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遂宁市市城区初中2022届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教学水平监测试卷

《齐民要术·种谷》中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段材料说明农业的发展要(    )
A、改革生产工具 B、遵循自然规律 C、注意施肥方法 D、大力开垦荒地
举一反三

历史的前进有多种因素推动,其中杰出的人物是一个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历史上有三个很重要的人物,即孔子、秦始皇和汉武帝。他说:“中国之教(教化的思想),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政治制度),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1)联系三位历史人物的主要贡献,你认为夏曾佑先生所说的“中国之教”“中国之政”“中国之境”分别指什么?夏先生的上述说法为史学界所公认。现将夏先生的观点分解成三个分论点,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一谈谈你的理解。(示例除外)。

①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此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②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此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③中国之镜,得汉武而后定,此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示例:“中国之境”:汉武帝在位时,西汉王朝国力强盛,版图拓展,大举反击匈奴,使其无力与西汉对抗,大一统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材料二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汉书·张骞传》

(2)阅读材料二、材料反映的是哪一事件?哪些内容反映了这一事件的艰难?我们要学习此人什么精神?

材料三   某校开展中国古代文明系列明信片设计活动。

(3)请你以“中华文明成就辉煌,科技文化灿若星河”为题目,为材料三的明信片写一篇120字左右的小短文。(含时间、成就)。
古代经济发展

材料一

都江堰示意图

商鞅铜方量

汉代耧车模型

战国后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于岷江上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和.水运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商鞅变法时铸造使用的量器。其外侧铭文记载,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商鞅以十六寸又五分之一寸为一升。底部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诏书“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

汉武帝时期,农学家赵过发明创制的一种高效的播种工具,由种子箱、耧管和三根犁脚组成。使用这种工具,开沟、播种、覆盖一次完成,省时省力,效率极高。

——根据统编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及教师用书等整理

材料二   自西晋末年至东晋南朝时期,北方人民渡淮过江。他们来自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黄河流域,拥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经验。南方本是以农业为主,之后学习北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开发“蛮田”产量颇丰。

——童超《东晋南朝时期的移民浪潮与土地开发》

材料三   古代农书是我国丰富农业技术经验的总结,也是了解农业历史的重要资料。现存农书大约260种,在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以下为部分农书一览表:

时间

书名

主要内容

先秦

《管子·地员》《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

对土壤、农时及耕作、栽培等农业技术的初步总结。

西汉

《氾胜之书》

记录了以区田法为核心的耕作技术。

北魏

《齐民要术》

现存最早的综合性农书,其内容源自前代农书和作者的生产经验,尤其注重系统总结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林牧副渔等知识。

——摘编自胡道静《中国古代典籍十讲》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