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春》选段,完成下面题目。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②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选文①分别从 、  、 、 四个角度对春风展开描写。

(2)、品味文中画线句,按要求回答。
①赏析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
小草也青得你的眼。
②赏析下面的句子。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选文第②节除了写雨,还写了灯光、房屋、雨中的人等,写这些有什么作用呢?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描绘的春风、春雨洋溢着生命的灵气,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B、第①段通过多种感官描写春风,作者将难以状写的春风写得神韵透彻。 C、第②段先写雨中的景致,再写春雨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图画。 D、选文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精确的观察,细致抒写了对景物的内心感受。
举一反三
阅读《最美人瑞这样走来》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最美人瑞这样走来

    ①早在做同事之前,在东四头条的社科院宿舍大院,我和杨绛先生就做过邻居,按“翰林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不成文的规矩,作为小字辈的我,要按其本名,尊称她“季康先生”。

    ②初见时,季康先生年过半百。精瘦娇小,举止文静轻柔,但整个人极有精神,特别是两道遒劲高挑而又急骤下折的弯眉,显示出一种坚毅刚强的性格。她的衣着从来都整齐利索,即使在家不意碰见来访者敲门的时候。她始终保持着西洋妇女那种特定的“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的习惯。

    ③在公共场合,季康先生从来都是低姿态的,她脸上总是挂着一丝谦逊的微笑。她总是把自己的语言压缩到最少。

    ④在我见到的大家名流中,钱、杨二位先生要算是最为平实,甚至最为谦逊的两位,季康先生虽然有时穿得雍容华贵,神情态度却平和得像邻里阿姨。

    ⑤但这个看似低调谦恭的阿姨,也有吃了熊心豹子胆的时候,且这个时候出现得无比不合时宜。“文革”之初,他们被造反派揪出来,挂了牌子押上批斗会。可杨季康对“天兵天将”的推推搡搡公然进行了反抗,而且怒目而视。要知道,不少老战士都没有一个敢于如此维护自己被践踏了的尊严的。

    ⑥“文革”后期,钱、杨二位先生尚未获得平反,有家回不了,四处流转。但对于这群甚至未能为他们说句公道话的晚辈,他们以极高的涵养、含蓄内敛且从不显于言辞的方式予以理解、宽容和无私帮助。

    ⑦有一次,我家因额外开支经济上一时告急,杨先生得知后主动支援了我们几百元钱。以后每月都资助我二十元人民币。后来我还获知,研究所里每月不落地从先生那里得到接济的竟有十多个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且持续了好几年。经历了人生的磨难,却能如此悲悯,如此退让,如此宽厚慈祥,如此菩萨心肠,这是我在“翰林院”所见到的唯一一例。

    ⑧先生施恩于后辈,大部分无法用金钱计算。20世纪80年代初,我访法归来写的两本书准备出版,因考虑到之前有前辈权威的横眉冷对,我特地在前言中恭敬写明“抛砖引玉”。当然,敬赠给钱、杨二位先生,抱的心态自然不同。很快,杨先生回信了,还是一贯的低调谦恭与幽默:“假如你抛出一块小砖,肯定会引来大堆的砖头瓦片,但是珠玉在前,砖就不敢出来了……天气酷热,多多保重……杨绛八月十三日钟书同候。”

    ⑨先生过百岁大寿时,深知先生君子之道的我,自然不敢上门叼扰。当电话里听到老太太爽朗清晰的声音时,我仿佛又回到了三十年前的那个夏天,依然如喝了冰水那样舒心畅快﹣﹣只是多少也有几分伤感,因为不可能有“钟书同候”了。

(选文有改动)

【注释】①人瑞,常指百岁以上德高望重的人。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怀李叔同先生

丰子恺

    ①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

    ②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他坠地后就遭父丧,又逢家庭之变,青年时就陪了他的生母南迁上海。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先生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当时在上海的他: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彻底地做一个翩翩公子。

    ③后来他到日本。他赴日本留学的时候,作一首《金缕曲》,词曰:“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读这首词,可想见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在日本时,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他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后来他在日本创办春柳剧社,并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他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卷发,白的上衣,白的长裙拖着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托着后头,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伤命薄的神情。后来,我见过李先生在日本时的照片: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像一个西洋人。由此可以想见,当时他是彻头彻尾的一个留学生。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学一样,像一样。

