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说窗》选文,完成小题。
            ①“窗”字,初创时为“囱”,是个象形字。《说文解字》中说:“囱,在墙曰牖(音yǒu,窗子),在屋曰囱。象形。”远古先民的穴居之口开在屋顶,既是门,又是窗,所以,甲骨文的“窗”为原始形态“洞口”(窗)的直观白描。后来,“窗”字才变为由“穴”和“囱”两部分组成的字形。
            ②钱钟书先生在一篇关于“窗”的散文中写道:“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须再到外面去找。”这段话形象地道出了窗的最本质功能:给房屋以阳光、空气、清风与视眼。
            ③窗,具有审美功能,最能表现中国传统建筑之美。对于人,“眼睛是灵魂的窗户”,对于房屋,窗户则是建筑灵魂的眼睛。窗户是会说话的,是有表情的,它所流露出的人情味也特别令人回味。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中,窗是词人吟咏不尽的题材,自然景物是窗中永恒的画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些名诗佳句,至今还广为传诵。
            ④窗的艺术性在中国园林中更是发挥地淋漓尽致。窗在园林中的妙用,主要通过漏窗和空窗来体现其“借景”功能。开在圆墙上的漏窗,又称花窗,多用砖瓦空砌而成。框中构图,形式多样,千变万化。图案内容多为花鸟、山水或几何图形。它本身是景,又可窗内窗外双向“借景”,极尽“漏”之能事。不装窗扇的窗称为空窗。空窗有方形、长方形、圆形、六角形、扇形、葫芦形等多种形式,在大面积白粉墙的衬托下显得十分典雅优美。空窗本身不作景象,只在组景中起景框作用,窗的后面多置石峰,植竹丛、芭蕉之类,形成一幅幅小品图画,正如清代李渔在《闲情偶记》中所说:“同一物也,同一事也,此窗未设之前,仅作事物观,一有此窗,则不烦指点,人人俱作画图观矣。”
            ⑤窗的这些特点为古代那些能工巧匠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于是,窗的设计就更加活泼,造型更加丰富,且流露出更多的真性情。然而现在,我们房屋窗户的造型几乎100%着眼于实用,窗的魅力在现代建筑中日益衰退。学者赵鑫珊在他的《建筑是首哲理诗》中感叹道:“近半个世纪以来,我们的窗仅仅是生存的窗,原先的生命窗消失了,……然而,只有生命窗才富有诗意。”作者的感慨带给人们一种尴尬,同时也给了我们许多深思。

    (1)本文介绍了窗的哪些功能?

    【答案】
    (2)第4段中使用 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写出一种,结合具体句子说明其作用。

    【答案】
    (3)结合全文,品味第5段中,加点词“生命窗”指什么?

    【答案】
    【考点】
    【解析】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12次 +选题

  •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学者的态度与精神
          ①我向来最佩服的,是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最景仰的,是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
          ②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怎么样?他们的态度就是:绝对地服从真理,猛烈地牺牲成见。
          ③古印度学说的派别将近百种,他们互相争辩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但他们争辩的态度,却很可注意。当未辩论以前,那辩论者往往宣言:“若辩论败了,就自杀以报,或归依做弟子。”辩论之后,那辩论败的不是立刻自杀,就是立刻归依对方做弟子,决不作狡辩,决不作遁词①,更没有无理的谩骂,话出题外,另生枝词的现象,像我中国学者的常态。这种态度,你佩服不佩服?这才真是“只晓得有真理,不晓得有成见”呢!这就是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我希望中国的新学者也有这种态度。
          ④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又怎么样呢?他们的精神就是:宁愿牺牲性命,不愿牺牲真理。
          ⑤欧洲中古时的学者,因发明真理,拥护真理,以致焚身或入狱的,很不鲜见。他们那为真理而牺牲生命时所受的痛苦,若给中国学者看了,觉得很不值得。但真理却因此昌明了!人类却因此进化了!那学者一时的生命与痛苦又算得什么,那学者的心中只晓得真理的价值,不晓得自己生命的价值,这才真正是“学者的精神”!
          ⑥总之,学者的责任本是探求真理,真理是学者的第一生命。小我的成见与外界的势力,都是真理的大敌。抵抗这种大敌的器械,莫过于古印度学者服从真理、牺牲成见的态度;欧洲中古学者拥护真理,牺牲生命的精神。这种态度,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中国学者应具有的态度,应抱的精神!
                                                                                                                                                      (选自《百年老课文》,有改动)
      [注]①遁词:因为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

    现代文阅读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周国平

        ①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②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惟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③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做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④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 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⑤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的人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雨天读杨绛

    安徽亳州第三中学   陈真

           ①2016年5月25日,有关杨绛先生辞世的消息传遍网络,杨先生总算不用再忍受思念的折磨,“我们仨”终于团聚了。

           ②次日,原本夏意浓浓的小城内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让我不禁起了疑心:莫非这场雨是上天在为杨绛先生送行吗?

