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
                                                                                                         善很柔软 但有力量
                                                                                                                       安黎
       ①两千年前,孟子把道德不够好的人统统称作禽兽。他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人去之,君子存之。”人和禽兽的很小区别,究竟有哪些?孟子认为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失去这些品质,人就不是人了。恻隐之心,被孟子排在“四心”之首,足见它之于人,是何等的重要。“人之初,性本善”,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善良的,是干净的。至于随着逐渐长大,人有可能撒谎,有可能作恶,有可能损人利己,那皆因人之心田,在尘世里遭遇了滚滚红尘的污染。
       ②恻隐之心潜藏于人的体内,久而久之,就转化为人一种生理与心理上的反应——看见别人流泪,自己的眼圈就潮湿;看见别的生命在受伤流血,自己就肌肉抖颤,心灵抽搐。恻隐之心是人的本能,人的天性。人心是一团活着的血肉。血肉的属性决定了人心的敏感性与柔软性。柔软的人心,才能产生怜悯、同情、爱恨、快乐、沮丧等诸多情绪。其中,怜悯与同情,则是人精神世界里最为鲜亮的一抹翠绿。有了怜悯之心,有了同情之意,人才能趋向善良,才能忘却一己之得失,去帮助与救助那些身处困境中的旁人。无数的先贤谆谆告诫人要以仁义为立命之根,要以厚德为立身之本。佛祖教人以善,基督教人以爱,孔孟教人以仁……圣贤们表达的角度尽管各有侧重,但主体理念,却大致相同,那就是人活着,不单单要考虑自己,还要顾盼别人。在相互的依偎、关爱、帮扶里,人才不孤单,不寒冷,不绝望。关爱别人,也是关爱自己,轮到自己落难之际,无数只热手会纷纷向自己递来。
        ③人要有善行,更要有善念。善念驱动着善行,善行反哺着善念。有了善念,善行就变成了一种发自肺腑的自觉行动,而不是表演式的作秀。以善目打量万物,以善心度量世界,以善举行走于人间,人才能变得宽厚博大。宽厚的人,博大的人,不但自身的生命有了厚度,而且生命的价值亦得到了彰显。
       ④行善,没有前提条件,也没有固定方式。给迷路者指一下路,给饥饿者递一个馒头,给遭灾的人捐一些被褥,甚至,给那些贫贱者以平等尊重的口吻,给那些落魄者失意者以鼓励的微笑等等,都是善行善举。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善举却没有高下。穷人捐赠的一元钱,和富翁施舍的一万元钱,在功德的意义上,没有本质的区别。
        ⑤善是火苗,需要呵护;只有呵护,才能燎原;善是种子,需要播撒;只有播撒,才能发芽,并绿满原野。一个人的善,可以引导更多人的善;对某一件事情的善待,可以繁衍出更多善事。善在表象上,它很柔软,但其实,它却最有力量。一个国家,若只有坚挺的枪炮,而无正义,这样的国家纵然可以让别国恐惧,但却无法让别国臣服。一个社会,若只讲究利益,而没有爱的传播,爱的弥漫,纵然堆满金山银山,也只是冰冷的荒原。
       ⑥三国时期的刘备曾有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善,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积少成多,小善就成了大善。遍地皆善,善就会转化为一种土壤,成为一种气候,催促更多的善行善德破土而出。

(1)、文章第一段写孟子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呢?

(2)、“怜悯与同情,则是人精神世界里最为鲜亮的一抹翠绿。”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3)、“佛祖教人以善,基督教人以爱,孔孟教人以仁……圣贤们表达的角度尽管各有侧重,但主体理念,却大致相同……”你能举一位圣贤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吗?

