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苍蝇可能感觉自己活了很久》,完成第后面的题。
      ①苍蝇的寿命比大象短,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假如苍蝇对时间有感觉,它真的感到自己的生命那么短暂吗?
      ②地球上的生物,对时间的感知是由神经传导的快慢决定的,也可以说每个生物个体对时间的感知是不同的。最新的研究显示,体积愈小的动物,新陈代谢率愈快,时间过得愈慢。这意味着小动物比大动物更能在极短时间内观察到动态行为,它们眼中的世界就像慢动作回放。譬如昆虫和小鸟,它们在1秒钟所看到的信息,要比诸如大象等大动物看到的更多。
     ③研究人员利用“临界闪光融合频率”的技术,来测量不同动物的眼睛处理闪光的速度。这项技术简称为CFF,它提供了一种感知时间的方法。【甲】它由快速闪耀的闪光点组成,看起来像一个连续光源。被测试个体如果能识别出个别的闪光,那么时间对它而言流动就较慢。通过对测量数据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躯体的大小与眼睛对视觉信息反应的速度之间,有非常紧密的关系。体积愈小的动物,看到的世界就愈“慢动作”。【乙】对人类来说,平均的CFF是60赫兹(即每秒60次),这是通常设置的电视图像的刷新率。狗眼睛的刷新率是80赫兹,对狗来说,电视图像看起来像一系列快速变化的幻灯片。【丙】苍蝇的CFF是250赫兹,这就是说苍蝇眼睛对刺激动作的反应,比人类的眼睛快4倍以上,所以苍蝇很难被拍死,因为在人类看来迅速落下的一卷报纸,在苍蝇的眼中就像是慢动作。
      ④大象能活60年,但是它们的生活节奏比苍蝇慢几十倍。对大象来说,一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而对苍蝇而言,一天的时间过得很慢。苍蝇对人类来说是很短命,但是从苍蝇的角度来说,它们可能活了很长。

(1)、下列不符合文意或解说不完全正确的两项是(    )。

A、不同的地球生物个体对时间的感知是不同的。 B、小动物的视野比大动物宽,看到的信息更多。 C、CFF技术可以测量动物眼睛刷新图像的速度。 D、苍蝇对生命长短的感觉可能和大象是一样的。 E、第④段中“大象能活60年,但是它们的生活节奏比苍蝇慢几十倍”一句仅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2)、根据文意,下面这句话放在第③段【甲】【乙】【丙】三处,哪处最合适?
      有最快速的CFF的动物,会拥有生物学优势,因为这意味着面对威胁或者机会时,它们会有更快的反应速度。
这句话放在      处最合适。

(3)、文章标题中“可能”一词为什么不能删去?

举一反三
阅读《跑过冬天》,完成小题。
                                                                                                      跑过冬天
                                                                                                       ——写给女儿成人之际
牧牧:
         ①还记得你5岁那年冬天吗?每天清晨,爸爸总是带你到离家不远的公园跑步。
         ②最初,你跑一两圈就累了,停下来央求爸爸,不要让你跑了。但是,爸爸说不行,你必须跑完。你要跑累了呀,可以慢慢跑,要是慢慢跑还累呢,可以走着,但就是不能停下来。
         ③冬日清晨,公园里寂静无人。路边的杨树早已剥落成秃枝,在寒冷的空气中抖动。你努力地跑着,呼出的气化成一股股白雾。渐渐地,你跑热了,脱去了黄色毛线帽,帽子在手中随着你的运动在花坛周围画出了一圈流线。于是冬天不再寒冷,冬天有了生命的流动。
        ④如今你要成为一个成年人了,即将接受成年洗礼。
        ⑤你会在某个夜晚,从大地仰望天空,一颗流星划过,转瞬即逝,留下一道亮光。我说,那就是人生。在时间的长河中,一生就只是那么短短的一瞬。
        ⑥当你生命开始的时候,你与所有的人没有什么不一样。可当你进入社会的时候,你与所有的人都不同。
        ⑦或许,你会遇到疾病,这是生命中最大的不幸之一。但是不论遇到什么疾病,都不要放弃与它的抗争,哪怕只有三天的光明。生死不能抵御,但生活可以选择。不要拿健康做人生的抵押,一生要锻炼身体,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⑧或许,你会陷入贫穷。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的精神。节俭是永远的美德。如果富有,要帮助穷人。
         ⑨或许,你会遭遇失败,须知人生历程逆境多,顺境少。故凡事要运用智慧,竭尽全力。社会只看重你的结果,而你要看重努力的过程,即使失败,切勿自弃。社会不同情眼泪,上帝只救自救的人。
         ⑩或许,你会落入孤独。坚定的攀登者总是孤独的前行,在情感孤独中要守住自我,珍爱自己。五湖明月在,渔歌总有时。
         ⑪相貌与生俱来,一个人的美丽不是给所有人看的,也不会是所有人都看着你美丽。支撑青春美丽的是品德、气质、文化。
         ⑫衣着要整洁协调。如果有钱,可以穿得好一些,但不要华贵;如果有时间,可以穿得美一些,但不要繁复。
         ⑬因为有了生命,时间才有了意义;因为有了时间,生命才有了延续。珍惜时间,珍惜生命,充分地使用你所拥有的时间和金钱。
         ⑭尽一切人生之责。
         ⑮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上帝给予你的人生苦难和责任,这就像江河行地、日月经天那样正常自然。既然如此,就让它来吧,你已经开始成人,用微笑和勇气拥抱你的人生!
         ⑯人生会有许多冬天,跑起来吧,不要停下,跑过冬天!

