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父亲的小提琴
                                                                                                            深蓝
       在纽约留学的第二年,父亲的公司破产了。她那把用了三年多的小提琴不识时务地“罢工”了。
       父亲给她寄来了一把小提琴,她激动得满脸绯红,对同学说:“看,我爸爸寄来的小提琴!”几个同学凑过来。有人小声咕哝:“这样的小提琴,一看就是便宜的地摊货。”舒乐窘得满脸通红,强忍泪水,默默地把小提琴包好,塞到床底下,再也没有动过。
       几个月后,学校要举办小提琴大赛,杰克逊教授找到舒乐,希望她能去赛场上一展才华。舒乐低着头,好久没说话。
       杰克逊教授很纳闷,问:“有什么问题吗?”
        舒乐吞吞吐吐地说:“教授,我的小提琴坏了,我没有小提琴。”
       杰克逊教授说:“可是,我听同学们说,你爸爸给你寄来了一把小提琴。”
       舒乐咬着嘴唇:“它是地摊货,根本就拿不出手,我怎么好意思用它去参加比赛呢?”
       杰克逊说:“好多产品都是高品质和低价格的完美结合,你爸爸寄来的说不定是一把好琴呢!”
       舒乐跑回公寓,拿来小提琴,交给杰克逊教授。教授用这把小提琴演奏了一曲,说:“这把琴很好,完全可以与名牌小提琴媲美。”
       从杰克逊教授的办公室出来,舒乐充满了信心。
       大赛开始了。舒乐走上台,不远处,杰克逊教授正用殷切的目光看着她,她信心倍增。这时,她听见几个同学窃窃私语:“你看那地摊货,多寒酸呀。”
       她深受刺激,再也无法融入到音乐中去。这次大赛,舒乐输得很惨。
      杰克逊教授找到她。舒乐惭愧地说:“教授,我……”杰克逊教授笑了笑:“不要自责了,比赛发挥失常,这种事儿很常见。我这次来,是想借你的小提琴用用。一个月后,我将举办一场个人演奏会。到时候,我想用你的小提琴演奏。”
       杰克逊教授的个人演奏会如期举行。杰克逊教授用那把没有商标的“地摊货”演奏了一首又一首华美的乐曲,赢得一阵又一阵掌声。
       演奏会结束后,一位细心的记者发现了那把小提琴的不同寻常,前来采访杰克逊教授。杰克逊教授拿着小提琴,来到舒乐面前说:“这把小提琴是这位同学的,来自世界上最大的小提琴生产基地——中国。”
       教授的盛赞让舒乐心里受到很大的触动,她又能心无旁骛地演奏。她的小提琴演奏水准大幅提高。一年后,学校又举办小提琴大赛。她以一曲《心在远方》征服观众和评委,获得第一名。
       拿到奖金后的第二天,舒乐登上回国的飞机。一进家门,舒乐看到父亲病了,两位老人见到女儿,惊得半天没合拢嘴。 舒乐拿出3000美元塞给母亲,又拿过小提琴,含着眼泪给父母演奏起了《心在远方》。
       一曲终了,父亲的目光落在小提琴上,喃喃地说:“公司破产后,我一直在外打工,我打工的那个地方是全球最大的小提琴生产基地,世界上每三把小提琴中,就有一把是那里生产的。寄给你的这把小提琴,就是我亲手制作的。”
       舒乐低下头,轻轻地抚摸着小提琴,刹那间,一股暖流涌遍全身。(选自2014第6期《微型小说》,有删减。)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极富表现力,请根据加点词揣摩舒乐的心理。
①舒乐窘得满脸通红强忍泪水 , 默默地把小提琴包好,塞到床底下,再也没有动过。
②舒乐低下头,轻轻地抚摸着小提琴,刹那间,一股暖流涌遍全身。

(3)、舒乐两次参加学校小提琴大赛,第一次输得很惨,第二次获得第一名,主要原因是什么?

(4)、 小说中杰克逊教授是个怎样的人?

