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广西贵港市覃塘区2018-2019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愿你远在他乡,也有月可寻

    ①2016年9月,我头也不回地坐上了南下的火车。一千六百千米外那个素未谋面的城市,仿佛心里一团蠢蠢欲动的火焰,慢慢被秋风吹起,燃起一片大火,将我心里这个生活了近二十年的地方烧得片甲不留。

    ②新生的事物总是充满了魅人的诱惑。那些曾经到不了的地方像磁石一般吸引着心里某个位置,令人异痒难耐,又像势单力薄的自己与一股莫名的力量在拔河。那股力量越来越强,以至于自己毫无招架之力,或者说,丝毫不想反抗。我整天盼着最好离这个所谓的故乡越来越远,最好双脚能丈量的地方越来越远,最好自己的身影能走过地图上的每一个角落。

    ③我信誓旦旦地在心里告诉自己:“想家的人都是懦夫,能成什么大事?”

    ④火车开动的时候回了头吗?回了。

    ⑤定位显示驶出城市的时候流了泪吗?没流。

    ⑥中国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化,使每一个中国人生来情深,骨血里的家国情怀是随着头发、胡子一起生长的,越想剪掉,就长得越长,一辈子跟着你。偏偏它又生而稀薄、死而稀薄,在你存留的一生中,由黑渐白,不断脱落,而后重生。

    ⑦中秋时节,已是九月末,北方已经很冷了。那时的我正在西湖边,拿着一元纸币对着湖中央的三潭映月反复对比。西湖的雨滴在湖面上,水波一圈晕开一圈。断桥上的伞柄一把挨着一把,雨水滴落在伞顶,顺着伞骨落到另一把伞里的肩头。湖边的柳枝伸直长长的细骨,伸进不断涌向岸边来的湖水里。翠绿的叶子平平地铺在水面上,高低起伏,随风摆动。南方的雨总是这样,说来就来,也不急着走。就这样,从白天到黑夜,不见天顶原本的颜色。

    ⑧“海上生明月”,没有海,也不见月。

    ⑨北方的仲秋已变成了冬,脚下的仲秋却还散发着夏的余温。我与一千六百千米外的城市,隔着的又岂是一个季节的距离。

    ⑩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也越情深。那个地方陪着我成长,我也曾想逃离,也曾变得对朝夕相处的环境不屑一顾。曾经想一走了之的冲动有多强烈,如今想重返故地的心情就有多急不可耐。

    ⑪越长大,离家越远,这牵念的枝丫就伸得越深。

    ⑫2017年夏末,第三次踏上那班南下的火车。入了夜的北方的风,迎来送往,吹起厚重的大衣衣角。

    ⑬火车开动的时候回了头吗?回了。

    ⑭定位显示驶出城市的时候流了泪吗?流了。

    ⑮一路穿过高楼林立、田间村庄,灯火渐明渐暗。

    ⑯天黑得愈发重了……

    ⑰天微微蒙蒙亮了……

    ⑱又一年中秋,在十月初。时间变了,地点变了,唯一不变的是去年西湖的雨跟着我一起来到了秦淮河畔。“十一”黄金周的金陵城人潮涌动,车水马龙。天阴得重,却不妨碍阖家出游的笑颜。我一个人擎着伞,沿着古老的城墙边走过。雨水打在青褐色的古城上,反射出不同于现世的光。墙里墙外都是举国同庆的繁华,唯有这数尺宽的城墙,在见证了几百年的沧海后变得一如既往的庄重。

    ⑲雨不见停,月亮也歇了个好假期。

    ⑳视频里,父母穿着厚厚的外衣坐在餐桌前。我在手机这端望着满桌的美味垂涎欲滴,抿嘴以示我不能享用的不甘,假装自己也坐在餐桌前,像几年前一样看着晚会、谈天说地,吃得肚子鼓成一个球。

    ㉑恍然间,眼前雾蒙蒙的,我是怎么了……

    ㉒窗外雨声渐大,落在树叶上遥遥四散。月亮還在睡着,又一次没有照亮我在的这座南方的城。

    ㉓你在的远方,可看得见故乡的月?

(1)、作者初次离家、中秋时节和第三次离家时的感受和情感有何变化?阅读全文,筒要概括并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向往远方→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3)、文章中作者两次离家都写到了“回头”和“流泪”,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语境,分析选文第⑨段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与1600公里之外的城市;隔着的又岂是一个季节的距离。

(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㉑段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科学史的真实与不真实

    ①英国科学家牛顿被从天而降的苹果砸中,灵机一动,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故事在全世界家喻户晓。不过,根据英国皇家学会最近公布的一份手稿,牛顿被苹果砸中脑袋是后人杜撰出来的故事。

    ②类似的“人造”故事还有很多。例如,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浸浴时顿悟以比重来测定计算王冠中的黄金含量;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睡梦中看到蛇用头咬着自己的尾巴形成一个圆圈,从而得到启示,创建了苯的环状分子式等。

