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问题。
                                                                                                                                  母亲的背心
        ①母亲不习惯城里的生活,住在乡下很少进城。我也由于工作忙很少回老家,更多的是电话里问候一下母亲。去年夏季,母亲突然进城来了。我以为有什么急事,风风火火赶回家。母亲笑笑说:“没啥事,就是想心心了,有半年没见了,怪想的,来看看。”    
        ②听着母亲的话,我心里酸酸的。可不是?细细算来,现在距我和女儿心心一起回老家已半年有余!只是自己每天忙忙碌碌不觉得时间过得有如此之快而已。
        ③晌午吃饭了,天太热,我让母亲脱去外面的衣服凉快凉快。母亲有些迟疑。我说在自己家中怕什么。我替母亲挂好衣服,猛回头看见母亲贴身穿的背心有几个洞。我走上前,摸着背心问:“妈,你怎么穿着烂衣服?”“这衣服烂是烂了,可穿时间长了,贴身穿还蛮舒服的,舍不得扔。再说,我老太婆了,也不那么讲究,有衣服穿就行了。”    
        ④母亲在我心中是最漂亮的。小时候,我一直把母亲与样板戏《龙江颂》中的女主角相媲美。猛一听母亲称自己是老太婆,心中怪怪的。    
        ⑤我坐在母亲对面,细细看着母亲。母亲确实老了,头发花白,肌肤松弛,再加上那旧背心,十足的乡下老太太。看着上年纪的母亲,我暗暗问自己:“母亲确实衰老了,自己怎么竟没有发现?母亲穿着烂背心,自己为母亲买过几次衣服?想想这些年来,自己对母亲的关心太少了,对母亲太疏忽了。也许一件好的衣服能让母亲年轻几岁。”    
        ⑥我越看越想心中越不是滋味,鼻子有点发酸。母亲也发现我有些异样,问我怎么了。我说:“吃过饭,我陪你到商场买件衣服。”母亲连说:“不用了,乡下的衣服便宜。”    
        ⑦午饭后,我强拉着母亲走进商场的老年服装区。母亲试了一件又一件,总是问一问价钱又放回原处。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母亲一件没有看中,倒吸引了不少来此购物的老太太的目光。她们指着我问母亲:“大姐,买衣服呢?这是谁呀?”母亲看看我,自豪地说:“这是我大孩子!”旁边老太太啧啧地说:“你看看这位大姐多有福气,儿子亲自陪着买衣服。”    
         ⑧听着老太太的话,母亲脸上更是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而我此时,愈是看着母亲微笑的脸庞,心中愈不是滋味。三十多年来,自己对母亲少有付予,更多的只是索取,想不到仅仅一次相陪,就让母亲如此满足。
        ⑨母亲终于在试完一件衣服后同意买下来了。我问服务员多少钱。服务员说三十元。三十元!天呢!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个商场里竟有卖三十元一件的衣服!母亲竟为买一件三十元的衣服,转了近两个小时的商场!想想自己第一次为母亲买衣服,竟买只有三十元的衣服,我坚决不同意,说:“这几百块的衣服你不挑,怎么挑这三十块钱的烂衣服!”    
        ⑩母亲一听不高兴了,说:“三十元怎么了?那也是钱!你相不中,我相中了!”一看母亲认真了,我感到刚才那句话说得不太合适,赶忙解释说:“妈,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我给你买一次衣服,怎么能买三十元一件的呢?我现在也不是给你买不起好衣服!”母亲说:“我知道你的心意。衣服嘛,能穿就行。你们在城里不比农村,花销大。再说,心心上学还要花钱,还是省着点好!”    
        ⑪转眼一年过去了。前不久,由于电力部门的原因,导致我家中的电器意外起火,酿成了火灾。面对烧成一塌糊涂的家,我真有点一筹莫展。找电力部门理论,“电老大”的作风令我伤透了脑筋。我正准备起诉,母亲打来电话,说她从别人那儿听说我家中着了火,很是着急,想进城来看看。着火后,我对母亲严密封锁消息,怕母亲知道为我操心。可没有不透风的墙,母亲最终还是知道了。为了不让母亲操心,我轻描淡写地给母亲说没烧什么,再简单装修一下就行了,并告诉她准备和电力部门打官司。谁知母亲一听打官司更急了,说:“打官司最劳神了,你装修吧,妈有钱,装修完了,妈给你钱!”为让母亲放心,我连说是是是。    
        ⑫房子一装修完,我就领着老婆孩子回老家,想告诉母亲,让她老人家放心。    
        ⑬母亲见我们一家子回来非常高兴,非亲自下厨房做饭,我和妻子拦也拦不住。    
        ⑭不一会儿,母亲就汗流浃背,把外面的衣服脱了下来,又露出了那件背心,只是背后打了几个补丁。我一见不禁问:“妈,这背心怎么还穿着呢?”母亲说:“在农村,能穿就行!”妻子说:“下次回来,给妈买件好的!”母亲说:“别破费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⑮下午,我们要走了,母亲忽然叫住我,说:“文,来,妈这儿有一千块钱,你拿走,弥补弥补你的损失!”我一时呆在那儿,不知道说什么好。妻子在旁接过话说:“妈!我们有钱,怎么能要你的钱?”我接着说:“妈,我都这么大了,怎能还要你的钱,再说我也不缺钱。”母亲拿着钱硬往我的口袋里塞,我使劲往外掏,在推推搡搡中,只听“嘶”的一声,母亲的背心裂开了个大口子。母亲停住了手,我的眼泪下来了。    
        ⑯我拉着母亲说:“妈!我都快四十的人了,怎么还能要你的钱!”母亲轻轻帮我擦着泪水说:“傻孩子,妈没病没灾,用不着钱,你拿着吧。再说,你再大,也是妈的儿呀!拿着吧!”    
        ⑰我失声痛哭起来。

