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菊有黄花》,完成习题。
        ①一场秋雨,再紧着几场秋风,菊开了。
        ②菊在篱笆外开,这是最大众最经典的一种开法。历来入得诗的菊,都是以这般姿势开着的。一大丛一大丛的。
        ③倚着篱笆,是篱笆家养的女儿,娇俏的,又是淡定的,有过日子的逍遥。陶渊明随口吟出那句“采菊东篱下”,几乎成了菊的名片。以至后来的人一看到篱笆,就想到菊。陶渊明大概做梦也没想到,他能被人千秋万代地记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家篱笆外的那一丛菊。菊不朽,他不朽。
        ④我所熟悉的菊,却不在篱笆外,它在河畔、沟边、田埂旁。它有个算不得名字的名字:野菊花。像过去人家小脚的妻,没名没姓,只跟着丈夫,被人称作吴氏、张氏。天地洞开,广阔无边,野菊花们开得随意又随性。小朵的清秀不施粉黛,却色彩缤纷,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万众一心、齐心合力地盛开着,仿佛是一群闹嚷嚷的小丫头,挤着挨着在看稀奇,小脸张开,兴奋着,欣喜着。
        ⑤乡人们见多了这样的花,不以为意,他们在秋天的原野上收获、播种,埋下来年的期盼。菊花兀自开放、兀自欢笑。与乡人各不相扰。蓝天白云,天地绵亘。小孩子们却无法视而不见,他们都有颗菊花般的心,天真烂漫。他们与菊亲密,采了它,到处乱插。
       ⑥那时,家里土墙上贴着一张仕女图,有女子云鬓高耸,上面横七竖八插满菊,衣袂上亦沾着菊,极美。掐了一捧野菊花回家的姐姐,突发奇想帮我梳头,照着墙上仕女的样子。后来,我顶着满头的菊跑出去,惹得村人们围观。看,这丫头,这丫头,他们手指我的头,笑着,啧啧叹着。
       ⑦现在思想,那样放纵地挥霍美,也只在那样的年纪,最有资格。
       ⑧人家的屋檐下,也长菊。盛开时,一丛鹅黄,另一丛还是鹅黄。老人们心细,摘了它们晒干,做菊花枕。我家里曾有过一只这样的枕头,父亲枕着。父亲有偏头痛,枕了它能安睡。我在暗地里羡慕过,曾决心给自己也做一只那样的枕头。然而来年菊花开时,却贪玩,忘掉了这事。
       ⑨年少时,总是少有耐性的。于不知不觉中,遗失掉许多好光阴。
       ⑩周日逛衔,秋风已凉,街道上落满梧桐叶,路边却一片绚烂。是菊花,摆在那里卖。泥盆子装着,一只盆子里只开—两朵花,花开得肥肥的,一副丰衣足食的模样;颜色也多,姹紫嫣红,千娇百媚。我还是喜欢黄色的。《礼记》中有“季秋之月,菊有黄花”的记载,可见,菊花最地道的颜色还是黄色。
       ⑪我买了一盆,黄的花瓣,黄的蕊,极尽温暖,会焐暖一个秋天的记忆和寒冷。

(1)、请简要阐释下面加点的语境义。
①菊不朽 , 他不朽                                                               
②那样放纵地挥霍                                                            

(2)、请简要概述作者围绕“菊”写了“我”的哪些活动?

