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分析:这里的引号表示着重论述。 B、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分析:分号表示词语之间的并列关系。 C、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分析:这里的问号表示反问,意思是这样的人并不少。 D、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分析:省略号表示还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
(2)、对文章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句中“中国人”指广大中国人民。 B、“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表现了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民族的中流砥柱。 C、“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了现在我们并不缺少有自信力的中国人。 D、文中“自欺欺人的脂粉”指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3)、选出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第1、2两段,鲁迅先生揭示出了敌方的论据和论点,为作者的批驳树了靶子。 B、文章的3至5段,作者用驳论证的方法,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来驳倒敌论。 C、文章的6至8段,作者在批驳敌方的基础上摆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且用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证观点的正确。 D、鲁迅在文章中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是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他们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不会失掉自信力。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不可放弃的努力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人生有很多东西是可以放弃的,但万万不可轻言放弃的是:努力。
      你是否知道大鱼和小鱼的习性?大鱼喜欢吃小鱼,小鱼总是躲避大鱼。有人曾经用这两种鱼做了一个实验:
      用玻璃板把一个水池隔成两半,把一条大鱼和一条小鱼分别放在玻璃隔板的两侧。开始时,大鱼要吃小鱼,飞快地向小鱼游去,可一次次都撞在玻璃隔板上,游不过去。过了一会儿工夫,大鱼放弃了努力,不再向小鱼那边游去。更有趣的是,当实验者将玻璃板抽出来之后,大鱼也不再尝试去吃小鱼了!大鱼失掉了去吃小鱼的信心,放弃了努力。
      其实,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有时也会犯大鱼那样的错误。记得4分钟跑完1英里的故事吧?自古希腊以来,人们一直试图达到4分钟跑完1英里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们曾让狮子追赶奔跑者,也曾喝过真正的老虎奶,但是都没实现目标。于是许许多多的医生、教练员和运动员断言:人在4分钟内跑完一英里路程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我们骨骼结构不对头,肺活量不够大,风的阻力又太大。理由实在很多很多。
      然而,有一个人首先开创了4分钟跑完1英里的纪录,证明许许多多的医生、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断言都错了。这个人就是罗杰·班尼斯特。更令人惊叹的是,一马当先竟引来了万马奔腾。在此之后的一年里,又有300名运动员在4分钟内跑完了1英里的路程。
训练技术并没有重大突破,人类的骨骼结构也没有大的改变,数十年前被认为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今天变成了现实?是因为有人没有放弃努力,是因为有了榜样的力量。
      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路上,有时候障碍的确存在,甚至很多;但有时候障碍已经消失,或已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们克服,可我们还误认为障碍仍然存在,不可逾越。可以说,有好多障碍并不是存在于外界,而是存在于我们的心里。
      几乎每个胜利者,都曾经是个失败者。胜利者与失败者的重要区别是:胜利者屡败屡战,决不轻易放弃努力;失败者偶遇挫折,却很快放弃了努力。
      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征途上有道河,那道河叫放弃。
      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征途上有座桥,那座桥叫努力。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题。

上帝从不为难头脑简单的人

何帆

       ①才智平平的人往往成就更大。金庸小说中的郭靖就是一个例子。郭靖憨厚质朴,但懂得用功不辍,也把握得住善恶界限,有这两条,就有了后来的郭大侠。像杨过这样飞扬跳脱、聪明外溢的,如果不是受尽挫折、性情大变,估计最终一定是泯然众人矣。

       ②电脑游戏《金庸群侠传》的情节设计也非常有意思。游戏中的那个“小虾米”除了“野球拳”,什么武功都不会,但他经过长期历练,功力终于达到了最高的第十级,超过“九阳真经”和“降龙十八掌”。这个小小的富有哲学意味的设计让我对这个小游戏一直念念不忘。

       ③在现实世界的学术圈中,我所看到的也都是这样,聪明者未必最后胜出,知道坚持的才是最后的赢家。聪明人往往浅尝辄止,而且对聪明人来说,诱惑常常更多,他们在起跑的时候会把别人都甩在后面,但却经常是最早退出比赛的人。