(4)、结合本文及我们的现实生活说说“善在表象上,它很柔软,但其实,它却最有力量”。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我能行
        ①个人的成功,一定要有“我能行”的成功意识和自信心。
        ②科学家对创造型人才的调查和研究表明,创造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怕失败,不迷信别人,不迷信权威,他们有一种强烈的自信心。美国的心理学家曾进行过一项历时几十年的研究,他们对具有较高智力的学生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发现智力、成绩相似的学生,几十年后的成就相差很大。究其原因,不是因为智力的差异,而是人格特征方面的不同。
        ③ “我能行”,并不是一种狂妄。心理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人都能行。人们的智力相差是不大的。据心理学家测试,智力超常者和智力低下者都占很小的一部分,约占95%的人是中等智力。因此,大多数人的确有理由说“我能行”。
        ④“我能行”,还因为每个人都拥有极大的潜力。脑科学研究表明,一班人的大脑,只开发了很小的一部分。正如一棵平常的西红柿只能结20来个果实,但是日本筑波博览会上的一棵西红柿却结了1300个果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棵这样的潜在的西红柿 ,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自豪地说“我能行”。
        ⑤但是,有些人却不是这样。让他们学习一种新知识,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他们总是说:“我不行,我不行。”在这种心态下,就不可能主动地学习,就不会勇敢地往自己的肩上增添压力。遇到一点困难和失败就会心灰意冷,这种失败意识阻碍着自己的努力,减少了成功的可能性。因此,“我不行”是一种地有害的意识。
        ⑥我们历来称颂谦谦君子,认为说“我能行”的人是狂妄之徒,这不利于发挥人的潜力,这种偏见扼杀了人们的创造精神。因此,我们应该创造一种良好的有利于人的潜能充分发挥的社会氛围。
        ⑦只有坚信“我能行”才能走向成功。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读“死”书与读“活”书
                                                                                                                                  蒋孔阳
        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活”书好。读“活”书,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举一反三的例子,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但是,天下任何事情,都要看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定。我们现在谈的是中学生的读书。中学生刚刚开始人生的路,他们刚刚学会自己读书,需要的是牢固可靠的基础知识,首先要把书读懂,这样掌握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无误的 ,就可以终生受用。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    鼓励他们现在读“活”书,    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认清楚,然后照着去理解。由于书是文字构成的,中国的文字包括形、音、义三个方面。读“死”书,就是要抓住书中的形、音、义,把形认准,把音读准,把义理解准,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功夫。要把书读进去,真正读懂,而不是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我这样讲,是从我个人的切身感受出发的。首先,我有感于“四人帮”时的“假、大、空”,给我们的学风和文风所造成的危害。其次,我总结了过去的失误,年轻时,我读书,喜欢从兴趣出发,强调读“活”书。结果许多基本知识都还没有搞通,就自以为是,夸夸其谈,以至什么都没有真正学到。年纪大了,回首往事,不胜懊恼。所以,读书先要读“死”书,有了读“死”书的基础,然后再读“活”书为佳。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死”、“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我们强调读“死”书,但又不拘泥于读“死”书。“死”与“活”,都是对人而言的。人要书“死”,书就“死”;人要书“活”,书就“活”。这就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善读书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书籍奥秘的金钥匙。书籍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死”与“活”的关系,大概有如书籍与金钥匙的关系。我们先要有书籍,然后金钥匙才能发挥作用。只有漂亮的金钥匙,又有什么用处?因此,谈读书,就得先读书。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仿生建筑

吴旭阳

    ①当你穿行于城市的钢筋混凝土森林时,当你远途旅行却发现“千城一面”时,越来越多的建筑正在以其优雅的造型、丰富的空间感受和人性化的使用方式努力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其中仿照生物的功能、组织、形象构成来修建的建筑物,就是“仿生建筑”。

    ②仿生建筑的类型十分丰富,有些仿生建筑不仅拥有与生物相仿的优美外形,而且还像自然界的生物一样“呼吸”着,拥有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大大缩短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它们中有的能够像向日葵花盘一样旋转,有的能够像仙人掌一样开花,有的能够像盛开的马蹄莲一样迎风招展。

    ③众所周知,向日葵从发芽到花盘盛开这一段时间,其叶子和花盘会一直追随着太阳的位置以获得最充足的阳光。向日葵式的仿生建筑也能够随时跟踪太阳的方向进行旋转,太阳落山以后,控制程序会让房屋自动恢复初始位置。其旋转的动力全都来自于自身的“光合作用”,即由屋顶的太阳能光电板和小型的太阳能电动机提供动力,十分节能。加上其外表面安装了大量的太阳能光电板,它每天生产的电能远远大于旋转所消耗的,于是住户便将多余的电能存入社区电网,冬天或者阴天时再拿出取用,剩余的还能卖钱。“向日葵建筑”中还拥有众多“葵花子”,比如客厅电灯、浴室加热器等,它们的能量都来自于屋顶的太阳能光电板。阳光下,“向日葵”就像璀璨的宝石一样闪闪发光,周围植物的影子由玻璃透到室内去,光影纵横,仿佛置身于树荫之下;黑夜里,“葵花子”们熠熠生辉,五彩斑斓,十分动人。

