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茂名市滨海新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1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秘密先生

赵悠燕

①晚饭后,天光还微亮着,这个季节.天日渐长。萧虎拿了一块湿抹布在桌子上画圈。娘走出,嗔怪:“看你,又贪玩。挑水去!”

②挑水的地方在象鼻山南麓。这座山上有个巨大的石岩,形如一头饮水的巨象,长长的鼻子一直伸入波光粼粼的海面。萧虎的肩上.鼻.荡着两只空水桶,夕阳下,灰色单衣被照成了玫瑰色。

③山旁边有座云丝庙,庙下面有口井。全村几百口人就靠这口淡水井烧饭、洗衣、养猪、种菜。庙里香火不旺,逢初一、十五,村民们拿些家里种的蔬菜瓜果来供,祈祷菩萨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④远处,一个瘦削的身影从海滩边向村口走来。萧虎看了一会儿,觉得面生。他们村是一座远离大陆的小岛,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平时很少有外人来。

⑤等萧虎挑水回家,天已暗了下来。家里点起了油灯,一个陌生人坐在桌边吃饭。娘站在旁边,手里揉着衣角,神情喜滋滋的。

⑥“小虎快来!”娘叫着,“这是我家孩子,先生,你看看,你刚才算的就是他。”

⑦萧虎认出正是刚才见到的那人,四十来岁,面容清㿑,双眼有神。他微笑着对萧虎点点头,说:“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我说的没错,这孩子,过长江北,官在藩台,留在长江南,至少也在府台。”

⑧“先生说你将来要做大官呢。”娘兴奋地看了一眼萧虎。

⑨这位先生自称姓马,以前在家乡教书,因为兵荒马乱,和家人失散,逃到这个村里。乡亲们见他懂文墨,还会拆字看相,就把他留了下来。晚上住在云丝庙里,白天教村里的孩子认字,吃的是百家饭。马先生不收一分钱,只是规定学生每天来上学时,必须背一块石头上山。天长日久,庙前的空地上垒起很多石块。下课时间,马先生便和大家一起把石头筑起来。学生纳闷,先生拿这些石块做什么用?

⑩萧虎是这些学生里年龄最大的,先生很喜欢他,给他讲外面的世界,讲做人的道理。一晃,马先生来这个村里已经大半年,那些背上山的石头被筑成了一个圆石台。

⑪一天,马先生把大家召集起来,坐在石台上说:“为什么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看看这些石头,如果光靠我一个人,断不能筑成这么高的石台。所以我们要明白,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捆筷子抱成团。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持之以恒,做事有决心、有信心,就一定能做成大事……

⑫萧虎坐在下面,出神地听着马先生的课。他已经认识了很多字,马先生借给他几本书,他如饥似渴地读着,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

⑬萧虎最喜欢去象鼻山挑水,可以偷偷懒,在井边坐上一会儿,看会儿书。这天,他正从井里打水,山下传来闹哄哄的声音。他直起身子,只见南面的海岸边泊了一艘船,十多个穿着黄褐色军装的男人气势汹汹地走进村子。萧虎想起马先生交代的话,急忙掏出身上带的书,装进打水桶里,慢慢地吊入水井藏好。

⑭山下传来村民们的哭喊声,萧虎担心娘,急急地挑水下山。这时,他看见马先生被那些人押着往海边走去,那些人把马先生推上船,驶离岸边,扬长而去,留下船身后尾随的一排白沫。

⑮第二天,村民们发现,萧虎不见了。

多年后,村里来了一个面相沉稳、气度非凡的中年男人,身后跟着几个人,他们打听云丝庙。村民指着远处的山上,说现在那儿叫马公台,竖了一个烈士纪念碑。当年有个从事地下工作的英雄,为了保护村里老百姓,挺身而出,后来被敌人杀害在监狱里。先生自称姓马,具体名字不详。