阅读现代文,完成下面各题。
                                                                                             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谋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路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喂喂的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 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姜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吸。”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月,阙也
                                                                                                    张晓风
       ①“月,阙也。”这是一本两千年前的文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
       ② 那解释使我着迷。
       ③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
       ④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⑤“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
       ⑥ 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
       ⑦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是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⑧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娲折断了神鳌的脚爪垫稳了四极(多像老祖母叠起报纸垫桌子腿)。她又像一个能干的主妇,扫了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
       ⑨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⑩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一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的事发生了:女神太勤快,她们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合得起来了。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天地才结合起来了。
       ⑪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有了这则神话呢?
       ⑫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⑬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淼淼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然的方向,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天倾西北”的吧!
       ⑭ 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下去,只因我们相信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
       ⑮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
       ⑯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不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只能做圆的“复制品”。就现实的操作而言,一截圆规上的铅笔心在画圆的起点和终点时,已经粗细不一样了。
       ⑰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并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球形。
       ⑱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光也算圆,它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点整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⑲此外,我们更可以换个角度看。我们说月圆月阙其实是受我们有限的视觉所欺骗。有盈虚变化的是月光,而不是月球本身。月何尝圆,又何尝缺,它只不过像地球一样不增不减的兀自圆着--以它那不十分圆的圆。
       ⑳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的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甚至当果核深埋地下时,花依然在那里。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哪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21)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他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选自张晓风《——风荷举》,有删节)

现代文阅读。

草原藏香

王宗仁

      从汽车抛锚在藏北草原的那一刻,以至五十多年后到今天,回忆起来,始终认为那个夜晚是我人生中最黑暗也最郁闷的一夜,当然也是我温馨地享受藏汉民族深情厚爱的一夜。如果用伸手不见五指来形容那晚的漆黑和阴森,显然太轻描淡写了。我和助手昝义成共同的感觉是,我们掉进了深不见底的井里,成为一只随时都可能漂走或沉没的浮在水面的木桶。嵌进骨髓里的可怕孤独把我们逼到黑暗的深处,绝望的境地。或者更确切地说,我们的身体也仿佛变成了黑夜的一部分。当时我已经从驾驶室下来站在了汽车保险杠前,什么也看不见,但是我莫名其妙地感到我离天很近,所以我多想用指头在夜幕上戳个洞,让太阳光射进来。没有太阳,钻进来几颗星星也行啊!

      我们要干活呀,坏了的汽车需要修理!

      偏偏又是车灯坏了,无月无星无车灯,怎么修车?

      那天,我们从拉萨出发赶回西宁时,已经是午后两点多钟了。原计划是次日清晨回驻地,我和助手为了赶到驻地执行另一次运输任务,就提前走了。生活中发生的所有事与愿违的事几乎都是突然袭来的。我驾驶汽车赶路行驶到藏北草原不久,车灯就莫名其妙地坏了。当时大约是深夜一点钟,周围无村无店,夜色浓重得仿佛刺刀也戳不出一点火星来。四周是黑洞洞的深渊,我们的眼睛完全失去了功能,车和人整个被夜色淹没。那条延展在汽车前后的青藏公路也随着车灯的熄灭匆匆远去。

      我对昝说:“拿扳手来,咱们把灯修好!”

      他递过来的却是钳子。

      我又说:“给我电线。”他回应:“摸遍了工具箱都摸不到。”

      我索性自己在工具箱里摸揣着我需要的一切。我想,哪怕能摸出一颗星星也好!我确实有一种本能的感觉,我的指尖能把黎明牵出来,让它突然出现在这藏北夜色浓浓的时候……

      她就是在这时候出现的。

      我是在闻到一股淡淡的无法忽略的幽香之后看到她的。她那温和宁静的身影虽然融在夜色里,我却能感觉出,她的眼神远远地将生命的甘露洒向我们冰冷的心田。

      那是几点晃动的微光,有时又晃成了一点,不是火,也不像灯。如似米粒般的微光又很倔强,夜色始终没有吞没它。它坐在夜的皮肤上,很不示弱地将微光展示给藏北。乍看一眼,很像饥饿时见到的果子;多瞅一会儿,心就被它烘暖。那是拯救饥饿的圣火!我们对它,不,首先是它对我们饱含着激励和爱意。