       ④比学问更复杂的是人生和社会。在社会中生存的最优法则是什么?我相信,这些法则仍然是那些最古老、最简单的道理。比如诚实、勤劳、宽恕、合作。我把电影《阿甘正传》看做是一则寓言。阿甘的智商只有75,几乎属于傻子。他最喜欢说的话是“我妈妈说……”阿甘的妈妈告诉他在最危险的时候要跑,跑得越快越好。阿甘就这样从越南战场上捡回了一条命,还成了英雄。阿甘的女朋友走的是另外一条道路。她这一代人认为自己聪明到足以对抗社会、颠覆传统,她所做的一切都似乎是在寻找极端的边界:她被大学开除、上《花花公子》杂志、跳脱衣舞、流浪、吸毒、反战。但最后,她碰得头破血流,悄悄地回到阿甘身边,又悄悄地逝去。阿甘和女友的这两条路再次证明:上帝从不为难头脑简单的人。

       ⑤告诉年轻人成功的秘诀在于勤奋和诚实,很多自以为聪明的年轻人会瞪着狐疑的大眼睛:如果成功的秘诀这样容易,那不是人人都能成功吗?因此,他们断定:成功的秘诀一定是一些更加诡秘的东西,比如厚黑学。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走这条路的人还非常非常之多,这就是为什么成功的人会非常非常的少。

(摘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思维定式的建立与突破

    ①有这样一道智力测验题:一笔画出四条连续的直线,把图中的九个点连接起来。

    ②很多同学费了好大劲也画不出来,原因在于他们总是局限在这九个点的区域内画线,总是觉得只能在点上转折。而只要突破了这两条思路限制,并不难按要求画出来。其实题目本来并没带那两个条件,为什么解题的人却不自觉地给加上了呢?这是人们思维的习惯性在作怪。

    ③这种思维的习惯性,又称思维定式。人们的学习过程,实质是各种思维定式的建立过程。所谓熟能生巧的“巧”,实质是在大脑皮层中形成的某种固定联系。有的同学解数学题、物理题特别灵,有的同学背外语背古文明显比其他人快,有的同学写起文章来极富灵感,正是因为他们头脑里形成了优势各不相同的思维定式的缘故。可以说,多种思维定式的建立对于同学们来说意义十分重要,它有利于我们对各学科及时人门,有利于深人学习各学科知识,并且为我们将来的成功做好了知识准备。总而言之,一个人如果任何思雏定式都建立不起来,那是很糟糕的事情:早晨起来,先穿鞋还是先穿袜子都要思考半天,可就麻烦了。

    ④但是遇上类似本文开头提到的问题,思维定式又显出了它另一方面的属性:使人们的思索总是沿着固有的轨道进行,从而限制了创造性的发挥。思维定式可以使人工作高效率,但它很难产生新的思路,新的概念。人类历史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突破思维定式的结果。非欧几何、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计算机的二进制原理、史丰收的速算法等等,无一不是如此。据说在一般飞机发明之前,很早就有人设计了直升机,但直到定翼飞机飞了几十年,直升机也没能上天。因为根据反作用力原理,螺旋桨转动起来,机舱就要向反方向旋转,坐在里面谁受得了?直到处40年代,这一难题才得以解决,而解决方式却又大出前人意外地简单:给机舱加一条长长的尾巴,端点放置一个向侧方旋转的小螺旋桨。这有点像同学们做几何题的体会,必须加设辅助线才能解的题要难得多,原因在于给原有图形凭空加一条或几条线,是需要一点创造性思维的,而辅助线一旦画上,难题立刻变得十分简单明了。历史上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后人一看都非常简单,活字印刷,有线电报,有什么难的?难就难在第一个把它想出来。一位教授让学生把鸡蛋立起来,谁也办不到,这位教授把鸡蛋一磕,立住了,然后说:“就这么简单,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想得到的。”

    ⑤整个人类思维的发展史,可以说是无数定式的建立与突破的历史。因此,我们不但需要建立思维定式,更需要不断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突破了某种原有的习惯性思维,人们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而建立起新的思维定式,人们才能享用这些发明创造的成果。学生了解思维定式的两重性,掌握思维定式的建立与突破的辩证关系,就获得极大收益:既能较快地摸清规律,学好各科知识,又能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各种原理,搞一些小制作、小发明,为将来的成才打下基础。教师在不同时候,对不同学生,分别有侧重地引导建立或突破思维定式,才能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教学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有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 , 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就拿洗澡来说,这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旋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旋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旋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也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旋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旋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旋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无独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了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岸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洗澡水的旋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3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100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