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出人头地多吃牛肉》,回答相关问题。
        ①多吃牛肉,可以在工作中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与斗志。只要有人问,想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吃什么好呢?我就会推荐他们吃牛肉。
        ②多吃牛肉,会让你在事业上充满战斗力。牛肉食物中含有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而且是100%吸收,任何动、植物的营养没法与牛肉相比,所以,国外有“吃一块牛肉,抵得上一天的营养”的说法。就是单纯从营养学的角度讲,吃牛肉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③我进修的是历史学,当初,我惊奇地发现,在中国古代,吃肉是统治阶级的专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普通老百姓很少吃肉,只有60岁以上的老人,才有资格和官员一样吃肉。
        ④从某种意义上讲,吃肉与否,表明你的地位高低。
        ⑤近现代史中,亚洲落后、挨打,受欧洲列强的欺凌,也被人们称为食肉民族对食草民族的侵略。直到今天,我们放眼世界,就会发现:凡是吃肉多的国家,都是强盛的国家。民族、个人同样如此。
        ⑥有人也许要追问,为什么吃肉多就强盛呢?有人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
        ⑦在非洲大陆内部,有两个相邻的部落——马沙伊族和吉克犹族。面对的气候、地理条件完全相同,但是,马沙伊族人习性粗暴而好斗,吉克犹族人温和而友善。科学家们百思不解,到两个部落实地调查。花费了几个月时间,他们终于有了结论:好斗的马沙伊族人是以肉类、猪血、脂肪等为食物,和善的吉克犹族人则是以蔬菜为食物。其实,不只是人,动物界中,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也有趋向。
        ⑧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更是弱肉强食。谁有能力,谁有进取心,谁就有机会脱颖而出,吃肉的人成为领导者也不足为奇。所以,我劝想出人头地的年轻人,多吃牛肉。

(1)、作者推荐要多吃牛肉的原因有哪些?

(2)、指出下面两句话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牛肉食物中含有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而且是100%吸收。 (          )
②在非洲大陆内部,有两个相邻的部落——马沙伊族和吉克犹族。面对的气候、地理条件完全相同,但是,马沙伊族人习性粗暴而好斗,吉克犹族人温和而友善。*                                                                                         (          )

(3)、选文第⑦段划线词语“此”,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4)、选文第③段首句“我进修的是历史学”删去行不行?请结合全文内容说出你的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世界以痛吻我(张丽钧)

    ①“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这凝重的诗句,是泰戈尔的。

    ②一个学生发来短信,说她被至爱的人辜负得很惨,她写道:“我恨他,因为他让我恨了这世界!”我忙把泰戈尔的这两句诗发给她,并解释说,如果我们以痛报痛、以恨报恨,甚至无休止地复制、扩大那痛与恨,那我们可就蚀本了。她痛苦不堪地回复我说:“可是老师,我真的无歌可唱啊!”

    ③是啊,世界不由分说地将那撕心裂肺的痛强加于我,我脆弱的生命,被“痛”的火舌舔舐得体无完肤了,连同我的喉咙——那歌声的通道——也即将被舔舐得焦糊了啊!这时候,你却要我“回报以歌”,我哪里有歌可唱?

    ④回望来路,我不也有过许多“无歌可唱”的时刻吗?我曾经是个不会消化痛苦的人,简直就是个痛苦的“放大器”。那一年,生活给了我一滴海水,我却以为整个海洋都被打翻了,于是,我的世界也被打翻了,我浑身颤栗,却哭不出来,仿佛是泪已让恨烘干;后来,生活又给了我一瓢海水,我哭了,却没有生出整个海洋被打翻的错觉;再后来,生活兜头泼过来一盆海水,我打了个寒战,转而告诉自己,这不过是一盆海水,再凶狂,也淹没不了岸;终于有一天,生活打翻了海洋给我看,我悲苦地承受着,却没有忘了从这悲苦中抬起头来,对惦念我的人说:“我没事儿,真的……”

