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肇庆市地质中学2017—2018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熬”也是一种幸福

    ①获得幸福的途径很多,“熬”亦是一种幸福,怕“熬”是通过不了幸福的门槛的。

    ②作家贾平凹在创作小说《秦腔》时,每一天老早出门来到自己的安静书房写作,他关闭电话等与外界的一切联络,谢绝朋友们的应酬缠身,自己画了一张唐玄奘的画像挂在书房里,来激励自己效法玄奘取经不畏艰辛而执着的毅力,整日泡在书房里“熬”,三易其稿,唯恐写作不周。就是这样的看似痛苦的一年零九个月的煎熬,却换来读者的广泛赞誉,赢得了茅盾文学奖的写作幸福。正如他在获奖感言中所说:“当获奖的消息传来,我说了四个字:天空晴朗!那天的天气真的很好,心情也好。”他还认为这是文学之神的眷顾。

    ③熬的是精神与毅力、拼的是信念与追求,优秀的文艺作品问世则是带给广大读者和自己的幸福的精神愉悦与陶醉。

    ④不仅如此,“熬”也是一首奉献之歌,一种大爱德行。

    ⑤2015年10月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消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颁给一位85岁的老人,她就是以“抗疟神药”铸就人生传奇的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疟疾曾经肆虐横行世界,在不发达国家也是一种可怕之症。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屠呦呦进入中国中医科学院以后,就立志在天然药物方面取得突破。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她没有退缩,几十年如一日的“熬”着:在实验室重复着看似单调的试管实验;跑到野外丛林采集植物样本;泡在古书典籍中汲取知识,寻觅蛛丝马迹;从2000多种药方中筛选出600多种抗虐药方并一一做着艰苦的实验。追梦的日子漫长而艰辛。在经过了190次的实验失败后,她没有放弃,决定另辟蹊径,继续“熬”。终于在第191次试验中,迎来了黎明的第一缕曙光。二十年后, 抗疟新药双氢青蒿素诞生。正如有影响的拉斯克基金会评价她的贡献这样说:“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

    ⑥“熬”的是自己的生命长河,带来的是不同种族的人们的幸福生活;“熬”的是青春年华,心中向往的是精神的家园,自己的人生由此打扮得绚丽多彩!

    ⑦普里兹克建筑学奖得主王澍也是经过“熬”而成就人生事业辉煌的。古老的建筑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骄傲的精神财富之一。面对城市化的浪潮的迅猛冲击,王澍心系中国传统文化,向往建筑理想,几十年执着不悔的固守在自己选择、自己热爱的道路上艰辛跋涉,他不赶时髦,不随流俗,正如他自己所云:“在当今世界,人们热衷于谈论科学、技术、电脑,我则喜欢谈论基于手绘和手工艺之上的建筑。”“在当大家拼命赚钱的时候,我却花了六七年的时间来反省。”这种苦“熬”使他在没有喧嚣的环境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活力,向往民族的精神家园,“本土化的也是世界的”,他用自己的一座座超拔脱俗的建筑设计带给世人惊奇,也带来了世界建筑界的高度赞扬。

    ⑧幸福不是上天的随意赐予,它需要这种以精神、信念、理想、大爱、奉献等等的“苦熬”,因为那样的幸福才是长久的!才能铸就生命的辉煌绚烂!

