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养一朵听话的云
                                                                                                              朱成玉
      ①在我刚刚辞职回家,还没有找到新的工作的那些日子,天总是阴沉沉的。虽是春日,但似乎也无甚春光。正如我困顿时期的心情,疲惫,不知道人生是否像书上所写的一样——阳光后总会有彩虹。
      ②我总是躲进书房里,去那些平日里被我束之高阁的书籍里引经据典,试图为自己的心开启一扇窗口。女儿常常来敲门,学着小品演员的腔调喊我吃饭。
      ③妻子和女儿,是我那黯淡时光中的最后一缕阳光。想起女儿,我不禁又酸楚起来,我已经很久没有给孩子礼物了,不仅因为囊中羞涩,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男人,一个父亲,我的事业遭到灭顶之灾,我所有的篮子都已空空如也。
      ④周末的时候,全家人蜷缩在家里,一起等阳光的出现。我照例躲进书房里,用颓废的窗帘把自己囚禁起来。灰黑的厚重的窗帘似乎一下子遮住外面了所有的光线。我突然觉得生活有些让人绝望。
      ⑤因为又不能去公园玩了,女儿噘着小嘴,不停地埋怨着:“该死的云彩,把太阳都给遮住了,什么时候才能晴天啊?”妻子不想“火上浇油”,就耐心地劝着不开心的女儿:“这不是云彩的错,其实云彩很乖的,它能带来雨,有了雨庄稼才能生长,农民伯伯就有了好收成,我们才有粮食吃啊。”“是吗?云彩那么好啊!”小家伙有些疑惑地问道。“是啊,”妻子说:“它还能美化我们的世界,使空气更干净,你看它在天空上是不是像一块大手帕……”女儿果真趴到窗子上,认真“研究”起云彩来。
      ⑥妻子说:“云朵还会变呢!你想什么它就会变成什么。”
      ⑦女儿忽然间来了兴致,她风风火火地在书桌上摆满了画纸和画笔,妻子问她要做什么,她说:“我要画一朵云彩,把它养起来,像我养的那只猫一样听话,我让它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那样我想什么时候去公园就什么时候去,农民伯伯也会年年都有好收成啦。”
      ⑧养一朵云,多美好的想象啊!我在这个美好的想象里看到了女儿纯净的心灵,看到一颗善良的种子,在那里悄悄发芽。
      ⑨接着,我听到了她们让我感动的对话:
      ⑩为什么要养一朵云?”
      ⑪“因为,它可以随时变成我想要的东西。”
      ⑫“那你现在想要什么呢?”
      ⑬“现在我要它把阳光变出来,我要带爸爸去公园玩,我还要它变成很多很多的礼物,我要送给爸爸,让爸爸开心。”
      ⑭一朵云,从怀念的心上,思念的眼底慢慢飘散,就这样一点一点在尘世积攒纯洁的诗篇,慢慢铺下一张幸福的白色床单。一朵云,带给我对人生的洗涤和过滤,让我在纯净中守住了自己的心灵。让我蓦然感到,我生命里的阳光并没有消失,只是在云彩里打着盹。
      ⑮我豁然开朗起来,是孩子为我指了路,为我开启了那扇窗子。窗外,                                                                                                   

      ⑯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被云朵遮住阳光的时刻,关键是你要懂得如何驾驭这些遮住阳光的云朵,它们既是阻止你前行的障碍,也是人生路上难得的风景。我收拾好遍布阴霾的心灵,重新制作了我的简历,准备在明天早上太阳升起的时候去一家新的公司应聘。

(1)、文中“我”所遇到的事情及看到的情景使“我”对生活的态度几次发生了变化。细读表格,用简洁的语言将表格补充完整。

事情或情景生活态度
辞职回家,未找到工作
有些绝望
听见女儿说为了“我”开心要“养一朵云”
(2)、文章题目为“养一朵听话的云”,请说说“云”在文中有什么象征义?

