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人生如潮汐
                                                                                          冰山雪峰-
      ①人生天地间,时光匆匆若白驹过隙。生活在这虚幻与现实的边缘,过去与现代的疆界,总会萌发出太多的感慨,深深的记忆镌刻得潮起潮落,澎湃时更若摧古拉朽的大潮汐般荡涤着一切尘垢和铅华,使一切再度回归于本真,在平静中奋发,在奋发中平静,最终落幕成为一段经历、一个过程、一章文字、一份答卷。
      ②当战火的硝烟在历史长河中弥漫,演绎成悲壮激越的旋律。一个王朝覆盖另一个王朝的斑斑遗迹,胜利的荣耀取代失败的落魄。当历史发展,人类文明进步,先进科技文化取代了刀耕火种,所有这些都在告诫人们,只有放弃堆积如山的过去,跟着时代的脉搏,在无尽的奔走中,总结人生的真谛,才能宽慰那颗历经长途跋涉而近乎疲惫崩溃的心。不再思忖过往风尘,不再为昨日所累,收拾心情、装点今朝、换身轻装、从容迈步。亦如朝阳初升,不纠结黑夜的漫长;亦如晨露晶莹,不悲瞬间的精彩。
      ③人生之路如潮汐般起起落落。当呼啸的潮汐来侵时,便如奋斗中的艰辛过程,而此时的心灵海岸,却经受着浊浪的拍击、考验,甚至被疯狂的海水侵蚀的斑驳流离、失魂落魄,更时时潜藏着被巨浪吞噬到海底的悲催,成为永远宁静的沉积。待一番惊心动魄之后,潮汐也将渐渐地退去,海岸重新归于平静。此时的海岸,别有一番风景呈现,那些鲜亮的贝壳,闪烁着洗礼后的晶莹,倾述海水的无尽秘密,演化为最美最靓的风景。
      ④打开史册,我们寻觅。曾经高瞻远瞩震惊华夏的千古一帝秦始皇,荡平六国,铲除诸侯割据,统一华夏建立大秦,其业煌煌、其功灼灼,也难逃英年早逝的厄运;叱咤风云书写青史的曹操,早已化为一缕清魂潜藏在人们的想象与记忆中;开旷古先河,书大唐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未能摆脱晚年的昏庸和无奈;巾帼骄子女中丈夫的一代女皇武则天,识人才、建周业、重女官、创新意,在历经辉煌后,暮年依旧恢复大唐帝号;弯弓射大雕、驰骋亚欧大陆的成吉思汗,荡平草原,直指欧洲,也未能目睹元朝的崛起与兴衰;横扫欧洲,志与阿尔卑斯山脉齐高的拿破仑,最终沉睡在巴黎荣军院……秦皇汉武、凯撒、亚历山大,所有的伟业都如潮汐般澎湃汹涌后,又归为暴风骤雨后的平静。暗淡的刀光剑影,远去的鼓角争鸣,在风云叱咤的那一刻,又何尝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呢?不能因为俱往矣,不争朝夕,也不因为俱往矣,放纵懒惰。其实不管故人的业绩如何辉煌,此时此刻,后退一千步来讲,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该不在庸庸叹息中浪费年华,不在好高骛远中崩溃生命,不在鞭长莫及中憔悴陨落,不在后悔嗟叹中蹉跎岁月,不在妄自菲薄中迷失自我,不在唯我独尊中目空一切……最终脚踏实地,感谢生命的每一个潮涨潮落,感谢生命中的真情自我,唯此足矣!
      ⑤牛顿建立经典力学体系,成为工业革命的理论基石,麦克斯韦的电磁学理论为信息时代的到来构建了坚实基础,毕达哥拉斯、笛卡尔、沈括、徐光启……他们的成就历经岁月风尘的剥蚀依旧历久弥新。是人生潮汐的馈赠,是对善对美的执着追求,是在演绎的文字里对人生反复解读,唯有在生命与生命之火撞击的那一刻,才能完成生命的对接和延续。
      ⑥人生如潮汐,国家亦然,居安思危、高瞻远瞩,方能百战不殆。中国经历狂风骤雨的洗礼后,于痛定思痛中,埋葬了被奴役、被歧视的痛彻骨髓的耻辱历史,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以崭新骄人的雄姿,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突发事件和飞天横祸,已不再惊慌失措、束手无策。觉醒了的中国人,在汶川玉树大灾难面前,彰显大爱无边,倍显人间温暖。恶性食品,安全隐患,转基因的阴谋秘密……在潮汐的冲刷下逐渐隐退。未婚妈妈张菲三十年收养弃婴,奉献了青春奉献了爱情,在潮汐澎湃后,奉献人间真爱奇葩。此时的中国才真正直挂云帆在苍茫浩瀚的世界蔚蓝的大海中领航奋进!
      ⑦人生的青春岁月,遥远成一道缱绻的背景,于似梦非梦的朦胧中依旧清晰可见,书写不尽的诗篇在潮汐的风靡里渐行渐远,留给岁月无尽的遐想和悠远的回忆。在逐渐苍老的年轮里,渐渐沉淀为荒漠深处的一丛莹绿,浩淼苍穹的一抹蔚蓝,峰峦叠嶂的一抹黛青,心灵深处的一抹绯红。所有这些,都在我们不经意间的翻来覆去中去品味、去推敲、去假想、去陶醉。从中挖掘出无尽温婉缠绵。含英咀华,总有一丝丝层出不尽的借鉴和希望,犹如潮汐中美丽铮亮的贝壳,河蚌中含蕴晶莹的珍珠,沧海中劈波斩浪的云帆,蓝天下振翅翱翔的苍鹰。
      ⑧相信茶越沉越醇,便不会人走茶凉;相信酒越存越香,便不会酒醉人伤。唯有坦然面对潮汐,在潮汐中得到历练和重生,才会有丰富多彩的奇葩润泽生命,绽放绚丽多姿的风采。人生如潮汐,潮汐如人生,就让这亘古不息的大潮汐起落自如平仄生命,演绎生命的芳华和精彩瞬间!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一论点的?

