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从口边流露出来。但是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不愿意做。不愿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深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象赛球一般,因竞争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上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1)、本段要说的中心话题是 

(2)、为本段的中心论点提供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论据。

(3)、本段除了运用举例论证外,还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

(4)、发挥想象,将“这种生活,真算得上人类理想的生活了”中“理想的生活”描写出来。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打造心灵的韧度
①有则故事耐人寻味。一个失意的年轻人寻找成功的秘诀,哲人递给他一颗花生说:“用力捏捏它。”年轻人用力一捏,花生壳碎了,剩下了花生仁。哲人又让他用力搓搓,结果红红的皮也被搓掉了,只留下了白白的果实。哲人再让他用力捏捏,年轻人迷惑不解,但还是照做了。可是,他怎么也捏不碎这花生仁。哲人语重心长地说:“虽然屡受打击与磨难,失去了很多东西,但始终都要有一颗坚强不屈的心,这样才会有美梦成真的希望啊!”
②(A)其实每一个成功人士被磨砺“成型”的过程,大都并非坦途。(B)诸如职场失手、竞争败北、工作出错、进步受阻等等不顺心的事,会随时随地出现。(C)这恐怕是每个成功人士都经历过的,也是任何一个人成长道路上都可能遇到的。(D)不幸和挫折如同一块磨刀石。它可以磨掉人不够成熟、不够坚强的部分,去掉人的娇气和骄气,打造心灵的韧度,促使人更踏实、更坚定地前进。(E)如果不能用客观的眼光看待挫折和失败,稍遇不顺就自怨自艾甚至自暴自弃,就等于主动放弃了砥砺自己的机会,也放弃了进步的可能。
③其实艰苦的环境不一定就是人生的不幸,相反还会成为磨砺人生的砥石,它可以培养坚强的品质、意志和毅力,就像燧石只有在捶击下才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罗曼•罗兰说:“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其实任何艰苦都只是相对的,如果能在艰苦面前无所畏惧、知难而上,努力打造心灵的韧度,就能从艰苦奋斗中享受最大的乐趣。
④“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只有经历了不幸、挫折、失败和痛苦的磨砺,真正打造了心灵的韧度,把不幸的命运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在生活中做到宠辱不惊,镇定自若。在面对突发情况时临危不惧,冷静处之,就能使自己始终不偏不倚、不疾不徐地朝着目标前行。
⑤人不怕痛苦,就怕丢掉坚强;人不怕磨难,就怕放弃希望。要想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所建树,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为自己打造一颗坚强的心,勇于在艰难困苦中磨砺斗志,走好自己人生路上的每一步。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花巨资上名校,真是捷径吗?

    ①花上一笔不止是穷人,就连一般富人也无法想象的大钱就能上世界名校的大戏,在一番跌宕起伏后,慢慢进入高潮。据《北京青年报》等报道,中国亿万富翁家庭花650万美元让孩子入学斯坦福大学,当事人为赵雨思,其父是中国步长制药董事长赵涛。中国另一位郭姓家庭为其女儿郭雪莉支付了120万美元,让孩子进入耶鲁大学学习。

    ②稍稍感受一下这个事,不禁让人沮丧甚而崩溃,每个人的劳作、打拼、努力和奋斗是否在巨大的资源和靠山之前都等于零?有段日子流行一句话:能力以外的资源等于零。花钱能买名校上这样的事最大的不幸是,会让很多人万念俱灰,在钱能搞定一切之时,每个人的奋斗还有意义吗?还有意思吗?还有价值吗?

    ③其实,即便这样的事经常在发生,对于更多的人来说,也并非是卸载自己人生内驱力并停止奋斗的理由。即便不得不以此为理由,也应意识到一种更残酷的现实,需要更多的奋斗才能让“能力以外的资源等于零”这句话成为事实,也许这种梦想永远都不可能实现,当然也就需要普通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奋斗。

    ④应当看到的是,花大钱上名校只是少数现象,而且现在媒体曝光后,斯坦福大学已经开除了赵同学。退一万步说,即便有为数不少的富豪靠花钱上学和买学位成交,这样的学历和学位在未来早晚是会露馅的。即便不露馅,人心也是一杆秤。更重要的是,如果以有钱就能买到一切而消弭自己奋斗的动力,未来会变得更为不堪,无论是生存还是社会环境。对于普通人来说,人生就是用来奋斗的,没有了钱权的资源,大部分人都要进入逆水行舟的残酷环境,不进则退,不前行,就会被淘汰。因此,除了奋斗,人生别无选择。

    ⑤虽然,比尔·盖茨的传记只会记载他从哈佛大学辍学创业,但是不会述说他的母亲是IBM董事;巴菲特的传记只会告诉人他8岁就去参观纽约证交所,但不会揭秘他的父亲是国会议员,当时是高盛董事带他参观的。他们都有资源可以借用或依赖,但不可否认,他们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而且其核心的思维和硬核逻辑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一番成就来,才能赢得世人尊重和社会的认可。