    ④仙人掌一般生长在干旱的沙漠里,每次降雨,仙人掌都会竭尽全力吸收、储存水分。城市“仙人掌建筑”也是如此,住户们将各种植物种植在自己大面积的户外阳台上,整个建筑就像一座小型的光合作用工厂,能够吸收城市中的有害气体,并且释放新鲜的氧气,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为住户提供清新、优雅的居住环境。每当花朵盛开的时候,红、黄、蓝、绿等色彩交相辉映,在白色建筑表面的映衬下,犹如一幅美丽的百花图,加上天光云影的点缀和追逐嬉戏的飞鸟,其中的住户宛如身处自然森林之中,十分惬意。

    ⑤花梗是马蹄莲的中轴部分,除了作为结构主体,还作为整株植物的主要能量传送带,可以将水分、养分及时地在根、花、果实之间运输。“马蹄莲建筑”的塔楼作为整支“马蹄莲”的花梗,在其底部设有集热棚,利用温室效应加热空气,将热量通过中心烟囱的内部气流,源源不断输送给整座建筑。此外,塔楼主体的外表面并不平整,像折过的纸张一样,这样能够保证经过气流的最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而且,为了提高顶部风力发电机组的效率,“花”被设计成双弧形截面,将风速提高到环境风速的4倍之多。风儿吹过,“马蹄莲建筑”迎风招展,散发着蓬勃的生机。

    ⑥其实大自然还有很多神秘之处,蕴藏着无限可能,启发着建筑师的设计灵感。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有删改)

阅读《让文明素养追上现代化的脚步》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海星被摸死!模型巨蜥的脚趾也被摸断了!”最近一则微信广泛传播,从一个侧面表明,开馆不足一个月的上海自然博物馆,陷入了喜忧参半的处境。博物馆受公众热捧令人欣喜,但观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不文明行为,又引人忧虑。

    ②事实上,“海星被摸死”只是网上持续热议的文明话题的一个新注脚。从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到成都武侯祠《前出师表》石刻,“路培国”们的“到此一游”刻字,至今没有绝迹;向空服人员泼面、攀爬红军雕塑照相,种种劣行仍然在各种场合上演。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一些地方出现的当街暴打妇孺现象,更引来群情激愤。

    ③无论是出境旅游的不良行为被媒体打“差评”,还是公路上的违章驾驶、危险飙车等,许多不文明现象,可说是腰包“鼓起来”、生活“阔起来”后遭遇的社会发展新课题。搭乘着城镇化、现代化的时代快车,许多人逐步远离了物质匮乏的窘迫,又浑然不觉地陷入了另一种窘境。“发展的列车匆匆驶过精神的站台,现实的变化把心灵的地图抛在身外。”充满诗意的语言,道出了一些人“脑袋”轻于“口袋”、灵魂跟不上身体的尴尬状态。如果从社会层面来思考,公民文明素养如何与现代化同步,精神文明如何与物质文明比翼齐飞,已经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

    ④恩格斯说,“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关键词汇,“文明”折射国家发展的境界、社会进步的状态,是凝聚当代中国价值公约数的重要平台。应当看到,文明不仅仅需要被唤醒,更应在制度设计层面体现软硬结合、标本兼治。日前,继《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近一个月后,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大闹亚航、强行打开飞机应急舱门、攀爬红军雕塑照相等不文明事件的四个当事人被列入“黑名单”,便是一种积极的尝试。惩恶扬善、久久为功,以不断加大的外力强化约束,让放纵自我、妨碍他人、侵害公序良俗的行为付出代价,方能防止“破窗效应”,变压力为动力,促使文明变成公民的行为自觉与生活方式。

