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①卡莱尔说:“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的确如此,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
        ②学习也是实践,不断的学习实践是人们获得才能的基础和源泉。没有学不会的东西,问题在于你肯不肯学,敢不敢学。自幼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就会比一般人早一些表现出有才能,人们却误认为是什么“天才”,捧之为“神童”。其实,“天才”和“神童”的才能主要也是后天获得的。当所谓“天才”和“神童”一旦被人们发现后,捧场、社交等等因素阻止了他们继续勤奋学习,渐渐落后了,最后竟一事无成者,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反之,本来不是“神童”,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③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都不是“神童”。牛顿终身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以前睡觉,常常通宵达旦工作。爱因斯坦读中学的成绩并不好,考了两次大学才被录取,学习也不出众,毕业后相当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后来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当了七年职员。就是在这七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地学习、工作着,利用业命时间勾画出了相对论的理论基础。发明家爱迪生家境贫苦,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在班上成绩很差。但是他努力自学,对于许多自己不懂得的问题,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为了研制灯泡和灯丝,他摘写了四万页资料,试验过一千六百多种矿物和六千多种植物。由于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比一般人的工作时间长得多,相当于延长了生命,所以当他七十九岁时,他宣称自己已经是一百二十五岁的人了。任何人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苦的努力,都能有这样、那样的贡献,都会获得一定的才能。
        ④其实不仅是科学,在文学艺术上也是一样。狄更斯曾说:“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的或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的。”巴尔扎克说:“不息的劳动之为艺术法则,正如它之为生存法则一样。”
        ⑤总之,人们的才能主要是由勤奋努力学习得来的。马克思终身好学不倦,为了写《资本论》,花了四十年的功夫阅读资料和摘写笔记。他在伦敦,每天到大英博物院图书馆阅读,竟在座位前的地板上踩出一双脚印。马克思是我们的光辉榜样,这双脚印深刻地说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选文有改动)

(1)、文章第①段开头引用卡莱尔的话有什么作用?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

(3)、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

(4)、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_______________,请选择其中一种,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它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

(5)、简要分析第⑤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

(6)、文章第②段中说,所谓“天才”和“神童”由于不注重后天的勤奋学习,“最后竟一事无成者,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请你举出一个典型事例。

(7)、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条关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的名言警句。(限于选文以外)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文教育的位置在哪里
                                                                                                         陈思和
        ①我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包含两种,一种是坚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积累的过程是灌输性的,这些知识本来存在于人的生命意识以外,通过灌输把它送入人的主观世界里去,使人慢慢变得丰富起来;还有一种教育,是以人为能动的活的生命体作前提,人本身具有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能力,用过去的说法,就是人性的因素。人性的因素与知识的因素不一样,人性是人的生命以内的东西,知识是人的生命以外的东西。当然,人不会一出生就意识到“我是人”,“应该怎么做人”的问题是道德范畴的问题。我们能吃能睡还不能说是个合格的人,还必须要有一种良知来支撑自己的行动,这样一种良知是通过点点滴滴的教育来把它唤醒。光靠科学技术的训练无法完成,光靠金钱权力也无法完成,它需要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
        ②这两种教育,前者姑且称作是技术知识教育,具有工具价值;后者姑且称作为人文教育,更重在精神价值。两者从方式到形态都不一样,并非是完全和谐的,如果对人文教育也采取灌输性的知识教育的方法,有时反而压抑了真正的人性的因素。所以,人文教育不等于人文知识的教育,人文知识如果不与真正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只是死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那只能是一种后果:学生把知识的因素都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却越来越遮蔽了。这并不是人文教育的理想结果。
        ③其实,人文教育的困境,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存在,它与所谓的全球性的现代化进程的关系一直处理不好。整个世界潮流就是强调技术知识教育,国家对教育的要求指标充满了计量化的特征,这当然会把科学技术搞上去,但人文一方面的欠缺所造成的后果则很少有人在考虑。2000年浙江省金华市一个中学生不堪教育压力残杀母亲的事件,不仅仅在中国发生,外国也是有的。美国校园里那么多的暴力行为发生,本质上就是美国独尊技术知识教育,缺损人文教育的恶果。灌输式的人文教育没有把人内心中的真善美的能量唤醒,反而把这些人性中的好的因素压抑了,扼杀了,所以才使受教育者对人性的好的因素由反感到仇恨。像德国这样具有发达人文传统的国家,像日本这么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为什么会出现法西斯主义?这些问题,在我看来都与人文教育的失败有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发愤图强、卧薪尝胆的历史阶段里,往往要求万众一心,集中追求同一个现实的目标,比如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称雄世界等等,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在教育上会有意无意地压制另外一些因素,比如人文精神。因为人文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不容易显现出来。它的失落不容易被注意到,等到大家集体发现就来不及了。
         ④人文精神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唤起人的自由自在的人格境界,一种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人文精神是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实践来逐步探索体会的。中国进入世界经济体系大约是不可逆转了,我们已经加入WTO。但是,我们的人文教育是否必须进入西方模式,而使我们本来的人文教育传统毁掉?我觉得当务之急是如何在西方的模式下坚持民族的自主性和多样性。我们任重而道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迷途的藏羚羊

