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解答问题。
                                                                                                                           母  亲
        ①世上有一部永远读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②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八岁,弟弟才三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要妈妈……直到有一天,爸爸独自一人回了一趟老家,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小姑娘。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快,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要摸摸我的头,我扭着脖子闪开,就是不让她摸。
        ③望着这陌生的娘俩儿,我想起了那首无数人唱过的凄凉小调:“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两三岁呀,没有娘呀……”我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心绪,总是用忐忑不安的眼光偷偷地看她和她的女儿。
         ④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她妈妈。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威。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有一次,她正擦着,我突然向她大声喊着:“你别碰我的妈妈。”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⑤孩子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我们大院有块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便到那儿踢球、跳皮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一天上午,我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重重地摔在水泥地上,大夫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她一直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下后遗症,长大了可得好好孝顺她呀……”
        ⑥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便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肚子。我不知怎么搞的,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
        ⑦“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
        ⑧我摇摇头,眼泪却止不住。
        ⑨“不疼就好,没事就好!”
        ⑩回家的时候,天已经全黑了。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一直伏在她的背上。我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我,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
        ⑪以后的许多天里,她不管是见爸爸还是见邻居,总是一个劲埋怨自己“都赖我,没看好孩子!千万别落下病根呀……”,好像一切过错不在那硬梆梆的水泥地,不在我太调皮,而全在她。一直到我活泼乱跳一点儿也没事了,她才舒了一口气。
        ⑫没过几年,三年大饥荒就来了,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闺女,那个老实、听话,像她一样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内蒙古。那年小姐姐才18岁,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天气很冷,爸爸看小姐姐穿得太单薄了,就把家里惟一的一件粗线毛大衣给小姐姐穿上,她看见了,一把扯了下来:“别,还是留给她弟弟吧,啊!”车站上,她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向女儿挥了挥手。寒风中,我看见她那像枯枝一样的手臂在抖动,回来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寻个人家好啊,好!”我实在是不知道人生的滋味儿,不知道她一路上叨叨的这几句话是在安抚她自己那流血的心。她是母亲,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世上竟有这样的后母?
         ⑬望着她那日趋隆起的后背,我的眼泪像泉水一样往外涌。“妈妈!”我第一次这样称呼了她,她站住了,回过头来,愣愣地看着我不敢相信是真的,我又叫一声“妈妈”,她竟“呜”的一声哭了,哭得像个孩子。多少年的酸甜苦辣,多少年的委屈,全都在这一声“妈妈”中溶解了。
        ⑭母亲啊,您对孩子的要求总是这么少……
        ⑮这一年,爸爸因病去世了,妈妈先是帮人家看孩子,以后又在家里弹棉花,攫线头,她就是用弹棉花攫线头挣来的钱供我和弟弟上学。望着妈妈每天满身、满脸、满头的棉花毛毛,我常想亲娘又怎么样!从那以后的许多年里,我们家的日子虽然过得很清苦,但是,有妈妈在,我们仍然觉得很甜美,无论多晚回家,那小屋里的灯总是亮的,橘黄色的灯光里满是温馨。只要妈妈在,那小屋便是我们的港湾
          ⑯可是,我完全没有想到,就在我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妈妈却突然地倒下了,而且再也没有起来
          ⑰妈妈,请您的在天之灵能原谅我,原谅我儿时的不懂事,而我永远也不能原谅自己。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什么都可以忘记,却永远不能忘记您给予我的一切……
          ⑱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1)、第⑬段有一个错别字        ,正确的写法是      

(2)、本文以“我”对继母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请概括相关内容,写入以下方框。
           ➜ 示威 ➜            ➜ 接受 ➜         

(3)、第⑮段划线句“那小屋便是我们的港湾”,把“小屋”比作“港湾”,实际上是把“我们”比作        ,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第⑫段划线句是人物的       描写,表现了继母       的复杂心情。

