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你是我的眼
        ①小群是个苦孩子,生下来就双目失明,母亲生小群时由于突发心脏病去世了。当小群懂事后便知道自己没有了像别的孩子享受五彩缤纷世界的福气,但是,小群也非常热爱这个世界。因为小群有一个细心的父亲,父亲便是小群的眼睛。
        ②很小的时候父亲让小群触摸柔软的凉凉的东西,说:“这是水,可以流动,长江、黄河和大海都是这样的水组成的,水多了便浩荡奔腾,可以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后来,小群真的由父亲和父亲的一位朋友带到海边玩,父亲竟然教会了小群游泳。
        ③父亲是要在失明的儿子心灵中,重安一双明亮的眼睛。
        ④难度最大的是向小群解说颜色。小群生下来就是一个黑暗世界,怎么让他理解这个世界的五光十色呢?比方给他解释红色:太阳就是红色的,它发光,能把黑夜变成白昼;它发热,在寒冷的冬天能把人晒暖和。
        ⑤“我懂了,”小群说,“红色就是让人感到光亮和温暖!”
        ⑥“不全对。”父亲细致地解析,“血也是红色的,但它不会发出什么光来,人血也是温热的,鱼血却是冷的,但鱼血也是红色的。红色并不总同光和热联系在一起。”
       ⑦小群困惑了起来。
       ⑧父亲再作耐心的解释:“发热发光的是太阳,而不是红色,只是太阳能发光发热,同时又是红色的。红色只不过是有视力的人看到的一种颜色。”
       ⑨经过这样的循循善诱,小群逐渐有所领悟。
       ⑩虽然父亲也这样反复地给小群讲解天空的蓝色,大地的黄色,作物的颜色等等。但小群却对光和热有点联系的红色情有独钟。
       ⑪渐渐地,小群觉得世界不再陌生,反而美丽迷人,小群懂得了世界上有许多不用看便能感受的事情,可是有一次小群真生父亲的气了。
       ⑫那次,小群让父亲买一个红色米老鼠书包,当父亲买回来小群背着上学的时候,一位阿姨很无意地对小群说:“小群这个绿书包可真漂亮!”小群回家便对父亲喊:“爸爸,我让您给我买红书包,您怎么给我买绿色的呢?您知道我看不见便骗我!”说着便哭了起来。
       ⑬父亲听了,半天没吱声,过了一会儿才为小群擦眼泪,说:“爸爸对不起你,小群……那天我买书包时说只剩下这个米老鼠书包,所以绿的我也买下了……小群,爸爸是爱你的。”小群感到了爸爸用他那慈爱的大手抚摸着自己的脸庞和头发,小群就在那一刻理解了爱。
        ⑭时光就这样慢慢流过,小群读书的成绩越来越好,当小群学会按摩与心理咨询,能够自食其力的时候,父亲突发脑溢血去世了。父亲的匆匆离去让小群痛不欲生。小群想,今后谁还能做自己的眼睛呢?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⑮然而,就在给父亲开追悼会的时候,小群听到了一句话,这句话犹如红太阳的光芒照亮了小群的一生。
        ⑯一位叔叔在追悼父亲时说:“他从来没有放弃奋斗和追求,他对身边的人充满爱心,作为一位双目失明的人,他让我们每一个结识他的人都从他身上吸取了力量和勇气……”
        ⑰就在这一刹那,父亲对生活、对自己的那份热爱和勇气仿佛一下子全贯注在了自己的身上。他在心中默默地对自己诉说着贮满心胸的情愫。

(1)、阅读全文,第⑪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 心的句子是(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

(2)、第①段中说“父亲便是小群的眼睛”,其中“眼睛”的具体含义是____________。在第③段里 “父亲是要在失明的儿子心灵中,重安一双明亮的眼睛”中的“眼睛”的具体含义是 __________。

(3)、文章最后点明父亲也是“一位双目失明的人”,既出乎人意料,又符合情理。其实,文中已有两处预设了伏笔,作了暗示,请你用自己的话作概括。

(4)、对文章内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鉴赏,不恰当的的一项是(   )

A、文章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父亲为小群重安“眼睛”。 B、文章行文详略得当,“买书包”、“开追悼会”是详写,其余都是略写。 C、题目含义深刻,令人回味。 D、⑯段的悼词中透露出“父亲”也是“一位双目失明的人”,从而大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增强了文章的震撼力与艺术感染力。
举一反三
阅读答题。

                                                                                                                     田野上的白发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回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⑪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亘古长存的萤火

