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 题型:名著导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名著阅读。 

    (1)根据示例,完成《水浒》中人物的相关情节概括与批注。

    人物情节批注
    鲁智深钻入销金帐,痛打小霸王周通。

    粗鲁莽撞
    【答案】
    (2) 依据《水浒》故事情节,仿照画线句续写两句话。
    忠义,是宋江的典型性格。有例为证:生辰纲事发后他稳住何涛飞马为晁盖报信 , 是义;梁山泊主事他改聚义厅为忠义堂并立起“替天行道”杏黄旗 , 是忠。
                                                                       , 是义;
                                                                       , 是忠。

    【答案】
    【考点】
    【解析】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13次 +选题

  • 举一反三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

        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朝花夕拾》“主题阅读”

    【阅读方法指导】

        “主题阅读”就是围绕一个主题,在一定时间内阅读不同文章和书籍的阅读方法。主题阅读可以多角度、更全面地理解这一主题思想,还可以把相同的部分整合,不同的部分拼接,然后把它们串联起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选文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象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选文二:

        看新书的风气便流行起来,我也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白纸石印的一厚本,价五百文正。翻开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开首便道: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机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撒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

        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第、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葛也出来了。学堂里又设立了一个阅报处,《时务报》不待言,还有《译学汇编》,那书面上的张廉卿一流的四个字,就蓝得很可爱。

        “你这孩子有点不对了,拿这篇文章去看去,抄下来去看去。”一位本家的老辈严肃地对我说,而且递过一张报纸来。接来看时,“臣许应〔马癸〕跪奏……,”那文章现在是一句也不记得了,总之是参康有为变法的,也不记得可曾抄了没有。

        仍然自己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一有空,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

    选文三: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看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圈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鸣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阅读理解

    爱的角力

    明前茶

    ①两年前的春天,小曹的父母重建了农村的老房子。原先中规中矩的平房被推倒了,小曹的父母建起两层楼房,还装修成民宿的样式——在合围结构的房子中央装上落地玻璃窗,并预留了一个天井,天井里种上细细的水竹,放上父亲这些年从山上捡来的奇石。

    ②为什么要建这座大房子?她父母的想法是,人老了,只盼着儿孙能多回家陪陪他们。他们执拗地认为,只要老家房间够多,卫生间里装上了智能马桶,有拍照好看的餐桌与茶几,孩子们就愿意回来小住。

    ③果然,新房子造好之后,父母就陷入无尽的等待,他们翻晒被褥、腌制腊味。浇灌菜园,就等着儿女的汽车喇叭在院门前摁响。这份沉甸甸的期待,也变成了一家人的精神压力一小曹与哥哥、弟弟都有些愧疚,以前每两个月才长途跋涉开车回家一次,但现在父母用一辈子的积蓄翻建房子,他们都掂量着回家的次数是不是太少了。

    ④然而,人到中年,做儿女的也事务繁忙,加班、做家务、辅导孩子,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被填满了。为了腾出周末去探望父母,小曹每周一到周五都过得紧张,可能凌晨还在赶制标书,深夜还在厨房里对付油渍。疲困至极时,他心里也有抱怨。终于有一天。小曾鼓足勇气对母亲说:“既然所有的爱都是双向奔处,你们也不能总站在原地不动啊,也不能总是眼巴巴地等着我们回家啊,我们也很累。”

    ⑤话刚说出口,小曹就后悔了。在视频里,小曹明显看到母亲的脸色像大晴天里飘来一片乌云,倏然暗下去了。之后,回不回家就变成了一个“话题沼泽”,双方都得绕着走。小曹整整一个月没有回家,父母也不再接二连三地以“笋子已经帮你们挖好了,鸡已经杀好了”,“腊肉已经可以吃了,再晚一步你们就看不到腊梅花了”等理由来催促儿孙们回老家了。在双休日,小曹终于可以睡到自然醒,也终于有时间去美术馆看展览、带孩子去游乐园了,但是,这份自在轻盈为什么又夹杂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空茫呢?