⑰当年自己千辛万苦,把马先生交给他的书交到了组织手里。他不知道上面有什么秘密。但马先生说过,人在书在,这本书里的秘密,比咱们的命还金贵,上面是很多人的性命。“你要知道,保密就是保命,就是为了革命的最后胜利。”马先生的话又飘在耳畔。

⑱男人站在烈士纪念碑前,他不知道马先生的秘密,但他知道马先生未必姓马。

(选自《小小说月刊·下半月》,有删改)

(1)、根据小说的情节,完成下列表格。

情节

主要事件

开端

马先生出现在岛上,开始担任教书先生

发展

高潮

(2)、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他如饥似渴地读着,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

②多年后,村里来了一个面相沉稳、气度非凡的中年男人,身后跟着几个人,他们打听云丝庙。

(3)、选文中运用了插叙的写法,请列举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4)、你认为选文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向袁隆平致敬

陈家兴

         百亩试验田亩产926.6公斤!“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再次刷新世界对杂交水稻的认识,也再次让世人看到了这位中国科学家几十年不变的科学精神和民生情怀。

         当科学家把关切的目光投向百姓,投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民生问题,投向人民群众的重大利益诉求,他就会获得一种不息的科学生命,一种不竭的精神动力,一种不止的奋斗追求。甲   __正是这份割舍不下的民生情怀,驱使科学家为解决人民群众的重大现实难题不断攀登科学高峰。袁隆平47年的杂交水稻科研路,即是对此的生动诠释。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这是袁隆平的名言。半个世纪来,袁隆平一身泥、一身水奋斗在田间,被称为“中国最著名的农民”。与百姓贴得更紧,与大地贴得更近,袁隆平找到了更高的目标,找到了更大的舞台。乙    一个个贴近民生的目标,激励着袁隆平攻坚克难,在民众中获得矢志创新的动力,在稻田里达到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当记者问他怎么看待网民尊称他为“人民科学家”时,这位81岁的世界科学大师却谦虚地说:“‘人民科学家’谈不上,我只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如果要说什么家,我觉得农学家最合适。”也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工作主要在试验田,越是打雷、刮大风、下大雨,越要到田里面去看看,看禾苗倒伏不倒伏,看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只要田里有稻子,我每天都坚持下试验田。我们搞育种的就是要坚持在第一线,这样才会发现新品种,才会产生灵感,‘灵感=知识+汗水’。我想,搞科学研究是这样,从事其他任何工作也是一样的。还要淡泊名利,踏实做人。”因为改变世界粮食格局的一个发明——杂交水稻,他已经获得过国家特等发明奖、美国“世界粮食奖”等数十项国际、国内大奖。但这些奖励对袁隆平来说“都差不多,没有高下之分”,

        丙     水稻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稻谷像花生米那样大,他和他的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向袁隆平致敬!致敬他“让人类远离饥饿”的崇高理想,致敬他“我是人民农学家”的民生情怀,致敬他甘于奉献、惠泽苍生的科学精神。年过八旬的袁隆平为我们树起了一个标杆,愿更多的人受益于他的成就更受益于他的精神,愿更多的科学家景仰他的成功更景仰他的人格,将关切民生的深厚情怀转化成永不停歇的科学追求。

(摘自《燕京都市报》2012年3月18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植物界中的猎手

      ①动物以植物为食是天经地义的,若是一株植物吃掉了一只老鼠,可就稀奇了。然而,自然界中真有一些植物能够挑战动物,数量还不少。目前发现的能够捕食动物的植物就有近千种,除大名鼎鼎的猪笼草外,还有捕蝇草、瓶子草等。不过,这些植物一般只捕食苍蝇、蚂蚁之类的小昆虫,所以它们都被称为食虫植物。

      ②食虫植物生活地区的土壤十分贫瘠,如果同普通植物一样,仅仅靠根从土壤中吸收氮、磷元素,就可能营养不良。这就迫使它们进化出了极富创意的生存策略,借助独一无二的捕虫本领开洋荤、打牙祭,以补充生存所必需的营养。