    ①在张家界的一天夜里,我非常迫切地想独处一会儿。我朝一片茂密的丛林走去,待我发现已经摆脱了背后的灯火和人语时,一片星月下的竹林接纳了我。

    ②我拨开没膝的蒿草坐在竹林里,竹林里的空气好得让人觉得上帝也在此处与我共呼吸。在风景宜人的游览胜地,如果你想真正领略风景的神韵,是需要独自和自然进行交流的。

    ③那是个朗朗的月夜,我清楚地记得竹林里无处不在的月光。我很惧怕阳光,在阳光下我老是有逃跑的欲望,而对月光却有着始终如一的衷情,因为它带给人安详和平静,能使紧张的心情得到舒缓与松弛。

    ④眼前忽然一亮,一点光摇曳着从草丛中升起,从我眼前飞过。正当我迷惑不已时,又一点光从草丛中摇曳升起,依然活泼地从我眼前飞过。这便是萤火虫了。如果在我的记忆中不储存关于这种昆虫的知识有多好,我会认定上帝开口对我说话了。我也许会在冥想中破译这种暗夜里闪光的话语。

    ⑤然而我知道这是昼伏夜出的萤火虫,它在腹部末端藏有发光的器官,这种飞翔的光点使我看到旧时光在隐隐呈现。它那颤颤飞动的光束不知怎的使我联想到古代仕女灿烂的步摇、亮丽的丝绸、中世纪的流水、戏院里的器乐、画舫的白绸以及沙场上的刀光剑影。一切单纯、古典、经久不衰的物质都纷至沓来,我的心随之飘摇沉浮。

    ⑥萤火虫的特殊技能使它成为一种神奇的昆虫,它总是在黑夜到来时才出现,它同我一样,不愿沉溺于阳光中。阳光下,我在庸碌的人群和尘土飞扬的街市上疲于奔命,而萤火虫则伏在安闲的碧草中沉睡。它是彻头彻尾的平静,而我只在它发光时才消除烦躁,获得真正的自由。因为它本身是光明的,所以它能在光明下沉睡,只有在黑暗中它才如鱼得水,悠游自在。而哪一个人能申明自己是完全拥有光明的呢?我们曾被一些阳光下的暴行吓怕了,所以我们无法像萤火虫一样在阳光下无忧无虑地沉睡。我们睡着,可睡得不安详;我们醒着,却又糊涂着。萤火虫则不然,它睡得沉迷,醒得透彻,因而它能心无旁骛地舞蹈,能够在滚滚而来的黑夜中毫不胆怯地歌唱。

    ⑦相比之下,萤火虫的光束毕竟是微不足道的,能够完全照亮竹林的还得是月光。然而萤火虫却在飞翔时将与之擦肩而过的一片竹叶映得无与伦比的翠绿,这是月光所不能为的。萤火虫也在飞过溪涧的一刻将岩石上的一滴水染得泛出珍珠一样的光泽,这也是月光所不能为的。

    ⑧萤火虫忽明忽灭地在我眼前飞来飞去,我确信它体内蓄积着亿万年以前的光明。多少人一代一代地去了,而萤火虫却永不泯灭。旧坟塌了成为泥土,又会有新坟隆起,而萤火虫却能世世代代地在墓园中播撒光明。也许它汲取了人的白骨中没有释放完全的生气和光芒,所以它才成为最富于神灵色彩的一种昆虫。

    ⑨我坐在竹林里,坐在月光飞舞、萤火萦绕的竹林里,没有了人语,没有了房屋的灯火,看不见炊烟,只是听着溪流,感受着露水在叶脉上滑动,这样亲切的夜晚是多么让人留恋。

可我还是朝着有人语和灯火的地方返回了。那种亘古长存的萤火在一瞬间照亮了我的青春。我将要走出竹林时,一只萤火虫忽然从草丛中飞起,迅疾地掠过我面前,它在经过我眼前时骤然一亮,将我眸子里沉郁的阴影剥落了一层。

(作者:迟子建  选自《时代青年》2015年第八期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夜的尽头是家的灯光

    ①父亲在河南开封长大。父亲一直在奋斗,考上了武汉大学,留武汉工作,结婚,生了我。他的奋斗,换来了理想的大学、合适的职业和幸福的家庭。这也许就是别人眼中我平凡的父亲——离家游子。他的心也许一半是黄河,一半是长江。

