却很紧张地告诉孩子,说其他学生家长说,食堂饭菜很差,“你千万不要省啊!”父亲说,“人是铁饭是钢,你吃不惯就到外面去吃,不要心疼钱,知道吧?”孩子答应了,父母就有些放心有些不放心地乘火车回去了。

    晚上,孩子无论如何睡不着。他想洗了一个热水澡便如此快活的母亲,想殷殷关照他的父亲。孩子的家庭条件不太好,父母平时都很节俭。他们是那样平常,但是这世上最爱他的就是这两个人,贴心贴肺地爱他,甚至忍受他的不耐烦、冷淡。他想像、崇拜明星啊,市长啊,甚至医生啊、工程师啊,他在他们眼里什么都不是。但他小人物的父母,那般那般地爱他,爱得那样深。孩子又哭了,哭得好伤心。

    后来,孩子长大了,工作了,有了一点成绩。他知道,他的这些成绩一半是给父母的,让父母可以骄傲。但孩子表面上对父母还是淡淡的,偶尔的关心也是粗着嗓门,但心里却很爱很爱他的父母。那种爱,或许与生俱来藏在心底,只是那个夏日方才浮出水面。

    那个孩子是他,是你,是我。

(选自沈阳出版社《我曾把春天丢了》2003年4月版有删改)

阅读

依依惜别的深情

魏巍

①我在凯歌声里来到了朝鲜。我又看到了这里的人民,这里的山水。

②多明丽的秋天哪,这里,再也不是焦土和灰烬,这是千万座山冈都披着红毯的旺盛的国土。那满身嵌着弹皮的红松,仍然活着,傲立在高高的山岩上,山谷中汽笛欢腾,白鹭在稻田里缓缓飞翔。看到这种情景,回想起朝鲜人民的遭遇,真叫人说不尽的激动,说不尽的欢欣!

③可是,在这些日子,在志愿军就要跟他们分手的日子,深深的离情却牵着他们的心。(A)他们可以承担一个浩大的战争,可以承担重建家园的种种艰辛,却承担不了如此沉重的离情。志愿军也是这样。他们在远离祖国的八年中,时时想念着祖国,可是,当他们一旦要离开这结下生死之谊的人民,却是无限地依恋。

④用什么来表达自己的心意呢,战士们只有一双结着硬茧的手,一颗赤诚的心。离别前,我看见他们在日夜辛忙。朝鲜人民军就要接防来了,战士们把营房刷了一遍又一遍,就是墙上溅了几个泥点,也要重新刷过。为了美化营地,他们从东山爬到西山,从北岭奔到南河,采来了红石、白石、黄石、绿石,还挖来了苔藓的青茸,给每座房舍的四围都镶了花边,给每座院心都修了花坛。

⑤在这有限的时刻里,战士们还多方寻思着,为当地的父老们尽一点力。他们思虑着,(B)哪些溪涧在山洪到来时不好通过,就架起一座座石桥和板桥,哪些人家离河太远,就在散居的村舍边,挖下一口口水井,哪些水井靠近大路,又在水井上加了井盖。在阳德郡日岩里,我看见战士们正急忙赶修着一座朝鲜风味的房子。原来村里有一个驼背的孤苦的妇人,带着四个孩子,十年来没有一间住房,在这儿那儿借居着。这房子就是为她修的。战士们把廊柱染成红的,还在飞檐下绘了鸟虫花卉,绘了两国人民并肩作战的彩画。

⑥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深情挡不住时间的脚步,离别的日期仍然是一天天地迫近了。然而,朝鲜人民要离开这样一支部队,怎么会不深深地依恋呢!