(5)、对于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用“读不完”,表明“我”对母亲的理解经历了很长的过程。 B、结尾用“写不完”,表达“我”对母亲的真诚赞美。 C、开头和结尾都生动刻画了母亲无私与崇高的形象。 D、文章首尾呼应,使主旨鲜明、结构完整。
(6)、将文中“母亲”的主要事迹摘录出来,缩写成一篇80字左右的短文。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的题。
                                                                                                         站起来的良知
                                                                                                             李丹崖
       ①默克是一名医生,今年76岁了,瘸着一条腿。他的这条腿是被战友们打瘸的。 但是没当他讲起这段往事,兴奋与喜悦之情总是溢于言表。
       ②那是1941年的9月,苏联正式发起了莫斯科保卫战,默克所在的德军阵营因战线太长,再加上莫斯科的天气逐渐恶劣而节节败退。 
       ③一天,在一场激烈的巷战之后,默克所在的连队只剩下了十几个人,无奈之下,他们只得向莫斯科郊外的一个村庄退守。那是一个被炮火洗劫一空的村庄,冲天的浓烟和火药味呛得人睁不开眼睛。 
       ④苏联红军在后面穷追不舍,默克等人隐藏在一个倒塌的民舍里。那是一片废墟,一看就知道双方大量火力刚在这里交锋过。默克藏在一个废弃的灶台里侧,透过一个豁口,可以观察外面的动静。 
       ⑤苏联红军一步步向村庄逼近,默克等人蜷缩在断壁残垣之中,瑟瑟发抖。好在浓浓的硝烟救了他们,苏联红军竟然没有抓到一个人,只得悻悻地离开村庄,向前继续追去。 
       ⑥约摸半个小时后,默克等人从废墟里爬了出来,准备迅速集合撤离。然而就在此时,默克听到了一个女人的呻吟声,那声音来自自己藏身的灶台另一侧的一片草垫。默克挪开草垫一看,底下竟然藏着一个孕妇,即将分娩。孕妇一看面前站着一个德国人,立即吓得浑身抽搐。她用几乎走调的声音、无比慌乱的手势,对着默克哀求着。虽然不懂她在说什么,但是,通过手势,默克逐渐明白了她的意思——她是在恳求默克,无论如何不要伤害她的孩子。 
       ⑦默克含着泪掩上了草垫,准备离开,哪知就在他刚刚掩上草垫的一刹那,孕妇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叫喊声。默克再次挪开草垫,发现妇人两腿之间的白毯子已经被鲜血染红。做过医生的默克意识到:妇人要生产了!孕妇的身体看起来极其虚弱,加上条件恶劣,如果自己不帮助她接生,她很可能会有生命危险。默克这时也顾不了连队的集合号令了,连忙示意要帮孕妇接生,孕妇点头同意了。十分钟后,一个男孩高亢的哭声响起来,母子平安。默克留下了自己身上仅余的食物,然后飞身跑出废墟。 
       ⑧等他赶上连队,战友们已经走出村子将近5公里了。看到默克两手鲜血,他们开始质问起他迟到的原因。默克如实相告,没想到长官大发雷霆,一脚把默克踢出很远,然后,10多双军靴雨点般地踹到了默克身上…… 
       ⑨默克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了苏联红军的担架上,他的右腿被战友们踹成粉碎性骨折,是苏联红军救了他。 
       ⑩二战结束以后,作为战俘的默克回到了德国。他原以为人们会对他加以鄙视和谩骂,然而,大多数国人却并没有那样做,相反,一家医院还主动接纳了他,让他做主治医师。 
       ⑪为了救一个敌国的孕妇,默克甘心违背军纪,活生生地被打折了一条腿,做了战俘。默克说:“我永远不后悔,尽管我瘸了一条腿。但是我的良知却站了起来!”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电话

芦芙荭/文

       ①父亲真是老了,耳朵越来越聋,你在他耳朵旁扔个炮仗他都不会有任何反应。

       ②以前,闲下来时,他会到村口的老槐树下,和大家说些家长里短,听听村子里的大小事情。或者一个人泡一缸子老茶,抱着收音机,坐在院子里听花鼓戏,听秦腔。一声狗叫,他都能分清是谁家的狗。可现在,他的耳朵什么也听不到了,好像谁在里面修了铜墙铁壁。树上的鸟不再叽叽喳喳了,鸡不鸣,狗不叫了。世界对他来说,只有一个字:静。

       ③那时,母亲的身体还好。我们给家里打电话时,就打给她。然后,母亲再把我们通话的内容及问候,借助手势以及他们一起生活几十年的经验,传达给父亲。

       ④父亲耳朵聋,口齿却非常清晰。他声音洪亮。母亲比画一句,他就会“嗯”“哦”“唉”“呀”地说一句,以表示母亲转述的话他听明白了。末了,他就会对母亲说:“告诉儿子,我们啥都好着哩,别操心。有空了再回来看看。”

       ⑤自从父亲的耳朵聋了之后,我们很少和他说话了。不是我们不想和他说话,而是他再也听不清楚我们说什么了。他又不会唇语。许多时候,他总是答非所问。和他说话,说了等于没说,索性就不说了。

       ⑥父亲年轻时,脾气不怎么好,而母亲爱唠叨,两个人常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一言不合就吵起来。那时候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烦不烦呀,整天就跟只麻雀似的叽叽喳喳个没完”。现在,父亲的耳朵聋了,母亲一下子也安静了下来,母亲说什么父亲都听不见,所以就不说了。倒是父亲说什么,她都言听计从,像个小媳妇似的。

       ⑦父亲的耳朵聋了,家里的氛围却是越来越和谐了。

       ⑧过年时,我们一家人在一起,有说有笑的,父亲坐在那里,虽然听不见我们说什么,但见我们笑,他也跟着笑。他将他的孙子抱在怀里,掏出一个红包塞进孙子的手里。孙子拿着红包,将嘴凑近他的耳朵说:“谢谢爷爷。”这一次,父亲竟然听懂了,说:“不用谢!”