    ②我仍记得,父亲接我放学后带我直奔前往开封的列车,夜色如墨,列车摇晃着我疲倦的神经,懵懂的我从未读懂过父亲那晚的表情,他一直看着窗外,眼里似乎闪烁着什么,但不是眼泪,是一种难于言说的情感……火车哀鸣着停止了摇晃,我从父亲的怀里惺忪醒来,又是一段颠簸的汽车行程后,父亲拽着我,高一脚、低一脚地赶往乡村,黄河的风凉湿了父亲的手心。

    ③沉沉夜色,静默村庄,木门一开,黑漆漆的夜色瞬间被老屋里的灯光穿透,我有些晕眩,模糊的视线里烟雾缭绕,纸钱的火苗摇摆在黑红的棺材前,父亲嚎啕着,跪地不起……

    ④那时的我的确太小,奶奶去世,我竟没有一滴眼泪。长大了一点儿,我才明白,和自己深爱的人离别,心有多么痛。对于父亲也是,造就自己、牵着自己长大的人走了,并且是永远地走了……

    ⑤我一直单纯地认为这就是父亲全部的痛苦。

    ⑥现在我知道,其中还夹杂着一丝恐慌:他也许在奶奶身上已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⑦奶奶是中秋节去世的。几年之后的一个中秋节,刚搬进新房不久,父亲在奶奶的照片前点了一炷香,慢慢地鞠了个躬,缓缓坐下,然后静静地注视着照片。良久,父亲看着我,轻轻地说:“今后别再让你妈生气了。”

    ⑧也许他在遗憾自己小的时候没有好好报答自己的母亲,现在没机会了。不知道天下有没有人不想出去闯一番事业然后衣锦还乡的?不知道最后的回家在终日等待面前是否显得渺小?不知道天下有多少父母再也等不到儿女回家的那一天?

    ⑨可是,谁又能改变这一切?也许最深的母子之情只能属于童年,因为那时,孩子一无所有。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离家后,天下将会有多少老无所依的父母。

    ⑩父亲那眼神中,也许还有责任。父亲的母亲已经将全部交给父亲,我懂得有一天,父亲也会将全部交给我,虽然我极不愿那一天的到来。但我知道,这个轮回终会由我接下去!

    ⑪那晚,窗外的夜色似乎被满月稀释过一般,我和父亲静静地坐在一起,我能感受到,他害怕失去的,不只是他的母亲,还有他的孩子。他知道,有一天他的孩子也会离家的。

    ⑫父亲一直在弥补,他总是一有时间就带我和母亲回开封看看,摇晃的火车不再让我疲倦,如墨的夜色早已被家的灯光照耀得温暖、明媚!父亲总是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我总是握着母亲还未衰老的手,渐渐意识到:该轮到我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将自己切成一颗钻石

孙君飞

    ①传统的钻石工艺一般只能将一颗钻石切到57面,后来只有少数的工艺大师能够突破这个数字。他们不但技艺超群,而且浑身是胆,否则是没有勇气将一颗钻石推到美的巅峰的。

    ②玉不琢,不成器。对于人生,我们理应抱着不断雕刻自我的态度,最终才能成材、成功。

    ③拥有青春的人更应该视自己为一颗等待完美切出的钻石,因为年轻人胆气最足,站在人生的开端,前方又呈现出诸多可能。如果仅仅做到一种可能,是对生命的很大浪费。青春绝不是一个削足适履、固步自封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打破模子、百变新生的过程。一根木头也许雕刻一刀就承受不了了,而一块璞玉就需要雕刻更多刀,才能够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层面。对于一颗钻石来讲,即便切上许多刀,也是远远不够的。57刀似乎够了,但恰恰有人切出了80多刀,于是一个惊世传奇诞生了,正在人们啧啧赞叹时,又有一个人切出了100多刀,这难道不是更大的奇迹吗?所以,如果你是一颗钻石,就不能将自己当做一块璞玉,更不能当做一根木头,而要根据自己的特质,不断地发现自己、成长自己、收获自己,这才是对人生真正负责的态度,才算没有辜负大好青春。

    ④退一步来讲,即便我们永远做不了一颗钻石,如同我们也许永远做不了达·芬奇式的完美天才,也并不妨碍我们将一件事情、一项工作、一份事业做成一颗钻石。台湾年轻演员桂纶镁就是这样经营着自己的演艺事业,通过自我较劲、自我拧巴、自我叫板,终于让她的事业呈现出不同的切面,赢得了特立独行不同质的赞誉。有人评论她是《不能说的秘密》里的氧气美女,也是《线人》里的黑帮阿嫂,是《女人不坏》里的朋克女郎,也是《全球热恋》里的神经质女生……她一直在颠覆自己、挑战自己,当我们渐渐淡忘了她最初的模样时,她又挟着《肩上蝶》强势回归清纯校园风。