(1)、阅读全文,请你概括作者围绕母亲的背心写了哪几件事?

(2)、面对母亲,面对母亲的背心,“我”的情感发生很大变化,由见到母亲时的心里酸酸的到                            , 到                                 , 再到                            
表现出“我”对愧疚和感激之情。

(3)、文章第⑤段划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4)、请你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5)、母亲为我们全心付出却不图回报,作为儿女的我们应该怎样去感恩母亲呢,请你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母亲的感恩计划。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丙】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龚自珍)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蓝是月亮追求的优雅

朱成玉

    以前,总是喜欢在夜里打开窗子,看一会儿月亮。那时候看月亮,清湛湛的,水灵灵的,仿佛随时可以滴出水来。可是现在不知道为什么,看到的月亮总是灰色的。是天空不再那么洁净了吧,是浸泡于世俗里的心不再纯粹了吧,又或者,是我的眼睛蒙了一层鸡毛蒜皮的烟火吧。我滴了几滴眼药水,努力眨巴眨巴眼睛,依旧无法把月亮从浑浊里捞出来。

    直到,听了妻子和女儿极富诗意的一次对话,我眼里的月亮才变回了最初的蓝。

    “妈妈,今晚怎么没有月亮啊?”“月亮躲到井里洗澡去了。”

    “它为什么要洗澡?难道她一直都很脏吗?”“不,因为它要把自己变得更蓝。”

    “为什么要变蓝?”“因为蓝是月亮一直在追求的优雅(女儿沉默了一会儿,她一定是被优雅这个词给绊住了)。”

    “可是,为什么我看到的月亮不那么蓝(这正是我是问题)?“那是因为你的眼睛擦得还不够亮(令我醍醐灌顶的一句)!

