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五月过去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的深红色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1)、选段中写“太阳的威力”的作用是 

(2)、第二段中的“风度”指的是 

(3)、“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中的“奇迹”指的是 

(4)、作者把石榴比作夏季的心脏,揭示了石榴什么样的内在品质?

(5)、比较下面两句的表达效果
A. 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
B. 秋天来了,石榴裂开了,露出像皓齿一样的子实。

举一反三
                                                                                                       祖母的葵花
    我总是要想到葵花,一排一排,种在小院门口。
    是祖母种的。祖母伺弄土地,就像她在鞋面上绣花一样,一针下去,绿的是叶,再一针下去,黄的是花。
    记忆里的黄花总也开不败。丝瓜、黄瓜是搭在架子上长的,扁扁的绿叶在风中婆娑,那些小黄花,就开在叶间,很妖娆地笑着。南瓜多数是趴在地上长的.长长的蔓,会牵引得很远很远。像对遥远的他方怀了无限向往,蓄着劲儿要追寻了去,在一路的追寻中,绽放大朵大朵黄花。黄得很浓艳,是化不开的晴。
    还有一种植物,被祖母称作“乌子”的。它像爬山虎似的,顺着墙角往上爬,枝枝蔓蔓都是绿绿的,一直把整座房子包裹住了才作罢。忽一日,哗啦啦花都开了,远远看去,房子插了满头黄花呀,美得让人心醉。
    最突出的,还是葵花。它们挺立着,情绪饱满,斗志昂扬,迎着太阳的方向,把头颅昂起,再昂起。小时候我曾奇怪于它怎么总迎着太阳转呢,伸了小手,拼命拉扯那大盘的花,不让它看太阳,但我手一松,它弹跳一下,头颅又昂上去了,永不可折弯的样子。
    凡高在1888年的《向日葵》里,用大把金黄来渲染葵花。画中,一朵一朵葵花,在阳光下怒放,仿佛是“背景上迸发出的燃烧的火焰”。凡高说,那是爱的最强光。在颇多失意颇多彷徨的日子里,那大朵的葵花,给他幽暗沉郁的心,注入最后的温暖。
    我的祖母不知道凡高,不懂得爱的最强光,但她喜欢种葵花。在那些缺衣少吃的岁月里,院门前那一排排葵花,在我们心头,投下最明艳的色彩。葵花开了,就快有香香的瓜子嗑了。这是一种香香的等待,这样的等待很幸福。
    葵花结籽,亦有另一种风韵。沉甸甸的,望得见日月风光在里头喧闹。这个时候,它的头颅开始低垂,有些含羞,有些深沉,但腰杆仍是挺直的。一颗一颗的瓜子,一日一日成形,饱满,吸足阳光和花香。葵花成熟起来,蜂窝一般的。祖母摘下它们,轻轻敲,一颗一颗的瓜子,就落到祖母预先放好的匾子里。放在阳光下晒,会闻见花朵的香气。一颗瓜子,原来是一朵花的魂啊!
    瓜子晒干,祖母会用文火炒熟,这个孩子口袋里装一把,那个孩子口袋里装一把。我们的童年就这样香香地过来了。
    如今,祖母老了,老得连葵花也种不动了。老家屋前,一片空落的寂静。七月的天空下,祖母坐在老屋院门口,坐在老槐树底下,不错眼地盯着一个方向看。我想,那里,一定有一棵葵正在开放,开在祖母的心窝里。

阅读虞燕的《家有马大哈》,完成后面小题。

       ①女儿正在读词语,当她念到“粗心”“丢三落四”时,突然眯起眼睛笑了:“这不是说的我爸爸嘛!”我怔了一下,随即哭笑不得地转头看向正坐于女儿身后的她爸,他颇不好意思地笑着轻拉了一下女儿的小马尾,然后,突然站起来往外走 , 说是才想起给我们带的两盒雪媚娘落在车上了。

       ②回想起来,她爸的马虎粗心其实从谈恋爱时就已见端倪。彼时通讯不便,他就三天两头地给我写信。有一次,我看完信后,觉得奇怪!明明话只说了一半怎么突然就没了?更没有祝愿语、属名和日期。当日下午,又收到了他的信,打开一看,只有一页,信末有他另外加上的一行字:很是抱歉,信寄出后才发现桌上还剩了一页,又以最快的速度寄出。

       ③婚后,他的马大哈本色就充分表现出来了。总有忘带钥匙忘带手机忘带钱包忘戴手表等“剧目”频繁上演,有时就演一出,有时是好几出轮番地演,看得人急火攻心。起先,我还孜孜不倦地对他循循诱导,以期他能洗心革面,起码也要有所改善嘛。但经历无数次的失败之后,我终于决定放弃对他的“治疗”,却开始把自己搞得像上了发条的机器——具备各种提醒功能的机器:窗关了吗?手机带了没?有没有带包?记得锁门,记得关灯,记得带伞……如此过了一阵后,觉得自己身心俱累,“机器”罢工了!于是,那些工作日的早晨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随着一声“我上班去了”,门也“砰”地关上了。过了一会,“吱嘎”一声,门开了,他又回来了,“我忘记带东西了”。