(5)、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你读了这篇小说后的感悟。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陈常青
      ①“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导弟子时所言,他认为:自古以来贤圣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心静如水,处变不惊。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②何谓静气?“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通俗地讲,静气就是“能沉得住气”。毛泽东在长征途中面对万千敌军的围追堵截,泰然处之,用“静气”一次次带领红军化解危机,在“谈笑间”让蒋家王朝“樯橹灰飞烟灭”。
      ③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它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航天英雄杨利伟,在航天飞行的整个过程心率始终在70次左右,绝对称得上心如止水。在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用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难度之大不言而喻。但杨利伟做到了,并且完成得如平时练习一样镇定从容。
      ④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书籍就是精神食粮,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服本领恐慌。所以,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开阔,头脑越冷静。还要善养正气。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气要靠正气来支撑。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无欲则刚,才能不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特殊的旅行

       那天的开头是一部公路片。

       宽阔的热尔草原,有穹顶般的青空。长长的风偶尔会断掉,冬草场的长草浪就挺起身来。从甘南进入四川阿坝的高原,眼前绿色柔和的风光浑然不似青海藏区。

       公路颠簸,我们一路摇摇摆摆,穿过一个接一个的草场、湖泊、湿地。终于,看到了柏油路面,车里人一阵欢呼。

        BeeGees在唱,车开得平稳,下午的高原阳光来得热烈。

       远远看见前方有个分岔口,柏油大路旁有条坑洼小土路。一个藏族男孩站在岔路口。我们的车速很快,一会儿就到了男孩的身旁。男孩对着我们的车打着手势。

        “怎么啦?”

        “前面没有路。走那条。”男孩用不熟练的普通话说,用手指着那条土路。

       我们都抬眼看了看两条路,看到前方继续快速向前的几辆车。路面区别太大了,这使得我们几乎没怎么思索,就下了判断。踩了油门,我们继续沿着大路走了下去。后视镜中,男孩没有表情地看着我们远去。然后他又转向下一辆高速驶来的车。

       车开得飞快,音乐的声音很大。但这仅仅持续了不到三分钟。

       前方五百米处的弯道出现了一个尽头,路面在一条河边消失。这是新的路,桥还没有开始修。

       音乐被狠狠关掉,车和人有一瞬间的静止。我回想起来,那时我的胃像是被剧烈抽打了一下。阳光燃烧着我的脸。我已经走了五万多里,从没有过这种生理反应。车里每个人都没有去看另一个人。

       车在宽阔的路面上一下子就掉了头。我们之前的车,之后的车,纷纷掉头。

       那些宝马,那些别克,那些桑塔纳,那些越野车,那些川A,那些渝A,那些粤A……

       沉默中车重新回到了男孩身边。我们停了车,给男孩递上水果和糖果,很大声说了谢谢。阳光打着,风吹着,男孩站得久了,嘴唇开裂得厉害。

       掉头的车多数并不停下来,为着赶路,立马拐向土路。

       接着来的车聪明如故,一辆接一辆固执地沿大路飞驰下去。

       这一个镜头,在灿烂阳光中反复重放,那么多的来自城市的车。这个下午充满着震惊了我自己的黑色幽默。

       在我们的后视镜中,男孩依旧徒劳地挥手,解释。

       但每一辆车注定了要经过他两次。

(选自《意林》2012年第3期)

【年文化之北国冰封】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题

纸短情长话冰城

①说到哈尔滨的冰雪,不能不说到冰灯。用一个铁桶,灌上水,放在外头冻,但别冻实了,外边一层冻成冰后,就把里面的水倒出来,然后在空的冰壳子里放上蜡,点着它——这就是最原始的冰灯。先前,车老板子赶夜路,会把冰灯放在马车上用来照明。店铺、饭馆子、旅店门口也总有冰灯,上面写上红字儿“饭馆”“大车店”“客栈”“药铺”等,用来招徕客人。那个年月哪儿有电哪,冰灯便是指路明灯。对归乡的游子来说,那一盏盏冰灯哟,就是家。往家赶,老远看见那晶莹剔透的冰灯,两行热泪就下来了。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做一个冰灯放在自己家的小院子里,灯面写上“福”字,多喜庆多吉祥啊。红光四射的冰灯就是“年神”,它不仅召唤自己的亲人,也温暖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

②我念小学的时候,哈尔滨兆麟公园就开始举办冰灯游园会了。那时候的冰灯简单而又精巧。冰灯里头是空的,装着水,小鱼儿在里面游,外面绕着小彩灯,一闪一闪,把孩子的魂儿都吸走了

