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章,完成小题。
                                                                                                         灶边闲谈
                                                                                                         纸上王国
        ①在厨艺得到家人一致赞赏的情况下,我正式取代妈妈成为家里的掌勺大厨了。我的下属有锅碗瓢盆,我的装备有柴禾茅草,而我最重要的搭档就是家里那一口土灶。柴禾在那灶腔中劈啪地烧着,暖黄的火舌吐出来烘人的脸,锅里的蒸汽从木盖边缘喷泻而出,整个儿灶房都飘漾着谷物的融融香气。而我身上沾满了棉秆上的碎叶,头发上沾着蓬蓬的尘土,眼睛常常被浓烟呛得直掉泪——土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拥抱着我。土灶和家里的土狗一样,虽不能倾心交谈,却是亲昵有加。
        ②这份亲昵需要我有十二分的耐心去呵护。土灶简直是一个有脾气的娇纵孩子,这鲜明地体现在烧火的过程中。灶腔的柴禾要塞得虚实得度,干湿适宜。倘若一时急了,柴实实地胀满了灶腔,浓烟滚滚,你只有咳嗽流泪的份儿。土灶宛如一个待喂的婴儿一般,伺候不好就会哇哇大哭,毫不理会你的苦心。哪里像煤气灶、电饭煲、微波炉之类,这些动力全源于电、气之类的工业厨具,简直是我们的奴隶,我们要怎样它们就好乖好乖的听从,哪里像土灶这般需要我们在乎灶腔的实与空,柴火的干与湿,火势的大与小?
        ③然而土灶却是所有煮饭烧菜的工具中最具人情味的。它的灶身全是从大地攫取泥土垒起来的,灶洞是空的,灶腔是空的,空乃容万物,有东方的哲理在;它所需煮饭的原料也是在大地上生长的五谷杂粮,烧的是茅草、树枝、棉秆这样大地的毛发。黄昏时分,站在高处看村庄,炊烟袅袅,那是灶的气息,虽有些刺鼻可却是爱人身上一股独特的气味,肌肤可亲的亲昵。它是农业文明的遗留物,多少个乡人家庭就有多少口灶。各式的灶,烧柴火的,拉风箱的,用沼气的,皆有人手的温热和眼睛的凝视。它有着工业厨具所没有的平等从容之魂。
         ④工业厨具容身的空间是厨房,而土灶的所在我更愿意叫它灶屋。土灶赋予了灶屋开放的气质。乡村所有的灶屋就是这样敞开的,它的米香自由自在地流出屋外,乡人一路被香气牵进屋里来。进来的都是客,我会像展示珍宝一样揭开锅盖,腾腾的蒸汽罩上来,让人都忍不住去尝尝新。同时这也是乡人的聚散地。婶娘坐在灶边一边烧火,一边跟着其他妯娌说话。灶台边上的窗台外,扁豆藤爬上了柴垛,一只母鸡扑棱棱地跳过眼前。这边聊得欢,那边锅盖噗哧哧被沸腾的汤水顶浮上来,“哎呦呦,饭熟咯!”

(1)、为什么作者认为“土灶是所有煮饭烧菜的工具中最具人情味的”?请概括作答。

(2)、结合第④段的内容,说说划线句中加点词“开放的气质”的含义。

(3)、品味、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灶台边上的窗台外,扁豆藤上了柴垛,一只母鸡扑棱棱地跳过眼前。
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②土灶宛如一个待喂的婴儿一般,伺候不好就会哇哇大哭,毫不理会你的苦心。
从修辞运用的角度:

(4)、在现实生活中,随着全球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正日益加快,像土灶一样的“农业文明的遗留物”正逐步地消失在我们的生活里,为工业文明的产物所替代。请结合对选文的阅读,说说你对于这一现象的看法。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动物也在全球化

    ①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人类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相似。人们使用同样的科技产品。追求同样的时尚,采取同样的生活方式,将来甚至还有可能使用同样的语言。“地球村”这个概念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了。人类变得彼此越来越相似。这事好还是不好。人们还在争论。

    ②在野生动物的世界里。同样的事情也正在发生。所有地方的野生动物也正在长得越来越像。科学家批评说,由于人类的流动,野生动植物也被迫加入了全球化的行列,从而使动植物品种的地区差异变得越来越淡。

③这种现象被称为“生物均质化”。这种现象对于生物世界的地区特性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威胁。已经引起了自然资源保护管理论者的高度重视。事实上,人们不久前才刚刚开始认识到“生物均质化”意味着什么。所有生物在所有的地方生活,结果是地球上的生物种类会变得越来越少,同一物种之下的品种也会变得越来越单一。

    ④对物种地区差异威胁最明显的应该数物种入侵,物种利用人类的全球化贸易运输侵入到其他地区,对当地的物种生存造成影响。比如说斑纹贻贝就通过船只播散到西欧和北美海域。这些入侵物种会使当地的食物链陷入混乱。剥夺某些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

    ⑤对生物多样性的更大成胁来自于人类对土地用途的改变。人类城市的扩张以及生物栖息地的细碎化,使生物的生存环境越来越相似。这就会导致特定种类的生物过分繁盛。有些适应能力极强的物种便如鱼得水,比如蟑螂、乌鸦、老鼠、浣熊、红狐和鹿。