           ③冒着小雨,我跑到图书馆里借了一些杨绛先生的著作,一个人躲在音乐教室里如痴如醉地重读这些文字,以此来缅怀杨绛先生。对于一位作家而言,读她的书或许是对她最好的纪念了吧。“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杨绛先生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人,不追名逐利,单单钟情于自然与艺术。人各有志,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人世间,杨绛先生始终保持着自己内心的那一份安宁,她在百岁之时曾说:“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多么优雅闲适的生活境界,令多少文人雅士心驰神往。

           ④数十年前,清华园内,一个是清逸温婉、知书达理的杨绛,一个是衣冠简朴、文采飞扬的钱锺书,两人一见如故,侃侃而谈。钱锺书直言:“我还没有订婚。”杨绛也当即表示:“坊间传闻追求我的男孩子有72人之多,也有人说费孝通是我的男朋友,这些都不是事实。”恰巧两人在文学上有共同的爱好,自从初次见面之后,两人来往更加密切。正是因为有着共同的追求,钱、杨两位先生从同一所校园走到同一个屋檐下,成为一对文人伉俪,后来的许多风风雨雨都未将二人分开。如此忠贞不渝的爱情,真是羡煞旁人。

           ⑤在日常生活中,钱、杨两位先生与他们的女儿都不善交友,只爱躲在小楼里,每人一张书桌,埋头苦读,潜心治学。多少个日月,杨先生与爱人在书房里吟诗作对,激扬文字,“为伊消得人憔悴”。爱人和女儿相继离杨绛先生而去之后,又有多少个孤独难熬的日子,她独自一人借着灯光,整理爱人生前的手稿与文集。

           ⑥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段被传为佳话的爱情,一生对文学至死不渝的追求,杨先生的至高境界,吾辈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先生做人、做文的品质,值得我们景仰。

           ⑦斯人已去,风骨犹存。

    (节选自《作文》2016年第9期)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爸爸住在手机里

    ①娜娜上幼儿园都是妈妈接送。娜娜乖巧,一双小手紧抱着妈妈的腰,在自行车的后座上东张西望,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②转眼到了大班,娜娜心中攒下许多疑问,比如别的小伙伴有时是爸爸接送,为什么我的爸爸不接送我呢?我的爸爸他在哪儿?再比如别的小伙伴有车接送,为什么我只能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呢?虽然娜娜喜欢妈妈接送,但她幼小的心灵还是被许多的“为什么”困扰,特别是当小伙伴问她关于爸爸的问题时,娜娜根本就答不上来,只好求助妈妈。

    ③娜娜的妈妈叫何丽,在一家事业单位上班,工作很忙碌。当娜娜问起爸爸在哪儿时,何丽以为娜娜在幼儿园受了委屈,赶紧打开手机,在相册里找出丈夫最英武的照片,说:“娜娜,你看,这个就是你爸爸,很帅吧!他可厉害哩!一般的爸爸都比不上他。”娜娜看了一眼,天真地问:“我爸爸就住在手机里?”何丽听了既惊奇又心酸,她只好顺着娜娜的语气说:“爸爸的工作很特别,暂时要住在手机里……娜娜,你要记住,爸爸是个很厉害的军人,正在保护大家,等爸爸的任务完成了,就搬出来跟我们一起住。”“为什么呢?”娜娜满脸好奇地问。何丽说:“娜娜还小,等你和所有的小伙伴都长大了,不需要保护了,爸爸的任务就完成了。现在我们还不能让爸爸搬出来,也不能想,那样就拖了爸爸的后腿,就不是好孩子。”娜娜满脸稚气,似懂非懂地说:“那你告诉爸爸,等他搬出来别忘了开车,我想坐爸爸的车上幼儿园。”何丽使劲地点点头,说:“好,好,我一定告诉爸爸!”何丽搂着娜娜,眼泪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④经历了这件事以后,何丽忽然想起丈夫已经有两年多没有回家探亲,在通话不便的情况下,她给丈夫写了封长信。没过多长时间,丈夫就回信了,说一个战友要办婚礼,还有一个战友的父亲去世,于是他主动让出了假期,希望何丽能够理解那份战友情;他还说下次绝不错过机会,办好休假手续就直接飞回家。何丽看完信就嗔怪道:“爱回不回,谁稀罕!我理解你,那谁能理解我和娜娜?再不回来娜娜就不认识你了,活该!”说归说,何丽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她还能不理解自己的丈夫?

    ⑤丈夫一时半会儿不能回来,何丽不敢再忽视娜娜的想法,没事就把丈夫佩戴军功章的照片找出来给娜娜看。就这样,时间在期盼和等待中流逝。娜娜也在妈妈的潜移默化下,知道了自己的爸爸是军官,从事的工作非常重要,能够保护很多很多大人和小伙伴。

    ⑥有了这些想法的娜娜比以前更开朗懂事,遇有小伙伴被欺负,她还能站出来抱不平。何丽每次听娜娜说这些事就显得格外豪迈,是身为军人家属的归宿感,是军人血脉进入下一代身体的那种自豪感。她甚至还启发娜娜说:“爸爸有三枚军功章,那里面也有妈妈和娜娜的功劳。”娜娜认真地看着妈妈说:“可我什么也没做呀。”何丽说:“娜娜在家听妈妈的话,在幼儿园听阿姨的话,多帮助弱小的小伙伴就算做了。”娜娜认真地点点头,说:“那好吧。”