    ⑤看得见的硬伤容易修复,看不见的短板却难补齐。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文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从不文明到文明,从文明的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递进,自然需要一个“进化”的过程。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也不应一味批评公民素质参差不齐,更当以每一次问题暴露为契机,优化管理方式、加强机制构建,真正从治理现代化的高度推进文明建设,依靠“制度文明”稳步提升“公民文明”,不断推高全社会的文明水位。

    ⑥文明不是空洞浮泛的口号,仰赖一点一滴的践行去成全。因此,与其做一个对不文明现象义愤填膺的“键盘侠”,莫如迈出坚实步伐,用双手书写文明的笔画。你的文明,或许就存在于银行ATM机的一米线旁,展现于人潮涌动的公交车站牌下,闪耀在川流不息的行车道中。如果说,遵守公共空间的秩序与规则是底线要求,那么,主动为别人着想、做社会关系的润滑剂,则是更高境界。从这个意义出发,知行合一,做一个更加文明的公民,其实也是在打造一个更好的自己,过一种更值得过的生活。

    ⑦一位西班牙作家说过,“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文明是世间最动人的语言,一个视文明为阳光的国家、一个视德行如生命的民族,让文明素养追赶上现代化的脚步,必将更富有魅力,也必能赢得真诚的尊重。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戴车匠

汪曾祺

    戴车匠是东街一景。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所谓车匠,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

    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戴家车匠店门面很小,只有一间,地势却颇高。店里正面的板壁上有一副一尺多长,四寸来宽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但是看来戴车匠很喜欢这副对子。板壁前面,是作坊。作坊放着两张车床。车匠坐在坐板上,两手执定旋刀,车旋成器,这就是中国的古式的车床,——其原理倒是和现代铁制车床是一样的。

    靠里的车床是一张大的,那还是戴车匠的父亲留下的。老一辈人打东西不怕费料,总是超过需要的粗壮。这张老车床用了两代人,坐板已经磨得很光润,所有的榫头都还是牢牢实实的。

    戴车匠起得很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选好了材料,看看图样,他这就和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了。人走到他的工作之中去,是可感动的。中国的工匠,都是很勤快的。好吃懒做的工匠,大概没有。

    有的时候,忽然,他停下来。那就是想到了一点什么事。或是刘长福托他斡旋一件什么事,那一头今天该给回话;或是儿子塾师过生日,该备一点礼物送去;或是澡堂里听来一个治风湿痛秘方,他麻二叔正用得着……似乎他每天派给自己多少工作,把那点工作做好,即为满意。能分外多做几件就很按捺不住得意了。他自然可以有时间抽一袋烟,喝两口茶,伸个懒腰。

    戴车匠做的最细致的活是装围棋子的槟榔木的小圆罐,——罐盖须严丝合缝,木理花纹不错分毫。做得了的东西,都悬挂在西边墙上,真是琳琅满目,细巧玲珑。

    车匠的木料都是坚实细致的,檀木——白檀,紫檀,红木,黄杨,枣木,梨木,最次的也是榆木的。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来,还因为他养着一窝洋老鼠,装在一个一面有玻璃的长方木箱里。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着。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独儿子玩的。

    这里的小孩子一年四季有各种各样的玩物:秋天的陀螺,夏天的水枪,春天的竹蜻蜒,过年的兔儿灯。特别是清明,吃螺蛳之后还可用车匠做的螺蛳弓射螺蛳壳玩。孩子们用竹箭的尖端把螺蛳掏出来吃了,用螺蛳壳套在竹箭上,一拉弓弦,哒的一声,螺蛳壳便射了出去。射得相当高,相当远。家家孩子吃螺蛳,放螺蛳弓,因此每年夏天总要从瓦楞里打扫下好些螺蛳壳来。清明前半个月,戴车匠就把别的活都停下来,整天地做螺蛳弓。孩子们从戴车匠门前过,就都兴奋起来。到了接近清明,戴车匠家就都是孩子。孩子们眼睛发亮,挑选着,比较着,挨挨挤挤,叽叽喳喳,好不热闹。到清明那天,到处是拉弓放箭的声音。

    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八岁的儿子坐在门坎上吃螺蛳,把螺蛳壳用力地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钱庄的屋顶上,若有所思:这孩子将来干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

    一九八一年,我回乡了一次(我去乡已四十余年)。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一九八五年七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①镜湖里有鱼,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鱼。就是说不是一米两米长的大鱼,而是三四十米长的大鱼。

    ②镜湖大鱼的事情虽不及喀纳斯湖大鱼影响广泛,但也终于是沸沸扬扬的了。

    ③这是个噱头吗?抑或是炒作?都不关我的事,我用这样的语气叙述和任何传媒不搭界,只因为……等一下!