       ⑨我们大家都笑,说父亲这句话是蒙对的。

       ⑩春天的时候,母亲病了,中风,事先没有一点征兆,一切都来得很突然。

       ⑪从医院里出来时,母亲留下了后遗症。说话口齿不清,每说一句话都相当费力。她坐在轮椅上,经常为要一件东西,或者要办什么事,憋得脸红脖子粗。而我们却不知所云。倒是父亲,母亲说什么,他一下子就听懂了。父亲说:“你娘说,她出院了,这病一时半会儿不会死,也好不了多快。她说你们都耽误了这么长时间了,你们都有自己的工作,该回去上班了。”

       ⑫听了父亲翻译过来的母亲的话,我们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说真的,我们去上班了,家里怎么放心得下?母亲能听见我们说的话,却表达不出来,而父亲能表达,却听不见我们说什么。这以后,就是给家里打个电话,也是个问题。

       ⑬父亲见我们愣在那里,似乎明白了我们的意思,他说:“你们放心上班去吧,我虽然耳朵背,可我身体好着呢,我能照看你娘的。你们也别担心,你娘说不了,可耳朵灵,我呢,听不见,却还能说。以后你们打电话了,我们两个人合起来接听。”

       ⑭为了证明这种办法可行,我们进行了一项模拟实验:我们将母亲的手机放在了她的轮椅旁,拨响了电话,母亲听见电话铃声响起时,通过肢体动作将这个信息传递给了父亲。父亲拿起电话接通后,直接放到了嘴边。他说:“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然后挂了电话。

       ⑮回到城里,每次给家里打电话时,那个画面一直就在我的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而且,每次电话接通,父亲永远都是那句话:“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

       ⑯而我,几乎什么也不用说。                                                                                       (刊于《微型小说选刊》2016年第23期,有删节。)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冬夜
何君华
    ①离家还有七八里路的时候,中巴车还是抛锚了,像一个突发心肌梗塞的老人,趴在寂静的山村公路上再也不肯动弹。
    ②乘客早就质疑这破车不行,叮儿当啷的,路上肯定要出问题。但当时司机叼着烟说:“坐不坐?不坐拉倒,哪那么多废话?”
    ③乘客们没办法,只得一个一个上去了,徐刚也跟着上去了。因为除了这辆破车,镇上实在看不到任何别的车辆。
    ④果不其然,半路车坏了。
   ⑤ 司机又叼起一支烟,冲车里仅剩的四个乘客喊道:“都下去走吧,车动不了了。”
    ⑥徐刚只得拎着行李疲倦地走下车,漫天飞舞的大雪依然在跳跃,大地早已被染成了白色,白茫茫一片,分外耀眼。
    村庄霍地胖了一圈。
    已经是除夕夜的十点钟了,不会再有任何一辆车来,徐刚只能拎着行李往家的方向走。
    这个年,徐刚本来是不打算回来的,他在电话里对娘说:“娘,我过年不回来了,工地不放假。”
    娘说:“儿,回来吧。”
    隔了一天徐刚又给娘打电话:“娘,火车票不好买。我去了车站一趟,没买着。”
    娘说:“儿,回来吧。”
    娘反反复复就是这一句话,徐刚只好决定回来。
    包工头跑了,徐刚一年白干了,这个年怎么过?
    徐刚的心情如同这寒冷的冬夜一样荒凉,他一个人慢吞吞地走在乡村公路上,心里盼望着早点到家,又盼望着永远走不到家。一年到头,两手空空,怎么面对娘呢?
    或许是雪压断了电线,公路穿过的村庄竟没有一户人家亮着灯,徐刚的心情也降到了冰点。
    徐刚茫然地朝前走着,没有一个人知道他此刻正走在回家的路上,除了娘。此刻娘一定站在屋门口等他,想到这里,徐刚赶紧加快了脚步。
    所有的鸟都躲了起来,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徐刚踩在雪地上的脚步声嘎吱作响。终于 , 他走到了青石桥头。
    过了青石桥头就是家,徐刚没有加快步伐,反而减慢了步子。他又犹豫起来:“怎么面对娘呢?”
    这时,桥头的一座白色雕像突然开口:“是我的儿吗?”
    徐刚吓了一跳,但马上听出那是娘的声音,娘在青石桥头站成了一座白色的雕像。
    “娘,是我。”徐刚连忙扔下行李,掸掉落在娘头上和身上的雪花。
    “娘,怎么不在家里等?”徐刚责问道。
    “我来望我的儿呀,儿,你回来了啊!”娘摸徐刚的脸,娘的手在颤抖。
    徐刚握着娘的手说:“娘,我们回家吧。”
    娘也说:“儿,我们回家。”
    徐刚远远地看到了山坳上家里的灯,那是一盏微弱的、昏黄的、跳跃着的煤油灯,整个雪夜里唯一的一缕光。
    徐刚和娘坐在灯光下吃饺子。
    徐刚说:“娘,包工头跑了。”
    娘把饺子夹到徐刚碗里。娘说:“儿,吃饺子。”
    徐刚说:“娘,我一年白干了。”
    娘把饺子夹到徐刚碗里。娘说:“儿,吃饺子。”
    好像所有事娘都不关心,娘反反复复就是一句话:“儿,吃饺子。”
(选自《小小说月刊》)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