(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地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熬也是一种幸福”。 B、文章第②段以“贾平凹创作获奖”为例,论证了分论点“熬的是精神与毅力、拼的是信念与追求”。 C、文章第⑤段以“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为例,论述了“熬能成就辉煌事业”的分论点。 D、文章那个末段,进一步强调了“熬”与“幸福”之间的关系,深化了中心论点,
(2)、下面不能证明“‘熬’能使自己的人生绚丽多彩”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莫言说,人生态度千万种,一个熬字万事销。“熬”字的要义,说到底就是要恒久地坚持,谁的心理强大,意志坚强,最终“熬”了下来,谁就是胜者。 B、“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既然老天造就了我这栋梁之才,就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即使散尽了千两黄金,也会重新得到。 C、经过多年的游泳训练,凭着一股劲儿,宁泽涛不仅摆脱了出生时就有的右膝痛病,也收获了世界游泳短道赛冠军。 D、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三千越甲而吞吴。
(3)、作者认为“熬”与“幸福”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举一反三
阅读朱佩娴的《“善的友爱”更持久》一文,回答后面小题。
①一位哲人曾把友爱分为三种:“有用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善的友爱”。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互相友爱,主要出于三种原因:一是能够从对方身上得到好处,这就是“有用的友爱”;二是对方能够为自己带来快乐,比如人们愿意同幽默的人相处,是因为这个人能够带来快乐,这就是“快乐的友爱”;三是基于一种善良的愿望,希望对方好而形成的友爱,这就是“善的友爱”。从一定意义上说,友善就是“善的友爱”,它源自人们对善的追求,传递的是平等、尊重和互助。
②稍加分析就不难理解,“善的友爱”比“有用的友爱”“快乐的友爱”更值得倡导。有用或快乐都很难持久:当一方不再能为另一方带来好处或快乐时,这种友爱就容易破裂。而“善的友爱”是基于希望对方好的利他精神,这种精神基于理性认知和自觉,能促使人与人之间建立持久、稳定的友好关系。因此,“善的友爱”更稳定、更持久,更值得人们去追求。
③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能充分说明这一点。一段时间以来,社会各界就“路人跌倒扶不扶”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问一下自己:如果跌倒的人是我的亲人,我会扶吗?如果跌倒的人是我的客户,我会扶吗?相信大多数人的回答是“扶”。因为扶亲人是亲情使然,扶客户可能会带来好处。但是,如果跌倒的是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我会扶吗?对于这个问题,一些人就纠结了。因为有“扶路人反被讹”的案例在先,人们就会想:扶他不一定会带来好处,反而可能带来麻烦和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能做到毫不犹豫帮扶的人,一定有利他精神在作支撑。在这里,选择“扶”不是期望从陌生人身上得到某种好处,而是基于为他人好的“善的友爱”。只有这种友善成为扶者与被扶者的一种共识,互信友爱的良好人际关系才能得以维系。
④作为一种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友善引领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寻求真挚的道德情感,在实现自我价值和自身利益的同时造福他人与社会。基于“善的友爱”,来自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家庭背景、文化习惯、成长经历甚至不同语言的人们才能走到一起,共同工作和生活;基于“善的友爱”,人们才不仅“各扫自家门前雪”,而且会“管他人瓦上霜”;基于“善的友爱”,经济社会生活才不只是“有用无用”的考量和利益交换,更是在交往交流中实现互助共赢,在实现自我利益的同时促进他人利益的增加。在社会意识多样多变的社会转型期,我们更需要用“善的友爱”架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形成人与人联系的纽带,用“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友善的原因所在。
⑤歌曲《爱的奉献》这样唱道: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再没有心的沙漠,再没有爱的荒原,死神也望而却步,幸福之花处处开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反映了人们的期望,道出了爱的力量,抑或说“善的友爱”的力量。对这种“善的友爱”,我们应当珍视,更应当践行。