    女儿似懂非懂地慢慢睡去,月光从乌云里出来了,透过窗帘的缝隙,慢慢浮上她的脸。女儿似乎感觉到了月光的痒,在睡梦里伸着小手去

    妻子轻轻地将孩子放下,盖好被子,慢慢俯下身,亲吻女儿的额头,猫一般蹑手蹑脚,仿佛怕惊跑了月光。

    我问她为何不把窗帘都拉上,她说,“留个缝儿吧,让月光进来,你看月光多美,女儿一定会喜欢的。”

    会喜欢的。在那样的月光里,女儿会看到很多美好的东西。会看到梅花鹿,听到它轻快的蹄子敲击出的乐音;会看到一颗颗小蘑菇,愉快地从地面冒出来,好奇地张望这个世界;会看到静静的湖泊,和那水面上漂着的写满祝福的小纸船;会看到微风中轻轻晃动的灯笼,把黑暗赶得远远……

    一刻,我相信,月光不仅仅浮在女儿的脸上,也定会滑进女儿的心里。“就算你拉上窗帘,月亮也在的。”我笑着对穿着蓝色丝绸睡衣的妻子说,“你也是月亮啊,看,你多么蓝!”

    在妻子身上,我感觉到,慈爱,会让一个人变得多么优雅!

    那一夜,我梦见一个小仙女,蓝色的精灵。她问我,“喜欢月亮吗?”我说,“喜欢,但是它还有点儿不够蓝呢。”小仙女就捣碎了手中的蓝浆果,用力去涂。我笑小仙女的可爱,“那要涂多久才能把它涂得更蓝啊?”

    “直到你爱上这个世界。”她说。

    感谢这个梦,感谢梦里的小仙女,因为从梦里出来,我真的爱上了这个世界。

    而在此之前,我曾一度对这个世界感到失望,因为白天里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让我身心俱疲,无法独善其身,仿佛涌进一个漩涡,只能不停地跟着俗念,随波逐流。但是从此刻开始,直到死去。我相信我看到的月亮都会是蓝色的,清湛湛的那种蓝,水灵灵的那种蓝。

    那种蓝,可以洗净灵魂。

    回想那个奇妙的梦,回想那个小仙女,我惊讶地发现,她一会儿变成女儿的脸,一会儿又变成了妻子的脸。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密码

       我有一位远亲,算起来应该叫我姑母,今年夏天的时候,我见过他一次。

       那是个十六岁的孩子,个头不高,又黑又瘦,看人的时候目光能够顷刻立起来,好像春天到来时的北冰洋上,那些隐藏在深深海水里异军突起的巨大冰块。实话说,这个十六岁的少年家境是很不幸的,父母智障,家境贫穷,所有的生活来源都依靠年迈的爷爷奶奶。作为远亲,按说该对他有份怜悯体恤之心,可这个少年的所作所为,又让人齿冷。从十二岁开始,他就四处为非作歹,今天用砖头砸死邻家的鸡,明天又拿着水果刀刺伤无辜的小孩儿。十四岁那年,好不容易熬到小学毕业,他坚决不再上学。在爷爷奶奶无奈的目光中,拎着几件衣服从乡村来到县城,在洗车店当小工,去酒店端盘子,所有工作干不了几个月都会被老板以各种理由炒掉。

       春天的时候,他在一家打工的饭馆和顾客争吵了起来,拎起一把椅子打伤了对方的胳膊,派出所介入后,男孩儿的爷爷奶奶找到我。

       好在只是皮肉伤,所以,我托了几个熟人,这个孩子被放了出来。怕他继续惹事,我特意在单位请了半天假载他回家。

       刚一上车,少年大喇喇地上下打量一番,对车子开始评头论足,张口闭口都是我哥们儿那车怎样怎样。见我不搭理他,又开始摆弄手机,不时电话来去,一会儿老大,一会儿哥们儿,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哪个霸气侧漏的江湖大佬。

       到了家,年迈的爷爷奶奶颤巍巍地迎上来,少年粗鲁地一胳膊:“给钱,我要去网吧。”

       爷爷奶奶无奈地对视两眼,掏出十块钱递过去,他风一样就跑掉了。

       看着他的背影,我委婉地劝说二老不该给他钱,须发皆白的爷爷长叹一声:“如果不给,怕是他又要造反了。”