    ③与其他历史一样,科学史上有的也只是相对的真实而没有绝对的真实。当然,越接近于真实的历史,越是值得称道的,也越有价值。

    ④牛顿被苹果砸中脑袋的故事只是皮毛和局部的不真实而已,这样的“造假”不会影响本质上的事实和发现。牛顿即使没有被苹果砸中,而是看到苹果掉到地面受到启发,也没有影响到发现万有引力这一事实。同理,阿基米德即使不是自己洗澡而是看见别人洗澡而发现物体的比重定律,也不影响他的发现的真实性、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凯库勒的发现故事也同样如此

    ⑤科学的另一种造假才是有害和危险的,而且应当被大众和社会所不容的。这就是改变基本研究数据和基本事实,在虚假的数据和事实之上得出虚假的结论和所谓的成果。历史上这样的造假太多,数不胜数,但大多以身败名裂告终。例如,法国的物理教授布朗洛的神秘N射线、德国古人类学家普罗茨以及被称为“近年最轰动、最大胆的学术造假案”的黄禹锡等人的造假。

    ⑥牛顿被苹果砸中脑袋的故事尽管与黄禹锡等人为造假而编造的故事有本质的区别,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样的造假也是不足取的,因为,科学成就的获得必须以持之以恒的刻苦钻研为基础。科学的任何东西都不应当有一丝的假象和疑点。所以今天还原科学史的真实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选自《百科知识》2010年第4期,有改动)

【相关链接】

【材料一】英国皇家学会档案馆馆长摩尔说:“尽管这个故事只是部分是真的,但它却在人们的口中越传越美好。后人不停地添油加醋,突出了灵机一动在科学发现中的极大魅力,使得牛顿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

【材料二】丁肇中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阅读何冠军的《蓄积爱的“利息”》,完成后面小题。

       ①最近一段时间,暴雨洪水、九寨沟地震等灾情牵动人心。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人们守望相助,一幕幕温馨场景暖人心田,于无声中播洒着正能量。

       ②有时候,爱与善虽深藏于心底,但总能汩汩流淌、传递温度。学者陈之藩早年留美时,曾接受胡适400美元的资助。他回国后寄支票表示感谢,胡适回信说:“我借出的钱,从来不盼望收回,因为我知道我借出的钱总是一本万利,永远有利息在人间。”纯粹的爱心与善行不求回报,而是在每个受助者心中种下一颗种子,以期生根发芽。

       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爱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如果一个社会缺乏爱,哪怕物质再充盈,人们的内心也容易遭遇寒流。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爱本质上是给予而非获取”。真正的爱,它能在每个人身上唤起生命最深处的生机,只有人人都是给予者,人人才能成为受益者。

       ④从个人视角来看,“爱的利息”似乎微不足道,但却能通过传导效应,形成星火燎原之势。青岛“微尘”群体就发端于个体,他们一直以来匿名捐款,促动了更多市民以“微尘”名义投身公益事业。一束微光只能驱散手掌大的影子,一片光则能点亮整个世界。

       ⑤现实中,也应警惕爱的给予被庸俗化。有时候,一些人时时处处追求收益最大化,即便是助人也要精心包装、商业运作、绩效评估,帮与被帮成了“真人秀”;有时候,一些人举着喇叭玩慈善,用“钱山”“钱墙”吊人胃口,使受助者遭遇了精神和心理上的伤害。善行义举,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值得鼓励,可是如何施行、分寸何在,应当细细思量。

       ⑥人能影响环境,环境也在塑造着人。一些人时常慨叹道德滑坡,忧虑价值扭曲,但你怎么样,环境就会怎么样,你日行一善,社会就会多一份光热。其实,每个人都可能是那个营造社会氛围的人,每个人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社会进步。很多事情只需举手之劳,就可以为生活增添一抹亮色。

       ⑦每个人都是爱的出发点,也是爱的中转站。真诚拥抱世界,用心善待他人,积小善为大爱,爱的利息自然会与日俱增。

                                                                                                                                                   选自《人民日报》(______)年08月21日)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的暖,一寸长

    ①这是个身着工作服,满身油漆和泥土,满面灰尘,约莫40岁的中年男子。

    ②他隔着车窗,朝我弯弯腰,腼腆地笑着,给我递了根香烟。

    ③看我接了烟,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咧开大嘴一笑,说:“大哥,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④我一听,有点蒙。

    ⑤他好像瞧出了我的心思,憨憨一笑,说:“俺这烟差,你们城里人瞧不上眼。您是第一个接俺烟的人,俺激动哩。您绝对是一个瞧得起俺们乡下人的好人。”

    ⑥“有事吗?”我笑笑,为这个中年男子的“油嘴滑舌”。

    ⑦“是这样的,大哥,”男子搓搓手,不住地点头,“俺就是想,能坐坐您的车不?”