悲加欢不等于零
叶春雷
      ①我想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达我的人生观:悲+欢≠零。
      ②人生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之后,紧接着就来了一件让人不开心的事,这不开心的事把刚才开心的事抵消了,幸福指数变成了零,或者甚至变成了负数,让人沮丧至极。
      ③但我想说的是:悲加欢不等于零,更不等于负数。古语说得好,人生不如意的事常八九,换而言之,人生如意的事仅一二。如果用数理逻辑来推理,人生的幸福指数,自然只是一个负数,而且还是一个大大的负数。那么,人生就根本没有幸福指数可言,只有“痛苦指数”这个概念了。
      ④但人生毕竟不是一道数学题,人生的逻辑也不简单的数理逻辑所能概括的。人生的逻辑是什么呢?苏东坡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是这样说的:“美中不足,好事多魔。”注意,他用的是“魔鬼”的“魔”,不是“磨难”的“磨”。两位绝顶聪明的文学大师,其实表达了一个共同的观点:人生是有缺憾的,不能求全责备。对于人来说,我们所能做的,一个是接受,一个是期待。接受现实的残酷,期待未来的美好,并为这个美好的未来,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⑤由此,我们不能仅仅从数理逻辑的角度,用数量看待人生的幸福指数。例如,一天之中,有两件开心的事,却有四件拂心的事,是否我这一天的幸福指数是负二呢?非也。换一个角度,拂心的事,往往能助人成长,甚至比开心的事对人的帮助更大。《菜根谭》中说:“二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按照洪应明的说法,拂心的事,对人生有正面影响,应该是正数,倒是那些快心的事,容易让人得意忘形,在人生层面上,倒成了负数。这和我们通常把拂心的事看成负数,把快心的事看成正数,完全相反。这样,我举的这个例子,从常人的角度,用数学公式表达,是:(﹣4)+2=﹣2,从洪应明的角度,则是4+(﹣2)=2。
      ⑥其实,生活中逆耳的话、拂心的事,帮助我们进德修行,对我们的人生是正数;那些鼓励的话、开心的事,让我们人生充满信心。我们只要谦虚谨慎,不得意忘形,就可以把那些鼓励的话、开心的事,同样看成是正数。那么,我们的幸福指数用数学公式来表达,就应该是4+2=6、由此可见,悲加欢,绝不等于零,更不等于负数。人生绝非没有意义,更不会让人背上沉重的包袱。事实上,人生的幸福指数,永远是一个整数,那些拂心的事越多,成为正数的可能性就越大。
      ⑦什么叫乐观主义?把拂心的事看成正数,把悲多余欢的人生看成是一个正数,这就是乐观主义。你怎么看待生活,生活就怎么对你。在这个意义上,丰子恺先生的话相当有道理:“不是生活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生活。”
      ⑧悲加欢不等于零,悲加欢一定是一个大大的正数。生活是有意义的,值得我们用心去过。这就是我对生活的信念,我要把这个信念告诉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4年第19期,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做一股“清流”

    ①时下,清流成了一个流行语,成为人们的一种向往。比如不久前,电视上《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受到大家热捧,“清流综艺”和“清流文化”成了观众追求的时尚。

    ②文化如此,人生亦然。过清流般的生活,不失为人们的一种理想选择。然而,一些人的生活却过得混浊而灰暗。有的习惯于搞“假大空”那一套,特别会装;有的热衷于走“虚浮夸”的路子,处处浮在表面,时时想走捷径;有的满足于过“庸散”的日子,表现出懈怠、疲沓的样子;有的甚至迷恋于“邪恶丑”的法则等等。

    ③清流生活,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人生价值。清代学者顾炎武说:“读书通大义,立志冠清流。”革命先驱李大钊赞叹:“社会上有一二清流学者,很得大众的信仰。”古往今来,做一股“清流”是不少人的价值追求,活出“清流”范儿的人也备受世人尊崇。从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的周敦颐,到淡泊名利、留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王冕;从铁骨铮铮持正义、横刀立马的彭德怀,到毕生追求真理、“浑身是刺”的张爱萍等等。这一股股清流,以清澈、洁净,汇入历史的大江大河,展示出绚丽夺目的画卷。

    ④清流生活,还是一种超然脱俗的气质。活出清流样子,就是活出一股清新之气,就是活出真实的自我,就是活出做人的骨气。说到底,清流样子就是真善美的样子,就是做人清清爽爽、做事明明白白、做官干干净净的样子。

    ⑤欲成清流之人,得正本清源。古人云:“源洁流清。”一个人的身份、岗位、职务和财富可以变,但做人的本色不变、本真不丢、本来不忘。多问问初心是什么、初衷在哪里;多看看当初的模样是什么,如今变得怎么样,偏了则纠,歪了则正。源头清,人生这潭“池水”自然也就清激了。