(2)、第④⑤段的举例是否重复,为什么?

(3)、作者是如何论述“人生”与“潮汐”两者之间的关系的?

(4)、一篇《人生如潮汐》见证着人生的潮起潮落,激情与平实,浮华与简约。作者语句流畅朴实,挥毫铿锵有力。读完全文,请谈谈你读后的内心感受。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网友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忠言顺耳更利于行

    ①古人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诚规劝的话听起来虽不顺耳,可对我们立身处世却是有好处的。从犯错误者来看,逆耳的忠言固然利于行,但是若从劝诫者来说,顺耳的忠言岂不更利于行吗?

    ②邹忌和伍子胥进谏,目的都是希望君主纳谏除弊,修明政治,富国强兵。他们二人进谏的都是忠言,按理说都利于行,但效果却迥然不同,原因何在?在我看来,主要在于忠言顺耳与否。邹忌用类比、暗示的方法,委婉规劝,锋芒含而不露。齐威王听起来顺耳、舒服,采纳了邹忌的意见。而刚愎自用的吴王正陶醉于胜利,沉迷于酒色,听伍子胥的逆耳忠言便觉刺耳、反感;加上奸佞进谗,伍子胥不丢命才怪!同是忠臣进忠言,却有两种不同的结局。这就证明,忠言顺耳更利于行。

