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性学习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综合性学习

中央电视台在2014年春节期间推出了关于“家风”的系列采访,将传统家教从私人平台放大到整个社会,引起了积极反响。你所在的社区准备开展“扬家风,继承优良传统”的主题活动,请你参加。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2)、对于社区开展的这次活动,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时代不同了,现在来谈“家国天下、耕读传家,积德行善、礼义廉耻、勤俭节约”这些不免有些过时了,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3)、社区拟为家风优良的家庭授匾,请你仿照示例拟写四字匾文
示例 张厚乐家庭:张厚乐一家三口都是热心人。谁家水管坏了,老张随叫随到;有老人行动不便,他会扶上扶下;十多年来,他们家一直义务为小区修花剪草。
匾文:行善积德
赵小文家庭:赵小文一家酷爱读书。家里书籍满架,人人手不释卷。“我又读了一本好书”,是他们茶余饭后的共同话题;星期天一起逛书店,是他们多年不变的美好约定。
匾文:        

举一反三
享读书妙趣

【材料一】

    清代著名戏曲家、大文人李渔,在家乡浙江兰溪建了一座亭子,财主李富贵赞助了资金,就要给亭子取名﹣﹣富贵亭。李渔觉得不好,阻拦道:“且停停。”意思是说,你暂且停一下。财主说:“你有更好的名字吗?”李渔笑着说:“我已说出名字了——( A )。”

    后来李渔还为这个亭子拟了一副对联:

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

来者往者溪山清静 B。

    人生路上到底有多少座亭子?也许那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但都可以走进去,体会生命中的一种从容。

(选自《于丹趣品人生》)

【材料二】

    有水的地方就有龙舟/有龙舟的竞渡就有人击鼓/你恒在鼓声的前方引路……

    非湘水净你 , 是C/你奋身一跃,所有的波涛/汀芷浦兰流芳到现今……

    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想家/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你就在歌里,风里,水里

(选自余光中《漂给屈原》)

【材料三】

    甲:《水壶传》我也爱看。 甲:和祝英台嘛!

    乙:《水壶传》您都看过呀?乙:梁山伯跟祝英台是另一个故事!

    甲:一百零八个大水壶嘛!甲:你刚才说的梁山……

    乙:哎哟,这得多大一个锅炉房啊!乙:水泊梁山。

    甲:人都是英雄好汉,什么锅炉房?甲:宋江有吧?

    乙:英雄好汉有叫水壶的吗?乙:对对对!

    甲:有那本书啊!甲:扈三娘?

    乙:《                       》.

    乙:有!

    甲:《                    》?

    甲:化蝶了嘛!

    乙:梁山泊

    乙:哎呀!

(选自相声《满腹经纶》)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谈    美

①艺术作品是通过意造空中楼阁来慰情遣兴的。那这种楼阁是如何建筑起来的呢?我们拿一个艺术作品做实例。比如王昌龄的《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从文字上分析,他必定使用了想象。

②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比如看到寒鸦,心中就印下一个寒鸦的影子,知道它像什么样,这种心镜从外物摄来的影子就是“意象”。意象在脑中留有痕迹,眼睛看不见寒鸦时仍然可以想到寒鸦像什么样。

③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它们对艺术创造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再现的想象是:原来从知觉得来的意象如此,回想起来的意象仍然如此。比如我昨天看见一只鸦,今天回想它的形状,丝毫不用自己的意思去改变它,就是只用再现的想象。艺术作品不能不用再现的想象。比如这首诗里“奉帚”“金殿”“徘徊”等,在独立时都只是再现的想象。

④但是,____。创造的想象并非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长信怨》的精彩全在后两句,这两句就是用创造的想象做成的。每个人都见过“寒鸦”和“日影”,从来却没有人想到诗的主人公班婕妤的“怨”可以见于“带昭阳日影”的寒鸦。但这话一经王昌龄说出,我们就觉得它实在是至情至理。

⑤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作用。

⑥“分想作用”就是把某一个意象和与它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提出它来。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画家在一片荒林中描出一幅风景画来,都是在混乱的情境中把用得着的成分单提出来,把用不着的成分丢开,来造成一个完美的形象。诗有时也只要有分想作用就可以作成。例如“釆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风吹草低见牛羊”……诸多名句都是从混乱的自然中划出美的意象来,全无机杼的痕迹。

⑦不过,创造的想象大半是旧意象的新综合,因而大半要借“联想作用”。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联想又分为“接近”和“类似”两类。比如这首诗里所用的“团扇”这个意象,班婕妤在《怨歌行》中用它时,是起于类似联想,因为她见到自己色衰失宠类似秋天的弃扇;在王昌龄用它时则起于接近联想,因为他读过班婕妤的作品,提起班婕妤就因经验接近而想到团扇的典故。“怀古”“忆旧”的作品大半起于接近联想,例如看到赤壁就想起曹操和苏东坡。

⑧《长信怨》里的“玉颜”一词中,“玉”和“颜”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只因为在色泽肤理上相类似,就嵌合在一起了。语言文字的引申义大半都是这样起来的。例如“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中三个动词都是起于类似联想的引申义。因为类似联想的结果,物固然可以变成人,人也可变成物。物变成人通常叫作“拟人”。一切移情作用都起自类似联想,都是“拟人”的实例,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花”“鸟”、《长信怨》中的“寒鸦”等。人变成物通常叫作“托物”,班婕妤自比“团扇”就是实例。最普通的托物是“寓言”,寓言大多拿动植物的故事来隐射人类的是非善恶。

⑨总之,艺术创造想要意造出更为缥缈的空中楼阁,是需要借助想象的,如此才能更好地慰情遣兴。

(作者:朱光潜。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