③至于雪雕,它最早是行路人的“安全屋”。“大烟炮”(风吹雪)来了,又赶上零下50多摄氏度的气温,是能冻死人的。行路人赶紧在雪地里掏一个雪窝子钻进去,即可躲避“大烟炮”的袭击,它还可用来“打小宿”(野外露营)。雪人算是最简单的一种雪雕。先前,寻常百姓大多住平房,大雪纷飞的腊月里,每个院子里都有一座大人孩子齐心协力堆的雪人。雪人哟,一看见它,就仿佛进入时光隧道,回到了童年。

④在这座银装素裹的城市里,雪雕无处不在,广场、街道、社区、学校,到处都有造型奇特的雪雕,一尊尊、一座座争奇斗艳,让天南地北的来客眼睛都不够使,这就是哈尔滨人创造的人间仙境。

⑤冬天来哈尔滨,当然不能错过滑雪。别看我岁数大了,但我酷爱滑雪,一年不滑一场雪便浑身不自在,觉得这个冬天白瞎了。其实我滑雪的水平一般,通常只是选择平缓的雪道,像小燕儿似的掠过。回忆先前,小孩子大都是蹬脚滑子。找一块跟自己脚差不多大的木板,下面镶上两根铁丝,然后用绳子绑在脚上,这就是“冰刀”了,滑起来嗖嗖的,仿佛在冰雪上飞翔。那个年代,家家都有一个雪爬犁或雪橇,是生活之必需,买粮、买菜、买蜂窝煤,拉孩子上幼儿园,都用得上。一下雪,哈尔滨就变成了一座银色的城市,太神奇了——更神奇的是,在这座银色的城市里,小孩子们大多蹬着脚滑子或者打出溜滑上学、放学。

⑥玩累了,饿了吧?下饭馆子去!在等菜的时候您别着急,借这个机会您可以先欣赏一下饭店窗玻璃上的霜花。那是自然的精灵所绘,千奇百怪,是散文的森林,是诗的海洋。之后,您再欣赏一下窗外纷纷扬扬飘落的鹅毛大雪。是啊,每一片雪花都是天降的书信,让人引发无限的遐思。

⑦该上菜了!说到驰名全国的东北菜,我首先推荐铁锅炖。铁锅炖的种类很多,比如得莫利炖鱼,用活的大鲤鱼或者大草根鱼,加粉条、大豆腐、尖椒一块儿炖。再就是大鹅炖土豆、排骨炖小鸡儿,里头加上苞米、倭瓜、土豆、豆角。香啊,可劲儿造吧!再开几瓶啤洒——除了 “冰城”,“啤酒之城”是哈尔滨的又一个美誉。

⑧吃饱了,喝足了,去中央大街逛逛吧。走在方石路上,可以欣赏街道两旁形形色色的建筑、雕塑和各种文艺表演。这里的每一座建筑都是有故事的,三天三夜也讲不完。“阳台音乐会”是这条街上的一个个空中小舞台,是这座城市的独创。中外艺术家们在这些阳台上表演世界名歌名曲,朗诵优美的诗歌散文。您可以买一个大冰糖葫芦或者烤羊肉串儿,边吃,边看,边尖叫,边鼓掌。这样热烈的艺术氛围,别处难寻。

⑨有时候,我会走到中央大街的尽头,去看一看哈尔滨的母亲河——松花江。我对这条江有着极深厚的感情,年轻时就写过“三花银鳞细,生拌野味香”这样的诗句,“三花”即为江中的鳌花、鯿花、鲫花。每年的入冬时节,或者开春以后,松花江上的冰排层层叠叠,从上游往下游浩浩荡荡地流去,那场面太壮观了。

⑩如今,我虽然不在哈尔滨常住,然而每年春节都必须回去一趟,踩着冰雪,迎着西北风,去受一下冻,仿佛这是一次灵魂的净化。正如一位诗人所说:“因为这是我属于的地方,在松林、寂静和雪中。”

⑪关于冰城哈尔滨,我总有说不尽的话。纸短情长,就此打住。

(选自《光明日报》2024-01-29, 作者: 阿成。有删改)