    ⑤任何人,都不可能侥幸获得“痛吻”的豁免权。“痛吻”,是生活强行赠予我们的一件狰狞礼物,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只是,当我站在今天的风中,回忆起那一滴被我解读成海洋的海水的时候,禁不住发出了哼笑。好为当年那个浑身颤栗的自己难为情啊!如果可能,真想将自己送回岁月深处,让自己怡然倚在那个“一滴海水”事件上洒脱地唱上几首歌。

    ⑥从不消化痛苦到消化痛苦,这一个比一个更深的悲戚足迹,记录了一个人真正长大的过程。

    ⑦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说这话的人是个被上帝亲吻过歌喉的伟大歌者。他以自己的灵魂歌唱。而拙于歌唱的我们,愿不愿意活在自己如歌的心情之中呢——不因“痛吻”的狰狞而贬抑了整个世界;学会将那个精神的自我送到一个更高的楼台上,去俯瞰今天那个被负面事件包围了的自我;不虐待自我,始终对自我保持深度好感;相信歌声的力量,相信明快的音符里住着主宰明天的神;试着教自己说:拿出勇气去改变那能够改变的,拿出胸怀去接受那不能改变的,拿出智慧去区分这两者

    ⑧不仅仅是如歌的心情,我们甚至还可以奉上自己的“行为艺术”啊!永记那年夏天,我和妹妹外出遇到冰雹,我们慌忙学着别人的样子脱掉外衣,却不约而同地去对方头上遮挡……世界“痛吻”着太多的人,当你想到分担别人的痛苦的时候,你自己的痛苦就会神奇地减淡。

    ⑨盼着自己能够说: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这个手机没听筒

      ①在两个世纪前,音乐家贝多芬在完全失聪后,用牙咬住指挥棒的一端,将另一端抵在钢琴上来感知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贝多芬这种听声音的方式就是“骨传导”技术的应用实例。

      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还出现了骨传导手机。众所周知,手机的基本功能在于通话,但是当你看到这样一部手机的时候,你或许一下子还不清楚该怎么用它来通话,因为这个手机没听筒!但它的确是一部手机,只是运用了最新的“骨传导”技术代替传统的听筒。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骨传导”技术的概念。声音通过我们的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而这种声波必须经过一定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才能传播并被人或动物的听觉器官所感知。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也各有不同,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15℃空气环境下为340米/秒。也就是说,声音通过我们的头骨、颌骨(编者注:构成口腔上部和下部的骨头和肌肉等组织叫做颌)传播的速度是大于340米/秒的。当然,声音在固体中的衰减也较其他介质快,因而它传不远。

      ③最早在手机中运用这一技术的分别是日本的夏普公司和京瓷公司。既然是一部手机,那么它就一定有“听筒”,从官方的介绍资料上看,这两家公司的手机主要都是将声波以屏幕震动的方式传递到颅骨,再经内耳的内、外淋巴液、螺旋器到达听觉神经。相较空气传导路径,减少了耳廓、耳道、骨膜等多重耳组织的途径,甚至不需要耳膜的振动。

      这样的特点,成就了“骨传导”技术诸多的优势。其中最显著的优点就是在嘈杂的环境中依然能保持清晰的通话质量。加之将整块手机屏幕作为发声区域,面积大,传导效率高,在特殊环境中,比如水下、建筑工地,其优势更加明显。目前在消防、特种作战部队等部门,已经开始尝试使用骨传导的耳机。

      ⑤同时,“骨传导”技术也是听力障碍者(从外耳到中耳的传音系统引起的听力障碍)的福音。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大,人的耳膜性能下降时,就会产生听力障碍。“骨传导”技术不需要振动耳膜就可以直达听觉神经,因此老年手机将被重新定义。

