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母亲的三句话
                                                                                                        周华诚
      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几十年只在小山村里跟着日升日落忙活。然而,母亲常常能说出一些很有道理的话来。在心中,我牢记着母亲的三句话。
       小时候,每年冬天都要下好大的雪,漫山遍野白雪皑皑。为了让家里养的两头猪能在年前卖个好价钱,母亲每天都要把它们喂得饱饱的。尽管下了雪,母亲也每天都要到白雪覆盖的地里去砍一担白菜回来。有一次我跟母亲到地里去,空旷的田地北风呼啸,刮得皮肤生疼。我们从雪层下扒出白菜,只一下两下,我的手就冷得刺骨,似万箭穿心。偷偷看母亲,却见她一点也没有冷的意思,“哗啦哗啦”地扒开结冰的雪层,拔出已被冻结的白菜,扔到雪地上去。我又扒了几下,实在忍受不了,便袖手站在一旁,问母亲不冷么。母亲答道,不冷。见我很惊讶的样子,母亲继续说,“对自己说不冷不冷,也就不冷了。”
      我一下怔在那里,忽然觉得懂得了母亲。我学母亲的样子弯身下去,扒开厚厚的雪,一下,两下,三下;每一下,我都咬着牙对自己说:不冷,不冷。
       从此每当我遇到困难时,都会记起雪地里母亲的话,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
       读小学时的一个黄昏,我把牛从5里外的邻村牵回家。那时,我只会在前面远远地拉着牛绳走。然而这牛却跟我作对——我牵得紧,牛却偏要走得慢。我用力拉,它使上性子就是不肯迈步。这牛脾气!我只好一边骂牛一边心急。
      眼看着天越来越黑,沿路村庄里昏暗的灯一盏盏都亮了起来。我心一急,就从路旁折了一根荆条,绕到牛屁股后面狠狠地抽了它一下。这下可好,牛一惊,挣脱了牵在我手中的缰绳就向前狂奔起来。当我没命地跑了半个多小时赶上牛的时候,牛正悠闲地在村口的路边吃草。母亲也站在那里等我。当我把牵牛的事一说,母亲反倒笑开了,母亲说:“你把绳子牵得太紧,牛鼻子疼了,它当然不会跟你走了!”我恍然大悟。
      18岁那年的高考,由于我思想压力太重,平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我竟失利了。后来母亲跟我说:“别把考大学看得跟命一样重。想起你小时候牵牛的事了么?绳子牵得太紧,牛反倒不跟你走了!”
      第二年的夏天,我终于以优异成绩被江南一所著名大学的中文系录取。离家上学那天,母亲送我到村口,眼睛红红地对我说:“你现在长大了,我不能把你永远拴在身边……”
      毕业后到一企业里工作,因对工作不很满意,心里觉得很委屈。两个月后的一天,老板批评我整天板着脸孔并要扣我奖金时,我一时火起,跟老板吵了几句,气得他拂袖而去。
      正好那几天母亲到城里来看我,知道这件事后说:“孩子,一头牛不可能永远拴在一个桩上,你也不会永远待在一个地方,但是干什么都要尽量干好。你不顺心我知道,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办法,有事儿没事儿时,你就小声唱歌。”
      我记起来,小时候和母亲一起下地,母亲总一边干活一边在嘴里小声地唱歌。在母亲的歌声里,那些繁重而枯燥的农活儿不知不觉被我们一样一样地干完了。
      后来我养成一个习惯,不管是骑车上班,还是工间休息,我都轻轻地哼着歌。尽管我从小缺乏音乐细胞,但我相信,母亲从小教我的那些旋律,定然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
      这,就是母亲给我的财富。

(1)、通观全文,正文部分主要写了三件事,由三件事分别引出三句话,每句话蕴含一个生活道理。
第一件事写的是拔白菜,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事写的是_______,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遇到压力要放松心态。
第三件事写的是吵架,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中划横线句子“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中“冬季”一词该如何理解?

(3)、开头交代“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其用意何在?

(4)、结合文意,说说作者对母亲表达了什么情感。

(5)、“绳子牵得太紧,牛反倒不跟你走了。”你有过类似的经历或感悟吗?请简述。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思维定势陷阱

孙涤  郑荣清  译

    想一想,如何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土耳其的人口数量是否超过3500万?

    ※你估计土耳其的人口数量最接近多少?