    ③顺耳的忠言有时所起的作用是逆耳忠言所不能相比的。大家知道,对那些“二进宫”、“三进宫”的人来说,法律尚且不怕,逆耳的忠言恐怕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相反还可能触发恶性事件。对于这些人,我们若能用顺耳之言去诱导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爱,明白社会并未抛弃他们,也许效果会更好些。晋人周处在陆云的劝导下“遂改励,终为忠臣”,不就是证明吗?不要因为他们是犯过错误的人,便恶言相讥,甚至责骂。你虽然用心良苦,想用逆耳之言使他们改正错误,踏上新路,但要知道他们也是人,同样需要别人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你若责骂,就好比在他们受伤的心上再加把盐或又捅上一刀,他们会更加瞧不起自己,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④对于成绩不太好的孩子来说,老师、父母也不应责怪他们。诚然,谁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孩子取得好成绩?恨铁不成钢,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责骂只会使他们由害怕到厌弃,成绩会进一步下降。此时,他们需要的是安慰鼓励,逆耳之言对他们来说无异于砒霜了。

    ⑤我们的领导干部,用顺耳的忠言去教育犯错误的同志,尤为重要,不能因为你是领导,就居高临下,架起机关枪,横加扫射,以恶语伤人。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渴望被人尊重、理解。若是你犯了错误,你还愿听到逆耳、伤心的话吗?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

    ①每个人都想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②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南宋方岳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些诗词脍炙人口,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③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他们君临天下,“率士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桩。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结果,事与愿违,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

    ④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权力极大,骄纵恣肆,贪赃枉法,无所不至。在这一类人中,好的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决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个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头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槃,落得一个全尸。可见这一批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谈不到什么完满的人生。

    ⑤至于我辈平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建国前后,不能说没有区别,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多是完满的呢?

    ⑥再说到我们这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一生中就难得过上几天好日子。只一个“考”字就能让你谈“考”色变。“考”者,考试也。在旧社会科举时代,“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要上进,只有科举一途,你只需读一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淋漓尽致地了解到科举的情况。以周进和范进为代表的那一批进士举人,其窘态难道还不能让你胆战心惊,啼笑皆非吗?

    ⑦现在我们运气好,得生于新社会中。然而那一个“考”字,宛如如来佛的手掌,你别想逃脱得了。幼儿园升小学,考;小学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学,考;大学毕业想当硕士,考;硕士想当博士,考。考,考,考,变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运仍然难免,现代知识分子落到这一张密而不漏的天网中,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们的人生还谈什么完满呢?

    ⑧不完满的人生并不限于中国人,外国的名人也是如此。……

    ⑨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燥;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向匠人致敬

    ①气象学家竺可桢一生记下了千万字的日记,其中气象方面的内容就占了较大的比例,无论到哪里,像桃树开花了、柳树长出叶子了、燕子从北方飞来了等,他都有记录。而正是凭了这样的“笨功夫”,他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与计算机时代把历史资料经过整编后概括出来的世界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大趋势,竟是同一个方向。

    ②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年轻时为应对陈独秀“字则其俗在骨”的批评,他琢磨出了这样一个“笨办法”:每天,准备一尺见方的纸,百张;先用淡墨临习汉碑,等写完后,前面纸也干了,再折四格写;最后用此纸写行草。如此,他苦练了两年才告一段落;后来,在北京又续练各种碑帖;直到1930年前后,才算是能稳准地运用悬腕。苦练了20年,沈尹默终成一代大家。

    ③从表面上看,无论是竺可桢还是沈尹默,确乎够“笨”够“拙”,他们几乎是用了一生的时间投入于自己的事业和兴趣爱好。虽然,他们最后成功了,但是从投入产出的绩效比看,似乎太差劲了。如果他们能够走点捷径,再玩些诸如自我包装之类的花样,不也能够早早成名吗?何必如此折腾自己呢!殊不知,缺少了时间的积淀,缺少了艰辛的努力,谁能保证其气象研究和书法创作的质量?由此观之,所谓“笨人”,那只是“明白人”的代名词而已。事实上,只有下过“笨功夫”的人,才知道“笨功夫”的意义所在。就像作家刘震云说起外祖母,虽然身高只有一米五六,但却是方圆几十里割麦子的“头把镰”,速度特别快。她的诀窍,也是她的“笨功夫”,就是割麦子的时候腰弯下去后,就不再直起来,一直埋头收割。因为如果直起一次腰,就会直十次。你会割割停停,速度当然就慢了。原来“笨功夫”的背后蕴藏着能动的大智慧。

