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诗歌鉴赏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甲】和子由①柳湖久涸,忽有水,开元寺 山茶旧无花,今岁盛开二首(其二) 苏 轼 长明灯下石栏干,长共松杉守岁寒。 叶厚有棱犀甲健,花深少态鹤头丹。 久陪方丈曼陀雨② , 羞对先生苜蓿盘③。 雪里盛开知有意,明年开后更谁看。 【注释】①子由:苏辙,苏轼弟弟。②曼陀雨:茶花雨。③苜蓿(mù xu)盘:唐朝薛令之任左庶子时,无所事事,写诗自伤,抱怨菜盘中仅有苜蓿,无以忍耐饥寒。此处寓指子由为学官,官卑家贫。 | 【乙】邵伯梵行寺山茶① 苏 轼 山茶相对花谁栽,细雨无人我独来。 说似与君君不见,烂红如火雪中开。 【注释】①乌台诗案后,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二月被贬黄州,又改贬为汝州、南都,一路漂泊不定,于是请求允谕归隐常州。为了等待圣命恩准,他们一家便缓慢前行,途经邵伯,苏轼独自一人来到梵行寺领略山茶花的风姿。 |
品读札记:在文人墨客眼里,茶花是风骨的象征,而在普通大众心中,茶花却是富贵吉祥花。大俗又大雅,世间估计只有茶花。 以上两首诗虽然都是苏轼笔下的茶花,但是所表达的情感既有相同之处①{#blank#}1{#/blank#},也有不同之处:②{#blank#}2{#/blank#}。(结合内容、意象的角度分析) |
材料一:唐诗之韩柳比读
【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 【乙】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①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②。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 一乡③ |
注释:①“永贞革新 ”失败,柳宗元、刘禹锡、陈谏等人同时被贬到荒凉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担任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②乱飐(zhǎn):吹动;薜荔:蔓生植物,也称木莲。③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材料二:细品宋代散文佳作
武昌九曲亭记①
(宋)苏辙
子瞻②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③ , 依山临壑,隐 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 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 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 ”遂相与营之。亭成,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④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 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 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 , 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 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 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释:①苏轼因“乌台诗案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辙亦受牵连被谪。宋神宗元丰五年,苏 辙到黄州看望哥哥苏轼,弟兄俩载酒泛流,到武昌九曲亭游玩,写了这篇游记。②子瞻:苏轼的字。③浮图:梵语,指佛寺;精舍:僧人住所。④褰( qiān)裳:提起衣服。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