    ⑥有些大脑容量相对较大的鸟类在人类对环境进行改造的时候应付自如,知道如何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能够很快接受前所未见的食物,而那些”小脑袋”鸟类就会受到相当太的打击,数量下降很快。于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会越来越多地看到一些生物,而另一些则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⑦由于人类一些不恰当的做法,野生动物种群的基目资源正在不断减少,将来一旦环境发生重大改变,这将严重危及生态系统的适应力。

阅读秋也的《父亲的田园》,完成下题。

①故乡的老宅东边,是我父亲的田园。园中央麦草屋顶的小土屋,是小麻雀的跳跳床。屋后的大杏树枝影婆娑,蓄满绿荫和鸟鸣。屋东,两棵大桃树粗可合抱,彼此枝叶相接、耳鬓厮磨……每当春风乍暖,花儿们争奇斗艳,我的梦也缤纷起来。花瓣飞走,留守枝头的果子一天一个模样,已经惹人垂涎了。除了一饱口福,还能换来香喷喷的糖橡皮、好看的花衣裳。靠近篱笆的小杏树,年龄与我相仿,结的杏子又大又圆,染着红晕。摘一个细品,绵绵软软的,一直甜到心里去……

②果树散居于小土屋身边,像一群孩子簇拥着母亲。稍远,是大片的菜地。打记事起,父亲就带着我在园子里忙碌。他刨地前总是先往手心里吐两口唾沫,搓搓两只大手掌,将锄柄高高举起,像是挥舞着一支灵动的画笔,在空中画出一道美丽的彩虹,将锄头深深地锲入那散发着清香的土地……汗水从父亲花白的两鬓间流下来,经过沟壑纵横的脸庞,砸进他脚下新刨起来的土地。他的脚印又大又深,至今仍清晰地印在我的心里。一片地刨完,父亲回到地头,在锄柄上坐下来。我将水壶递过去,他猛喝几口,然后装上一锅烟,用火石打着,边吸边笑呵呵地看着我玩。我的玩具通常是父亲刚刨出来的豆虫或蛹子。蛹子头上有一个弯弯的类似钢笔卡子的东西,我们叫它钢笔蛹。它的尾巴会摇,我说东它就指东,我说西它就指西,通灵似的,非常有趣。逗逗玩玩间,父亲已将地平整好,整出崭新的菜畦,开始精心地播种……

③侍弄园子是父亲轻车熟路的事情。我喜欢看父亲辛勤劳作的身影。如火骄阳下,他裸着的腰背呈古铜色,搭在肩上的毛巾常常被汗湿得能拧出水来。当嫩绿的蔬菜破土而出,一天一个样地往上蹿;当叶子间探头探脑的西瓜长成一颗颗甜蜜的“地雷”……他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了。

④园子里的甜水井,是我童年最神秘的所在。父亲不让我到井边去,只有浇园时,我才可以在他的看护下,俯瞰幽深的井水,从中照见自己天真的模样。父亲用力摇着水车,粗粗的拴着许多圆橡胶片的铁链子在齿轮上滚动,一节节潜入水中,再携带着水,从长长的桶子里升上来。喷涌的水,在水车槽子里小流片刻,便欢呼地扑进水道。我光着脚丫和水赛跑,看它欢快地流遍每一个干涸的角落。甜甜的井水,在流淌中一点点交出了自己……甜水井充盈着半个村子里大大小小的水缸。每当乡亲们担着吱呀唱歌的水桶来挑水,父亲总是放下手里的活儿,和来人拉一会儿家常。要是有小孩跟着来,父亲便格外高兴,除了摘果子招待,还会让我们在园子里玩个够。

⑤夏日的夜晚,是农民最悠闲的时候。吃完晚饭父亲将草席搬出来,在门口铺开。我躺在上面,用手指数着天上的星星。父亲一边抽旱烟,一边摇着芭蕉扇为我赶蚊子。他是我的风扇和故事篓子,是我的《十万个为什么》。牛郎织女的故事,善恶有报的故事……如清风,飘进我的耳朵。夜深露水下来,好戏才刚刚开场——傍晚抓回来的知了猴,早已各自占据有利位置,倒挂在蚊帐上,开始金蝉脱壳,勇敢地、义无反顾地将这场脱衣秀持续到黎明时分。获得新生的蝉,呈淡绿色,显得那么娇嫩脆弱。它们喘息着,慢慢张开翅膀,如闪亮登场的青衣……

⑥时至今日,田园中的一草一木,父亲劳作的身影,开心的笑容,依然在我的脑海中循环上演。____。

阅读下列文音文,完成各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潄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南至)后二日,呼儿觅藜杖,命友行囊,行二里许至氏之所居依山茂林相映带。又行十里.至小石桥,望赤松山,积霭横翠,蔚然深明,复行三里许,入山门。长松偃蹇道旁,若不肯与世士为伍,至桥亭,坐于老木之上,与涧横石,激为清湍,澎湃汹涌。人簌俱 , 心目为之醒然,复曳仗入“桃源”,暝色已满岩谷矣,坐而假寐,神清如游钧天.而不自知,夜将半,始就寝,梦魂所历,盖亦非人间世也。

(选自吕祖谦《游赤松山记》,有删改)

[注释]①偃蹇;高耸。(法自昌祖谦《将泰您山记)。有剧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