    ⑤我们不妨将桂纶镁看作青春奋斗者的一个榜样,她不但勇敢地打破了传统演艺路线的桎梏,而且成功地呈现了崭新的青春风采,告诉我们哪怕只做一件事情,只要敢于不断切割它、创造它,同样会带来更多可能、更多精彩。用桂纶镁自己的话来说:“我总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个璀璨的切面没有展示出来,我一直知道,自己身体里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呈现出来,光是去想,下一个桂纶镁会是什么样子,这已经是一件很美妙的事了。这就是我不停挑战,跟自己较劲的原因,我不想错过每一个切面的精彩。”这番话很好地诠释了钻石切割者应该具有的宝贵品质。只有如此,做事、做人才会有做成钻石的希望。

    ⑥法国作家码格丽特·尤瑟纳尔说:“我永远也不会被战胜,我只会由于屡屡战胜而被战胜。”这正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将自己切成一颗钻石的奥秘,也是在激励我们:下一个自己,一定会更加光彩夺目!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不落别处

林清玄

    ①在盛夏的信义路上,常常会看到一位流浪的老人。他土头土脸,相貌丑陋,怪怪地穿一件很厚的褪了色的中山装,中山装里还有一件破旧的毛衣。平常他就蹲坐在街角,歪着脖子,看来往的行人,也不说话,只是轻轻地摇动手里的奖券。

    ②他很少会站起来走动。当他站起,我才发现他的椅子绑在皮带上,走的时候,椅子摇过来,又摇过去。他脚上穿着一双老式的大皮鞋,摇摇晃晃像陆上的河马。

    ③如果是中午,他就走到卖自助餐摊子的面前,想买一些东西来吃,摊贩看到他,通常会盛一盒便当送给他。他就把吊在臀部的椅子对准臀部,然后坐下去。吃完饭,他就地睡午觉,仍是歪着脖子,嘴巴微张。

    ④到夜晚,他会找一块干净挡风的走廊睡觉,把椅子解下来当枕头,和衣而睡。

    ⑤我观察流浪汉很久了,他全部的家当都带在身上,几乎终日不说一句话,可能他整年都不洗澡的。从他的相貌看来,应该是北方人,流落到这南方的街头,连最炽热的夏天都穿着家乡的厚衣。

    ⑥对于街头的这位老人,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

    ⑦我每次经过那里,总会向老人买两张奖券。虽然我知道即使每天买两张奖券,对他也不能有什么帮助,但买奖券使我感到心安。

    ⑧记得第一次向他买奖券那一幕,他的手、他的奖券和他的衣服同样的油腻污秽,他缓缓地把奖券撕下,然后在衣袋中摸索着,摸索半天掏出一个小小的红塑料套。这套子竟是崭新的,和他并不相配。

    ⑨老人小心地把奖券装进红色塑料套,由于手的笨拙,做这个简单的动作也十分艰难。

    ⑩“不用装套子了。”我说。

    ⑪“不行的,讨个喜气,祝你中奖!”老人终于笑了,露出有空缺的几颗牙,说出充满乡音的话。

    ⑫他终于装好了,慎重地把红套子交给我,红套子上写着八个字“一券在手,希望无穷”。

    ⑬后来我才知道,不管是谁买奖券,他总会努力地把奖券装进红套子里。慢慢我理解了,小红套原来是老人对买他奖券的人一种感激的表达。每次,我总是沉默着耐心等待,看他把心情装进红封套,温暖四处流动着。

    ⑭和老人逐渐认识后,有一年冬天黄昏,我向他买奖券,他还没有拿奖券给我,先看见我穿了单衣,最上面的两个扣子没有扣。老人说:“你这样会冷吧!”然后,他把奖券夹在腋下,伸出那双油污的手,要来帮我扣扣子,我迟疑了一下,但没有退避。

    ⑮老人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我的扣子扣好,那时我真正感觉到人纯净的善意,在老人为我扣扣子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鼻子因而发酸。

    ⑯老人依然是街头的流浪汉,我依然是我,向他买着无关紧要的奖券。但在我们之间,有一些友谊,装在小红套,装在眼睛里,装在不可测的心之角落。

    ⑰我向老人买过很多很多奖券,从未中过奖,但每次接过小红套时,我觉得那一刻已经中奖了,真的是“一券在手,希望无穷”。我的希望不是奖券,而是人的好品质,它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

