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人老了竟是那么卑微
周振华
母亲那年八十。
就是那一年,她离开了我们。母亲的离开,该不是因为我对她的那声呵斥吧?
母亲走后我才发现,人老了竟是那么卑微,包括在自己的儿女面前。
很多年过去了,每当回想起晚年的母亲总盼着想多一次见到我们儿女那渴望的眼神,为换取我们对她的好感而极力掩饰病痛的折磨和委屈所表现出的那副卑微的样子,我就无比愧疚,深感刺心戳肺的痛。
小时候,每次吃饭,母亲总先紧让着我们吃,她不急,她在一旁微笑着看着姐姐、妹妹和我,问好吃吗?我们说好吃,她听了就特别高兴。母亲爱为我们做饭,不怕费时费事,当然,那时也吃不到鸡鸭鱼肉。下地收工回来,她不管有多累,身体多不舒服,也要忙着为我们做饭,尽管就那有限的几种粗粮,那也调着花样做。特别是每天中午,她的筷子还没放下,出工的钟声就敲响了,于是,匆忙出门,嘴里还嚼着下半顿饭,或是吃碗酸菜、几块柿子干就当一顿饭。
多少年过去了,那逝去的岁月依然清晰。母亲为我们做饭时的情景,已成为我们思念母亲的一个深深的情结。
母亲老了以后,那样子可不像年轻的时候了,好可怜。可当时我并没有这份强烈的感受,那种可怕的惯性不知给母亲造成心理上的多大伤害。有件事,至今还深深地触动着我,撕扯着我。
记得是一个周六,我们又回到了以母亲为中心的家。母亲经过一个多钟头的忙活,满心欢喜地托着刚出锅的糖饼,像小时候一样呼唤着我们:来!快吃!趁热。不一样的是,她的声调已变得有气无力了,母亲真的是很老了。
母亲强打着精神,坐在炕沿上,呆呆地看着我们,腰已经塌下去,怎么也坐不直了。
那天可能是闹鬼了。让她没想到的是,突然一个硬邦邦的声调从我嘴里脱口而出:妈!瞧瞧您的手!
这简直就是呵斥。因为我看到了,脸盆里的水不够清净,显然之前没有认真对待那双和面的手。母亲没吭声,那神态,像做错了事的孩子。猫着腰赶紧换了盆儿清水,重新洗她那双满是裂纹的手,洗了好长时间。
看着母亲那紧张的神情,我如梦方醒,我怎么会说出那样的混账话!
因为我们回来了,她高兴,她打心眼儿里高兴,所以才强打起精神,让我们歇着,为我们忙活。
她喜欢做我们小时候爱吃的,像拨鱼子、豆面汤、烙糕子、烙糖饼什么的,母亲都特别拿手。尽管每做一顿饭都相当吃力,那她也愿意,她以这种方式盼着我们回来,让我们高兴。她就怕我们离开她,A每次走时都说:“下周早点回来!早点回来!”她的精神寄托,就是有我们围在她身边。再看看母亲那副疲惫的身子,做顿饭不知有多艰难!
我不该那样呵斥母亲。我从小就记着那句话:“儿不嫌母丑!”,今天是怎么了,我这是怎么了!良心让狗吃了!?
又一个周末到了,我们又回来了。我发现屋里墙角的木凳上,摆放着一个新脸盆,盆沿上搭着一条新毛巾,旁边有块新肥皂,盆里的水很清也很凉。这是母亲为我们做饭,为了不让我再那样地呵斥她,精心准备的。
今天母亲又为我们烙糖饼,她依然艰难地忙活着,脸盆里洗过手的水格外的清澈。
B但我越发觉得,最不干净的人,是我!
我凝视着佝偻的母亲心里无数次地在说:“母亲!我错了!我不该那样对您!您一定原谅我!”
可能是在惩罚我吧!自那次呵斥母亲后,不久,我可怜卑微的母亲就离开了我们。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这件事我总也不能忘记,我的脑海时常浮现那天母亲卑微的神情。上帝!我真的错了!我知道这样的行径是不可饶恕的!
尽管我的双眼为此时常模糊。
(原文有删减)

(1)、通读全文,概括我和母亲之间给我最深触动的事。

(2)、文章题目为“人老了竟是那么卑微”,文中哪些细节让你看到了这个老人的卑微?

(3)、文中A处划线句是母亲的语言描写,请联系语境发挥想象,在后面添加一处母亲的神态描写。

(4)、如何理解B处划线句“但我越发觉得,最不干净的人,是我”这一句中的“不干净”一词?