    ⑦娜娜的懂事使得何丽省了不少心,工作业绩越来越好。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何丽的丈夫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光荣牺牲,听到噩耗的何丽只觉天旋地转,当场晕了过去……

    ⑧何丽醒来后,很多认识和不认识的人站在眼前,个个神情悲哀,默然肃立,他们的周围是晃眼的洁白。病床上,痛苦到极点的何丽正想着怎样告诉年幼的女儿,她已经没有爸爸了。

    ⑨娜娜在幼儿园阿姨的呵护下来到医院。见妈妈面容憔悴,她怯怯地问:“妈妈哪儿不好?要不要我去找爸爸?”何丽强忍着夺眶而出的泪水,努力伸出无力的手,说:“来,乖女儿,以后你再也看不到爸爸了!”

    ⑩娜娜倔强地说:“我能,爸爸就住在手机里。”

    (2019年度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一等奖作品。作者:骆叶迟。选自《故事会》有改动)

    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绿秋

    曹化君

    ①门卫又换了保安。

    ②上个保安还没认太清,如果脱去工作装,如果出了小区门,就完全认不得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差不多换了五六个了,比走马灯走得还快。都是自愿离开的。

    ③罪魁祸首是一个来小区捡拾破烂的老太太。她哪里是来小区捡破烂?是上班,比上班还勤,从周一到周日,每天都来,一大早就来,围着垃圾车瞅,扒,翻,挑,认真耐心的劲儿仿佛有人将一枚钻戒掉进垃圾车,恰好被她看见。

    ④阳光漫进垃圾车的时候,小区的人陆续出动,恰逢她翻到高潮,垃圾们飞扬跋扈着 , 仿佛人侵占了它们的地盘似的,四仰八叉地卧在地面、甬路,呼呼冒着浊气与人对峙。

    ⑤有人实在受不住,对她说,请注意点儿公共卫生。她接到宣战书似的,严肃起面孔,调集全身气力,沉闷而很有气势地说,碍你啥事!仿佛再回嘴就要把对方生吞活剥了似的。那人就去找保安。

    ⑥保安警告她要注意公德,她不理。保安说再这样就不让你进小区了,她便低眉顺眼起来,连说好好好,注意公德。门卫很有成就感地转身走了,才走出去一两步,她可劲儿朝地上吐一口,该怎么飞扬还怎么飞扬,该怎么跋扈还怎么跋扈。

    ⑦保安再走过来时,脸色就不那么淡定了,说话的语气也硬邦起来。她若有所思地清清嗓子,突然说,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俩人就开始吵。她突然伸出比手臂长出几倍的铁钩子,挑起一撮垃圾抛向保安。

    ⑧保安向队长吐诉,队长脸一沉,这点儿小事都搞不定,要你何用?下一个保安仍然搞不定这点儿小事,于是门卫开始走马灯似的换人。

    ⑨小区人一肚子火气没处撒,便给她起了个外号,会说话的苍蝇。会说话的苍蝇和保安又吵起来了。会说话的苍蝇比母老虎还疹人。会说话的苍蝇比会飞的苍蝇还可恨……

    ⑩新保安来后的第三天,我去门岗取件。他没话找话地说,听说有个老人每天来小区捡拾垃圾。心想,他定是初来乍到,想找人说说话儿,又不知道说什么。我应付一句转身朝门外走去,看见她,推着三轮往外走。我告诉保安,她就是你要打探的那个老人。话音未落,保安擦着我的衣角小跑出去,停在她面前,笑灿灿地不知道说了句什么。她瞄他一眼,继续往前走。保安跟在她后面,挪移着,嘴唇不停地翕动着。

    ⑪她忽然转过脸来,望着他,表情软和和的。她忽然开启嘴唇和他说起什么。她忽然脸一沉,蹬上三轮走了。

    ⑫一天,经过垃圾车,顺手将手里的破纸箱丢进去,保安走过来说,以后像纸箱这类可回收的东西丢外面就行。这才猛然想起,有些日子没见着她了,而且垃圾车的盖子总是盖得严实实的,再不用憋气或捂鼻孔了,地面、甬路也干干净净的。不禁佩服起他来,赶走了会说话的苍蝇,既顺了小区人的心,自己又平添一份收入。

    ⑬又一天,走到大门外那棵光秀秀的合欢树下,保安从玻璃窗里朝我招手。我走进门去,他指着桌上的一个纸箱说,大娘送来的,说是她家菜园里种的,送给大家尝尝鲜,并让我替她谢谢咱小区的人。

    ⑭大娘?谢小区的人?保安听到我的心声似的,笑说,就是来咱小区捡拾垃圾的那个老人,我给她说,小区的人看她那么大年纪了,商量好把能卖钱的东西放一起,让她每天晚上七八点钟来拿就行。伸手打开纸箱,翠碧的绿涌进眼睛,又从眼睛溢出来,看哪儿,都是簇新的绿。

    返回首页

    试题篮

    共计:(0)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