      我捅了捅昝:“不要惊动它,多看一会儿! ”

     “别出声,让它走近我们!”昝的声音很小。

      我俩暂时停下手中要干的活儿,毫不夸张地说,我的每一个毛细孔都怀着既惊讶又不是特别疑惑的温暖心情,眺望着不远处,那一束犹如蔷薇花静静开放着的光点。向往的喜悦使我心头的倦意渐渐消失。

      我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是,那束微光在快要逼近我们的一瞬间,竟然发出了声音:“金雕来了要找窝,金珠玛米(藏语:解放军)来了要歇脚。你们为什么宁愿在山里挨冻,却不进藏家的帐篷去暖暖身子?”

      女孩的声音,仿佛带着草尖上露珠和太阳暖色的柔美。绝不是隔山架岭,她分明就在我们眼前。虽然她并没有现身,声音仍然来自那一豆微光。坦率地说,这是一个我们无论如何没有预料到的结果——会有女孩来请困在山野的我们到她的帐篷里歇脚。我一时手忙脚乱,竟然不知对她说些什么。昝毕竟是我的助手,他知道这时候自己该有事情做了,便迎上去说:“谢谢姑娘的好心好意,我们的军车坏了,需要在这里修好。麻烦你借一盏灯给我们照亮,你的帐篷我们就不便进去了!”

      姑娘执意要让我们到她帐篷去歇脚,她说:“修车可以等到天亮出来太阳的时候,这么冷的天气,荒天野地你们要挨冻的!帐篷里就是家,先暖和了你们的手脚,再暖和你们的心,还是进家吧!”

      说毕她自报家门:“我叫卓玛,是阿妈让我出来请你们到帐篷里去歇脚的。她知道是金珠玛米的军车才让我出来请你们!”

      善良最能抹去人心的距离。会说话的卓玛打动了我和昝的心,我俩不约而同、不由自主地上前一步,要细细看看这个姑娘的脸蛋。这样夜色浓浓的夜晚,我当然看不清卓玛的脸蛋了,但是我却清楚地看见她手里捧着一束正燃着的藏香。点点火星,明明灭灭,喷吐着浓浓淡淡的扑鼻香气。她的脸庞在藏香的映照下,显露着明明暗暗的被高原风雪镀得如岩石般的光,一束束编扎得精密、细小的辫子修饰着她的脸蛋,使她显得羞涩而美丽。看着让人欲罢不能,舍之不忍。啊,好一朵藏北深山的格桑花!卓玛,你是用花擦亮了脸蛋的姑娘!藏北的小溪,清澈见底又深藏不露!

      我逮住了卓玛在谈话中透露的这样一个细节:她说是她的阿妈让她出来请我们这两个金珠玛米到帐篷去歇脚的。这使我好生奇怪,黑沉沉的深夜,老人没有出门,她怎么会知道是金珠玛米的军车?

      卓玛回答我:“阿妈是我们藏村里人人都尊敬的精明又善良的老人。她虽然双目失明,什么也看不见,瘫痪在床上也快二十年了,可是她的耳朵很灵敏——不能眼观六路,却可以耳听八方。她长年坐在地铺上,手里捻着佛珠,安静地听着帐篷外公路上的各种声音——动物跑过,行人走过,汽车驶过,甚至就连风儿吹过,她都能分辨得很清楚。特别是对金珠玛米的汽车声音辨得最清,司机一摁喇叭,她就知道是亲人的汽车开过来了!”

     “怎么一听喇叭的声音,就能辨别出是金珠玛米来了?”

     “军车司机过藏村时,车子开得很慢,摁喇叭总是轻轻的,绝不会狠摁不放。特别是在夜晚,他们的汽车更是像一阵轻风吹过藏村一样,怕惊扰了牧民的睡梦!”

      我深情地看着手捧藏香站在面前的卓玛姑娘,心里涌满着激动和爱怜之情。对她,更多的是对我还没有谋面的她的阿妈的感恩、钦佩。藏北草原是那样辽阔,远方仍然夜幕笼罩,星月也没有钻出云层,可是我已感到了迎面扑来的亲人的气息和温暖。有人说,有时一棵草就是一片草原,也许这棵草尖上的露珠还带着没有褪净的苦涩,但毕竟让我尝到了清凉。我当然很愿意走进帐篷里去歇脚,尤其想给热爱着金珠玛米的老阿妈行一个正规的军礼。但是军情在身的我们无暇实现这个心愿,只有待来日再回拜慈善的老人家了。

      我对卓玛姑娘说:“我还是那个请求,借一盏油灯,就是你们藏家的酥油灯,给我们照明,让我们修好汽车好赶路!”