      ⑥此外,手机用户们通常都有这样的感受,就是扬声器的位置因为构造的关系,不免会有凹陷和缝隙,这就给污垢、细菌营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而屏幕替代了听筒之后,这个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当然,任何事物皆有两面性。如今的“骨传导”技术还有一定的缺陷,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人发声的频率范围仅在85-1100赫兹之间,电话通信声音频率范围在300-3400赫兹,而一般的“骨传导”耳机声音频率范围在300-3000赫兹,如此一比较就会发现,“骨传导”技术在高频响应方面,本身不具备优势,要想使“骨传导”技术运用于音乐欣赏,恐怕尚需时日。

                                                                                                                                                               (本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说明文,回答下列各题。

飞机“不喝油”也能飞

      ①“阳光动力2号”正在进行为期5个月的环球之旅。这架全球最大的太阳能飞机自3月初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启航以来,吸引了世界关注的目光。

      ②这架“不喝油”的飞机完全由太阳能提供动力,零燃料消耗。它拥有72米宽的翼展,比波音747飞机多出了近4米,重量只有2.3吨,仅相当于一辆运动型多用途汽车的重量。这架太阳能飞机的“动力之源”是机身上的1.7万多块太阳能电池,这也是“阳光动力2号”的最大亮点所在。这些太阳能电池直接平铺在巨大的机翼上,每一块电池板的厚度是135微米,仅相当于人类发丝的宽度,由其储存的电量可供“阳光动力2号”昼夜飞行,不需要一滴燃料。人类利用太阳能的历史由来已久,但将其作为一种能源和动力加以利用却仅有300年历史。1974年,第一架太阳能飞机“太阳高升”号进行了一次短暂飞行,首次实现了用太阳能给飞机提供动力的梦想。此后40余年间,各种太阳能飞机不断出现,但始终没有同时满足使用太阳能动力做载人、昼夜、长距离的飞行,“阳光动力2号”的出现,可谓刷新了人类飞行史上的纪录。

      ③光电转换是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形式之一。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光生伏特效应,将太阳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它的基本装置是太阳能电池,“阳光动力2号”的动力即来源于太阳能光伏发电。对太阳能电池而言,最重要的参数是光电转换效率。目前,太阳能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大约在30%,通常需要采用并联与电池储存方式,才能达到增强续航里程和功率的效果。

      ④“阳光动力2号”环球之旅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商业价值。这架太阳能飞机从理念的萌发到由图纸变为现实历经12年时间。飞行总监雷德•克拉克认为,相比搭载乘客的普通飞机,它有着更艰巨的使命,那就是向世人传播“未来可以属于清洁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信息和理念。放眼未来,这场长达3.5万公里的环球之旅恐怕还只是人类开辟未来探险的一小步,“光之翼”的无限潜能,昭示着清洁能源的美好明天。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问题。

《换暖》——包利民

    ①腊月的风如杀猪般在窗外嚎叫着,叫醒了炕上的老两口,老李头蜷在暖暖的被窝里不想动,老李太太却一边穿衣服一边隔被踹了老李头一脚:“快点儿,车就要开过来了!”

    ②老李头嘟囔着:“去那么早干啥?也没人抢你的!”

    ③老李太太白了他一眼,说:“老人说过,多受点苦,后辈儿就多享点福,咱们多冻一会儿,孩子就能多暖和一会儿,说一百遍你也记不住!”

    ④两人收拾停当,各夹着一个旧丝袋,手里都拿着笤帚和搓子,老李头则多了一杆点着了的烟袋。一推门,大雪就像扯碎了的棉花套子从天上掉下来。两人呼着团团的白气,挟裹着一身的雪花向不远处的土路上走去。

    ⑤他们就站在路边,天已经放亮,浓密的雪花遮住了向远处看的目光。老李头狠吸了烟,说:“我说出来早了吧?”

    ⑥“能冻死你?”老李太太说,“这么冷咋没把你的烟冻灭呢?”