(3)、文中第④段划线的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进行具体赏析。

(4)、文章的结尾含义深刻,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全文简答。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面对一朵花
                                                                                                                  刘少鸿
         在初冬的旷野里散步的时候,他发现了那朵并不显眼的小花。淡蓝色的花瓣,在暖暖的阳光下谦卑地开放于破损的篱笆墙边,无声无息,没有一点故作的姿态。但是它的温柔与含蓄,它的淳朴与恬静,它的从容与自然,却使它充满了一种神圣的荣华。他静静地望着它,从内心涌出一种真诚的赞叹。这一时刻,刚刚从充满浓厚的功利色彩的都市环境中脱身出来的他,似乎从它的每一绺叶子、每一片花瓣上都能感受到一种超乎所有贪欲等卑下的人类情感的东西,那是一种十分纯净而崇高的境界。他静静地注视着它,内心蕴含着一种异常深邃却难以名状的感动。他无法把它表达出来,也不想用任何概念化的意象来冲淡这种神秘与感动。
        这时,他的朋友从后面赶上来了。顺着他的视线,朋友也看到了那朵小花。那花儿并没有多少引人注目之处,引发朋友强烈兴趣和疑问的,是他那异常专注的神情。而面对朋友的关注,他却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
        果然,朋友一伸手,将那花连根带草拔了下来。朋友将它凑近眼前,细看了一会儿,说,我还是叫不上它的名字,不过会搞清楚的。朋友将那花草装进了小包。他有个熟人是研究生物的,弄清楚这个问题并不困难。朋友就是这么样的一个人,对他所注意到的东西,他一定得说一些什么,他一定得把他自己的具体经验抽象出来,理顺排列了,再展示于人,不然他会坐立不安的。
        第二天,朋友兴冲冲地跑来找他,要告诉他关于那朵花的有关问题。一进门,朋友却呆住了。朋友发现他正在面对着一幅刚刚完成的图画沉思默想。画上画的,正是那朵恬静柔美的小花。画面非常简洁优美,淡淡的花瓣间,似正洋溢着一片幽微而神秘的光焰。他们交往几十年,但从未见他作过画,也从未听说过他会作画。
        “我对它的生物属性并不了解,但它那鲜活的姿容却那么鲜活地浮现在我的眼前,挥之不去。它已在我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它也会永远地留在我的心中。”他平静地面对着愕然而立的朋友说,“面对一朵花,你没有感情的深度,你全然是智力的、理性的行为。你太想了解它,掌握它,因而你用屠杀与分解的方法去研究它,你把它拔下来,弄清楚了它的名称、属性,以及与它相关的一切知识,但是你没有顾及到它的生命,你谋杀了它,从而也失去了它!”
         朋友默然了。他凝视着那画上生机勃勃的花儿,再看手中已经枯萎了的花朵,顿觉兴味索然。他无法说清,自己手中的花和画中的花,究竟哪个更为真实,更有价值,更具有生命的意义。

阅读下面说明文,回答后面小题。
                                                                                                   桥梁远景图
                                                                                                      茅以升
      ①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就可承担重量。把这板凳放大,“跨”过一条河,或是一个山谷,那就形成一座桥。在这里,板凳的腿就是“桥墩”,桥墩下面,伸入土中的“脚”,就是“基础”,板凳的板就是“桥梁”。一
座桥就是由这三部分构成的.桥上的车辆行人,靠桥梁承栽;桥梁的重量,靠桥墩顶托;桥墩的压力,通过基础,下达土中或石层。
      ②现在就让我来作为幻想家,为将来的桥梁,绘出一幅远景图吧!
      ③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又快又好,像南京长江大桥那样大的桥,几个月就可以完成了。那时所有建桥的材料,都可在工厂里通过自动化,预先制成标准构件;造桥时,在水里把他们拼装成桥墩;在桥墩上把他们架设成为桥梁,一口气作业,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
      ④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便宜。现在用的各种合金钢及高强度混凝土会由高分子新材料来代替,重量轻而强度高,桥梁构件的制造,一律自动化,桥墩的水下工程,可用机器人操作,动作灵巧,由人在水上指挥。桥墩基础,不必沉到那么深,在松软的土质中,可以加进凝固剂,把软土变成硬土。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人的劳动力.采用了这些新技术,当然桥的成本就低了。
      ⑤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美。一座桥的轮廓和组成部分,会安排得为大地生色,为江山添娇。桥的构件不再是现在的直通通的棍子,而是柔和的,有如花枝一般;它也不是头尾同样粗细,而是全身肥瘦相间的。各个构件都搭配成各种姿态,而且各有不同的色彩,把全桥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桥上的人行道上还有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让人们在这长廊中穿过时,“胜似闲庭信步”
                                                                                                                       ——(节选自《彼此的抵达》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有删改)

阅读蒲末释的《那一路,我们沉默不语》(有删改),完成小题。

    ①我十三岁那年,跟人打架,被学校劝退。班主任叫来了我爸,让我爸带我回去反省几天,我爸就真的把我领了回去。

    ②第二天,我爸就带着我跟他去工地,搬砖。他说,搬一天,算一天的工钱。我听说有钱拿,答应了。

    ③在搬到二十多块砖时,就彻底搬不动了,只觉得后背冒虚汗,整个身子都飘飘然的。我只得找了一棵樟树靠着枝干坐下,微风吹拂着脸,凉快了许多,我眯着眼,不知不觉中竟然睡着了。

    ④回去的路上,我都没说话,我爸问我几句,我也都是嗯嗯啊啊。一直到晚上我爸跟我结工钱时,我才缓过神来。我爸问我明天还去吗,我想都没想就说:“去!”