阅读《广元蜀道》。回答问题。

广元蜀道

①四川盆地辽阔肥沃,物产丰富、历来为繁盛富庶之地,但四周被崇山峻岭阻隔,交通十分艰险。过去许多朝代,京城通往蜀地,尤其是成都必须要修路,这些路就是蜀道。

②古蜀道有几条? 说法不一。广义地讲,蜀国境内及各地通往蜀地的道路都是蜀道。狭义的蜀道主要是指七条越过秦岭翻过大巴山,连接长安到成都的道路。这其中,最著名、最险峻的当属四川广元境内的金牛道。

       ③李白有诗《蜀道难》,这蜀道,说的就是广元这一段。

④蜀道为什么难?概因地形险恶所致。由成都到长安的蜀道,露要胆山(巴山)越岭(秦岭)。山高谷深,道路崎岖,用李白的话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黎猱欲度愁翠援。”鸟兽尚且如此,何况人乎?以著名的金牛道为例,由四川成都始,至陕南汉中止。蜿蜒六百公里,尤其是路经川北广元,崇山峻岭,连绵不绝,几乎无路可走。人们为连接川陕交通,只有在悬崖峭壁上架设栈道方可通行。

⑤中国的名山大川遍布全国。数不胜数,人们到广元,看的不是山不是水,而是一条路,一条举世闻名、世界唯一、堪与长城与运河齐名的古蜀栈道。

⑥这里群山环绕。山体如刀削斧砍般垂直壁立,根本没有地方修路。栈道只能在半山腰沿悬崖修建,在绝壁之上开凿一些棱形半米见方的石孔,内插木桩或石桩,上面铺上木板或石板。以通人马车辆。

⑦明月峡栈道修在嘉陵江边上,曾经是进出蜀地的必经之路。进入景区门口,建有诸葛亮的雕像,他最早修建这条路,以实现统一的梦想。可惜最终功败垂成。蜀道犹如一条河,汇集了大量珍奇的自然景观和著名的人文遗存,其中最精彩的一段历史与三国文化密不可分。

⑧明月峡有交通博物馆、交通活化石之称。因为它一峡辖六道:栈道、驿道自不必说,还有行船的水道、拉船的纤夫道,以及沿金牛道两岸修建的公路、铁路。历史上的古道修修建建历经两三千年。新中国成立后,108国道也从这里经过。国道改建完成后,明月峡栈道才成为景区的一部分,供游人参观。

⑨古栈道为著名的金牛道的一部分,路不宽,厚重的木地板,下架木梁支撑。最初是什么人想到的这种筑路方式? 硬生生地在绝壁山崖上造出一条路? 这除了需要智慧、需要技术,更需要人们难以想象的繁重劳动。看一看插入石梁木梁的孔穴,在坚硬的岩石上凿出45公分见方,75公分进深的石孔。那可是石匠身悬半空,一锤一锤一点一点凿出来的。多少条蜀道,多少处栈道,洒满了筑路人的血汗。

⑩在千年的栈道上漫步,前方路旁建有一丈余的石牛。臀下堆满金元宝。塑像是根据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传说而建。据说早在战国时期,秦王蜀王在打猎途中相遇,秦王一直觊觎蜀国的富庶,始终暗怀亡尔之心,但苦于大山阻隔,无路可走,便想出一计,将一石牛置于路旁,每天早起在牛屁股下放一些金子,谎称石牛可以拉下金子。为两国交好,本想将石牛送给蜀王,怎奈道路不通。如果蜀国能够派人修好道路,石牛便可运送进献。蜀王于是派五名大力士率人开山辟路,修好了蜀道,没想到拉金子的石牛未到,秦国大军却蜂拥而至。

⑪在广元,石牛粪金之说人尽皆知,金牛道成了秦国的吞并之道、侵略之道,也是蜀国的亡国之道、屈辱之道。石牛粪金不过是一种传说,我不以为然,如果蜀王连牛拉金子这样的谎话都能相信,而且奸诈的秦王会无偿奉送,那如此贪婪愚蠢的国君被人除掉也是蜀国人的大幸。

⑫看古蜀道,我以为,走进明月峡足矣。栈道、石孔、雕塑、碑刻,山谷、绝壁、江水、古树一应俱全。它是蜀道最经典、最有代表性的一段。它将蜀道的险峻、蜀道的精华、蜀道的历史、蜀道的文化与精神基本囊括。看过明月峡,蜀道已了然。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勇士的背影