    你的答案如何?不知你是否注意到,第一个问题中所引用的数字(事实上,该数字是我们任意选择的)直接影响了你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进行了许多类似的测试。在测试第一个问题时,对其中一半的接受测试者,我们使用3500万的数字;对另一半,则将3500万替换为1亿。测试的结果发现,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与第一个问题所使用的数字成正比。这个简单的测试揭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思维现象的缺陷——思维定势。在考虑一项决定时,我们的思维往往对于最先接受的信息过于依赖。最初的印象、主意、估计或者数据都会影响到以后的考虑。

    思维定势可以有多种存在形式,它们可能显得非常简单而且看起来无关紧要,就好像你周围的人的一句话,或你所阅读的报纸中的一个统计数据。它们可能就存在于你对决策问题的描述语言当中。最普通的思维定势就是过去的实践和趋势。医院在预测将来一段时期内的就诊人数时,往往会参考过去同期就诊人数的记录。在这里,参考过去同期就诊人数的记录就是思维定势,预测者在这一基础上根据其他因素进行调整,得出对将来一段时期内的就诊人数的预计结果。虽然这种方式常常可以帮助我们获得较准确、合理的结果,但它往往太注重过去的记录,以至于没有足够重视其他因素的存在,特别是在变化很快的环境里,依赖于历史数据的思维定势不能准确地进行预测,并使选择受到误导。

    无论思维定势以何种方式存在,毫无疑问的是,它的存在会妨碍人们做出正确的决定。由于思维定势具有确立决定条件的作用,它们往往被精明的谈判者用做讨价还价的策略。譬如,你需要一件艺术品陈列于客厅中,以显示你的品位并使居室更具生活气息。你在一个艺术品经销商那里发现了一幅独特的、十分引人注目的油画,它的作者是一位不知名的年轻画家,从来没有人买过他的画,于是无法获得市场价值的参考,甚至画上根本没有价签。你暗自估计这幅画差不多值1200美元,但是当你与经销商讨论价格时,他开口就是2800美元,打破了你的事先估计(尤其是你根本不懂艺术,纯属附庸风雅时),你顿时方寸大乱,不知不觉中就屈从了经销商的开价,岂不知已经中了他的圈套,最终商谈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经销商开价的影响。

    在这里,2800美元成功地成为你的思维定势。

    如何对付思维定势陷阱呢?思维定势对决定的影响已经被上千次测试所证明。所有做决定的人,包括医生、律师、管理者、农场主、学生等等,都受到它的影响,它的存在如此广泛,以至于没有人能够逃脱它的影响。但是我们相信,如果采取以下方法,则完全可以减少思维定势的影响:

    ◇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试着换一个出发点或方法来考虑问题,而不要将思维凝固于一个方面。在尝试了多种方式后,注意发现和总结不同方式间的差异,取长补短。

    ◇在咨询他人前进行独立的思考,避免他人的意见成为你的思维定势。

    ◇征询、获取尽可能多的意见,保持思维的创新力,要具有开放性思维方式。

    ◇向他人征询意见时,不要过多地告知你自己的主意、估计和倾向性意见,以免造成他人的思维定势,你可能会“自食其果”。

    ◇在谈判前作好充分的准备,可以降低受到对方思维定势策略影响的可能性。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音乐之伴

张抗抗

       音乐是有年龄的。

       在我们幼年的时候,音乐也许曾经是保姆。旋律的构成简单而稚拙,但每个音符都舒缓、柔和、温厚和淳朴。那节奏是摇篮式的,在摇晃着的歌谣里,我们的骨节一寸寸放大着,成长着,却分不清保姆和音乐,是怎样各司其职又互为其主。

       少年时代,音乐轻捷的脚步,是我们第一个悄悄钦慕的恋人。我们在深夜与它相约,聆听它的倾诉和呼唤。乐曲中每一处细微末节,哪怕一个小小的颤音,也会让我们心跳脸红。那欢喜是纯真无邪的。无论哪一种音乐都会使我们欢欣。但可惜那时我们太年轻,心里喜欢着,却无法分解和辨析它真正的奥妙。

       当我们成为沉稳和成熟些的青年时,浮游荡漾在空气中的音乐,也渐渐沉淀下来。那时我们开始思考音乐,努力试图去读解和领悟,并试图与音乐对话。音符变得立体,有一种辐射和扩张的趋势,暗藏着你听得见或是听不见的声音。音乐不再仅仅是一种情绪,而有了实在和具体的内容,成为可视可感的语言和思想,甚至是哲学。你发现音乐世界其实是一条深不可测的隧道,内壁悬缀着抽象的音符,不可复制也不可临摹,往往当你开口或是动手将其制作成曲谱时,它们却已消失。你只能将其烙刻在脑子里,一遍遍碾磨成体内血液流淌的声音。