    ⑦烟袋锅里的烟叶在风雪中固执地燃烧着。这时,几声汽车喇叭声穿透呼啸的北风传了过来。两人立刻后退了几步,引颈张望。一辆大卡车从东边远远地开过来,像一团移动的影子。车速慢了一些,可能是因为土路不平整,加之雪厚,车时快时慢地颠簸着从他们身边驶过。

    ⑧这是一辆装满了煤的军用卡车,随着颠簸,许多煤块纷纷滚落下来。两人看着车跑远,就像融进大雪里没了影儿,才各自向着一个方向沿路去扫拾那些煤块儿。两人其实并不老,也就五十左右的年纪,可是长年的农事操劳风吹日晒雨淋雪打的,使得看上去就像七老八十的样子。

    ⑨当天大亮起来,村里的狗叫声此起彼伏地传来,两人已经各自背着一丝袋的煤汇合在刚才的等车处。老李头的烟袋像枪一样别在腰上,老李太太脸上全是笑意:“今儿比往天都多,看来这场雪下得真好!”

    ⑩来时的脚印已经被雪填平,两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回到自家的院子。院子西侧有一个小的仓房,老李头一脚把门踹开,把一袋煤哗啦一声倒进去,然后接过老伴儿的那一袋也倒了进去。老李太太伸头往仓房里看了看,里面已经堆了不小的一堆煤,于是脸上的笑就更灿烂了。

    ⑪从房后抱了一捆柴禾,老李头进屋后开始烧炕点炉子。老李太太兀自一脸的笑,问你说,再捡上半个多月的煤,等儿子放假回来,够不够烧一个月的炉子?”

    ⑫老李头低哼一声:“就你能惯着他!从小就在这屋里长这么大,也没冻坏,就你成吃萝卜淡操心!”

    ⑬老李太太却说:“那不一样,儿子上大学,住的是楼房,屋里热乎着呢!这都习惯了,冷不丁回家,肯定受不了!再说儿子这是第一年去上学,放假回来,咱们家咋地也得整热热乎乎的!你这死老头子是不是没长心?咱们也就起早出去那么一会儿,又冻不死,让儿子好好在家过个年能怎么的?”

    ⑭老李头低下头,偷偷地笑了一下,继续烟熏火燎地往灶坑里塞柴禾。不一会儿,炉子也点着了,炕也暖了,两人盘腿坐在炕上吃早饭,屋里渐渐地暖和起来。

    ⑮外面依然是风吹雪舞。就在刚才的那条路上,在很远处,在军用卡车里,两个年轻的小战士正在闲聊。旁边坐着的问开车的:“怎么每次经过这个屯子你的车开得都不那么稳当了?

    ⑯开车的战士说:“那是我故意的。你没看到天天都有两个老人站在路边等着吗?他们就是想捡些咱们车上掉的煤,我开得不稳当,就能多颠下一些煤去!我想起了自己的爸妈,他们也在农村,很不容易啊!咱们掉那点煤不算什么,对他们来說可能就是一天的暖和,用那点煤换来两个老人的暖和,我觉得挺好!”

    ⑰两个人沉默下来,心里却都充盈着一股暖意,便忽然觉得,用那一点煤换来这种心里的温暖,真好!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母亲不会老

韦华明

①要是我母亲还健在,明天她就该过75岁生日了,我会带着礼物和蛋糕去看她。我的孩子们会问:“我们要在没有WiFi的外祖母家待多久?”我会说:“不要问了,用你们的手机流量。”

②我十几岁的时候,妈妈经常把我叫到客厅,帮她用录像设备录电视剧,我凭什么认为她不会接受今天的科技呢?她也许会用我们送给她的平板电脑上网搜食谱,然后分享给我;她也可能是社交网站上那些晒孙子、孙女照片的老奶奶当中的一个。但其实我对75岁的母亲一无所知,43岁之后的她活在我的幻想中。

③写这篇文章时,我已经50岁了,比去世时的母亲还大7岁。我在悄然老去,眼睛周围的细纹越来越多,腰部无意间多了一两圈赘肉,现在我的裤子比母亲当年穿的大了两码,我的头发正在以闪电般的速度变白。