    ④是啊,“笨功夫”,不是平庸,不是呆板,更不是不动脑筋,而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尊重。一万小时定律是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的作品《异数》中提出来的,其理论核心为量的积累,可应用于所有领域、所有学科。一万小时定律解释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否则,不愿辛勤耕耘,总想着一蹴而就、一鸣惊人,企盼天上掉馅饼;不想凭自身努力证明自己,总想着投机取巧,那注定走投无路。

    ⑤做肯下“笨功夫”的“笨人”,做专注于事物本身,“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人,说到底,就是要做弘扬工匠精神的“匠人”。

    ⑥其实,在各个领域,像这般肯下“笨功夫”的“笨人”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前不久,李克强总理在中南海亲切会见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的中国选手。他说,“质量之魂,存于匠心”,“我们要让工匠精神渗入每件产品、每道工序,‘差不多就行’的心态要不得,以工匠精神支撑企业家精神,支撑制造强国建设。”“差不多就行”的心态,无疑是与下“笨功夫”、具“匠心”格格不入的。我们要把做“笨人”、具“匠心”与“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迈上中高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品牌走向世界”联系起来。这不仅是李总理对中国青年寄予的厚望,也折射出甘做“笨人”、善具“匠心”的真谛。

【活动五: 议论文阅读——登高的心路历程】

①《鬼谷子》有言: “圣人之道,在隐与匿。”人活于世,当懂得光华内敛、含蓄精神。过度的炫耀,不过是空虚的表现,唯有藏而不露,方可长长久久。会“藏”的人,才是真正有着大智慧的人。

②藏锋,收敛锋芒,低调做人。做人如同写字,若是锋芒太露,必然会招致失败。低调内敛,则事事顺遂; 张扬夸耀,必处处难行。巴金作为文学界的前辈,小说《家》《春》《秋》早成了经典,做出版、翻译作品无数,还被誉为五四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可每次文艺名流的会议上,他最不起眼。别人高谈阔论,他就缩在角落里,不得已出来要说,也就简单一两句。俯下身来,藏点锋芒,付出过的努力,不同于人的能力,都会成为以后的惊喜。

③藏巧,大智若愚,厚道处世。老人们常说“吃亏是福”,有很多吃亏之人并非愚蠢,而是他们懂得厚道处世、藏巧于拙的道理。三国时期的荀攸,算得上是曹操身边最懂得藏巧的谋士了。此人本是个计谋百出、算无遗策的智者,可在外人看来,他就是一个厚道木讷的老实人。在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中,荀攸担任了总参谋,奇谋妙计层出不穷。可到了战争结束后,他便又恢复到了老实人的状态。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朝堂上,荀攸从不以智谋压人,他看上去总是一副淳朴温厚的样子。会抖机灵,不算本事,懂得守拙,才是智慧。聪明机巧本是我们可贵的财富,但若用之不当,只会为自己徒增隐患。

④藏言,言多必失,谨言慎行。孔子在参观太庙时,曾看到一座嘴上被扎了好几道封条的铜像。铜像的后背上,赫然刻着六个大字:“古之慎言人也。”此后,他便常以“三缄其口”教诲学生。人生的诸多烦恼祸端,很多时候都缘于两片薄唇。高山不语,流水不言,人生,其实是场无声的修行。逞一时心直口快,只会得烦恼羁绊万千。藏言,是极高的做人智慧,亦是顺遂人生的密码。

⑤藏器,待时而动,顺势立业。《周易》曾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再好的剑,锋芒露得多了,也会随风钝化。只有平日里悉心藏匿,时机到了适时出手,才是一把利刃。所谓“待时而动”,就是让我们避免不合时宜、盲目行动的损耗,为自己提升实力、观察形势攒下资本。等待就像是一个极富耐心的猎人,在合适的时机到来之前,他会慢慢累积,慢慢观察,直到时机成热,方可一击得胜。