    ⑥某一天,父亲突然主动给地打电话。说村委会邀请到一位给孩子们讲授风筝制作方法的老师,在村里找寻教室未果,看中了他们家敞亮的天井和客厅,想租用客厅做手工课教室。外聘的老师很忐忑,因为这种公益性课程经费有限,之前问过几家民宿,都因为价钱谈不拢而作罢。

    ⑦谁想,父亲一听就答应了,说:“你们尽管来,有孩子们在,大房子就有生气。租金多少都无所谓,我们老了,要这么多钱做啥用?”他还说,孩子们搭风筝的骨架肯定需要竹篾,后面山坡上的竹园也是他们家的,看中什么竹子他就替他们砍来用。他还给来上课的师生准备了烘青豆和蜜薯干当茶点。那蜜薯与毛豆也都是自家菜园的收成。

    ⑧这件事好像给父母的生活凿开了一条缝,这条缝里透出月光、清风和竹子的清香,也透出一份活力。

    ⑨于是这一年来,父母家的大客厅就成为课外讲习所,老师在这里教孩子们写春联、染布、做青团和鲜肉月饼。连父亲也被聘请加入了课外教师的队伍。

    ⑩从母亲发来的视频里,小曹看到父亲在教孩子们识别如今已成老古董的农具与渔具,教他们如何点豆腐、晒柿饼、收桃胶。小朋友们还戴上手套与斗笠面罩,学着父亲的样子避开“嗡嗡”萦绕的蜜蜂,蹑手蹑脚地在蜂箱里掰下一点儿色如琥珀、状如软胶的蜂蜜,放进嘴里品尝。顿时,他们被都浓稠的甜味齁到,小脸上堆满惊讶。父亲在一旁笑着,犹如恶作剧得逞的小伙伴一样。小曹被愧疚捏拢的心终于舒展开来。

    ⑪两位老人也发现,有了大房子,迎接的也不一定是自家儿孙,当他们帮助想做事却没有场地的年轻人时,自己的生活也从枯索萧瑟变得丰沛饱满起来。年轻一辈的到来使河岸上的老柳树忽然有了腰身,有了青绿之色,有了明媚的生气。

    ⑫有意思的是,当父母不再那么盼望儿孙回家时,孙辈却约好了要回爷爷家,因为爷爷要教村里的孩子玩“植物敲拓染”。

    ⑬小曹的儿子和侄女听说后,提出了小小的抗议:“别人家的孩子都学会了,咱们曹家的小孩倒不会,这怎么说得过去?”

    ⑭小曹笑起来,她知道,在两代人“爱的角力”中,这一回,是父母赢了。

    (摘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这篇文章入选了尚雅学校知行文学社的“美文共赏”栏目,弘毅同学所在的八(8)班读完后,针对这篇文章进行了交流,请你参与。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我的百岁母亲

    冯骥才

    ①留在昔时中国人记忆里的,总有一个挂在脖子上小巧而好看的长命锁。那是长辈请人用纯银打制的,锁下边坠着一些精巧的小铃,锁上刻着四个字:长命百岁。这四个字是对一个新生儿最美好的祝福,是一种极致的吉祥话语,一种遥不可及的人间向往,然而我从来没想到它能在我亲人的身上实现。天竟赐我这样的洪福!

    ②天下有多少人能活到三位数的年龄?谁能叫自己的生命装进整整一个世纪的岁久年长?我骄傲地说——我的母亲!

    ③过去,我不曾有母亲活过百岁的奢望。但是在母亲过九十岁生日的时候,我萌生出这种浪漫的痴望。太美好的想法总是伴随着隐隐的担忧。我和家人们嘴里全不说,却都分外用心照料母亲,心照不宣地为她的百岁目标使劲了。

    ④我的兄弟姐妹多,大家各尽其心,又彼此合力,第三代的孙男娣女也加入进来。特别是母亲患病时,我们必须一起迎接挑战。每逢此时我们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球队,凭着默契的配合和倾力倾情,赢下一场场“赛事”。