      ③但植物要战胜比它们敏捷得多的动物谈何容易,所以以静制动的最佳策略之一就是设置陷阱。几乎所有的食虫植物都是用叶来设置陷阱的,由叶变态而成的陷阱非常精巧。猪笼草捕捉昆虫的器官是捕虫笼,也叫捕虫瓶、捕虫囊,像吊篮一样的笼子摇曳于纤长的茎秆之上,其设计之奇妙、造型之优美在植物界中绝无仅有。

      ④形成猪笼草捕虫瓶的叶,分叶柄、叶片和卷须三部分。卷须尾部扩大并反卷形成瓶状,下半部稍膨大,瓶口上有盖子,就形成了捕虫瓶。里面有半瓶左右的液体,类似胃液,酸性很强而且含有消化酶。那么猪笼草是如何诱使小动物中招的呢?

      ⑤以前,人们认为猪笼草靠瓶口上艳丽的色彩和瓶盖上香甜的蜜汁引诱昆虫,然后趁机杀死并消化掉它们。然而,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准确。其一,猪笼草的瓶盖并不能通过敏捷的闭合来捕捉猎物。其二,瓶盖上的确有蜜汁,但蜜汁的分布不限于瓶盖,瓶口上也有分布。而且,尽管地上的昆虫离瓶口很远,猪笼草也有办法把哪里有最多最甜的蜜汁的秘密悄悄地告诉它们。猪笼草从茎秆开始就分泌少量蜜滴,一直断断续续地延伸到捕虫瓶,贪吃的小昆虫只要吃了第一滴蜜,就会随着那诱人的味道一步一步追踪到蜜汁最多的捕虫瓶的瓶口,最后自投罗网。

      ⑥瓶口有一层十分光滑的蜡质,沉醉于蜜汁的昆虫一不小心就会掉入瓶内。它们挣扎着想要爬出来,但瓶子的内壁有浓密的倒刺,顺着这些刺落下去时畅通无阻,而要逆着这些刺爬上来却比登天还难。对于善于飞行的昆虫来说,黏稠的蜜汁和消化液会让翅膀难以展开。此外,由于瓶盖阻挡了上部射入的光线,且有些猪笼草的瓶身上还有一些明亮的白斑,这就迷惑了落入瓶中的飞虫。它们误以为白斑就是瓶口,不断地尝试从那里飞走,直到最终筋疲力尽地落入消化液中。

      ⑦当然,也有昆虫深知安全第一的道理,例如聪明的蓝翅黄蜂,它们在瓶口舔食美味时非常谨慎,用几条长腿紧紧抓住捕虫瓶的外侧,看起来好像万无一失。可是,当它们酒足饭饱准备离开时,忽然如同醉了一般,一头扎进捕虫瓶中。原来,在猪笼草的蜜汁中,含有麻醉剂。猪笼草进化出如此完美的诱捕机制,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⑧猪笼草就是凭着这样的生存智慧冲破土壤的束缚,与恶劣的环境抗争。当我们领悟了猪笼草的生存策略和智慧以后,我们就会对其肃然起敬,就不会因为喜爱其娇艳奇异的捕虫瓶而去进行野外采集,也不会去破坏或污染其生存环境。如果我们能参透猪笼草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智慧,我们的际遇也许将迥然不同。

                                                                                                                                         (选自 2016年第3期《百科知识》,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别丢了坎蒂德

       ①儿子打来电话,没聊上几句我就急着问他:“坎蒂德怎么样了?他走了吗?”