       被琐事杂事俗事缠身的中年,岁月匆促,音乐在生活中已是显得奢侈的享受,往往纯粹是一种娱乐和休闲。那时候音乐有点像一个分手多年的旧情人,只是在百无聊赖的日子里,会偶尔下决心安排一次有礼貌而有节制的约会。多少有点儿可有可无的意思。但若是真正割断情丝,又是不甘的。在忧伤的乐曲中,重温往昔的缠绵和恩爱,毕竟还有一种依稀的幸福感。

       音乐对于老年,若不是感官麻木得不再需要,那定是摈除得很彻底很坚决的。没有音乐的老年,也许枯涩也许灰暗但也许恰是因他的内心饱满滋润,而无须依赖音乐的浇灌。人到了老年,对音乐的选择变得十分挑剔。若是喜欢的音乐,必是自己灵魂的回声,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除了自己认定的那种之外,天下的音乐都是不堪入耳的噪声。所以老年音乐,由于排除了功利的杂音,在自然淡泊的心境中,便有了一种宁静透明的质感。人走向生命尽头时,音乐不再是保姆也不是恋人,不是先哲更不是神抵,而只是一个忠实的人生伴侣。

       所以音乐具有着极其博大而丰富的包容性。音乐无法定义。不同的音乐可以被每个年龄段的音乐爱好者音乐迷分享,音乐其实是没有年龄的。古典或是现代、严肃或是流行,在欣赏者那里,并没有绝对的界别。在感人至深的音乐中我们常常迷途甚至错位,但音乐宽容大度,它知道自己所能在人们心上激起的回声,是“喜欢”的唯一标准。

       音乐只是有点儿模糊,有点儿空灵。它无形无状、无影无踪,无法触摸、无法品尝,是一种流逝的时间,一种被曲谱固化的记忆。音乐被人吸纳到心里去,又被人在各个生命阶段自然而然地传递下去,音乐就变得永恒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跳高者

安徒生

       有一次,跳蚤、蚱蜢和跳鹅想要知道它们之中谁跳得最高。它们把所有的人都请来参观这个伟大的场面。它们这三位著名的跳高者就在一个房间里集合起来。

       “对啦,谁跳得最高,我就把我的女儿嫁给谁!”国王说,“因为,假如让这些朋友白白地跳一阵子,那就未免太不像话了!”

       跳蚤第一个出场。它非常可爱:它向四周的人敬礼,因为它身体中流着年轻小姐的血液,习惯于跟人类混在一起,而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接着蚱蜢就出场了,它的确很粗笨,但它的身体很好看。它穿着它那套天生的绿制服。此外,它的整个外表说明它出身于埃及的一个古老家庭,因此它在这儿非常受人们的尊敬。人们把它从田野里弄过来,放在一个用纸牌做的三层楼的房子里——这些纸牌有画的一面都朝里。这房子有门也有窗,而且它们是从“美人”身中剪出来的。

       “我唱得非常好,”它说,“甚至16个本地产的蟋蟀从小时候开始唱起,到现在还没有获得一间纸屋哩。它们听到我的情形就嫉妒得要命,把身体弄得比以前还要瘦了。”

       跳蚤和蚱蜢这两位毫不含糊地说明了它们是怎样的人物。它们认为它们有资格和一位公主结婚。

       跳鹅一句话也不说。不过据说它更觉得自己了不起。宫里的狗儿把它嗅了一下,很有把握地说,跳鹅来自一个上等的家庭。那位因为从来不讲话而获得了三个勋章的老顾问官说,他知道跳鹅是有预见的天才:人们只需看看它的背脊骨就能预知冬天是温暖还是寒冷。这一点人们是没有办法从写历书的人的背脊骨上看出来的。

       “好,我什么也不再讲了!”老国王说,“我只需在旁边看看,我自己心中有数!”

       现在它们要跳了。跳蚤跳得非常高,谁也看不见它,因此大家就说它完全没有跳。这种说法太不讲道理。

       蚱蜢跳得没有跳蚤一半高。不过它是向国王的脸上跳过来,因此国王就说,这简直是可恶之至。

       跳鹅站着沉思了好一会儿,最后大家就认为它完全不能跳。

       “我希望它没有生病!”宫里的狗儿说,然后它又在跳鹅身上嗅了一下。

       “嘘!”它笨拙地一跳,就跳到公主的膝上去了。她坐在一个矮矮的金凳子上。

       国王说:“谁跳到我的女儿身上去,谁就算是跳得最高的了,因为这就是跳高的目的。不过能想到这一点,倒是需要有点儿头脑呢——跳鹅已经显示出它有头脑了。它的腿长到额上去了!”所以它就得到了公主。