(3)、句子的赏析与理解。
①请谈谈句中画线词的表达效果。
我照例躲进书房里,用颓废的窗帘把自己囚禁起来。
②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中划线句的理解。

(4)、景物描写往往是为文章增彩的部分,看似随意,其实用笔谨慎。它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等方面文学效果显著。请分析上下文的内容,为文章第⑮段添加一段景物描写。(60字以内)

(5)、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文中“女儿”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的纽扣

王开岭

      偶然读到一则故事:芬兰小男孩奥特索,用一个暑假在森林里采集浆果,并在祖母的协助下做了400瓶果汁,卖掉后得200欧元。缘起是他一年前,在动物园见到一只无精打采的熊,他想,若有一棵可以攀爬的树,说不定它会快乐起来。于是,男孩打定主意,捐一棵树给动物园。

      读毕,心里像喝了一瓶果汁。我听见了熊的笑声。

      这是一个从安徒生童话里跑出来的孩子,带着树叶的干净,还有清晨的氧气。只有童话里,才住着这样的树。这个故事有三重美:他发现了别人的不快乐;他想帮别人快乐;他用诚实劳动去兑换。

      一只熊不高兴,他觉得和自己有关,他觉得此现状应有所改变,这只熊的情绪于他很重要……于是他诞生了心愿,诞生了能力。他承揽了一个幼小的义务,其实,这也是人类的义务 , 它由一个孩子率先发现。

      由于清澈,孩子的眼总能比成人看见更多的东西。由于专注,孩子会把一件事记得很牢,看得很要紧,刻不容缓。

      有人说,那只是男孩的一个冲动。不错,或许是,但冲动会沉淀,会积累出习惯,成为他和他未来的孩子的秉性,成为他们的常识、基因、家教和信仰。

      儿子三岁,晚饭后,该散步了,他耍赖,不跟妈妈下楼,我脱口喊:“黑猫警长黑猫警长,月亮出来了,快去执勤!”他一怔,丢下玩具,冲下楼。

      我醒悟,对小儿来说,童话情景就是生活情景,他从童话里认领的角色和命令,远比现实中委派的更具诱惑和号召力。

      小时候,童话就是我们的生活本身,长大后,它才被当成了文学。

      好的环境,是佑护童话的那种,它支持童话人格,鼓励你一生携带。而坏的现实,不仅不保护童话,还狠狠撕咬它,粉碎它,靠背叛它换取“成长”的信任。

      列夫·托尔斯泰,曾深情地感念儿时父亲教他的书和游戏,他叹道:“我难道不是在那一时期里获得了我现在赖以生存的一切吗?我的收获是如此之大,并且神速。在我一生的其余岁月中所得的全部馈赠,都不及那时的百分之一。”

      童年的价值观,是人生衣裳的第一粒纽扣,决定一生的精神走向和心灵格局。若它是端正高尚的,那么,在漫长的岁月里,请别让它轻易脱落,更别粗鲁地扯下它。

      网络上曾疯转过一条“虐驴男”的图片新闻:西藏阿里,蓝天白云,一名戴墨镜、姿态傲慢的男子站在辽阔的草原上,手持刀刃,正从一匹下跪的藏野驴身上割肉,竟然,他还在笑。

      藏野驴乃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人们的愤怒和唾弃中,“虐驴男”很快被绳之以法。经查,此男子和同伴驾车途中,疯狂追赶、撞击藏野驴,并将奄奄一息的它开膛破肚,拍照炫耀。

      这是个怎样的人呢?他扮演了一头野兽,并沾沾自喜。虽衣冠楚楚,但精神上披着皮草,龇牙咧嘴。

      他也曾是一位孩子,何以生成今日这副嘴脸?

      或许他未读过安徒生们的童话,或许读过,却打扫得干干净净。总之,他属于系错了纽扣或丢失了纽扣的人。

      又想起那些曾为“活熊取胆”和“狗肉节”辩护叫好的人。其实我很想看看,他们的胸襟里,是否有纽扣脱落的痕迹。是缝得不够结实?还是外力的摩擦太大,在与现实一场粗暴的扭打之后弄丢了它?或视之为幼稚而在某个夜晚,怀着虚荣偷偷埋葬了它?

