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的题目。
     《水浒》是我国第一部歌颂        的长篇章回体小说,鲜明地表现了“        ”的主题。本书中身怀绝技的三位英雄是:善盗的是鼓上蚤_______,善射的是小李广________,善行的是神行太保戴宗。

举一反三
阅读《海燕》文段,完成小题。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恨恨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沫。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程怡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扬扬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秘密先生

赵悠燕

①晚饭后,天光还微亮着,这个季节.天日渐长。萧虎拿了一块湿抹布在桌子上画圈。娘走出,嗔怪:“看你,又贪玩。挑水去!”

②挑水的地方在象鼻山南麓。这座山上有个巨大的石岩,形如一头饮水的巨象,长长的鼻子一直伸入波光粼粼的海面。萧虎的肩上.鼻.荡着两只空水桶,夕阳下,灰色单衣被照成了玫瑰色。

③山旁边有座云丝庙,庙下面有口井。全村几百口人就靠这口淡水井烧饭、洗衣、养猪、种菜。庙里香火不旺,逢初一、十五,村民们拿些家里种的蔬菜瓜果来供,祈祷菩萨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④远处,一个瘦削的身影从海滩边向村口走来。萧虎看了一会儿,觉得面生。他们村是一座远离大陆的小岛,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平时很少有外人来。

⑤等萧虎挑水回家,天已暗了下来。家里点起了油灯,一个陌生人坐在桌边吃饭。娘站在旁边,手里揉着衣角,神情喜滋滋的。

⑥“小虎快来!”娘叫着,“这是我家孩子,先生,你看看,你刚才算的就是他。”

⑦萧虎认出正是刚才见到的那人,四十来岁,面容清㿑,双眼有神。他微笑着对萧虎点点头,说:“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我说的没错,这孩子,过长江北,官在藩台,留在长江南,至少也在府台。”

⑧“先生说你将来要做大官呢。”娘兴奋地看了一眼萧虎。

⑨这位先生自称姓马,以前在家乡教书,因为兵荒马乱,和家人失散,逃到这个村里。乡亲们见他懂文墨,还会拆字看相,就把他留了下来。晚上住在云丝庙里,白天教村里的孩子认字,吃的是百家饭。马先生不收一分钱,只是规定学生每天来上学时,必须背一块石头上山。天长日久,庙前的空地上垒起很多石块。下课时间,马先生便和大家一起把石头筑起来。学生纳闷,先生拿这些石块做什么用?

⑩萧虎是这些学生里年龄最大的,先生很喜欢他,给他讲外面的世界,讲做人的道理。一晃,马先生来这个村里已经大半年,那些背上山的石头被筑成了一个圆石台。

⑪一天,马先生把大家召集起来,坐在石台上说:“为什么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看看这些石头,如果光靠我一个人,断不能筑成这么高的石台。所以我们要明白,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捆筷子抱成团。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持之以恒,做事有决心、有信心,就一定能做成大事……

⑫萧虎坐在下面,出神地听着马先生的课。他已经认识了很多字,马先生借给他几本书,他如饥似渴地读着,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

⑬萧虎最喜欢去象鼻山挑水,可以偷偷懒,在井边坐上一会儿,看会儿书。这天,他正从井里打水,山下传来闹哄哄的声音。他直起身子,只见南面的海岸边泊了一艘船,十多个穿着黄褐色军装的男人气势汹汹地走进村子。萧虎想起马先生交代的话,急忙掏出身上带的书,装进打水桶里,慢慢地吊入水井藏好。

⑭山下传来村民们的哭喊声,萧虎担心娘,急急地挑水下山。这时,他看见马先生被那些人押着往海边走去,那些人把马先生推上船,驶离岸边,扬长而去,留下船身后尾随的一排白沫。

⑮第二天,村民们发现,萧虎不见了。

多年后,村里来了一个面相沉稳、气度非凡的中年男人,身后跟着几个人,他们打听云丝庙。村民指着远处的山上,说现在那儿叫马公台,竖了一个烈士纪念碑。当年有个从事地下工作的英雄,为了保护村里老百姓,挺身而出,后来被敌人杀害在监狱里。先生自称姓马,具体名字不详。

⑰当年自己千辛万苦,把马先生交给他的书交到了组织手里。他不知道上面有什么秘密。但马先生说过,人在书在,这本书里的秘密,比咱们的命还金贵,上面是很多人的性命。“你要知道,保密就是保命,就是为了革命的最后胜利。”马先生的话又飘在耳畔。

⑱男人站在烈士纪念碑前,他不知道马先生的秘密,但他知道马先生未必姓马。

(选自《小小说月刊·下半月》,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