       我这才知道,因为爷爷奶奶不给钱,那个少年已经动手打过他们几次。

       在两个老人的千恩万谢中,我心绪复杂地离开了那个村庄。路过村口的网吧时,默默觑了一眼,满屋子都是十六七岁染着黄头发、叼着烟卷的桀骜少年,我那位远亲,满口粗言秽语,正在一个大型网游里厮杀。

       很多人将孩子比喻成树木,肥沃旷野和贫瘠滩涂的成长环境怎可同日而语,可我总觉得,那些携带悲剧因子一路走来的少年身上,更大区别还不是成长环境,而是一些司空见惯的标签和志识。

       无一例外的,这些少年都有虚荣自大、好逸恶劳、单纯幼稚的倾向,总认为人世间有不劳而获的秘籍;他们都喜欢热闹和喧嚣,崇拜耀武扬威的江湖气派,视内敛、谦逊为窝囊和怯懦。对生活眼高于顶的热望和脚踏实地智慧的缺乏,直接造成扭曲灵魂的巨大黑洞。所有这些恶的特质都是时间长廊中的酵母,于贫穷逼仄的现实中慢慢发酵,先是一丝一缕的桀骜和叛逆,然后,越来越汹涌,越来越急不可耐,终于,在合适的时间节点上骤然爆发,一跃成为悲剧的制造者,而自己,也成了万劫不复的悲剧。

       追溯犯罪里程,很多人会提到是贫穷的家庭毁了自己,就好像我的这位远亲,不止一次憧憬做梦——如果我不是生在这个贫穷可怕的家庭,如果从小我就穿金戴银……

       事实真的如此吗?

       送那位远亲回家后没过几天,我参加了一个捐资助学的大会。会上有个少年的发言,让所有人都落了泪。他很小就没了父亲,在和妈妈相依为命的日子里,他一直在勤工俭学——捡垃圾、易拉罐,糊纸盒,凡力所能及的,只要有机会,必会一一去做。和妈妈一起担起生活担子的同时,这个孩子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名列前茅。考上大学后,昂贵的学费让他几欲放弃学业,村里人看不得一个有出息的孩子丧失机会,遂将他的情况报到县文明办,很快得到批准,可以资助他的大学费用,前提是需要拿到早逝父亲的死亡证明。

       少年激动得一夜没睡,第二天清晨,带上一兜子干粮,骑上自行车开始出发。他的父亲十年前死在千里之外的一个工厂内,要得到死亡证明,必须去远方。贫穷的家里拿不出车票钱,亦或,即便能够拿出,少年也舍不得。总之,他昼夜兼程了十几个昼夜,一千多里长路慢慢甩在身后。到达那个工厂后,少年的鞋子烂掉了,爸爸多年前的同事们看到他,一个个泣不成声。

       证明很快办妥,陌生的叔叔阿姨将少年的自行车送到托运站,然后给他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张火车票。

       在发言的过程中,懂事的少年几次热泪盈眶:“这辈子,我都忘不了那些好心人,到了大学,我一定好好学习,多长本领,将来尽最大努力回报社会。”

       在如潮掌声中,看着主席台上的少年,再想想远亲中那个凌厉的孩子,我心中一声长叹。老天给了他们相同的根系和土壤,可在成长的过程中,却南辕北辙,再也没有半点交集。

       是什么,决定了这份不同?

       家庭环境、基因遗传、性格特质,任何一点都可以成为答案,但我总觉得,这些都不够。上天造物造人时,会给每个生命以特定密码,这些密码如原子弹,在生长过程中不断裂变。愿意向善向上的,自警自省努力发奋,核裂变出冲天动力,成就崭新人生;而甘心混迹泥沙的,如滩涂污秽中的蟾蜍,怀揣暂时安逸常做青蛙变王子的美梦,等到梦醒满心灰凉,要么匍匐进尘埃做一枚虫豸,要么歇斯底里徒劳挣扎毁己误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在树上的国旗