举一反三
阅读秦文君的《红书包(有删改)》,完成下面小题。

       ①20多年前,我还是个小学四年级学生。

       ②有一回,同班的汪丽娜背了一只崭新的红书包,那书包简直美极了,我只看它一眼,心里就发颤,不由得伸出手去摸一摸,大概它美到我心里去了。

       ③那天,我被这美丽的红书包缠绕着,别的一切感受都退得远远的。我甚至感到,快活与否,就同这书包紧密地连在了一起。放学时,汪丽娜就走在我的前面,我听见大伙都在议论她的书包漂亮,不觉有点儿生她的气。在此同时,一个念头从我心里升了起来:我一定要马上拥有一只这样的书包。

       ④一连几天,只要一放学,我就走上大街 ,专跑文具店。终于,我在一家小文具店的橱窗里,找到了这样的红书包。隔了层光闪闪的玻璃,我发现它更加吸引人了。我在它跟前站了许久,一会儿凑近着看,一会儿退远点看,过一会儿捂着眼单眼看。“没有什么能同它比美。”真的,当时我就那么想。

       ⑤我又奔又跑地赶到车站,等了三部公共汽车,才等到母亲从车上下来。她惊讶地看着我,我什么也不说,拉着她的手直奔那家文具店。到了那儿,就指着红书包说:“给我买吧,妈妈。”

       ⑥“可你的书包还挺新的,而且也很漂亮。”

       ⑦我不知怎的就想哭,一边死活不肯离开,像是打算在这儿站一辈子。母亲摸摸我发烫的额头,心就软了。没想到她摸出钱夹要付钱时,才发觉带的钱不够。可在这时,店要打烊了。

       ⑧夜里,我老做梦,梦见店里的红书包让人用一把大剪刀剪坏了,急得我大嚷大叫起来。爸爸把我唤醒,小声对我说,明天,他下了班就去把我的红书包买回来。

       ⑨第二天的整个白天,我都非常快乐,心里涌动着紧张和激动。见了汪丽娜,我就想:我马上就可以背上那只红书包,同你的那只毫无差别!到了傍晚,我突然变得惴惴不安:万一那店里的书包都让别人买去了呢!于是,我三番五次往那里跑,弄得店里人都开始皱起眉头来打量我。

       ⑩晚上,爸爸一手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我抢过那只鲜红的书包,高兴得打转。等狂喜过之后,才看见母亲正在给父亲搽松节油。原来,为了快点赶到店里,爸爸骑车时同一部黄鱼车撞在一起,膝盖上肿起老大一块。

       ⑪我的心情沉重起来:我怎么会不顾一切地迷上这红书包的,竟没发现爸爸的膝盖为了它受伤了呢。

       ⑫爸爸说:“爱美是件好事,可生活中美的东西太多。你跟在别人后面,永远也是跟不过来的,能体会美才是最美的事情。”

       ⑬第二天,我背着红书包兴高采烈地去学校,在校门口碰见汪丽娜,谁知她又换了个紫色的新书包 ,比原来的红书包漂亮不知多少倍。

       ⑭从那天起,我依然爱一切美丽,美的旖旎永远能给予我无限的灵感,可是从此就没有再像过去那样骄躁不安了。能懂得美,懂得美的东西美在何处有时就很知足了,也很快乐,世界上最美的东西莫过于存着的爱美的心。

       ⑮后来,那个红书包用旧了,而我一直珍藏着它。不为别的,就为它成了我生活的启示录。

      【注释】①打烊(yàng):关门停止营业。②旖旎(yǐ nǐ):柔和美好。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你让我成为最好的自己

张亚凌

       直到今天,我依旧最喜欢一个姓,高;最喜欢一个字,翔;超喜欢一个词儿,高翔。

       抬头,天蓝云白,鸟儿高翔,再没有比这更美的意境了。

       回眸,凝视,三十年前清晰如昨。

       记得是个午自习,我们刚升入初三的第二周。正在做作业,突然听见几声响亮的击掌,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是老班。

       抬头,果真。连续响亮击掌是老班训话前的招牌动作,现在想起来都会咧开嘴巴笑出声来,相当于古时官吏升堂前众衙役用棍棒敲击地面喊“威武——”。却见老班旁边站着一男生:高而瘦,洁净、整齐到让人觉得失真。从这男生的目光里,我只看到一个词,沉静。而我们班那些傻小子呀,裤袋耷拉下来当潇洒,拖着鞋走路以为成熟。老班指着他介绍了一句:“高翔,从北京转回来的。”而后给安排了个座位就离开了。

