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19年高二上学期历史冬季联赛试卷
1960年1月至3月
1975年1月至3月
1985年1月至3月
积极报道
0(0%)
2(2%)
51(14%)
消极报道
323(95%)
81(87%)
88(24%)
中性报道
16(5%)
10(11%)
224(62%)
据图表推知,1960年到1985年《人民日报》对美报道的变化说明( )
材料一 1950年1月6日,新中国成立不久,英国宣布自本日起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法律上之政府,但又声称不改变同美国一起"反对共产主义的长期目标"并要继续同台湾国民党集团"保持实际上的联系"。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中英双方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1972年3月13日,中英签署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两国最终建立了全面外交关系。
——摘编自人民网《中英建交,一场22年的长跑》
材料二 十多年来,中英双边贸易额翻了二番,中国对英投资增长了20倍,两国每年人员往来翻了一番,中国在英留学生从12万人跃升至22万人。目前,英国是中国在欧洲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也是中国在欧洲的第二大投资目的地国,中国是英国第三大货物出口市场。
——摘编自2020年9月海外网《新中国成立71周年之际中国驻英大使再谈中英关系∶坚持三条原则》
材料一 中国一个海洋大国,但在古代未形成清晰完整的海权意识。清朝前期,被誉为“认识海疆形势第一人”的将军施琅认为,“天下东南之形势,在海而不在陆。陆地之为患也有形,易于消弭;海外之藏奸也莫测,当思杜渐”。康熙帝囿于满汉大防,未有效关注。雍正帝一改明代弃守沿海岛屿政策,建立岛屿与海岸并重的全面防御体制。在此基础上,乾隆帝坚持海防重于通商的指导思想,将与西洋贸易由四口减为一口。鸦片战争后,一些有识之士深感海防危机,萌发建立外海水军的近代国防思想。1907年,日本人侵入我国东沙岛,在中国方面据理抗争交涉下,最终收回了东沙岛,在收的同时,清政府“书立碑记,以保海权而重领土”,并拟定了开发和经营的办法。
——摘编自王秀英《近代中国海权意识的觉醒》
材料二 相对于“海权”,海防一词更符合中国“和而不同”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传统海防观相比,现代海防的内涵也更丰富,海防职能、范围、难度,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领域的联系更密切。建国之初,无论是肃清沿海岛屿上的国民党残军,还是解放海南岛、收复台湾都需要加快海军建设,更新舰艇装备。对此,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了大力支持。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我国战略中心转向朝鲜半岛,1953年,按中苏协定,中国从苏联购得舰艇共137艘,并迅速具备了自行装配制造海军舰艇的工业能力。1958年8月,毛泽东在北戴河召开会议,研究领海线的相关问题。在充分听取意见和综合考虑的基础上,最终决定我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1982年公布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也规定“各国有权确定不超过12海里的领海”。
——改编自刘征鲁《毛泽东心系海军建设》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