王宗仁

       ①藏北的冬夜,没有灯火,不闻车笛。玛尼堆上的经幡冻僵在空中,只有雪粒落地的声音滋滋有节奏地轻响着。

       ②一只迷路的小藏羚羊摇摇晃晃地从山里蹭到了青藏公路边,它已经被寒冷、饥饿袭击得不堪一击了。这是一只出生不久的小家伙,山猫那么大。它在寻找妈妈的怀抱,在追赶夜幕后面的太阳。

       ③这时,小羚羊忽然看见公路中央的雪地上有一堆黑乎乎的东西,不知为什么一看见它,小羚羊身上立即涌上一股暖流,它便蹦跳着扑上去趴在了那东西上面,立时浑身热烘烘的,好舒坦!

       ④原来那是一泡野牦牛粪。庞然大物似的野牦牛穿过公路时留下了这泡粪。它给这冰天雪地里有意无意地开掘了一泓“温泉”,小羚羊卧在上面有一种犹如走进小暖屋的感觉。它尽量让身体缩进粪堆里,感受温暖。很快,它那本来接近冻僵的双眼便有了活泛的神情,瞳仁转动,四处张望起来。天太黑,它什么也看不见,但是它可以感觉到雪正在一阵大似一阵地飘落着。

       ⑤小羚羊的背上悄悄地盖了一层雪被。天地间的一切仿佛都结冰了,生命的惶恐和暗淡笼罩着雪山。唯有这只  小羚羊在微微地呼吸着,一息尚存。只是随着野牦牛粪的变冻,变冷,它的呼吸声在渐小,渐微。

       ⑥小羚羊并没有受伤,只是迷了路。不知是妈妈的粗心丢了它,还是因为它贪玩而走离了妈妈?在这样一个寒雪飘飘的冬夜里,当它变得孤零零地时候,才明白离开了妈妈的呵护,它实在难以抵御奇寒的侵袭!

       ⑦这堆野牦牛粪救了它,可小羚羊怎么会想到最终又是这堆粪害了自己。

       ⑧大概只过了半个多小时,牦牛粪由热变冷,由软变硬,暖气渐消﹣﹣它已经开始结冰了。小羚羊原先承受到的温暖没有了,但是它仍然本能地将身子缩成一团,企图使身体奇迹般再度享受到一份暖流。然而,它哪里知道这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它身体逐渐变得僵硬起来,与那粪堆渐渐融为一体,成为冰团。就在它几乎失去知觉的时候,两个巡逻兵发现了它,他们费了好大的劲,才把那堆牦牛粪扳起,当然它和小羚羊紧紧地冻在一起了。小家伙身上还有一丝余温,也许它还没有完全停止呼吸。

       ⑨一个兵抚摸着它身上冰凉的毛,有点惋惜地说:“也许不遇到这堆牦牛粪,它就不会这么快冻伤的。”

       ⑩另一个兵说:“野牦牛粪那点可怜而有限的温暖,引诱了它,也害了它!”