    ⑱“好雪片片,不落别处!”它美丽地落下不见了,但灌溉了我们的心田。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归来的沙克尔顿

①1914年8月1日,连沙克尔顿在内的28位骑士,乘木船离开伦敦,赴南极探险。沙克尔顿根据家庭的座右铭“坚毅必胜”,把木船命名为“坚毅号”。

②12月15日,“坚毅号”离开南乔治亚岛。第二年的1月8日,“坚毅号”到达南极边缘的成德尔海之后,就身陷冰川之中而动弹不得。并随冰雪漂移了10个月,其中包括南极长达数月的漫漫严冬。就在夜夜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聊以蔽体的船只最后也被巨大的冰坨压毁。10月27日沙克尔顿下令弃船。11月8日,随队摄影师赫黎冒险潜入困陷冰海的木船,抢救回部分珍贵的底片。11月21日“坚毅号”沉没。

③他们尝试徒步横越冰雪的大海,但每天行程连三公里都走不出,体能消耗却无比巨大,最后沙克尔顿毅然决定放弃前行,就在浮冰上扎营。

④在食品、衣服,遮蔽物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沙克尔顿和他的船员在冰天雪地中整整露营了五个月。这五个月中,为了鼓励船员的斗志,在与船员同样心身疲惫的情况下,沙克尔顿仍然谈笑风生,并时常在冰川上翩翩起舞,而这时,他们几乎所有的食品都已吃完,只能靠企鹅肉和冰雪维持生命。

⑤当探险队员随冰浮漂到北面开放水域后,他们立即用弃船时抢救出的三艘小救生艇,经过了七天艰苦的海上旅程,齐心协力勉强航行到荒芜的大象岛。而大象岛是一个远离航道的无人的岛屿,留在那里也只有死路一条。

⑥眼见船员们的体能和精神都濒于极限,沙克尔顿知道不能再等了。1916年4月24日,沙克尔顿决定与另外四名船员乘坐一艘22英尺长的救生艇“加兰号”开始一项几乎是不可能的自救行动,目标是横渡约1300海里波浪滔天的海面,到设有捕鲸站的南乔渔亚岛求救。

⑦5个人在狂风怒海中航行了17天,“加兰号”奇迹般的到达了南乔带亚岛人迹罕至的南岸。因风太大,“加兰号”无法靠岸,他们不得不又在一会飞上半空,一会又好像要沉入谷底的救生艇上苦熬过一个晚上。

⑧但是,捕鲸站设在南乔治亚岛的北岸,几个面带冰屑,手脚几近麻木的人在沙克尔顿的带领下,仅靠一根绳索,两把冰镐,在留下两个体弱的队员后,另两位队员随沙克尔顿在30小时内奇迹般地横越了42公里被认为飞鸟都不能飞越的高山冰川,走过了从来无人涉足的南乔治亚内陆,准确抵达北岸的当尼斯捕鲸站。

⑨捕鲸站站长目瞪口呆的望着3个像是从天而降、似人似鬼的物体发问到:“你们是谁?”

⑩走在最前面的人开口说话:“我是沙克尔顿。”

⑪深知此行。并相信“坚毅号”已无任何生还希望的捕鲸站站长、一个壮如铁塔的铮铮汉子闻言转身掩面而泣。

⑫这一天是1916年的5月20日。

⑬5月23日,尚未恢复的沙克尔顿急不可耐地在接到留在南乔治亚岛的两位队员后,又借船开往大象岛去营救在那里的23个船员。所有的人都劝阻他,要他留在捕鲸站休息,由别人前往营救,但沙克尔顿坚决不同意,他说他一定要亲自去,因为出发前答应过他们。

⑭8月30日,当第四次出发的营救船只终于驶进大象岛时,心情激越的沙克尔顿两眼直盯着前方,当隐约有人影可辨时,沙克尔顿便急着清点人数:1、2、3、4……23。

⑮“他们都在那里!他们全都在!”

⑯沙克尔顿因狂喜而泣,回头向营救船上的人们反复大喊:

⑰“他们全都在!”

⑱“他们全都在!”

⑲“他们全都在!”

⑳沙克尔顿终于如约接走了当初留在大象岛上的23名船员。

㉑从1914年8月1日启航,到1916年8肖30日救出所有队员,这场被永载史册的航行与绝境再生的故事共历时两年零一个月。

㉒这是一次失败的航行,但却成为人类历史上英勇和顽强斗志的典范。

(原文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