       每每下课,我们像终于盼到了放风时间的囚犯,推着搡着冲向教室外面,尽情尽兴似乎又很无聊地蹦着喊着。而高翔,总是静静地坐在靠窗的座位上,看着窗外。阳光透过玻璃刚好落在他的脸上,细碎的阳光也化不开他一脸的沉郁。

       马上就有好事者打听出来了:高翔的爸妈都是搞什么研究的,爸爸因为辐射太大,病故了;妈妈要改嫁,只有一个孙子的奶奶便硬将高翔从北京带了回来。

       高翔的作文总被语文老师当范文。也记得语文老师的评价一成不变,什么“语言、思想深度远远超过你们”,什么“那种好是你可以读出,可以捕捉到,就是说不出的”。倒是我自己,每每老师读高翔的作文时,就闭了眼,游走在高翔的文字里。我喜欢用那种方式去感受,我甚至跟着那些文字熟悉了高翔难以割舍的过去。

       他的奶奶又来学校看他了,我突然觉得她很像很像老巫婆——将一个高贵的王子抹去了一切光环后残忍地丢弃在悲苦人间的老巫婆!我开始讨厌起那个佝偻着身子的老人,他原本可以跟着妈妈在北京继续好好生活,而不是在这里。在这里,他连文字中的悲苦都走不出。

       高翔的各门功课都是无可挑剔地好,好到让我们所有人都望尘莫及,他每一次的总成绩都比第二名高出几十分!第二名固定地是一个女生,她的勤奋可以说“废寝忘食”加“悬梁刺股”了。

       我开始写日记,日记里似乎也笼上了一层忧伤,处处都是高翔作文的影子。每晚,在舍友都睡着了时,我点着蜡烛,趴在床上涂写着自己的心情:看一眼他的背影与侧影,都觉得是一幅很美很美的画;听他回答问题,比老师都标准的普通话很有磁性;他皱一下眉,也是忧伤的美……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页,都是高翔的点点滴滴。

       是早恋吧?可谁有资格去爱他呢?或许,我只是希望自己的名字跟他的名字一起被表扬。这个念头都有些贪婪了,其实我只是希望自己也能写出那么美那么好的作文罢了。

       我们班的很多大大咧咧的女汉子都是在高翔出现后迅速收敛回归女孩,并开始用功的。

       那时,一个班级一个宿舍。在女生宿舍里,每天晚上永恒的话题就是高翔,只是从不说出他的名字。这与老班每晚在外面查宿舍有关。

       “男生穿着花格子衬衫也挺好看的。”准备睡觉了,一个慨叹道,“我还以为花色布只有女孩子能穿。”“他穿啥都好看。”一个接了句。“算题咋能那么快,想都不想答案就出来了,神了!”有人又蹦出了一句。“只有他才能那么拽那么神!”

       ……

       记得那时中考,竞争也很是惨烈,一个班七十多学生能考上高中的只有十几个。八个班里似乎不怎么被看好的我们班,成绩倒出奇地好。用老班的话说,“真是奇了怪了,边沿上的好几个女生,本来都没啥希望的,却幸运地考上了”。

       呵呵,是幸运吗?没看见她们为了向某个人看齐,铆足了劲地你追我赶?

       多年后,最铁的姐们儿芳告诉我,她一直暗恋着高翔。说那话时,她已经是大律师了。

       1998年,闺密婷将去英国进行为期三年的学术交流,她羞涩地告诉我,她曾很喜欢高翔,只是害怕自己没资格喜欢他,才拼命地学习。她一直觉得,只有更加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才配喜欢他。

       而我,从初三开始发表第一篇习作就再也没有停下来。直到今天,成为各大刊的签约作家或专栏作家。

       回首,天高云淡,而我们,都已高翔

(选自《中学生阅读》,作品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为祖国撤下那生机勃勃的“种子”

李春剑

①“吃一堑长一智”。

②1998年,再次回忆起30多年前的那次失败,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感慨万千。他提起笔,郑重地在稿纸上写下这个标题。

③薄薄的稿纸早已泛黄,但字迹清晰俊雅。一撇-捺间,满是老人对航天事业的执着,对科学真理的渴求,对祖国的赤诚.

④他是我国著名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思礼,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筑基者。

梁思礼          ⑤那次失败为梁思礼带来怎样的感悟?它又为蓬勃发展的新中国注入了什么动能?

