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晚游六桥待月记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注】①六桥:西湖苏堤上的六座桥 。 ②罗纨:罗与纨都是丝织品,这里指穿着各色丝织品的富裕游客。③夕舂:夕阳的代称。形容日落西山的样子。

(1)、下列句中加线的“于”与“多堤畔之草”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苛政猛虎也 B、刻唐贤今人诗赋其上 C、汉阴 D、万钟我何加焉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指出春景、月景、朝烟、夕岚是西湖最美的景色。 B、当今年春天梅花盛开,尤其是石篑要“我”赶快去欣赏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时,我却迷恋桃花,可见我 只喜欢桃花而不喜欢梅花。 C、作者描绘西子湖畔的春游图,由物及人,先从侧面写西湖桃花之盛,再写沿途观花的游人之盛。 D、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与众不同的 独到的审美情趣,表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山水为乐的情感。
(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语
①与杏桃相次开放     相次:________    ②石篑为余言       数:______   ③午、未、申三时   止:__________    ④其实湖光染翠之  工: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①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举一反三
阅读《贫困不是理由》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贫困不是理由
      ①她只是个普通的农家女孩。
      ②去年的高考,她考了683分的好成绩,超出重点录取分数线近100分。喜讯传来,
一家人却陷入愁云惨雾之中:女孩一家5口,奶奶年事已高,母亲体弱多病,弟弟正上初中,全家的生活重担都压在父亲身上。父亲已经年过五旬,照顾几亩薄地,农闲时去附近煤矿挖煤,每天上午7点半下矿,工作到下午4点半才能出来吃饭,可即便如此,每月也只有几百元的微薄收入。为了供两个孩子读书,家里早已债台高筑,面对高额学费,如何去筹?
      ③当地媒体报导了女孩面临的窘境,引起了著名音乐人高晓松的关注。他决定资助女孩,并很快联系上她,在电话里郑重承诺:“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你的情况,决定资助你。”善良的他怕伤害女孩的自尊,特意又补充了一句:“不是因为你贫困,而是因为你有才华。”
      ④ 这对一筹莫展的李家而言,无异于喜从天降,女孩连声道谢。最后两人互相约定,女孩一旦拿到录取通知书就马上通知,他会把学费汇过去。
      ⑤半个月后,女孩致电高晓松的秘书:“请转告高叔叔,我被浙江大学录取了。”当高晓松第二天准备汇款时,那女孩又打电话来了:“高叔叔,非常感谢您的好意,可是我不能接受您的资助了。两天前,一位好心的伯伯已经资助了我大学四年的学费。昨天给您打电话,是因为我答应过您,被录取后一定要通知您。”
      ⑥当时高晓松非常惊讶,也被女孩的诚实深深打动。他仍然想帮助她,于是说:“我知道杭州的物价很高,既然有人帮你出了学费,那我就负担你4年的生活费吧,每月500,你看怎么样?”“谢谢您!不过,我的生活费那位伯伯也资助了。希望您——能帮助别的比我更需要帮助的孩子。”女孩真诚地说。
      ⑦其实,女孩完全可以接受第二笔资助,也没有人会去查证。这笔钱,可以还债,可以让父母家人过得宽裕一点,可以给弟弟买一个新书包,可以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滋润一点,可是她不假思索地放弃了,选择了诚信和善良,再次让高晓松感到震撼。
      ⑧这位内心富有的贫家女孩名叫李小萍,家在四川内江市的农村。
      ⑨此事传出之后,引发了一场不小的争议。很多人为她的所作所为感动,由衷地敬佩;也有人说她傻,以她的境况,同时接受两笔捐助也不违背情理啊?面对褒扬与质疑,李小萍依然平静,解释说——我觉得诚信和自立是自己的责任,虽然我暂时贫困,可是我没有任何理由逃避这种责任。
      ⑩一位普通的中学生,简单的一句话,会令多少人感到汗颜?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面问题。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乙】论修河第一状(节选)

[北宋]欧阳修

    臣伏以国家兴大役、动大众,必先顺天时、量人力。谋于其始而审,然后必行,计其所利者多,乃能无悔。伏见比年以来,兴役勤众,劳民费财,不精谋虑于厥初,轻信利害之偏说,举事之始,既已仓惶,群议一摇,寻复悔罢。臣不敢远引他事上烦圣聪只如往年河决商胡是时执政之臣不慎计虑遽谋修塞。科配一千八百万梢芟 , 搔动六路一百有余州军,官吏催驱,急若星火,民庶愁苦,盈于道涂。或物已输官,或人方在路,未及兴役,遽已罢修。虚费民财,为国怨,举事轻脱,为害若斯。 虽既往之失难追,而可鉴之踪未远。今者又闻复有修河之役,聚三十万人之众,开一千余里之长河,计其所用物力,数倍往年。 当此天灾岁旱之时,民困国贫之际,不量人力,不顺天时,臣知其大不可也。

【注释】①北宋建朝以来,黄河灾患频发,此时朝中众臣提出“塞商胡,开横垄”的“修河奇策”,欧阳修为此上疏治河之状。状,文体的一种,用于陈述事件经过或人的事迹。②伏:多用于对皇帝陈述自己的想法时用的敬词。③河决商胡:黄河曾经在商胡(今河南濮阳)发生决堤,修塞治河,最终无效。④科配:指官府摊派正项赋税外的临时加税。⑤梢芟(shān):树枝、芦荻之类的防汛护堤材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放鹤亭记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注】傃(sù):动词,向。

(节选自《古文观止》)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