    ④他回国后,在上海太平洋报社当编辑。不久,就被南京高等师范请去教图画、音乐。后来又应杭州师范之聘,同时兼任两个学校的课,我就是杭州师范的学生。这时候,李先生已由留学生变为教师。这一变,变得真彻底: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金丝边眼镜也换了黑的钢丝边眼镜。他是一个修养很深的美术家,所以对于仪表很讲究。他穿布衣,全无穷相,而另具一种朴素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这诗句原是描写西子的,但拿来形容我们的李先生的仪表,也很适用。他一时代的服装,表出着一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各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判然不同,各时代的服装也判然不同。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认真。

    ⑤我读二年级时,图画归李先生教。他本来常读性理的书,后来忽然信了道教,案头常常放着道藏。但他学道的时候很短。不久他就学佛。李先生告诉我,他不久要出家为僧。我愕然不知所对。过了几天,他果然辞职,到了虎跑寺。我们再去望他时,他已光着头皮,穿着僧衣,俨然一位清癯的法师了。法师的僧腊(出家时间)二十四年。这二十四年中,他一贯到底,而且修行功夫愈进愈深。他的生活非常认真。举一例说: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纸去,请弘一法师写佛号。宣纸多了些,他就来信问我,多余的宣纸如何处置?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读者听到这话,也许要笑。但这正是做人极度认真的表现。

    ⑥现在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圆寂了。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徒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

1943年4月作于四川客寓

(节选自《你的微笑》)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珍藏母亲的谎言

    ①母亲有时也说谎。

    ②当我们跌跌撞撞刚学会走路时,总会莫名地摔跤,趴在地上可怜巴巴地抬头瞅着跟前的母亲,渴望一双大手伸过来。母亲却说:“别怕,站起来。”自己趔趔趄趄地站起来,母亲已经退后了许多,伸着双臂在前方等待,于是又开始向前蹒跚迈步。

    ③当我们整日被病痛折磨得哭天喊地时,母亲总会及时地端来一碗白开水,拿来药片。望着那些药片,心里顿时紧张起来。母亲却说:“别怕,一点儿都不苦。”吃下药片,睡上一觉,果然又能活蹦乱跳了。谁说药一点儿不苦,其实只是自己强忍着不哭不叫罢了。

    ④当我们背上书包时,总是不愿离开温暖的家,站在家门口,多么希望母亲说一句“不想去就别去了”或者“要不我陪你去”。可母亲却说:“必须自己去上学,别想赖在家里。”自己只好怏怏地踏上上学的路,这一走就走了十几年。其实母亲一直跟在身后,悄悄地目送、心送自己上学,这一送也送了十几年。

    ⑤当我们被学习成绩搞得焦头烂额之时,母亲总会在一旁默默地关注、鼓励着。考得不错,拿着100分的试卷,兴冲冲地横在母亲面前,她们会平静地说:“值得鼓励,别太骄傲,要再接再厉哟。”其实,她们和自己一样,早在心里或躲在角落里兴奋呢!考得不好,垂头丧气地和母亲诉苦,她们会满脸笑容地说:“没关系,别太难过,下次努力就是了。”其实,她们和自己一样,早已万分着急,想着如何努力的办法。

    ⑥当我们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失恋、婚姻不成当然在所难免。经常一个人关在房间里,以泪洗面,或者整夜失眠。母亲却似乎不懂自己的心思,在门外说着“风凉话”:“别难过了,咱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吧,那是你们没有缘分。等缘分来了,谁都挡不住,不用着急。”这么一说,心里还真敞亮了许多。其实母亲早又托人去人家那里说情去了,为挽回这段姻缘跑前忙后地尽心尽力着。

    ⑦当我们被工作整得晕头转向时,总会忘记了远在家乡、守在家里的母亲,有时连续一个月电话都不打一次,甭说常回家看看了;有时母亲打电话过来,还会紧紧张张地说自己太忙,一会儿再打吧。母亲强颜欢笑地说:“忙吧,别惦记我们,忙就不用回来了,我们好着呢,放心吧。”殊不知电话那头的母亲会多失落。她们肯定是在数着日历、枕着回忆过日子,盼星星、盼月亮地盼儿女归来。