       ②儿子笑起来:“妈,你怎么这么惦记他呀?我都嫉妒了。”

       ③儿子在英国剑桥CSR公司工作。刚上班的时候他就告诉我说,与他对坐的是一个葡萄牙人,名叫坎蒂德。坎蒂德的工号是12号,年纪不大,尚未娶妻,却是这个公司地道的元老级人物了。公司排前20个工号的只剩了三个人,只有坎蒂德一直没有当官,不是因为他缺乏能力,而是因为他不感兴趣。“他可牛了!他是全公司员工在技术方面请教的中心,据说他的钱多到可以在伦敦买上几栋楼呢。”儿子说,就是这个很牛的坎蒂德整天穿得叫花子似的,上下班骑一辆破自行车。“他是刻意藏富吧?”我问。儿子说:“我看不像。他的兴趣不在吃穿用度上。”

       ④当官没兴趣,吃穿用度也不讲究,那这个坎蒂德“情感的出口”究竟在哪里呢?

       ⑤儿子说,坎蒂德是个“超慈悲”、“超热爱大自然”的人。他去了一趟养鸡场,看到速成鸡被囚禁在不能转身的笼子里,参观者被告知不可大声讲话,否则这些心脏特别脆弱的鸡就会被当场吓死,回来后,他就开始吃素了。他说,他好可怜那些鸡;他还说,有时候会莫名思念那些鸡,很想去探视它们,却又没有勇气。

       ⑥三个月前,坎蒂德利用休假回到葡萄牙,投了一笔巨资。儿子让我猜猜他买了什么。我说:“别墅?土地?度假村……”儿子说:“都不是,他买了一片森林。”

       ⑦休假结束回到公司,坎蒂德每天惦念他的森林。他把森林的照片一张张翻给同事们看,像炫耀自己年轻貌美的未婚妻。他告诉我儿子说,他准备辞职,回家去照顾他的森林。他在英国置办了高档的摄像机、照相机、放大镜、显微镜,说是回去后要好好观察研究森林里的各种植物与昆虫。

       ⑧坎蒂德是在2011年12月2日那天离开剑桥的。临走前,公司的同事们按惯例为他“凑份子”送行。一笔可观的英镑打到了一张卡上,送到了他的手中。他一拿到那张卡,立刻让我儿子和他一起在网上查找非洲一个救助饥饿儿童的网站,查到后将钱悉数捐了出去。 坎蒂德举着那张分文不剩的空卡,开心地对我儿子说:“这个,我要收藏的。”

       ⑨我多么愿意让儿子一辈子都与这样的人做同事啊!“不要丢了坎蒂德。不管多远,都与他保持联系吧。”我这样嘱咐儿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鞭王

贺敬涛

    ①鞭王姓赵名四,身长不足五尺,精瘦,肤黑。

    ②赵四自幼家贫,两岁丧父,七岁丧母,尝尽人间辛酸。

    ③12岁那年腊月三十,天降大雪,年幼的赵四在东桑庄李员外家,讨得了两块玉米馍馍和一碗白菜粉条汤,一路小心翼翼往栖身的关公庙赶,上台阶时被地上一物几乎绊倒,定睛看时,是个羸弱潦倒的老头,单薄的破帽破袄破裤,在呼啸的北风中缩成一团,怀里却紧抱个黑布包裹的细长物件,用手一探,身有余温,赵四急忙将老人抱至庙内,生起火,将馍馍饭菜重新热了来喂老人,老人不说话,一把抢过去,狼吞虎咽吃了馍馍,喝尽了汤,吧咋吧咋嘴,倒头就睡。

    ④第二天,赵四出去讨饭,回来将讨的饭送给老人,老人亦不说话,仍是吃了就睡。

    ⑤雪,下了又化,年,来了又走,一晃正月就这样飘走了。

    ⑥一个早晨,天刚麻麻亮,赵四被老人从睡梦中拉起,见老人斜夹了包裹,老人不说话,只是拉了赵四,疾走至庙后松林空地,“噗”地抖开包裹,眼前竟亮出一杆奇特大鞭,老人这才道出了自己身份,并将一身绝活传给了赵四。