       ⑪两个兵用皮大衣把这只与牦牛粪冻在一起的小羚羊包裹起来,回营房去了。

       ⑫远处的雪山下有一盏灯,那是这寒夜里温柔的眼睛……

(文章有删改)

阅读下面一段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书的颜值

周立民

       ①送书给一位教授,是我的《简边絮语》,因为是小巧的精装本、封面也做了一点工艺,引得他大发感慨兼牢骚:“哎呀呀,我写了三十年书,也没有出过一本这么漂亮的书”。我假惺惺地谦虚道:“谁让我书写得没你好,只好把书打扮好一点啦。”其实,书写得好,更需要装扮好。我要补充的是,这绝对不是海豚出版社印制得最美的书,甚至连“之一”都算不上。

       ②从做董桥开始,海豚出版社给书穿上了五颜六色的华丽衣裳,让它们花枝招展地走进我们的书房。那么多人买董桥,你以为都是为了文字啊,说不一定一多半人读不懂董桥呢,书的装帧让大家心安理得当一个“买椟还珠”者。到印出《一纸平安》时,我认为海豚社已经完成了自己书装上的革命,并迅速刮起了“海豚风”。书不仅仅是传播文明的载体,而且它从头到脚都应当是艺术品,体现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水准。我曾经说过:海豚社这样做书,给了写书人、读书人以尊严。

       ③我们都说文化需要积累,图书出版是文化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讲积累,那得积累精华,如果是垃圾,那种积累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一个出版社拿到好的书稿是本事,把好的书稿做好,是更大的本事。只有这样,它才真正为人类文明的大厦添了块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好书相当多,却也是对书的颜值相当不重视的一个出版社。比如重印世界名著,那些封面真让人庆幸原作者都在坟墓中,不然跳出来准挠死设计师。

       ④说了半天,不要有误解,认为讲书的颜值,就是涂脂抹粉,而且必须得用高档化妆品。非也,一本书的装帧好坏,不在这些,而在于是否“合适”,所谓合适,是装帧与内容的契合,与作者的精神气质契合,与书的种类和用途契合。

       ⑤不少出版社编辑,谈到作者、组来的稿子,兴奋和得意得像条龙,真的拿出那本书,又像条软绵绵的虫。每逢看到好稿子被做成那样,我都有种他们暴殄天物的恨恨感。云想衣裳花想容,书的颜值不是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

新华社记者   施雨岑  吴晶

       ①满屏竞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春节长假期间,一档名为《中国诗词大会》的电视节目广受关注,来自各行各业、不同年龄的选手以诗为剑,一较高下,引人入胜。有人为此惊呼:中国诗词的春天来了!

       ②诚然,这样一档形式活泼的电视节目迅速带起“人人读诗、人人爱诗”的风潮,让人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无疑值得肯定。然而,比赛中也暴露出一些选手只知背诵、不知其意,不懂平仄对仗,甚至不知道诗词中一些字的正确写法,这样的问题发人深省——中国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难道就只是背诵吗?

       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可否认,背诵是创作的基础,没有数量的积累,一切都是空谈。但是,若止步于背诵、不懂欣赏、不深究内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仅停留在“知道主义”,恐怕很难形成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基因链条。

       ④千年往事凭诗见。我们身处诗词的国度,在灿若星河的名篇佳作中,可以寻到自己的来路,探出未来的方向。只有将诗词的熏陶融汇到国民教育的各个环节,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与社会生产生活深度融合,这些流传千年的优秀精神财富才能摆脱昙花一现的命运,真正活起来、传下去。

       ⑤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这种认识已经开始深入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借助丰富多元的传播手段,“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电视节目正在唤起大家对汉语言文化的关注与兴趣;“为你读诗”“书香中国”等文化活动让人们在奔波之余享受心灵的慰藉;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的国家教育规划,唤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珍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描绘当代中国的文化亮色。

       ⑥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不能止于背诵,而应沿着古人的生花妙笔一路上溯,去探寻他们“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的那份执著,去用心感受诗意之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题。