    ⑤母亲历经磨难,父亲离去后,更加多愁善感。多年来,为母亲消解心结已是我们每个人都擅长的事。这些年,为了母亲的快乐与健康,我们手足之间反反复复不知道打了多少次电话。然而近年来,每当母亲生日我们笑呵呵地聚在一起时,我发现作为子女的我们也都是满头华发。小弟已七十岁,大姐都八十岁了。可是在母亲面前,我们永远是孩子。人只有岁数大了,才会知道做孩子的感觉多珍贵、多温馨。谁能像我这样,七十五岁了还是儿子,还有身在一棵大树下的感觉,有故乡、故土和家的感觉,还能闻到只有母亲身上才有的气息。

    ⑥人生很奇特。

    ⑦当你小的时候,母亲照料你、保护你,每当有外人敲门,母亲便会起身去开门,绝不会叫你去。可是等到你成长起来,母亲老了,再有外人敲门时,去开门的一定是你——该轮到你来呵护母亲了,人间的角色自然而然地发生转变,这就是美好的人伦与人伦的美好。

    ⑧一种奇异的感觉出现了,我似乎觉得母亲愈来愈像我的女儿,我要把她放在手心里,我要保护她,叫她实现自古以来人间最瑰丽的梦想——长命百岁!

    ⑨母亲住在我弟弟家。我每周二、周五下班之后一定要去看她,雷打不动。母亲知道我忙,怕我担心她的身体,这一天她都会提前洗脸擦油,拢好头发,提起精神来给我看。

    ⑩母亲兴趣很多,喜欢我带来天南地北的消息,我笑她“心怀天下”。她还是个玩手机老手,天天将亲友们发给她的美丽图片和有趣的视频转发给他人。

    可是,我在与她聊天时,还是要多方“刺探”她身体存在哪些小问题,以便尽快为她消除。就这样,那个浪漫又遥远的百岁目标渐渐进入眼帘了。

    去年,母亲九十九周岁。她身体很好,有力量,想象力依然活跃。我开始设想来年如何为她庆寿时,她忽然说:“我明年不过生日了,后年我过一百零一岁生日。”

    我先是不解,后来才明白,“百岁”这个日子确实太辉煌,她把它看成一道高高的门槛了。我知道,这是她对生命的一种本能的畏惧,又是一种渴望。

    于是我与兄弟姐妹们说好,不再对她说百岁生日,不给她压力,等到百岁那天聚到一起自然就庆贺了。可是我心里也生出了一种担心——怕她在生日前生病。

    然而,担心变成了现实。今年,就在她生日前的两个月,突然丹毒袭体,来势极猛,发冷发烧,小腿红肿得发亮。赶紧把她送进医院,打针输液,病情刚刚好转,旋又复发,再次入院,直到生日前三日才出院。

    虽然病魔被赶走,但是一连五十天输液、吃药,伤了胃口,母亲变得体弱神衰。于是兄弟姐妹们商定,百岁这天,大家轮流去向她祝贺生日,说说话,稍坐即离,不让她劳累。午餐时,只由我和爱人、弟弟陪她吃寿面。我们相约依照传统,待到母亲身体康复后,一家老小再为她好好补寿。

    尽管在这百年难逢的日子里,这样做尴尬又难堪,不能尽大喜之兴,不能让这人间盛事如花般盛开,但是现在,母亲已经站在这里——站在生命长途上一个用金子搭成的驿站上了。

    一百年漫长又崎岖的路已然记载在她生命的行程里。故而,我们没有华庭盛筵,没有四世同堂,只有一张小桌,摆几个适合母亲口味的家常小菜,一碗用木耳、面筋、鸡蛋和少许嫩肉烧成的拌卤,一点点红酒,无限温馨地为母亲举杯祝贺。母亲还是有些虚弱,只吃了七八根面条、一点绿色的菠菜,饮小半口酒

    能与母亲长久相伴下去就是儿辈莫大的幸福了,我相信世间很多人内心深处都有这句话。

    此刻,我愿意把此情此景告诉我所有的朋友与熟人,这才是一件可以和朋友们共享的人间幸福。

    (选自《冯骥才散文精选》,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

    共计:(0)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