    ⑦那赵四天资聪慧,加之悟性又高,遂练得一身使鞭绝活,鞭梢过处,多少烈马亦乖巧老实,名震数十里。

    ⑧绝的是那杆鞭,鞭杆长七尺,全用生牛皮条丝丝绕就,鞭长一丈五,一丈二处有九个扣结,内有九枚铅块,名唤九珠连环,鞭梢一尺为狗皮割成。

    ⑨这杆鞭不懂门的即使身长体阔,依然打它不开。

    ⑩更绝的是“金龙三点头”,赵四站定,运气抖鞭,每走一步,会快速打出一鞭,而每一鞭打出,鞭出一声,抽回一响,落地又一响,真真奇绝。

    ⑪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年,豫西沙河镇上驻扎一队日本兵,队长山本有三好,一马二色三杀人,多少无辜中国人被打个半死,用绳子捆了,拴在马后活活拖死,多少姑娘被摧残。

    ⑫这一日,山本又从别处弄来一匹烈马,马身长丈二,体高六尺,浑身雪白无半根杂毛,真是一匹好马,怎奈马没有驯,又踢又咬,没人敢近身。有狗子就把鞭王推荐给了山本,山本给赵四下了一帖,限三日到日本兵驻地,第四日不到,就要血洗沙河镇,不想,赵四一口应下。

    ⑬第三日,太阳初升之时,赵四已怀抱大鞭悄然立在山本养马大院。

    ⑭那马一见有人来,吸溜溜一声咆哮,四蹄腾空向赵四扑来,赵四闪身避过,旋即退到后院,那马扑了个空,拧身再扑,“叭”,赵四出手一鞭,这鞭法极其讲究,系用九珠连环下两环打马眼眶上两耳中下一穴道,马扑通卧倒。

    ⑮那马不服,打个响鼻,腾空再扑,但见赵四身轻如燕,耳听得声声脆响,马扑通一声四腿跪地,浑身哆嗦不止,赵四则稳稳落地,无声无息,鞭身亦轻盈收回绕到鞭杆上。赵四抛出四块灰砖,喝令马立在上面,马竟不敢动半步。

    ⑯山本早已惊呆许久,醒过神来,竖起大拇指,笑眯眯地来拍赵四的肩:“吆——西!”

    ⑰赵四显出惊恐状,低着头,愣愣的,用手在自己脖子上比了一下,接着浑身发抖起来。

    ⑱山本哈哈大笑:“杀头的没有,留下马倌的干活!”

    ⑲赵四竟笑呵呵地点了头。

    ⑳五日后,经赵四细驯,那马竟能通人性懂人语,跳跃腾挪矫健非常,山本每天爱不释手,骑个没够。

    ㉑这一日,山本带了一卫兵骑马去沙河镇炮楼巡查工事,骑在马背上得意扬扬,好不威风。

    ㉒沙河道里,茅草、芦苇有一人多高,森森立着。

    ㉓猛听得半空中一声哨响,那马忽地跳起,咚!把山本掀翻鞍下,山本一只脚被套在马镫上。又一声哨响,那马飞奔起来,路上乱石、树桩像把把重锤、尖刀,撞击、剐蹭,转眼间山本已肚破尸裂,卫兵提马来追,那马背上早已端坐一人,怀抱一杆大鞭,正是赵四。

    ㉔卫兵举枪瞄准,不料凌空飞来一鞭,鞭身绕着卫兵,鞭梢则缠住了枪托,赵四猛一抽鞭,人借马势,枪冲天放了一炮后,飞到了空中,鬼子兵亦被凌空抛出三丈远,落地当即气绝。

    ㉕赵四哈哈大笑,提马疾驰而去。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期)

文学作品阅读

水桶里晃动的

刘荒田

①“水桶里晃动的”这一意象,来自一首新诗。读罢顿时拍案,太有新意了。然而,那又是从童年起就烂熟的啊!

②怎么能够忘记水桶?