      全世界的儿童皆无区别,只是长大后才有了区别,乃至天壤之别。

(选自《读者》2015年第8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生活现场凝练美好的诗意

刘功业

①心灵是诗人的原乡。被诗歌记录的心灵,会在语言中留下轨迹,可以内视精微,可以包容万物,也可以在想象与眺望中,抚慰躁动的时光,给予诗歌无限的意蕴。在诗人的世界里,心灵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神奇无限的想象力,可以无限拓展深邃、宽广的空间。而诗人钟情于心灵抒发的浪漫情怀与保持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并不矛盾。在当下,让诗歌回到现实生活和让诗人回望心灵同样重要。

②写生活,写时代,并不必然伤害诗意。①以诗学的目光观察生活,以诗学的笔触呈现生活,在生活现场凝练美好的诗意,反而可以更好地抵达生活的真相,增强诗歌的共鸣度和感受力。同样,诗意的深度与语言的浅显也不矛盾。浅显只是为了实现审美路径的便利,而诗人通过生活化的语言,自如运用象征、暗示、多义等手法,解出那个无法言说的妙处。“悟”这个字,才是根本。

③弃正的诗,其妙处,当在不可说之美,也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是说,文辞中包含了真正的意图或含义,诗人并没有直接明确地说出来。诗是需要复杂化的。读者或听者通过仔细休味,才能理解其中的深层意义。它强调的是表达方式的委婉和内涵的深远,使得意义的传达不是那么直接,而是富有暗示性和多层次性。

④普通人的生活大体上是平凡的、琐碎的,却也闪烁着动人的智慧,就看诗人是否拥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精准的抒情能力。②诗歌中的词语,如果不能创新,是最易变质的。保鲜的秘诀,就在于独特:独有的表达,独有的抒情,独有的妙不可言。

⑤以天津诗人陈丽伟诗集《心事物》中的诗歌《春分》为例。这首诗歌就体现了日常生活书写中语词的妙用。春天的福利是永在的,诗人有自己的愿望和安排,可以“把春云分给蓝天/把春花分给绿地/把春风分给垂柳/把春水分给春风”,更可以“堽一粒善良的种子”,蓬勃出一个温暖的人生。“把草地上奔跑的儿童/分给他们的父母”,其实反映的是家人分离及亲情的缺失、陪伴成长的珍稀。希望把本来的美好归还回去,反衬的是生活中存在的遗憾。诗人写的是生活中不必说、不可说,却又不得不说的人和事。随后,“冬天”“感恩”“初心”,三个关键词自然进入抒情视野。而“埋一颗善良的种子”于“整个生命的旅程”之中,这是生活的彻悟和生命的基本经验。每个人拔星戴月,一路走来,最终领略到生活的意义、生命的真谛。

⑥《春分》这首诗,从一个“分”字入手,写现实,写春天,写温暖,是想象力为诗人赋能,也是语言为诗歌的表达提供了无尽的可能。作品在明亮中有曲折,语言通透,有对生活层层叠叠的巧妙拆解。对于诗人来说,要写出一首好诗,想象力、情感经验和语言表达三者缺一不可。可以曲折,可以直白;可以隐喻,也可以通透;需要技术,需要诗艺,更需要生活,最终通过神奇的语言落地。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阅读《“飞天”凌空 》,完成各小题 

“飞天”凌空

     ①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漂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声敛息的一刹那。 

    ②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有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③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动作急如流星,又潇洒自如,一秒七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④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映过来,她已经又展开身体,笔直的像轻盈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股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悄然不惊。    

    ⑤“妙!妙极了!”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澎湃的激情。 

    ⑥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她的这个动作五一三六,从裁判手里得到了九点五分。 

    ⑦这位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 

    ⑧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两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