    ⑤第二天上午,搬到一半,肚子咕噜叫,趁我爸不注意我又溜到了樟树底下,那天上午风很大,太阳却比前一天烈许多,工地外围的沙地泛着刺眼的光,我在树阴下坐了半个钟头,还是汗如雨下。

    ⑥下午搬了一会儿,浑身又没了力气,汗珠从额头流了下来,遮着睫毛,眼睛睁都睁不开。从来没有晒过这么大的太阳,我觉得大地在旋转,紧接着整个人朝前倒去。模糊中,听到我爸喊我的名字,我想应一声,却开不了口。

    ⑦我爸把我抱到樟树下,使劲地给我扇风,喝了几口水,我再睁开眼睛,他又不知道从哪拿来一个面包,塞到我嘴里,我们在樟树下坐着,我爸问我:“明天,你还要来吗?”我想了一会儿,还是点头说:“来,有吃有喝,为什么不来。”我爸笑着不说话。

    ⑧不知过了多久,从工地旁的马路上开来了一辆小车,扬起一阵灰,从车上下来了两个人,其中一个是包工头,挺着个大肚子,昨天中午来过一次,还大声嚷着:“工程要加紧!”当时没多少人听他说话,有的还撇着嘴骂他压工钱。他身边那人穿着一双擦得发亮的皮鞋,带着墨镜,手里拿着皮包,一下车就使劲咳嗽,包工头对他毕恭毕敬的,想必是老板。

    ⑨我跟着我爸,准备过去继续搬砖。戴墨镜的,把我爸喊住了,他大步走了过来,摘了墨镜,有些不屑地问道:“你不干活,坐在那干嘛?”那语气像极了让我退学的那个校领导,我爸不自在地笑了一下,有些支吾地说着:“太热了……”没等我爸说完,那人就扇了我爸一巴掌,我只觉得周边都沉寂了下来,那一巴掌声音清脆,我想不了太多,往前冲了过去,却被我爸拦在身后,他低声跟那人说着:“对不起。”

    ⑩我有些失望,我不明白,我爸为什么要跟那人说对不起,从我爸身后挣脱开来,拿起手边的砖头朝戴墨镜的砸了过去,没有砸中,被他给躲开了。他有些暴跳如雷,用手指着我爸的鼻子大声吼着:“滚,你明天不用来了,都给我滚蛋。”说完啐了一口痰。没等我再捡起砖头时,我爸就把我拉开了。

    回去的一路上,我爸都没说话,我侧着身子,看到他的右脸,黝黑中透着消散不去的红,那团红色,比头顶的太阳还要毒辣,我第一次体会到心脏的部位抽痛着。

    回到家后,我妈问起我们怎么回来得比昨天要早,我没说话,独自回了房间,晚饭也没吃,我爸喊了我好几声,我都没应。他跟没事人似的,和我妈说着些家常。

    那一晚上,我都没睡着,凌晨的时候,我爸来我房间一次,捏了捏我的胳膊,出去的时候,轻轻地把门给带上了。

    第二天,我起得很早,收拾了课本,跟我爸说:“我回学校了。”

    他就骑着摩托车带着我,奔往学校的方向,那一路上我们都没说话。

    清晨的风特别凉快。

阅读下面文段选段,完成小题

       ①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②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还以为是一棵枯树,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还有三十来只羊,懒懒的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③牧羊人让我喝了他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④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头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洁,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的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节选自《植树的牧羊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时光里的书匣子

白羽

    ①雪像是虚空中惊落的梨花,带着一丝差报,静悄悄向水墨画一般沉郁的四野撤落。我们围坐在热烘烘的土炕上,脚丫塞进奶奶暖暖的棉被窝里。每个人手中都捧着一本书,就连不识字的奶奶也捧着一本。有时,她还会坐在那里细细整理被猫撕坏的书页,骨节突出的粗笨的手指那时变得十分灵活,指尖蘸点唾沐将卷起的边边角角一一捋平,像一位眉眼含情的母亲抚弄着她新生的婴儿,专注而细腻。糊粘好的书就放到旁边的书匣子上晾着。