    ④我的伯父住在镜湖边,是个老林业,年轻时在镜湖水运厂,专门把刚砍伐下山的原木放入湖中,排好,原木就顺着湖水的流向被运出山外。我从来没亲眼见过水运原木的壮观场面,它像一种灭绝的动植物永远消失了。我只见过一幅版画,不过我觉得好在只是一幅版画。

    ⑤我的伯父安居山中,和伯母养了一头奶牛、两只猪、三箱蜜蜂、一群鸡、一条狗,侍弄一大块园子。

    ⑥那一次我到伯父家,正是关于大鱼的传说四处播散的时候,但是从没有人通过任何方式捕捉到它。是的,从来没有。

    ⑦我走进院子的时候,伯父和伯母正在八月的秋阳里采集蜂蜜。伯父穿着一件半截袖的老头儿衫,露着两只黝黑的胳膊,一只脚踏着踏板,蜜蜂们“嗡嗡”地围着他转。我看得心惊胆战——伯父稀疏的头发里、伯母的鼻尖上都有蜜蜂爬来爬去。

    ⑧我把照相机、摄像机、高倍望远镜等机械,高高架在伯父的院子里,一排枪口一样对着湖面。在这些事情完成之前我没有说一句话,伯父伯母也未理睬我。

    ⑨我问伯父:“真的有大鱼吗?镜湖就在您眼前,您见过大鱼吗?”

    ⑩伯父沉吟了片刻,说:“你记好了,什么事情都不能让人知道。”伯父把“人”字说得很重,“人要是知道了,就不妙了。要是人不知道这山里有大松树,那些大树就还活着,现在还活着,一千年一万年也是它。人知道了,那些大树就没有了,连它们的子孙也难活。”

    ⑪我心里当时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打断大伯,说:“求您说实话,到底有没有大鱼?”

    ⑫大伯深深地看了我一眼,不吱声。我突然感到不同寻常的异样。首先是大黄狗,刚才还在我身边蹦跳着撒欢儿,这一刻忽然夹起尾巴、耷拉着耳朵、耸着肩膀一溜烟钻进窗户下面的窝里去了。几只闲逛的鸡抻长了脖子偏着头,一边仔细听,一边高举爪子轻落步,没有任何声息地逃到障子根去了。

    ⑬我猛地领悟了伯父的眼神,随即周遭巨大的静谧漫天黑云一样压下来。阳光并不暗淡,依然透明润泽,但是森林里鸟儿们似遇到宵禁,同时噤声,紧接着,平静如镜的湖面涌起一层白雾,顷刻一排排一米多高的水墙,排浪似的一层一层涌来,然后……等一下,你猜对了。

    ⑭大鱼出现了!

    ⑮大鱼又消失了!

    ⑯一切恢复原样。

    ⑰我带的几件现代化机器等于一堆废铁。是的,我没来得及操作。我懊恼地坐在地上,看着鸡们重新开始争斗,大黄狗颠儿颠儿地跑出院子站在湖边高声吠,森林里鸟儿们的歌声此起彼伏。我忽然想:其他动物或者植物该是怎样的呢?

    ⑱伯父却淡淡地说:“我们活我们的,它们活它们的,互不侵犯。”

    ⑲又说:“你倒是个有缘的,有时候它几年也不出来一次。”伯母在旁边连连点头。

    ⑳随后的一个月时间里,我都住在伯父家里。我睡得很少,吃得也很少,基本上不说话,但是心里很静很熨帖。伯父伯母每天仍然愉快地忙碌着,两只猪、一头牛短促的呻吟和悠长的叹息互相唱和,呈现的都是生命的本来面目

   ㉑一天晚上,伯母拿出自酿的山葡萄酒,我和伯父喝着唠着,伯父就给我讲又一个惊人的森林故事。

   ㉒野人?外星人?等一下,别猜了,你猜不对。而且,我和伯父一样,不会说出一个字。

   ㉓打死也不说。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