    ⑧“你要到哪里?”我轻轻皱了皱眉,不是我小气不让他搭车,而是他那一身的油漆和泥土,实在是让我心有芥蒂。

    ⑨“不不不,”他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俺哪儿也不去,就在上面坐一会儿就行。今儿不坐,明天坐一回就行,还是今儿这个时间。”

    ⑩说完,他那布满血丝的大眼睛,充满着乞求。

    ⑪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头,说:“行!”我话音刚落,还没来得及问他我心中的疑惑,他就一连向我说了几个谢谢便离开了。临走前,还特意向我的前车牌望了一眼。

    ⑫第二天,他准时到了学校门口。看我在,他一脸兴奋,轻轻坐上了副驾驶座位,和我聊了起来。

    ⑬还没聊五分钟,放学的孩子们便冲出了校门。他透过玻璃,紧张地看着人流。过了一阵,他飞快地推开车门,站在车旁大喊着。不一会儿,一个小男孩跑到他的面前,他让小男孩喊了我一声“叔叔好”,然后还介绍说我是他在城里刚认识的朋友。他递了根香烟给我,便带着孩子匆匆离开了。临走的时候,他望向我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

    ⑭我实在不明白,他为什么只坐这么一小会儿。直到三天后,在学校门口又遇上他,他才告诉了我答案。

    ⑮原来,孩子刚进城读书,因为农村和城里的生活习惯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一些同学很瞧不起他的孩子。孩子的心理因此出现了阴影。

    ⑯“其实俺明白,大多数城里人也像您一样,待俺们如亲兄弟般的好,只是孩子小,暂时还不能理解。”他笑笑说,“俺上次坐您的车看着孩子向我跑来,然后我就告诉孩子,您和我是顺路的,常免费载着我一起来学校!”

    ⑰他搓着手,又憨憨地补充道:“别的家长给自己孩子的温暖那么长!”他张开双臂,比画了一段很长的距离,然后又接着说,“俺不中用,俺只能给孩子这么点的暖!”说完,他用手指比画了一个大约一寸的长度。

    ⑱“一寸长的暖!”这形象的比画瞬间击中了我的灵魂,我深深地震撼,被它的朴实,又被它的深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独树

①常常想起红旗路尽头的那棵香樟树,独立于青龙桥的那棵古树。

②我在这棵古树的城市求学,工作,离开,回来,再离开,一晃就是二十多年。每次回去,我都忍不住去看看它,就像探访一个从未忘却的老朋友。作为一棵树,我认为它应该是幸运的。经历了那些久远的年代,很多沉淀了岁月的古物几乎荡然无存。唯有它,洗尽铅华,历经沧桑存活了下来,如今依然葱茏茂盛。而我,已是一身红尘,两鬓斑霜。

③红旗路之末,东风路之始,一桥相连,熙来攘往。这棵香樟树伫立于桥头,“十”字路中,站成了这座古城最繁华路段的一道奇异风景,成为邵水之滨的中心地标。多少年来,无以数计的行人,南来北往的车辆如过江之鲫,在它身边自然分流。有时道路变得并不顺畅,却从来没有发生过交通事故。哪怕有一起,它早已陷入斧斫之厄运。我想,它定是一棵神奇灵性的树,有一双能指挥交通的慧眼。也许正是它横亘路中,提醒那些上快车道的车主有所迟疑,便放慢脚步,彼此礼让。驻足看看桥头的风景,内心更加从容淡定。

④其实,它就是一棵其貌不扬的香樟树,与其它林荫树相比,并不庞大。它的身躯大约只有二三米高,根部占地不过四五平方米,枝干的上部有三个分杈。其中两权较细,唯有伸向青龙桥面的那权显得威猛,枝枝相通,叶叶相盖,形成一个硕大的圆穹。它以绿意盎然了季节,以青翠划破了迷蒙,以摇曳惊醒了恍惚,让靠近它的人神清气爽,怡然宁静。一切自适其位,自取其道,自安无恙。多少喧嚣热闹从它眼皮底下流走,多少功名利禄在它身边悄然流逝,多少霓虹灯火在它头顶盛开湮没,多少喜怒哀乐在它心里淡然消融。在繁华里坚守内心,在喧闹里选择静默,在辉煌里接纳寻常,在孤独里锤炼品质。头顶天空,有蓬勃的希望;扎根大地,有葳蕤的节操。不忧一时之失,不喜一时之得,不扬一时之快,不悲一时之伤。看得惯云卷云舒,扛得住暴风骤雨,耐得住蜚语流言,经得起苦雨秋霜。一树之独,亦如古代隐士,修身累德,自律不息。

⑤我为何有如此感悟?这都是岁月风雨的馈赠。那时我只知道这是一棵树,和家乡山头的松树、柏树有着不同类的气度。在贫瘠逼仄的有限地域,它都能艰难扎根,努力活出一棵树应有的姿态,以绿意向天空行礼,向行人致意。我以为这是作为树理应完成的使命,必须经历的路程。

⑥再回来时,我在它的图盘上坐了很久,听风拨动枝叶的细碎声响,闻月色送来的淡淡幽香……此时,我才明白它何止是一棵树,一棵道旁的林荫树,它其实就是我惺惺相惜的挚友,是我人生的明灯。前行的路上,从此,我不在孤单。

(选文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