④母亲最后一次见我时,我正一把一把地吃着橙色的薄荷糖。现在,我正从一个药盒里取出降压药,一天两次。我盯着镜子里的这些变化,在大多数日子里我觉得有点儿迷茫。我在寻找基因线索来解释我的衰老,依靠的是我对母亲42岁的健康身体的记忆,那时罕见的肾上腺癌症并未从我身边夺走她。

⑤我仔细研究了她生前最后一张照片,照片上的她很快乐,那个葡萄柚大小的肿块还没有生根。她看上去是那么时髦和前卫,现在的我看起来像她邋遢的姐姐。她常常涂着口红,而我如今的嘴唇干燥起皮,过去两年一直藏在一次性医用口罩后面。她系着标志性的海军蓝和红色丝巾,而我的脖子上什么也没有,我用在一元店买的纸扇扇了一天,也未能冷却她从未经历过的可怕的潮热。

⑥对于照片中年轻的、充满活力的女人来说,时间已经永远静止,她本该永远比我大。

⑦我羡慕我的朋友们,他们能把自己的疼痛归咎于母亲的遗传——老年斑、腕管综合征……他们能在他们活着的母亲身上看到我永远看不到的东西,而我人生的指南针不见了。我观察母亲生前的朋友,研究他们的特征,想象着母亲此时的样子。

⑧自从过完44岁生日,我就觉得自己与母亲曾经拥有的相似之处荡然无存。每当我洗碗或切菜的时候,我总是幻想看到母亲的手。我怀念听到“你长得像你母亲”这种话的时候,我在变老,而她没有。她就像一艘离港太远的船,渐渐消失在我的生命里,这让我很难过。

但有时她也会回到我身边。那是一个星期二的晚上,她坐在客厅里的沙发上,疲惫的脚搁在茶几上,我听到从她的牙齿间传出葵花子壳裂开的“噼啪”声。她看着电视“咯咯”地笑着,我和妹妹们也一起笑着。我还记得一些让她感到很快乐的事情,比如我下厨准备意大利晚餐以招待她的朋友。

⑩她不去健身房,身材也保持得那么好。我闭上眼睛,就能闻到她在咖啡里搅拌两茶匙糖的味道。我每天早上都看着她用咖啡泡柠檬脆饼。她找到了自己的小乐趣,并沉溺其中。无论地走到哪里,她的微笑和热情都令人感到亲切。这些回忆让我感到很快乐,陪伴着我度过没有她的日子。母亲没能告诉我如何变老,但我很感激她告诉我如何活得更好。

⑪所以,即使不送生日蛋糕,明天我也会带一束花到她的墓前。我会告诉她我的最新情况,比如我一直在尝试的抗衰老精华,我头皮上像杂草一样长出的灰白发根,并告诉她,她是如何在染发上省下一大笔钱的。每到她生日的时候,我对这个年轻女人苦乐参半的怀念就尤为强烈,只要我活着,她就一直陪伴我。

⑫不管多少年过去,我的母亲都永远不会老。

(摘自《讽刺与幽默》2022年11月11日)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我的父亲

张行

①生活中,我深感父亲骨子里有浓浓的怀旧情怀。

②记得母亲去世后,他曾拒绝到城里居住,一个人固执地住在乡下老宅。这在当时,曾让我们几个做儿女的颇感忧虑。虽说父亲身体不错,但毕竟岁数大了,一个人住在乡下总会让人放心不下。好在距离很近,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都尽可能多的回去看望父亲。

③有一次,在街上遇到一位进城的乡下邻居。一见面邻居就责备我说:“你父亲又去菜地了,年纪那么大,你可不能再让他去菜地种菜了,村里好多老房子都拆了,弄的路上到处都是砖头瓦砾,不小心摔倒了可就麻烦了。”听到邻居的善意提醒,我既感激又着急,赶紧说“谢谢你提醒,我马上就回去,说什么也要让我爸到城里来住”。说完就驱车匆匆赶回老家。

