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出处 | 写作方法/主旨归纳 | 对应的古诗文名句 |
杜甫《春望》 | 移情于物,表达感时伤世之情。 | {#blank#}1{#/blank#},恨别鸟惊心。 |
晏殊《浣溪沙》 | 对仗工整,兼有对繁华易尽的无奈与对旧识重来的欣喜。 | {#blank#}2{#/blank#},{#blank#}3{#/blank#}。 |
孟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 | {#blank#}4{#/blank#},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
| 国恒亡。 |
李贺《雁门太守 行》 | 运用典故,表达将士们誓死报国之心。 | {#blank#}5{#/blank#},{#blank#}6{#/blank#}。 |
欧阳修《采桑子》 | 视听结合,描绘西湖清丽恬静的春景。 | 芳草长堤,{#blank#}7{#/blank#}。 |
李清照《渔家傲》 | 结合神话传说,直陈对美好境界的向往。 | 风休住,{#blank#}8{#/blank#}! |
写景技巧 | 示例 | 感受 |
抓住景物的特征 | 乱花渐欲迷人眼,①{#blank#}1{#/blank#}。(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 一个“乱”字,写出了早春的花开得烂漫。 |
描述②{#blank#}2{#/blank#}、听觉、嗅觉等感受 | 大漠孤烟直,③{#blank#}3{#/blank#}。(王维《使至塞上》) ④{#blank#}4{#/blank#},松枝一何劲。(刘祯《赠从弟》) | 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皆可入诗。 |
可以俯视、仰视、近观、远望,还可以⑤{#blank#}5{#/blank#}结合 | ⑥{#blank#}6{#/blank#},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⑦{#blank#}7{#/blank#},⑧{#blank#}8{#/blank#};夕日欲颓,沉鳞竞 跃。(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 俯仰之间,远近皆是美景;动静之中,山林自有意趣。 |
写景时融入情感 | ⑨{#blank#}9{#/blank#},⑩{#blank#}10{#/blank#}。(李白《渡荆门送别》) ⑪{#blank#}11{#/blank#},⑫{#blank#}12{#/blank#}。(曹植《梁甫吟》) | 李白虽是写水却寄予了⑬{#blank#}13{#/blank#}的情感,曹植咏叹家园荒芜,狐兔出没,承接前面的描写,进一步抒发了感慨。 |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