    ②笨头笨脑的长方形书匣子,模样普通得有些寒砂,却是家里质地最好的一个老物件。早先家在牧区时用来装食物,它像个小小的粮仓,放在柜子高处,沉句甸地稳着全家人的心。后来全家从偏僻的牧区搬到了镇里,匣子再也用不上了。奶奶倒出里面发霉的炒面和酥油,拎起匣子里里外外扫了一遍,那空荡荡的匣子好似呜咽了一声,躲进了柜底。

③被冷落的匣子重新派上用场,是因为我们的书。镇子里有一家新华书店,每每有了零钱我们就跑去买书,花布衣兜里奶奶给的硬币发出细碎清脆的声响。时间久了,我们的书需要一个“家",而书架是不敢奢望的。有一天,奶奶灵光一现忽而就忆起了那只柏木匣子。她立马翻出来,细细拭擦了一番,又在通风处晾晒了几天,里面仔细细糊上一层报纸。当几本薄薄的书放进去后,那只匣子忽然就变了,像注入了灵魂一般,里里外外散发出一种朴素典雅的气质来,仿佛一位落难的公主终于回到了她的家乡,一切恰如其分,安宁美好。

④书匣子里端端正正盛着襁糊补过的书,占据着橱柜上最显眼的位置,也占据着我们心里紧要的那个位置。我们每天只要有空闲总会围绕在书匣子旁边,像檐下的白鸽每天清拍打羞翅膀飞向阳光。因为匣子装着书,屋子里的气息也悄然变化着,若有似无地总能嗅到一种浅俗的日常之上的书香气,一股淡淡的,厚重而静笃的油墨香。每当闻到那书香,我们雀鸟般欢腾的心,瞬问就安静了,吵嚷声也弱下去了。

    ⑥买书的钱是奶奶从日常家用里省出来的,那些毛票硬币包在一块看不出颜色的碎花手绢里压在炕毡下,只要我们说要买书,就有求必应。那时多孩子只有几本书,而我们很奢侈地拥有了成套的《红楼梦》《哪吒闹海》等连环画。_我们读书的时候,奶奶就坐在书匣子旁边跟着看,她一个字也不识,就看图画,最喜欢《红楼梦》里黛玉莽花那一本。她认真地捧着书,一页一页仔细瞧着,口中喃喃自语。她总是忍不住地回头问我这一页的意思,又转头问姐姐那一页的意思,完全像个追着大人听故事的孩子。其实,不识字的奶奶是很会讲故事的,也很会领悟故事的内涵,甚至会自己编故事讲给我们听。

    ⑧书匣子伴着我们渐渐长大,上了初中后我们不再满足于小人书,奶奶依然支持我们买书,但碎花手绢里的毛和硬币有时连买一本书都凑不够了。我们还会在而雪天挤在奶奶炕上读书,不过那些书都是从同学手中借来的,有《简·爱》,有《射雕英雄传》......奶奶凑过来看我们那些插图极少、满纸黑字的书,翻一会儿又无趣地放下,她再也介入不了我们的读书世界了,无聊地坐在炕角打盹。

    ⑦日复一日,那书匣子也像有生命似的老下去了,边角被岁月啃啦得不再光润,顽皮的弟弟在上面胡乱地涂鸦,淡黄的原木悄然成暗淡的褐色。偶尔,匣子里还会蹿出丝丝缕腐旧的霉味,像一个患了风湿病的老人。只有当家里来了亲成或邻家小孩的时候,奶奶会像亮宝般打开匣子,将巴掌大的小人书放到孩子们手里,看着她们胡乱翻书时,她会堆起一脸皱纹满足的微笑。

    ⑧书匣子老去,奶奶也老去了。奶奶去世后,老屋子也给卖了。收拾旧物件的时候,我没有看到书厘子。小人书倒是零零散散找到了几本,虽然破旧发黄残缺不全,但我还是收拾好,带回了自己家。直到后来女儿出生,渐渐长大,我给她买了一个大大的粉色收纳盒当书匣子,把那几本发黄的小人书也整整齐齐放进她崭新的书匣子里。女儿有时会翻出来看,每次都会奶声奶气地问,“妈妈,这是你小时候看过的书吗?是太奶奶买的吗?我好喜欢那个会讲故事的太奶奶哟!”

    ⑨我也很喜欢,可是却再也见不到了,就连那最初陪伴着我们的书匣子也见不到了。我看到时光的小毛贼早在我们疏忽散漫时戴着一车又一丰的物什走远了.留给我们的只是斑驳记忆。

(选自《朔方》,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