①虽已进入春天,风却也卷抉了几分寒意。朦胧的金光洒落在山顶的薄雪上,氤氲出几分雄壮悲凉。连绵陡峭的山岭在云层中若隐若现,远处传来几声鸟鸣,却未见飞鸟。夹金山的每一个清晨都是这般景象。

②一条陡峭的山路向上延展,在视线所及之处骤然急转,消失于云层雾气中。藏族小伙扎西一早就站在路边。

③他在等待着一位执意独自登山的老人,

④“咚、咚、咚……”沉重的脚步声自远处传来,扎西探出头,仔细打量着来人。一个略显佝偻的身影,逆着光走来。虽然脚步有些蹒跚,但每一步都像巨石一样重重地压在地上。只见老人一边走一边用留恋的眼光注视着周围,像是在回忆什么。“就是他! ”扎西赶忙跟上,一路上躲躲闪闪,生怕被发现。

⑤突然,他发现老人停下了脚步,回过头来,注视着他。

⑥“糟了,被发现了!”心一横,扎西硬着头皮凑上前,向老人解释道,是小金县的桑杰书记让自己悄悄跟着的,因为担心他一人登山有危险。扎西一脸诚恳的模样,让老人原本紧皱的眉头缓和了些许。

⑦“你回去吧! ”老人转过身去,背朝扎西摆了摆手.

⑧“我不走,我答应桑杰书记要照顾好您的。”扎西倔强地站在原地一动也不动。

⑨老人动了动嘴角,想说点什么,却又什么也没说,继续向上攀登。看着老人沉重的背影,扎西知道老人默许了。

⑩100米,100米,又100米,老人脸颊涨红,额头的青筋不停地跳动。

⑪“您不要再往上走了。”见状,扎西有些着急。

老人的喘息声越来越怠促,听起来像是即将报废的拉风箱,光听着都让人心慌。对于扎西的话,老人置若罔闻。

⑬“您撑不住的……”扎西的声音因焦急而轻微地颤抖着。

⑭终于,老人停了下来。

⑮“我走不动了,这夹金山,是上不去了,真想再上去看看你们。”他看向前方喃喃地说,“小伙子,帮我个忙,到上面替我敬个军礼吧。”

⑯敬礼? 扎西没听懂。

⑰“就像这样。”老人边说,边颤颤巍巍地举起右手,庄重而又虔诚地向大山敬了一个军礼。

⑱或许是不想老人继续攀登,扎西没有拒绝这个请求。

⑲随着一步步攀登,扎西的体力渐渐透支,汗水湿透了单薄的衣衫,他的牙床都在冷风中打战,腿像灌了水泥一样,豆大的汗珠顺着脸侧滴落。空气越来越稀薄,呼吸也被逐步掠夺,扎西已经接近窒息了。

⑳终于行至一片开阔处,扎西累得连动一下手指的力气都没有了。喘息间,扎西记起了老人的嘱托。

㉑咬住因寒冷而颤抖的牙齿,扎西缓缓地举起右手对着那片天空敬了个军礼。

㉒下山时,扎西又遇到老人。老人坐在路边,定定地看着远方。扎西一时间有些手足无措,只好静静地走到老人身边坐下。

㉓“累吗? 我们当时也很累! ”扎西的耳边传来老人粗粝沙哑的声音。

㉔“老人家,您一定是老红军吧? ”扎西突然意识到什么。

㉕老人深邃的眼神给了扎西答案。

㉖……

㉗太阳落山时,老人走了。凝视着老人踉跄而坚毅的背影,扎西的内心突然汹涌起复杂的情感。有种念头在他心里升腾而起,久久不散。

㉘离开之前,面向无数英魂在这里长存的夹金山,他又敬了一个郑重的军礼,并许下了自己一生的承诺。

㉙那之后,扎西报名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年人。二十几年过去了,老人的背影一直烙在他的心底。夹金山上,仿佛一直有一个勇士迎着落日的余晖,凝望着远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首 丘