⑦朝鲜父老们,他们白天做活也安不下心去,夜里也不能安静睡眠。(C)他们再三探问志愿军的行期,唯恐人们悄悄离开。温井里有一个瞎老妈妈,自她的女儿被日本人抢走,她的一双眼睛,就被那年年月月的泪水沤瞎了。当二十几个战士去向她告别的时候,老妈妈动情地说:“你们在这儿住了几年,我也没看见过你们的模样儿,你们帮我修好了房子,我也看不见修房子的是谁。天哪,要是叫我的眼睛睁开,看你们一眼,就是立刻死了我也甘心!”

⑧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离情来临了。行李装上了汽车。大车套上了骡马。大炮着好了炮衣。营门上已经换上了人民军的哨兵。战士们最后一次扫净了院子,挑满了水缸,拍一拍身上的尘土,打好了行囊。

⑨部队集合了。妇女们打开竹篮,分赠着礼物。孩子们爬上大炮,把红叶插上炮口。小吉普也被无数的彩纸条和成串的纸花缠成了花车。阿妈妮们,孩子们,姑娘们,她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统统没有哭。

⑩可是,当战士们握着老妈妈的手,叫了一声“阿妈妮,再见!”不知道是哪个老妈妈忍不住了,捧着战士的手,第一个哭出了声。接着是姑娘们、孩子们哭出声来,然后是那些男人们无声的眼泪,低低的啜泣。这时候,战士们简直是在朝鲜人民送行的泪雨中行进,这不是哪一个人在哭,这是全朝鲜民族在捧着赤心送着他们至亲至爱的友人!

⑪我的一滴泪,也止不住滴在这千行泪雨中。呵,亲爱的、可敬的朝鲜人民!在纷飞的战火中,你是那样刚强!敌人把你的城镇变成了废墟,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的家园烧成了灰,你没有哭;敌人杀死了你的亲人,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绑在大树上,烧你,烤你,你没有哭;你真是一把拉不断的硬弓,一座烧不毁的金刚!可是今天,当你的战友——中国战士们要离开你的时候,你却倾洒了这样多的眼泪!仿佛要把你们每个人一生一世的眼泪,都倾洒在今天!你是多么刚强而又多情多义的人民!

⑫在这送行的泪雨中,中国战士们也个个垂泪,他们互相搀扶着,边说边哭。这是什么队伍呵!这是心连着心、肩并着肩的友谊的巨流!这支巨流,行进着,行进着,越过了一道道水,一道道山,他们行进在枫林烧红的山野,行进在社会主义的东方……

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七日晚

(选自《谁是最可爱的人》,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紫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A)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余居园南,屋如舟式,庭有土山,上有小亭,登之可览园中之概,绿阴四合,夏无署气。琢堂为余颜其斋曰“不系之舟”。此余幕游以来第一好居室也。土山之间,艺菊数十种,惜未及含葩,而琢堂调山左廉访(B)。眷属移寓潼川书院,余亦随往院中居焉。

琢堂先赴任,余与子琴、芝堂等无事,辄出游。乘骑至华阴庙。过华封里,即尧时三祝处。庙内多秦槐汉柏,大皆三四抱,有槐中抱柏而生者,柏中抱槐而生者。殿廷古碑甚多,内有陈希夷书“福”、“寿”字。华山之脚有玉泉院,即希夷先生化形骨蜕处。有石洞如斗室,塑先生卧像于石床。其地水净沙明,草多绛色,泉流甚急,修竹绕之。洞外一方亭,额曰“无忧亭”。旁有古树三栋纹如裂炭叶似槐而色深 , 不知其名,土人即呼曰“无忧树”。

太华®之高不知几千仞,惜未能裹粮往登焉。归途见林柿正黄,就马上摘食之,土人呼止弗听,嚼之涩甚,急吐去,下骑觅泉漱口,始能言,土人大笑。(C)柿须摘下煮一沸,始去其涩,余不知也。

(选自沈复《浪游记快》,有删改)

【注释】①琢堂:姓石,沈复儿时好友。②幕游:指沈复离乡做了石琢堂的无官职的辅助人员。③土人:本地人。④太华:指华山。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