    ⑥好莱坞明星洛丽·路格林为了女儿奥利维亚的前途和成功,花了50万美金行贿,把女儿送进美国南加州大学。但是,奥利维亚本身就已经是个有百万粉丝的网红,也有自己的商业品牌和模式。然而,母亲的行贿不仅没有帮到奥利维亚,还让她毁于“能力以外的资源等于零”这句笑话。曾以在网络上露脸为生的奥利维亚,现在甚至都不想出门,因为以前通过自己努力而建立的一切和成就瞬间就因为母亲的行贿行为而崩溃。

    ⑦自古以来,功不唐捐,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只要学习过、干过、努力过,所有的知识、技能都可以贮存于大脑,积累于经验,展现于行为,成为一个内心丰富和成色十足的人。

阅读《别让舌尖之“鲜”成为社会之“险”》,完成下面小题。

别让舌尖之“鲜”成为社会之“险”

    ①饮食习惯以及由此形成的饮食文化,是关系大众健康的公共问题。中央强调,加强市场监管,坚决取缔和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市场和贸易。这一重要要求,正是为了从源头上控制重大公共卫生风险。

    ②在一些地方,野生动物被奉为餐桌美味。一些食客或是为了尝鲜,或是为了所谓滋补,不惜花大价钱购买野生动物食用。然而舌尖的一时“任性”,却潜藏巨大风险。科学研究显示,从SARS病毒到鼠疫、H7N9禽流感,再到埃博拉病毒、MERS病毒、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都与野生动物有关。(甲)面对这些血与泪的教训,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决不能忽视其严重危害。倡导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守护全社会的健康与安全,刻不容缓。

    ③饮食习惯以及由此形成的饮食文化,并不简单是私人的事情,而是关系大众健康的公共问题。一些地方长期以来形成了食用野生动物的饮食“文化”,有的人认为吃什么是自己的事情,别人管不着。但必须看到,在现代社会中,一旦有一个人或者一小部分人因为食用不卫生不安全的食物而致病,就可能迅速在人群中传播,引起更大范围的危害。(乙)这警示我们必须把区域乃至个人的卫生和健康问题,放在更大范围内审视。从公共利益角度出发,每个人管住自己的嘴,不仅是对自身健康负责,也是对他人和整个社会负责。我们尊重、鼓励不同地区形成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美食文化,但任何一种文化都应建立在对公共卫生和生命健康权利负责任的基础上。

    ④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在更深层次上体现着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价值和态度。如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我们一直以来思考和实践的课题。在证实蝙蝠是SARS病毒的自然宿主时,研究团队也发现蝙蝠身上携带一系列对人类有害的病毒。(丙)但即便如此,在研究者看来,一方面这些病毒传染给人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另一方面,蝙蝠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生态平衡的维护功不可没,决不能因为携带病毒就消灭它们。因此,研究团队在研究过程中对蝙蝠进行无侵害采样,采样完成后将蝙蝠放归自然。这样的例子生动说明,与大自然相处的最好方式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在利用自然资源方面须秉持科学、合理、可持续的态度,不能肆意破坏自然,更不应把野生动物轻易端上餐桌,否则最终受惩罚的还是人类自己。

    ⑤大家要形成这样的共识,加强市场规范管理,形成长效机制,从源头上堵住漏洞,防范病从口入,别让舌尖之“鲜”成为社会之“险”,守护全社会的健康与安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让更多诗意在“流量”中涌动

韩  鑫

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中国这个诗的国度,《唐诗三百首》这本家喻户晓的诗学读物,是许多国人“诗意的启蒙”。其中不少脍炙人口的诗句,不仅成为日常生活中引经据典的“高频词”,被广为传颂,更为人们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常读而常新。近日,《唐诗三百首》正式推出短视频版本,当传统经典邂逅新兴媒介,二者之间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这既引人关注更值得期待。

②置身节奏不断加快、焦虑应接不暇的现代社会,曾有不少质疑的声音:诗歌还能做什么?追寻“诗和远方”的意义何在?然而,从《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出圈,到“古诗一米线”的备受推崇,既是诗歌自带“流量体质”的有力印证,也让人们看到了诗歌蕴藏着跨越时空的力量。

③诗人闻一多曾言:“诗人对诗的贡献是次要问题,重要的是使人精神有所寄托。”“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道尽雄心壮志,洋溢着向上朝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情画意里尽显恬淡美好。《唐诗三百首》之所以能传承千载、经久不衰,正是在于其凝练语言里涌动的跳跃情绪和激荡思想,无论是直抒胸臆还是传递沟通,这份“言有尽而意无穷”都给人以智慧和力量。

④让典籍的诗句活起来,需要将之书写在与当代文化相适应的“文本”中,从而打破现代人与诗歌之间的隔阂。从这个意义来看,短视频的出现,无疑让我们看到了诗歌传承的另一种打开方式。一段时间以来,短视频平台上的“诗歌”相关作品,流量与好评齐飞。既有多位教授学者在诵读中将诗词文化娓娓道来,答疑解惑,也有创作者身着汉服自发朗诵、品读诗词,更有旅人以诗词为主线,串起古老村镇、自然山水,在行走中演绎诗句。透过短视频直观、轻量、场景化的呈现,古典诗词得以借助即时传播、视听演绎,在互动交流中再现鲜活意象,不仅让诗词通俗易懂,让诗意触手可及,更让经典走出了一条因时而进的创新之路。