    ⑧当我们抽空回到家里团聚时,最高兴、最忙碌的肯定是母亲。准备了一桌饭菜,等儿女、孙辈都坐好唤母亲来吃时,她们却说:“你们先吃。”转身又去忙活了。吃完饭,母亲又靠前收拾起了那狼藉一片的餐桌。我们过去帮忙,可她们说:“你们歇着去,不累。”一把把我们推开。走时,给母亲丢下些零用钱,她们却说:“你们在外需要钱,我们在家花不到钱,有钱。”死活不要,只得悄悄地藏下。其实,我们心里清楚,母亲忙一天怎么会不饿、不累;上了年纪,挣不到钱,怎么会不缺?

    ⑨母亲的谎言还有许多,可就是这些谎言,让我们觉得无比幸福,受益终身;有时明知是受骗,却也暖意融融,母亲的谎言值得一辈子去享受、去珍藏。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带白蘑菇回家

毕淑敏

妈妈爱吃蘑菇。

到青海出差,在幽蓝的夭穹与黛绿的草原之间,见到点点闪烁的白星。 那不是星星,是草原上的白蘑菇。路旁有三三两两的藏胞,坐在五颜六色的口袋中间,仰着褐色的面庞,向经过的汽车微笑。袋子口,颤巍巍地露出花蕾般的白蘑菇。

从马岛运回的途中,我买了一袋白蘑菇,预备两天后坐火车带回北京。

回到宾馆,铺下一张报纸,将蘑菇一柄柄小伞朝天,摆在地毯上,一如它们生长在草原时的模样。小姐进来整理卫生,细细的眉头皱了起来。我忙说,我要把它们带回去送给妈妈。小姐就暖暖地笑了,说您必须把蘑菇翻个身,让菌根朝上,不然蘑菇会烂的。草原上的白蘑菇最难保存。

听了小姐的话,我让白蘑菇趴在地上,好像晒太阳的小胖孩儿,温润而圆滑地裸露在空气中。上火车的日子到了,小姐帮我找来一只小纸箱,用剪刀戳了许多梅花形的小洞,把白蘑菇妥妥地安放进去。

进了卧铺车厢,我小心翼翼地把纸箱塞在床下。对面一位青海大汉说,箱子上捅了那多的洞,想必带的是活物了。小鸡?小鸭?怎么没听见叫?天气太热,可别憋死了。

我说,带的是草原上的白蘑菇,送给妈妈。他轻轻地重复,哦,妈妈……好像这个词语对他已十分陌生。半晌他才接着说,只是你这样的带法,到不了兰州,蘑菇就得烂成污水。我大惊失色说,那可怎么办?

他说,你在卧铺下面铺开几张纸,把蘑菇晾开,保持通风。

我依法处置,摆了一床底的蘑菇。每日数次拨弄,好像育秧的老农。蘑菇们平安地穿兰州,越宝鸡,直逼郑州……不料中原一带,酷热无比,车厢内闷热如桑拿浴池,令人窒息。青海汉子不放心地蹲下检查,突然叫道:快想办法!出黑汁了,而且蘑菇表面已生出白膜,再捂下去,就不能吃了!

我束手无策。【A】青海大汉二话不说,把我的白蘑菇,重新装进浑身是洞的纸箱,我说,这不是更糟了?他并不解释,三下五除二,把卧铺小茶几上的水杯食品拢成一堆,对周围的人说:烦请各位把自家的东西,拿到别处去放。腾出这个小桌,来放小箱子。箱子里装的是咱青海湖的白蘑菇,她要带回北京给妈妈。我们把窗户开大,让风不停地灌进箱子,蘑菇就坏不了啦。大家帮帮忙。我们都有妈妈。

人们无声地把面包、咸鸭蛋和可乐瓶子移开,为我腾出一方洁净的桌面。

风呼啸着。郑州的风,安阳的风,石家庄的风……穿箱而过。白蘑菇黑色的汁液,渐渐被蒸发了,烘成干燥的标本。

青海大汉坐的窗口是迎风的一面,疾风把他的头发卷得乱如蒿草。若不是为了这一箱蘑菇,窗子原不必开得这样大。我几次歉意地说同他换换,他一摆手说:草原上的风比这还大。

终于,北京到了。我拎起蘑菇箱子同车友们告别,对大家说,我代表自己和妈妈谢谢你们!