      卓玛竟然那么固执,说:“酥油灯就不必借了,我再燃起一束藏香,照着你们修车。你要知道两束或者三束藏香的光亮会像酥油灯一样明亮!”

     “为什么非要用藏香照亮呢?”

      卓玛这样回答我:“阿妈这大半生这么坚信,她认为藏家人迎接尊贵的客人,就应像进寺庙朝佛拜神一样敬重。我们请回来的藏香只有进寺庙时才用,但对于心中的活菩萨金珠玛米当然例外!”

      一片温暖的祥云在藏北的寒夜里升起,我和助手麻利地借着卓玛手中藏香的微光,修理抛锚的汽车。也许我们依旧看不大清楚一些东西,但是因为我们的手指尖上长了特殊的眼睛,特别是,心里装上了阿妈赠送的“藏香”,所以我们很快就修好了汽车。告别卓玛,我们就要上路了。我要收藏这淡淡的藏香味,就像收藏月亮的清辉和太阳的明媚。我当然也会留一些激情,去点燃那些遥远的或在身边的仍然沉浸在雾霭中的星星!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椅子改变中国文化

    ①椅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家具之一,它源于东汉末年传入中原的一种名叫“胡床”的折叠板凳。到唐代中期,胡床逐渐演化为我们常见的有靠背、有扶手的椅子。之后,椅子在宋朝广泛流行。它的流行逐渐改变了人们跪坐在席子上的“跽(jì)坐”姿态,解放了人们的腿脚,更重要的是它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②首先是对房屋的建筑结构及其内部布局产生影响。在房屋建筑中,以前人们坐姿低矮,窗户的位置也相应较矮,椅子的出现使窗户的位置明显升高。同时,椅子的出现也对房屋内部布局产生了较大影响。传统的坐姿要求房屋的中间尽量空阔,以供人们席地而坐。而椅子出现后,人们就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大的空间,家具的数量也因此增加起来。

    ③椅子的出现还影响了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椅子出现后,人们坐姿明显升高,自然而然出现了一些高足家具,高足的桌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这些高足家具的出现,还引起了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的改变。到了宋代,很难再看到高足的餐具,碗、盘、杯等用具都变得玲珑精巧。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比如,人们进餐方式的变化,以前人们围坐在一起进餐很困难,一般是分餐制。椅子和高足的桌子出现后,人们开始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分餐制也随之变成了合餐制。

    ④椅子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是强化了国人心中的皇权意识。椅子出现之前,人们在正式场合必须跽坐。皇帝和群臣议事,大臣向皇帝跪拜时,皇帝其实也基本是跪着的。这种坐姿的平等拉近了皇帝和臣子之间的关系,那时的君臣关系更像是事业上的合作伙伴,那时的“跪”没有低下的含义,而是一种恭敬虔诚的表现。椅子出现之后,“跪”的意义与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皇帝坐在椅子上居高临下,臣民们则跪拜在地上,这种礼节上的巨大不平等奴化了国人,使国人潜移默化地奴颜婢膝起来,进而更加强化了国人心中皇权至上的意识。

    ⑤可能有人奇怪,欧洲人也“跪”,为什么没有出现奴化的现象呢?因为欧洲人的礼仪中,“跪”是很少的,除了向上帝双膝跪下,对任何人都不用双膝跪下,就算见了本国的君主,也只是单膝跪地而已。而在我国古代,“跪”是最常用的礼仪,不光用于君臣之间,还广泛用于下级与上级之间、百姓与官员之间。可见,“跪”在我国古代是更具不平等性的,尤其在椅子出现后,这种不平等性就逐渐显现出来,强化了国人的奴化心理。

    ⑥总之,从我国历史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像椅子这样不起眼的简单发明,还是像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样的大发明,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其实,发明原本就是一种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身边的发明越来越多,它们也在无形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有删改)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垂 钓

余秋雨

    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

    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小虫。其实岂止是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吠,但才吠几声又缩脚逃回。逃回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中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只有几艘兵舰在海雾中隐约,海雾浓了它们就淡,海雾淡了它们就浓,有时以为它们驶走了,定睛一看还在,看了几天都没有移动的迹象,就像一座座千古冰山。

    我们在海边说话,尽量压低了声音,怕惊动了冥冥中的什么。

    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

    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了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他的成果朝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钩,半分钟不到他又起竿,又是六条挂在上面。就这样,他忙忙碌碌地下钩起钩,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

    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之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只想钓大鱼。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

胖老人每次起竿摘鱼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

    两人都在嘲讽对方,两人谁也不服谁。

    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仍然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狗吠声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

    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吗?”

    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的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

    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是何等惶恐。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

 (选自《优秀作文选评•初中版》)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