⑤与传统经典的邂逅,让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流行文化,多了一抹厚重璀璨的亮色。据统计,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8.88亿人,占网民整体的 87.8%,用户单日平均观看时长超过2 小时,观看短视频已成为人们新的娱乐方式。应该看到,无论是纸本时代还是“指尖时代”,优质的内容供给始终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在短视频、直播等构筑起的互联网文化生态中,类似《唐诗三百首》等传统经典的注入,如同一股清泉,其高洁的文化格调、厚重的人文情怀,让互联网内容不仅有娱乐气,更有书卷气,让该行业生态内涵更厚、底蕴更足、发展更健康。

⑥悠悠历史长河中,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我们得以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我们期待,在中华民族这座文化“富矿”上,有更多传统经典的“宝藏”被开掘出来,透过短视频这条新兴的“传送带”,让更多人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好地汲取发展进步的精神力量,也让古典诗词在时代的新“绝句”中变得“曲高和众”、雅俗共赏,重新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选自《广安日报》2022年8月7日,有删改)

任务五【见思想之光】阅读下文,完成题。

____

曾昭安

1835 年 10 月的一天,著名诗人普希金收到作家果戈里的来信,信中说:“我想开始动手写《死魂灵》,故事拉得很长,将是一部卷帙浩繁的长篇小说……”果戈里为何在动笔之前给普希金写信呢?

原来,《死魂灵》的故事素材是普希金提供给果戈里的。普希金在读了果戈里的《钦差大臣》之后,深感果戈里是一位天才的讽刺作家。正巧,他有一个“骗子购买灵魂”的故事, 富有讽刺意味,而自己又驾驭不了这种风格,于是就想到了果戈里。在一次交谈中,他毫无保留地倾其所有。果戈里深受感动。

陆游尝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普希金没有将“妙手偶得”的素材专享,而是拱手相让于同道,使之大放异彩。普希金的“让”源于他看重的不是个人的名利得失,而是文学事业的发展。这样的“让”体现了高尚的利他精神、无私的胸怀、助人的风范。这一让成就了果戈里,也为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作出了贡献。

苏轼被贬谪黄州时,常有文人雅士与其往来聚会。一天,道潜和尚拜访苏轼,适逢苏轼外出不在,道潜和尚见苏轼书桌上有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吟罢不禁拍案叫绝。工夫不大,苏轼回来了。道潜和尚拱手说:“先生这首词高亢豪迈,意境开阔,真可说得上是词中上品。”苏轼听了笑道:“词虽好词,却并非敝人所填写,这是季常的作品呀!”

道潜和尚忙问详情,苏轼说:“昨夜我做了一个梦,梦中我和季常诗词唱和,听了季常吟诵的这首词,当时就觉得此乃惊世之作。于是,暗记在心,天亮我就把它记录了下来,你说,这首词难道能算是我的作品吗?”后来道潜将此言转述与陈季常,季常不由哈哈大笑: “有些人偷文章挖空心思,而子瞻却把自己的文章送给别人,实在令人佩服啊!”

常耳闻有巧取豪夺、剽窃他人创意者,却少听说将自己的得意之作冠以他人名头的。苏轼一梦,愧煞多少人!都说文人相轻,苏轼这一“让”却让人看到一个文学大家的风度和修为,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多次被贬,但却能保持豁达能写出那么多流芳后世的词作,从这一“让”中就能找到原因。他对个人的名利、进退、荣辱都看得淡一些,超脱一些,正可谓“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

丰子恺曾翻译了日本文艺评论家厨川白村的文艺理论著作《苦闷的象征》,当他正要将译本付梓时,忽然得知鲁迅先生也完成了这本书的翻译,并已经交付北新书局出版。丰子恺觉得为难,再三考虑,便特地去拜访鲁迅先生:“我要早知道先生在翻译,我也就不会再译了。”鲁迅笑着说:“我也一样。”

鲁迅又说,在日本,同一本书可以有三四种译本,因此《苦闷的象征》两个译本都可以出版。但他担心自己译本的出版,会影响初登文坛的丰子恺的译本销路,所以决定暂不出版自己的,把机会留给这个崭露头角的年轻人。1925 年 3 月,丰子恺平生第一部译作《苦闷的象征》在商务印书馆问世。

鲁迅这一“让”是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源自他心底无私。淡泊名利,摒弃私心杂念, 才会懂得谦让。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一个人事事先替自己打算,对个人得失斤斤计较,永远都不可能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利益得失面前,保持平静的心境和宽厚的品性,就能赢得他人的敬重。

人言谦让是种美德,但有一种“让”,是将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让”出去,较之平等关系上的“谦让”,这种“让”境界更高,更让人仰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