⑥藏心,荣辱不惊,从容以对。人生从来是高低交错,苦乐交织,藏匿的最高境界,是藏心。年轻时的王维曾是风光一时的状元郎。步入中年以后,他的生活却陡然从山巅坠入低谷。然而,种种大起大落,都未曾拖垮这位诗人。看淡了一切的他没有丝毫抱怨,而是静下心来,隐身山水,修养身心。在最低的境遇里,反而活出了至高的境界。一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看似平静,却有力量。人生路上,山穷水尽的失落谁都会遇到。决定日后道路的,不是当前的境遇,而是你当下的心态。无论当下的境遇如何,静下心来,从容以对。

⑦冬季万物伏藏,是为躲避寒风侵袭,亦是为来年积蓄力量。藏,是保全之道,亦是破局之法。人生在世,当有所藏。藏而后露、蓄而后发,才能把事做成、做好。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元宇宙:推动审美革命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①元宇宙作为当今科技界、产业界、艺术界,乃至投资界的热门话题,正在一步一步走进生活、改变世界。一般认为,“元宇宙”这一概念最早源于1992年美国科幻小说《雪崩》,作者斯蒂芬森创造了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并和现实社会紧密相连的三维数字空间,在那里的人类通过数字分身生活。如今,人们对于元宇宙的概念有一些大致相同的定义:元宇宙是基于5G以上互联网技术,将VR/AR等新型3D虚拟现实显示技术、区块链技术、新型传感器技术、云计算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多种新兴技术整合而产生的新型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

②那么,元宇宙将怎样改变人类的审美方式呢?首先,人们将从时空改变中重构自己的审美心理。就时间而言,在元宇宙的虚拟与现实综合情境中,人们沉浸于VR或AR呈现出来的虚拟世界,对自身和周遭事物的关注度明显下降,直觉成为了把握时间的基本方式。就空间而言,元宇宙中VR和AR的出现,让这种“身体在别处”的现实与虚拟区隔趋于消逝。栖居于元宇宙世界中的人,可以通过数字分身一边在北京故宫欣赏清乾隆胭脂红蓝地轧道珐琅彩折枝花纹合欢瓶的精美,也可以瞬间移步到意大利西斯廷大教堂去欣赏米开朗琪罗的《创世纪》天顶油画,还可以即刻换位到埃及去观赏夕阳下沙漠中的金字塔。

③其次,人类的感官体验也将在元宇宙的高度沉浸感中得到多维度的延伸,进而创生一种全新的审美图景。一方面,诸如VR手套、VR眼镜等新型虚拟现实设备,能够让用户体会到前所未有的虚实融生景象,并在听觉、视觉、嗅觉等感官维度上实现审美感受的延伸与拓展;另一方面,随着科技升级及虚拟数字人和仿真机器人的应用,将会让用户进入到一个个真假难辨的“高沉浸式环境”,并在其中实现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感官一体化的混合式体验,形成对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同时它还将打破现实的地理疆界、语言隔阂,并最终实现全人类共享的元宇宙审美景观。

④再次,人类的身份认同感、生命意识将在元宇宙中被重新赋义,审美境界将会大为改观。例如,元宇宙可以重塑历史古迹和逝去的先辈们的虚拟影像,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赋予人物与先人一致的语音和行为风格,实现后代与先辈的同时空交互,让家族记忆、民族记忆、文明的记忆重新成为鲜活可体验的经历。如此一来,人类将不仅可以在元宇宙中深度体验康德和席勒所倡导的审美游戏境界,而且还可以进入庄子《逍遥游》所描述的那种超越现实的自由而和谐的审美理想境界。

⑤那么,元宇宙是否真的会因为科技创新带来的审美革命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呢?答案也远没有这么乐观,这里至少涉及如下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是受制于技术难题,当前的技术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元宇宙应用的沉浸式体验技术要求。二是受制于科技道德,某些别有用心的科技公司,甚至可能让元宇宙成为压迫人们的战争预演场域。不过,我们仍应看到元宇宙带来的审美革命意义及其之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积极价值。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