①宴席的第一天,老村长就没来。

②伊河村无河,四面环山。山叫老牛背,牛横卧下去,伸展腰腿,刚好将村子合围开来,牛四蹄相接处山势渐矮,故意给村里人留了向外的通路。

③村口有古槐,枝叶如盖。第一天的宴席就在槐树下,入席分了次序,老人孩子优先,今天也不例外。树下都是等开席的人,用老人们的话说,这阵仗的席口在伊河村算是头一遭。

④食材是从城里用越野车运来的,江鱼打着挺,新鲜的海货张口吸着大山的空气,大人孩子跟看戏似的守在村口。随着越野车从老牛背上爬上又爬下,食材便备齐了。

⑤太阳刚挂到槐树上头,临时搭建的厨房就忙碌起来了。据说厨师是城里的名家,看人家那一招一式,瞧得老少爷们儿直咂巴嘴儿——这阵势! 不一会儿,桌上摆满了小山一样的菜肴,溢着香气。

⑥林木招呼着乡邻,见宴席已经开始,便快步向村子深里走去。

⑦这是一处普通农家院落,木篱笆上爬满了豆角秧,是晚熟品种,豆多,林木打小就爱吃。屋门开着,他走了进去,他知道,老村长在家。

⑧“来了。”老村长把土烟袋在炕沿上敲了敲。

⑨“过去吃两口吧。”

⑩“吃过了。”

⑪木制炕桌上的大盆里摆着白花花的馒头,还有一碟酱菜。老村长见林木盯着盆看,说了句,“吃点儿?”

⑫林木喉咙动了动,“不了。”

⑬老村长扫了一眼林木,半晌无语,忽地说:“小林子,陪叔上一次老牛背!”

⑭山路再往上,就是山顶了。

⑮林木站在山顶斜逸出来的大石上,大口大口喘气,脊背见了汗。老村长气定神闲,全然不像年近七旬的老人。

⑯山脚下是一片金黄的稻田,秋风吹起饱胀的稻穗,一波推着一波往前赶。山丁子树上结满了玛瑙般的果实,一簇簇的,映着日光,养眼。

⑰林木顺手搀了一把山丁子,放在嘴里,嚼得嘎嘣作响。

⑱“还是那个味儿!”

⑲“咱山里的东西从来都是这味儿,永远不变,馒头也是。”

⑳听老村长这一句,林木顿感脸上火烧火燎的。

㉑从老牛背向远处望,依稀能看到伊河高中操场上飘扬着的国旗。老村长看着远处,不作声,周遭只有风吹拂树叶的沙沙声。

㉒一瞬间,林木竞有些失神,他仿佛又看见一个少年,在风雨里赤脚奔跑着,肩头挂着黄胶鞋。

㉓“这娃咋不上学了? 这是大学苗子!”壮年的村长对着一对夫妻大声说。

㉔“饭都吃不上了。”男人抱着头,蹲在院当中,声音明显矮了几分。

㉕“饭我供!”

㉖从此,每天清早,村长家的门总是敞开的,一个瘦弱的少年进门,村长把两个馒头塞进瘦弱少年的书包,少年便跑向了老牛背,直到消失在村长目送的视线外。

㉗林木大学毕业后,先是在城里的一家公司上班。后来自己做生意,生意越做越大,心里却总觉得空落落的。父母相继离世,林木同家乡也少了联系。回村宴请乡亲,虽然说是对家乡的感恩,但多少也让人看出有一些摆排场的意思。

㉖林木回村第一件事就是看望老村长,老村长听林木说要摆两天的宴,请乡亲们,鼻子 , 烟袋在炕沿上敲得比平日更响了。

㉙夕阳像打在青瓷碗底的蛋黄,慢慢摊开一汪金黄,下山的路林木走得从容许多,这一趟老牛背没白来,他心里有数了。

㉚起雾了,山路被雾气截成了一段一段,夕阳把稻田涂抹得金灿灿的。

“越饱满,越低头。”

㉜林木记下了老村长在山上指着稻田对他说的这句话,他想,他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了。回到村里,林木取消了第二天的宴席,带着厨师等一干人返回城里。

㉝不久,伊河高中教务处收到了一个自称“家乡人”捐赠的一百万助学金。

㉞老村长站在老牛背山顶,眺望远方,脸上绽开了久违的笑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