水面上的蝴蝶

耿艳菊

①从一个高架桥上过,桥不长,一眨眼的工夫就过去了。但桥有些高,每次从这里经过,心里总不由得紧张害怕。昨天又经过,因说着一件快乐的事,没想到忽略了紧张害怕,无意中一望,发现桥旁边竟是一处风景很美的地方——古典的亭子,迤逦的河水,柔和的木质小桥,婆娑的杨柳,悠然漫步的行人。如此小桥流水的美景和这生硬的高架桥实在不搭,可不知为何却又觉得十分协调。

②有些懊悔我发现晚了。转念一想,也没什么自责的,以往都是时间和缘分的铺垫,所以现在才没错过美丽的风景。换个角度,一下子就开心了,幸好发现了这美景,以后再经过,因想到旁边就是悠然美丽的景致,恐惧的心情也会缓和一些。

③也是昨天,我走进一条胡同,很古旧的样子,寂静的灰墙青瓦,一家门前慵懒的猫咪打着瞌睡,苍古大树灰苍苍的枝上绽放着新盈盈的叶子。本没什么特别的,在我们这里,每一条老胡同都有这般的静宁和安详,可走在这条胡同里,无端地觉得很是亲切欣喜。

④想起来了,两年前,我曾来过这里,站在这条胡同里,排过两个小时的队,一点点,一步步在胡同里移动。那时,为了打发时间和无聊,还有焦躁,我就认认真具看着经过眼前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我把它们留在记忆里的同时,它们大概也把我记在了心间吧?如此,我们是老友重逢了,自然格外欢喜亲切了。

⑤下班乘地铁,中途换乘时,要走一个长长的通道,当觉得怎么走啊走,一直走不到头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两根圆圆的大柱子,胖墩墩的,亮亮白白的。眼前就猛然一亮,郁闷路淡的情绪霍地消散了。大柱子前面几步远就是电梯,下去,就到了换乘的地方了。这固然是欢喜的一个因由,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两根圆柱子坚定地风雨不改地立在那儿,像是在迎候着我来一样,看到它们,心中就不由得涌起一种温暖。

⑥从它们身边过,我很想像遇见朋友一样,愉快地拍拍它们,道一声“你好”“谢谢”,却终究没这勇气。不过,我心里默默念着的。它们在我眼中,不是冷冰冰的柱子,而是人问有情有义的存在。

⑦听邻居讲,有一天,小区的孩子没赶上班车去学校,在小区大门口急得哭了。门口的一个保安骑上自己的电动车把孩子送到了学校。我问是不是宁师傅,邻居说就是宁师傅。宁师傅个子不高,人黑黑的,憨厚实试,十分爱笑。小区里的人都很喜欢他。只要是他值班,他就会站在大门口对每一个出门或回家的人热情地打招呼。每每说起宁师傅,内心都觉得温暖安心。有时候心里正烦着一些事,一抬头看到他的笑脸,也便跟着笑了,暂时把烦事抛开了。

⑧宁师傅平平凡凡,兢兢业业做着一份普通的工作,却让我们心生敬意。他和我们大家都是素昧平生,却让我们感受到人世的善良和美好。

⑨我极力想说的这些生活的些微淡影,是人生这棵大树上绽放出的花朵,也是人生长河上飞舞的蝴蝶。

⑩纳博科夫在一篇随笔中说: “我似乎是与契诃夫坐在同一条船里,我喜欢这样的并肩相伴。安东·巴甫洛维奇在垂钓,而我在欣赏水面上飞舞的圽堞。”生活的河流,波澜壮阔,也波涛汹涌,水下面有不堪,有暗礁,我们不可能都像契诃夫一样去垂钓故事,但总可以像纳博科夫那样去欣赏生活的水面上飞舞的蝴蝶。

⑪汪曾祺在一篇散文里说: “他们都顺天而知命,与世无争,不作非分之想。他们勤劳了一辈子,恬淡寡欲,心平气和。因此,他们都长寿。”也许,还可以这样说,他们都懂得欣赏生活的水面上飞舞的蝴蝶,无论是怎样的生活,怎样的处境。

(《西安晚报》2024.4.3)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