⑥忆往昔,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那个火红的年代······

⑦1949年10月,自美国旧金山驶来的“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缓缓靠岸。尽管已在汪洋之上漂泊了一个多月,留美8年的梁思礼却丝毫不见疲累。他快步走下舷梯,张开怀抱奔向母亲,奔向他阔别已久的祖国。

⑧“祖国需要我去哪儿,我就去哪儿!”和一同归来的30多位留美学子一样,梁思礼浑身充满干劲儿。

⑨1956年,一项新事业摆在梁思礼面前。此时,我国决定组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以下简称“五院”),要下大力气开展导弹与火箭研制。作为无线电工程与自动控制两大前沿领域的高才生,梁思礼被任命为五院的自动控制研究室副主任。在院长钱学森的带领下,他成为我国第一代航天人.

⑩隐姓埋名,为国铸剑,这是一项多么伟大的事业!站在这个崭新的起点,梁思礼兴奋不已。可是,导弹到底是什么?究竟长什么样?在五院,除了钱学森,还没有人见识过它的“庐山真面目”。

⑪“简直是两手空空,一张白纸。”回忆当年,梁思礼这样形容。

⑫“但这是一颗生机勃勃的种子。”梁思礼明白,这颗“种子”一定要在中国的国土生根发芽,结成一道坚实有力的国防屏障!

⑬这更是一项无比艰巨的事业。没水、没电、没床铺·····大漠深处,发射基地的房子四处透风,沙砾使劲儿从墙缝钻进屋子,还直往人的头发丝和耳朵眼里钻。

⑭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除了决心!

⑮没有资料和经验?那就边学边干。没有厂房和设备?那就改造旧机库,想尽办法创造条件。咬住牙,绷住劲,顶住一口气,这些年轻的航天人誓要把一切不可能变成可能-

⑯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1059”近程液体地地导弹成功试射,标志着我国在导弹技术领域的初步胜利,科研人员亲昵地叫它“争气弹”。它还有另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东风一号”。

⑰梁思礼清楚地知道,尖端技术不能只靠模仿,更不可能靠花钱买到手。顾不上休息,他带领团队,迅速开展中近程液体地地导弹的自主研发工作。

⑱似乎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不到两年,“东风家族”的又一成员“东风二号”问世,准备进行首次飞行试验。

⑲“砰”的一声巨响,让发射现场的人们都愣住了!刚飞上天几秒,导弹就打起“摆子”,然后猛地一头“栽倒”在地,炸起一个巨大的蘑菇云。不知过了多久,烟雾终于散去,地面上只留下一个直径20多米的大坑,宣告着刚才的一切都真实地发生了。

⑳梁思礼无法忘记那一天,1962年3月21日,“东风二号”首次发射任务,失败。

㉑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历尽千辛万苦设计出的成果,就这样毁在自己眼前,梁思礼心里装满了痛苦和疑问。

㉒问题就出在导弹的控制系统!梁思礼迅速冷静下来,敏锐地捕捉到了问题所在:“东风二号”模仿的是苏联导弹控制技术,发射时受地形因素影响很大。如果是在复杂的山地,搜索雷达必须跟着导弹“跑”,移动到朝向发射目标的位置。毫无疑问,这不可能满足实战需求。

㉓在梁思礼的带领下,科研人员反复修改、试验。他们要给“东风二号”安上一个中国人自己设计的“大脑”.

㉔ 1964年6月29日,在巨大的轰鸣声中,“东风二号”腾空而起,直奔苍穹。“东风二号”控制系统的双补偿方案,使导弹命中精度大幅提高,我国导弹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从个人历练来说,失败比成功更有启发、更起作用。正因为失败以后,做了大量工作,总结了经验,才使我们把坏事变成了好事,才真正懂得应该怎样自行设计。”在那篇名为《吃一堑 长一智》的追忆文中,梁思礼这样写道。

㉖随后,梁思礼被任命为“东风二号甲”导弹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参与到导弹、核弹“两弹结合”的工作中。体积和重量被大幅压缩的核弹头对外部条件极为挑剔,研制难度极大。中国战略导弹与运载火箭技术专家谢光选打了个比方:“两弹结合,好比一个“啰唆汉”娶了一位“娇小姐'。”

㉗ “点火”“导弹飞行正常”······功夫不负有心人,1966年10月27日,“两弹结合”首次飞行试验圆满成功,导弹在指定区域实现核爆炸。这声巨响再次震惊世界。从第一次核爆炸到第一枚导弹核武器爆炸,我国仅用了两年。

㉘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艘神舟飞船······航天事业融入了梁思礼的一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病床上的老人已神志不清,嘴里却还念叨着要为火箭开“评审会”“查找故障”。

㉙“我能为此奉献一生,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光荣。”在探索茫茫宇宙的征途中,他,已是最亮的那颗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