大家说,你快回家去看妈妈吧。

由于路上蒸发了水分,白蘑菇比以前轻了许多。我走得很快,就要出站台的时候,【B】青海汉子追上我,说,有一件很要紧的事,忘了同你交代——白蘑菇炖鸡最鲜。

妈妈喝着鸡汤说,青海的白蘑菇味道真好!(选自《毕淑敏散文》)

现代文阅读

桃之夭夭

丁立梅

春天是绕不开桃花的,桃花是春天的形象代言人。

“小桃灼灼柳参参,春色满江南”,桃的小腰肢一扭,灼灼一笑,这春天,才给上了色,一点一点被按进山山水水中。【“一点一点”生动形象地展现了①____】

十里桃花,红粉浩荡,自然是壮观着的。然一两棵桃树,倚着春风,笑嘻嘻地开着花,“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也是美得妙不可言的。阳春三月,你散步至郊外,边走边低头看着脚下青青的细草,突然,有艳粉的光芒,划过一地的草绿。你一抬眼,哇,一树桃花扑了过来。你惊喜莫名,除了束手就擒 , 还能做什么呢?【“束手就擒”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桃花扑面而来的力量,突出桃花开放得灿烂盛大。】

如果旁边刚好有一个小小池塘,那就更不得了了,一池塘的水,都被染得粉红粉红的。你很想把一颗心放进去养养,像养着一条可爱的小鱼。等你归时,再取出来,那颗心一定不一样了吧。因为,它已浸透了桃花精神。桃花精神是什么呢?活泼有,烂漫有,天真有。还有,纯净。你总是纷繁喧哗着的一颗心,太需要纯净了。

我想起小时的乡下,野地里,总有一两棵桃树在的。那时,野地里还会遇见杏树、梨树、枣树,是孩子们随便丢下的果核长出来的吧。桃树长在田埂旁,或是傍着一条沟渠长着。平时也不大注意它,然而一旦它开起花来,就没有人能做到熟视无睹了。一地的麦苗青青,映得那粉粉的桃花,潋滟着,艳得直往人的眼里心里钻。我们这些贪玩的小孩瞥见了,也忍不住走过去,仰头望望它。心里面高兴着,过些日子,就有桃子可吃了。

野桃树结出来的桃,不过鸽子蛋大小,外面附着一层茸毛,却甜得要命。我们叫它毛桃,和鸟抢着吃。熟透的毛桃,洗也不用洗,轻轻一掰,它就裂成两半。吃完了,挑完整的果核带回家,丢在家前屋后。来年,那里定会冒出些小桃树。父母嫌它们占地方,悉数除去。但总有一两棵漏网之鱼,悄悄地成长起来。春天再回来的时候,它们也扛着一树桃花回来了。那时,家家屋前屋后,都有几树桃花映衬着。如今想想,我也曾是在桃花里住过的人呢,真的很奢侈。【“悄悄地”②____】

近些年,城里也栽有不少桃树,是当风景赏的。我时常散步的路旁,就有一棵,被修剪得又欹又曲。唉,也不知它疼不疼。一月初的时候,它光秃秃的枝条上,性急的小花蕾就爬了出来,如褐色的小犬牙,龇着。二月里,那一颗颗褐色的“犬牙”,渐渐饱满起来,可以咬住路过的风和一些鸟语了。到三月,“犬牙”们变成花苞了,鼓鼓的,染着一点胭脂红,像幼儿嘟起的小嘴巴。满枝头都嘟着这样的小嘴巴,让人感觉好像进了幼儿园,到处都是娇娇的娃。有天我再去看,那些小嘴巴一个个张开了,一吐一口秀丽,春色就此变得妩媚而庄严。耳畔仿佛响起一首古老的歌谣: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養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用“犬牙”比喻“花”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桃花花苞饱满,圆润的特点。】

那场穿行于桃花底下,欢天喜地举行的婚礼,成全了这世间所有的春天。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