                                                                                                                                                                              (选自《安徒生故事集》)

阅读

父 亲

汤素兰

①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父亲是每到年关乘着风雪而来的“陌生人”。

②父亲长年在外省做手艺。因为交通不便利,也为了省钱,他一般都是每年正月初二出门,大年二十八回家。

③父亲不仅让我们衣食无忧,也让我的母亲比村里其他女人更早戴上手表,踩上缝纫机,让我们在没有电视机的年代听上了收音机。

④那台收音机的神奇作用,在许多年后显现了出来。我在收音机里听到一个关于一只蠢猪的故事——《会说话的猪》。那时的我,猪只会让我想到猪肉,我没想到猪还会说话,有计谋,对我们人类有那么多意见!这个故事令我震惊,让我从此换了一种目光看家里的一切牲畜。也许,我的童话想象就是那时萌生的。

⑤因为和父亲见面少,父亲又寡言,还因为在传统保守的乡下,女儿常被忽视,所以,在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我和父亲基本上没有什么交流。

⑥高中时,我是宁乡七中的学生,而高考考场设在六中。高考前一天下午,学校用一辆辆大卡车把我们送往考点。正是七月酷暑,大卡车没有车篷,乡村公路上尘土飞扬。到达考点后,一身尘土的我们立即扑向水龙头,洗脸,洗手,洗去身上的尘垢。

⑦将自己洗得清清爽爽回到学生宿舍休息时,我才发现,手表不见了!

⑧为了让我考试时能掌握好时间,母亲将她心爱的上海手表摘下来戴在我的手腕上。我在洗脸洗手的时候把手表摘下来放在盥洗台上,离开的时候给忘了。

⑨我飞奔回盥洗台,手表当然不在了,谁都说没有见到。

⑩手表丢了!

⑪那个时候,手表是家里的“三大件”之一。不知道父亲攒了多久才攒够买这块手表的钱,母亲自然对手表格外珍惜。我记起了儿时因为丢失五毛钱而被母亲狠揍的经历。那几天,我白天考试,夜里哭泣,吃不下任何东西。最后一门考试时,我浑身发抖。因为考完这门我就得回家了,我害怕回家。

⑫我最后一个走出教室,在教室外面的走廊上看见了父亲。

⑬个子矮小的父亲穿着一件白色衬衣、一条深色裤子,手里拎着几个雪梨,站在那里等我。原来,老师担心我出事,把我丢了手表的事情通过电话辗转告诉了我父亲。父亲从外地赶了回来。

⑭看见父亲,我的眼泪再次溢满眼眶。父亲递给我一个梨。我接过梨,用小得不能再小的声音说:“我把手表丢了。”

⑮“丢了不要紧,再买就是,你吃梨。”父亲说。

⑯我咬了一口梨,将清甜的梨汁和眼泪一并吞下。

⑰学校的大卡车已经开走了。我跟着父亲去镇上搭汽车回家。我们沿着河堤走,迎面的是正在西落的太阳,我们的家就在太阳将要落下的大山深处。父亲走在前面,我走在后面,旁边是从我家村子里流过来的楚江水。

⑱路上,父亲再没有说一句话,甚至没有问我考得怎样。把挣钱和时间看得无比重要的父亲,得知我丢了手表,特意从外地赶来接我回家。我牢牢地记着这件事。这是一个确证——在父亲的心中,我也是重要的。

⑲我考上了大学,父亲很高兴。他背着一口亲手打制的樟木箱,和母亲一起送我到长沙上学。直到六十多岁,父亲才结束了在外奔波的生活,安居老家。

⑳我毕业后在出版社当编辑,因为写作,有了一点小名气。有一次,母校请我去做讲座,我提前一天开车回家看望父母,第二天上午去学校,讲座结束便回了长沙。

㉑后来听母亲说,那天父亲蹬着自行车骑行了三十多里,到学校去听我的讲座。可是父亲到学校的时候,讲座已经结束了,他只看到了欢迎我的横幅。

㉒“他怎么不跟我说?我要是知道他感兴趣,我开车一并带上他就是了。”我抱怨。“他去的时候也没跟我说,是回来后才说的。”母亲说。

㉓父亲从未跟我说过这件事,我也未跟父亲提起。但从此以后,我只要出了新书,便会带一本回去给父亲。我编辑了新书,也会带给父亲,让他了解我的工作。

㉔父亲接过书,脸上总是笑眯眯的。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12月15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