③小时候我居住的小镇,镇中心流过一条不大不小的河,名叫“横水”。别指望什么“水是眼波横”,它的源头是连绵的大牛山,从方圆数十里阡陌纵横的田垌、炊烟袅袅的村庄、布满菜垄和坟墓的坡地,收纳各种各样的水,经过镇里埠头时,浑绿、浓稠。到了六月吃粽子的时节,洪涝来了,小孩子从石桥上吆喝着跳下,出水时头上披着泥沙。

④我和姐姐天天踏着花岗岩做的石级,把河水打进水桶,挑回家饮用。如今回头看,大吃一惊,混合着人畜排泄物、海量垃圾的污水,沿河人家喝了多少世代!直到上世纪50年代,居民才开始把明矾放进水缸,沉淀的杂质动不动就是几寸厚。到了改革开放后,终于喝上了洁净的自来水。

⑤挑水时,好玩的不是水,而是水桶里晃动的倒影。那时我七八岁,祖母为我的窄肩配备的水桶是薄铁做的,容量不大,挑起来分量正好。大我三岁的姐姐负责打水,整理棕绳,为我扶起小扁担。【A】起步后,水桶发出奇妙的金属声,让人想到梵音,哐啷哐啷 , 紧随步子的节奏。小小的水桶盛上水,如果静止,倒影不过是原物的拷贝;水晃动,便被赋予了生气,万花筒一般,幻化出奇异的色彩、怪诞的图形。

⑥挑起水桶,踏上九级石阶,被水桶里的风景迷住。先是从果园篱笆上伸出的番石榴树。果子躲在叶丛,桶里却看得分明。继而是充满动感的铺子,头一间是大芳茶楼,招牌被水波颤出皱褶,“大芳”两个榜书仿佛跳起舞来。骑楼下,小女孩在踢毽子,影子在水底飞过。然后是街角的一棵紫荆树,正是花期,桶里盛着艳丽的姿色,比树上的花更水灵。拐进小巷,倒影便全是乌黑的墙壁。

⑦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河水只拿来洗衣物,与小镇相邻的村庄有一口水井,饮用水去那里打。路远了,怕水溅出,挑上肩前,姐姐往桶里放上几片树叶。并沿的蔷薇开花那阵,姐姐趁村人不在旁,摘下几朵放在水上,慌慌张张像做贼。其实哪有人稀罕?

⑧井水比河水有看头,清凌凌的。离开井台往小镇走,经过一条俗称“竹巷”的植物长廊,两旁不全是凤尾竹,还有小叶榕、楠树、尤加利和乌桕。密不透风的浓绿,应了那句唐诗“空翠湿人衣”。是的,我的衣服湿了——既染上了绿色,又被桶里溅出的水花打湿。走得稍快一点,水桶里的世界更是精彩!一会儿是密密匝匝的竹竿,排浪一般打来。一会儿是头顶上的浓荫,教我恍惚间潜入大海深处。一会儿是旋转的灯笼花和扶桑花,犹如烟花爆开。一会儿,桶里一片澄明,水面纹丝不动,原来已走出竹巷,水桶兜上了无云的蓝天。还得穿过墟场。【B】纷纷落进水桶的,近的有檐牙、帐篷、货摊上的遮阳伞、推鸡公车的汉子那上了釉似的背脊,远的有电线网、小伙伴放的风筝

⑨自从被桶里的倒影迷住,我走路的姿态变得特别,让姐姐这监护人困惑。忽然快忽然慢,她要么跟不上要么超前,却不晓得我在“追”水桶里的景致。看得太投入,碰伤脚趾不止一次。有一回打了个趔趄,水桶侧翻,虽马上站定,水也泼出了一半,害得姐姐多走了一趟,水缸才给注满。过了很久,终于被姐姐识破,从此她走一段就高声提醒:“看路!”

⑩我抄下的那句诗是这样的:“水桶里晃动的青峰才是真正的秦岭。”我无意去分辨儿时小水桶里的倒影是不是比景物本身更真实,但能肯定,“水桶里晃动的”比现实的画面美得多。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