④在路上我就想,已经八十五了,不是小孩子了,怎么就不能听一句劝呢。等我赶到老家,进门就看见厨房地上有好几袋蔬菜。看的出,都是刚从菜地带回来的,连根系上的泥土还没处理。父亲看到我回来,先是一愣,随后不无高兴地说:“你回来得正好,我刚从菜地回来,这些菜都是新鲜的,我也吃不完,你多带点回去。”

⑤我没理会父亲的热情,很认真地开始责备父亲说:“跟你说多少次了,不要去菜地,不要去菜地,怎么就是不听呢,菜地虽然就在村外,但路太难走了,到处都是碎砖碎瓦,要是不小心绊倒怎么办?你没菜吃,我给你买回来好不好?”

⑥看我气乎乎的样子,父亲一下子就蔫了,像做错事的孩子一样,低着头,喃喃地说:“我就是去菜地看看,今天刚好是周六,好多老哥们今天都约好要去菜地的,这些天一直在下雨,彼此都好久没见面了,我就是想去和大伙见个面。”听到这里我似乎是明白了父亲的心事。原来父亲是一个人在家太孤闷了。去菜地是为了疏散一下心中的寂寞,见见老哥们,和他们叙叙旧,散散心。难怪每天电话里三句话后就要提及他的菜地。菜地已是他的快乐之地。

⑦联想到我们姐弟三人每次相约回家,一进门就看到分好的三份菜。现在才意识到,那不是菜,那是____。想到这,一股莫名的暖流涌上心头,让我破防。

⑧我赶忙扶着父亲在客厅沙发上坐下,心里的嗔怪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了。我乖乖地依偎在父亲身旁,就像儿时那样,静静地听他讲述藏在心里的故事。

⑨父亲说,他们几个年龄大的老友有个约定,只要天好,每逢周六,都要去菜地,菜地种菜是次要的,坐在他们自己搭建的小窝棚里聊聊天,叙叙旧才是最重要的。乡里乡亲都几十年,他们总是隔三差五地相聚在一起,每次相聚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如果有人没有如约而至,他们都会挂念。这把年纪,谁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呢。父亲说,刚才就有一位老哥没去,哥几个都有点担心。听到这里,我赶紧掏出手机让父亲给他打过去。电话通了,那头不无感激地说:是生病了,在上海治病呢,谢谢老哥挂念,我也想你们。父亲听完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两人互道保重之后,非常不舍地结束了通话。爸爸叹了口气说:“这下可能要好久才能再见面了。”一种惆怅溢于言表。

⑩时间过的很快,又是周六了。我放下一切早早赶回老家去陪父亲,陪父亲一起去菜地,我真想见见几位长辈,向他们问个安。还没到菜园,我就远远地看到了一片绿色。各种蔬菜长势绝好,绿油油的,不愧是几位老者的劳动成果,就是与众不同。看着这片久违的菜园,心中有种无言的亲切感,这也是我曾经的记忆……

大蒜快抽苔了,看上去有种威风凛凛的样子,我正一垄垄地欣赏着,父亲已在窝棚换好了干活的衣服和鞋子出来了,开始娴熟地掐菜苔,挖香菜。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得意。手摸到每棵菜时都要评说一句,“嗯,这棵好,营养跟上了,这一棵不行这么小,上次施肥肯定没到位……”

⑫说话间,其他几位前辈也到了,好久不见,他们真心询问着彼此的关切。劳作之后,几个人就坐在地头的石头上,喝着自带的茶水,开心地交流着各自获得的消息,聊往事,聊未来,看的出,他们聊得开心,笑得由衷。

⑬此刻,我认真地审视着父亲,也终于懂了父亲的情怀。父亲经营的不是菜,是____。

⑭如今村里老房子都拆了,菜地也没了,父亲也无奈地住到了城里。每当看到父亲望着窗外发呆,我就知道他又在想乡下了。每当此时,我都会开车带父亲回老家转一转,去看看他一生都在热恋着的那片热土,满足他质朴的怀旧情怀。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4月3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