    ⑥欲成清流之人,得胸怀大志。有大目标和大志向的人,总是不会被路边的碎石绊倒。胸有鸿鹄之志,便有过清流生活、活出清流样子的勇气和毅力;有远大志向在鼓舞,生命就会翩翩起舞。要想活出清流样子,内心还要有强大的定力和自制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坐得住冷板凳,不生活在别人的阴影里,朝着既定的方向砥砺前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不一定过得富贵,但一定要活得高贵,保持一份清高,守住一份气节,便能活出清流样子。

    ⑦莲花,以其高洁品质让世人“独爱”。清流如莲,清流之人以其真善美的品格而被世人称羡,更让自己行稳致远。

(选自《人民日报》)

阅读下面的杂文,完成小题。

生活需要文学蜜饯一下

阮直

    ①作家与文学太需要一个像“护士节”“教师节”那样的节日了。文学需要民众的土壤为之滋补,作家的灵魂需在社会的舞台上高蹈,作家的情感更需要生活的蜜饯。

    ②有人说现代化的都市不需要作家,可文学从来没有背叛过生活,都市只要还过着人的生活,你就无法摆脱文学。文学只是想告诉更多的人,大家在肉身疲惫之后,转身享受一下文学之美,用你的心灵过滤一下生活,你才能吧嗒出生活中就盐的滋味。

    ③文学不是让人们向往虚构,作家也不是让大众舍弃财富,文学只是不想让人们的欲火太盛,作家只是让更多的人也能在傍晚的时光用文学的心态去看看树木花草,听听涛声拍岸,让忘记时间成为一种自觉的高贵,让一颗忙碌的心就此归隐。我们不妨假装一会儿懒惰,自觉地选择几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去做,没用的文学就有这个用处。

    ④没用的文学生活状态却有优雅的人生格调,因为文学有梦。高速、奢华、纷繁、喧嚣的都市已经让人们的灵魂疲惫,呼唤文学的回归迟早会成为更多人生活的目标。

    ⑤放缓我们前行的脚步,为奔波之路点上一个休止符。停顿是美,停顿是诗,停顿是国画中的留白。农民你就走出田野,渔民就把船儿开回港湾,老板们放下几天的生意,不该我们奔波、不该我们干的事情在人生之中太多了,可人们却不知道。人们常说:能今天做好的事情,绝不拖到明天。作家吴亮也有名言:“凡是能拖到明天做的事情,今天就不要去干。”

    ⑥大家以文学的名义举行一次精神的盛宴吧!灵魂也需要聚会。交流阅读文学的感悟,畅谈虚构的快乐,展望未来的美好……

    ⑦如今的文学,已走进多元化的时代,它虽然没有繁花似锦,但也绝不会凋敝衰败。文学是能潜入有灵性人内心的,在不同的场合贴着不同的标签,成为可以多元选择的生活方式。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谁也无法做到让全民族每一个人都去背诗写诗去热爱文学,但有梦想的人心中的文学情结就是一座活着的火山。

    ⑧如果作家有了节日,文学就容易发酵。节日能让爱好文学的人们回归到享受精神欢愉的生活方式之中。节日能给作家传递温暖,作家能以激情之火去燎原大众的情感。中国人即便不写诗也是诗人,就连一个姓氏的排名,国人都把它诗化、韵化成“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⑨中国人是活在亲情与人情中的,文学就是“人学”。这个世界无论哪个国家的文学消失,我们的文学也不会,文学是民族精神中永存的根脉,当下的文学由一度的“庙堂之高”,回到了民间的江湖,而文学总会在自己的土壤里长出属于它的花花草草。

    ⑩当文学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读者和作家都可以选择的时候,文学才算找到了它的根。但愿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间房子,里面装颗自由畅想的心。

(选自2019年5月10日《中国文化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