王宗仁

①汽车在唐古拉山北侧的一个洼地里抛锚后,我鼓捣了近三个小时也没有排除故障。这时天近暮晚,四周山峰上终年不化的积雪涂上了一层绚丽的晚霞,天地间罩着一天中最后的灿烂。我这才很不情愿地从汽车底盘下钻出来,搓掉了两手的油腻,对还趴在引擎上苦苦修车的助手义成说别折腾了,省些力气今晚当山大王吧。

②当山大王,是指我们汽车兵遇上车子抛锚,在荒原野岭守山看车,忍饥挨饿受冻,这是很苦涩的差事。听我这么说,义成笑着回敬我:“今晚还真轮不到我们当山大王,你没看我们到了什么地方?”

③我顺着义成指的方向望去,不足百米处的路边,类似小方桌一样的石头堆上,端端地放着个铁皮暖水瓶。啊,是格桑旺姆阿妈的拥军爱民茶水站!格桑旺姆阿妈,一提到她的名字,高原军人滚烫的心就仿佛回到了故乡!我再抬头望了望稍远处的山坡下,一棵不算很高的白杨树举着面红旗,卷着高原的风一声高过一声地飘荡着。对于来往唐古拉山的人,特别是军车的司机们而言,那面红旗是插在他们心中的锁眼上的呀!就在红旗的后面,阳光充足的山洼里,有一顶黑色的牦牛绳编织的帐篷,那是阿妈的家。

④往事引我回望,那是故事的起点……

⑤从山中延伸至公路边的那条崎岖小路上,一老一少两位藏家妇女背着一大一小两个酥油桶心急腿慢地匆匆而来。格桑旺姆和她的女儿卓玛每天都会数次往返于这条路。公路边终年厚积着冻雪冰碴,然而却有一块光溜溜的地面,那就是母女俩的露天茶水站。当然,有时候遇上风雪天,或是盛夏烈日的曝晒,她们的头顶也会撑起一把伞,那是汽车兵心疼母女俩,留下来的一块无风无雨的天地。过后,她们总会千寻万找地把伞捎给主人。有什么办法呢,领了情绝不欠债,她们祖辈都是从风风雨雨中走出走进的硬硬朗朗的实诚人!

⑥公路在茶水站旁突然变得平缓,前面不远处便是下山的陡坡了。司机们总是会在这里停车检查一下车辆。这也是母女俩将茶水站设在此处的因由。

⑦这么多年来,子弟兵给边疆的亲人创造着安宁幸福的生活,格桑旺姆和女儿每送别一个挥着手向她们告别的亲人,心里就像植入了子弟兵军帽上那颗鲜亮的红五星,亮堂堂的。

⑧格桑旺姆记得很清楚,那是一个清晨,一切都显得格外宁静、美好。汽车连的那位沈连长带着两个兵,把一面国旗送到了她和女儿手中。连长对她们说:“高原上有战士的家,家中有亲人。战士和牧民都是国家的好儿女。”随后,两个战士在帐篷前挖了个坑,将他们带来的一根木杆栽下,足有10米高。于是,那面国旗就神采飞扬地飘在了木杆顶端。

⑨奇迹发生在第二年夏天。那根旗杆原本是战士们从昆仑山中的纳赤台兵站挖来的一棵正在蓬勃生长的白杨树,他们的初心当然渴望这棵移栽的树能够成活,但是说句掏心窝的话,这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不是有句话,“树挪死,人挪活”吗?何况是把一棵好不容易在海拔3000米的地方成活的树,移到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上,想成活?太难太难了!然而,天意遂人愿,白杨树旗杆在卓玛勤快的浇水施肥中,居然抽出了嫩芽,一瓣、两瓣、三瓣……抽出了春天!好个有生命力的白杨树旗杆!霎时,整个唐古拉山都变得鲜亮鲜活起来!

⑩国旗长在树上,树根深深扎入大地。杨树之根亦是国旗之根、人心之根!

