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鞅)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
——《简明中国读本史》
材料三 在短短的几十年里,日本就按自己的节奏改变了自身。以前它是个前工业时代的封建社会,到19世纪末期,新日本——西方影响和日本传统的混合物……很快将成为西方一个可怕的竞争对手。
——《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四 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红场边有一座塑像,纪念的是曾经解放了千百万农奴、并最终引领俄国抛弃了落后社会制度的改革者。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中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变法对秦国产生的影响。

(2)、北魏成为汉化先行者利益于谁的改革?根据材料二,概括隋朝统一的基础。

(3)、根据材料三,分析19世纪末期新日本具有怎样的特点?日本通过哪一改革成为了“西方一个可怕的竞争对手”?

(4)、判断材料中的改革者是谁?他引领俄国抛弃了何种落后的社会制度?

举一反三
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材料一   秦汉以后的中国,传统的国家认同不仅表现为对某一君主的认同,对某个具体朝代的认同,还开始表现为对超越朝代的具有历史文化延续性的通称——“中国”或“中华”之认同。自称“中国”“中华”,或被后一朝代认同为“中国”“中华”者,不仅是那些汉人主导的政权,也包括众多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摘自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材料二

类别

开始时间

载体

事例

理论宣传

1931年

报刊

《红色中华》《斗争》等

大众宣传

1933年

木刻版画

《义勇军》《巩固团结,抗战到底》等

1935年

宣言书

《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1938年

电影

《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等

1942年

秧歌剧

《军民大生产》等

教育宣传

1938年

冬学运动

冬季农闲时,将分散的农民召集起来开展统一的识字、读书、学习活动

——整理自李彤《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观念的宣传研究》

材料三   中华大地上众多部落和民族,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和交融,逐步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意识和归属意识。甲午战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渐加深,中国人的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五四时期,随着反帝爱国运动的兴起,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始初步形成;抗战时期,中国各民族普遍增强了国家意识和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在共同抗战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摘编自孔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形成及其思想基础》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