⑪清晨,格桑旺姆母女俩升起国旗,傍晚,她们并不降下国旗,而是在旗杆顶端挂一盏马灯让灯光映亮红旗。随风飘扬的红旗,猎猎吹起号角,猎猎发出呼喊,拂动了公路上奔忙的各路目光,把他们招引过来——人们肯定不是为了一杯酥油茶,而是要把藏家母女用激情和生命点燃的信仰,把这些美丽的故事珍藏起来,诉说给世界。

(选自《光明日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爱浓浓柿子香

①晚秋时分,我回到家乡看望年老的父母,正赶上柿子成熟。母亲知道我爱吃柿子,见我风尘仆仆地归来,就挎上小筐,到园里摘柿子。

②园子不大,但柿子树却整整种了六棵,在整个园子里很显眼。母亲说,娘知道你们都爱吃柿子,所以就和你爸多种了几棵,预备你们回来好好吃。

③抬眼望去,柿子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柿子,点缀在碧绿的叶子中间,恍惚之中灿若星辰。我伸出手摘下一个,草草地擦了擦,送入口中,甜甜的,很是爽口。望着母亲摘柿子的身影,我受到极大的触动,顷刻就将自己记忆的闸门打开,悠悠童年里的一切鲜活情景都展现在了眼前。

④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那时物质相对匮乏,苹果、鸭梨这些看似普通的水果还很少见。称得上水果的东西,恐怕只有园子里的柿子。那时的陕西老家,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小菜园,园子里有茄子、辣椒、黄瓜等,但最显眼的还是柿子。

⑤童年时期柿子树仅有一棵,但那有限的一点柿子却是赖以成长的好东西,如今想来,它是那么的弥足珍贵。

⑥记得母亲曾用一只筐装柿子,挂于高高的房梁之上,清香四溢,充满了诱惑。但我们只有眼馋的份,却够不着,这只筐子高高在上,只有父母能够掌控。母亲的用意非常明确,她教我们五个孩子查数,谁查得好,查得多,谁就能得到奖励。奖品当然就是一枚好吃的柿子了。

⑦她教我们读书认字,用她那本四角号码字典,教我们字的读音和笔画。为了吃柿子,我们哥几个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努力学习,争取最先吃到装在筐子里的柿子。就在这样的激励下,我们在未入学时就学着查数、认字,学习速度各个精进,还没上学,就已经认识了不少字,甚至可以磕磕绊绊地读报纸了。

⑧柿子是我童年时期最为喜欢的果品。它营养丰富,含有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它甜腻可口,摆在面前就有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冬季吃冻柿,那更是别有一番味道的。

⑨其实,柿子用途并不单一,除供鲜食外,母亲还制成柿饼、柿干、柿汁蜜、柿叶茶、柿醋、柿脯等,偶尔也加工成糕点和风味小吃。母亲总像变戏法一样,花样翻新,让我们健健康康地度过了那段有些艰难的岁月。

⑩相比之下,邻居家的孩子就没有我们幸运,很难吃到柿子。但是,父母很好心,总是拿出自家院子里产的果蔬接济大家。村里像我一般大的孩子,都吃过我家的柿子,这曾让我一度引以为豪!

⑪而今,立于自家的园中,望着母亲采摘柿子忙碌的背影,翻检起童年的记忆,虽然过去好多年了,但却历历在目,每每回忆起来,还是觉得童年的一切是那么温馨难忘。

⑫岁月倏忽而逝,柿子陪伴了我的整个童年。如今,我已迈入中年的门槛。柿子还是那个柿子,我却依然百吃不厌,视若珍宝。母亲为了让我吃到新鲜的、没有农药的柿子,总是不顾劳累,在园子里忙忙碌碌。柿子刚刚成熟,她就忙不迭地通过客车或委托城里亲朋给我捎柿子。

⑬我感恩于母亲,是她让我拥有了一个美好的童年,给我很多关爱,在我步入中年的时候还能让我一饱口福,圆我未了的柿子情缘,丰满充实我的人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