       ④他偶尔会在休息日骑着自行车去菜场,却也经常出状况。有一次,很有兴致地说要给我做最喜欢吃的藕炖排骨和黑木耳炒鸡蛋,我无比幸福地翘首以盼。到家后,他快乐地哼着歌儿刷锅洗菜,突然,歌声戛然而止,看他跑进跑出好几趟,还在自行车旁绕了两圈,我就知道有情况了。原来是那关键的排骨跟黑木耳不见了。他当然想不起丢在哪了,只记得这两样都是付好钱的。后来呢,说好的藕炖排骨变成了冰糖炖藕,黑木耳炒鸡蛋则被荷包蛋所代替。

       ⑤我深知他马虎,却总是低估他马虎的程度。他洗衣服前,我第一反应是跟他强调深浅两色的衣服要分开泡,但之后发生的状况却是五花八门的,如泡烂遗忘在兜里的纸币、洗丢衣服上的扣子、把袜子倒进马桶……最让我欲哭无泪的一次是,他把我那朵与裙子配套的立体多层布艺花随着一大盆水“哗啦啦”地冲进了马桶。那是我最心爱的一条裙子上的与裙子同色同材质做工精美的大花朵,没有了这朵花的点缀,整条裙子便黯然失色。我后来几乎没有再穿过那条裙子。更让人心塞的是,经他这样一搞,下水道被堵了,还得找工作人员来解决。

       ⑥马大哈当然还特别容易得到小偷的“眷顾”,电瓶车、自行车、手机等都曾因他的疏忽大意不翼而飞。结婚多年之后,他的马大哈症状基本没有改善,我倒是从起初的着急上火修炼到处之泰然了,除了见怪不怪之外,还有个原因——我逐渐发现他对许多事情的处理都很具马大哈精神,大大咧咧糊里糊涂,不爱死磕不爱计较,呵呵一笑就过去了。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心粗心大”还是个优点呢。

                                                                                                                                                                             (选自《宁波晚报》,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担当是引领人生的旗帜

    在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中,“君子”这个词竟出现了一百多次。大圣人孔子在为我们勾勒出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君子形象的同时,也提出了君子最基本的人格标准:做一个有担当的人。担当精神,是我们核心素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若想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就应该培养自己的担当精神。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拥有担当精神呢?

    担当是一种责任。玄奘西去印度,跋山涉水,历经千难万险,始终牢记取经的职责,行程五万余里,终于将佛教圣经带到了中国并发扬光大。【甲】由此可见,责任是我们拥有担当精神的首要条件,在历史的长河里,许多有志之士身处困境时,都是依靠责任感克服重重困难,担当起自己的责任的。

      ①  。鸦片祸国之际,林则徐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勇气挺身而出,披肝沥胆,虎门销烟;戊戌变法时,谭嗣同毅然拒绝他人劝他逃跑的建议,以“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勇气直面保守派的屠刀,以鲜血捍卫了自己的变法思想。由此可见,   ②   

    担当是一种境界。古往今来,有许多义士仁人,心怀天下苍生,向我们诠释着担当的境界。虽然遭遇贬谪,范仲淹依然保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乙】孔子曾经说过:“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整天只想着自己的小家庭,那么这个人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君子。由此可见,境界能使我们的担当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当我们从“小我”的世界走出,拥有放眼天下的胸怀时,我们所做的一切就会被注入时间的防腐剂,流芳千古。

    担当是生命水平高下的水银柱,是引领我们书写美好人生的旗帜。一代又一代,一辈又一辈,先人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做人,必须要有所担当!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书斋——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节选)

凝石

    在中国传统宅院中,除祖堂外,另一个重要的精神场所便是书斋,但祖堂大多和中堂合一,所以,大体上书斋是民居之中唯有的精神场所。书斋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

    书斋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籍是前人社会经验的总结,书籍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学问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文化在这里汇集,文化在这里传承。之所以有“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之说,就是因为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程,使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可以这样比喻:因为当时国家没有社会科学院,而许多个体存在并发挥作用的书斋联合起来,实际上就起到了社科院的作用,而且国家不用投资。诸葛亮的“茅庐”,造就了蜀国鞠躬尽瘁的宰相。刘备“三顾茅庐”,获得了人才和天下大计,才丰富了经天纬地、威武雄壮、扣人心弦、传播不息的《三国演义》。同时,许多民族的文化经典在这里得到了继承和弘扬。

    书斋又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书斋是个人的领地,在封建社会,无论是官场还是社会,乃至家庭,一定要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的约束。当一个知识分子回到书房,虽然仍有强大的封建社会的伦理规范融合在书籍的字里行间,但躯体和大脑毕竟属于自己,书斋的主人得到了个性施展的空间,于是,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迸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可以说,知识分子在继承前人精华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现实经历,加上自己的文学艺术创造,在书斋里融合、发酵,最后,酝酿出崭新的、清醇的、甘洌的美酒。这些美酒不断地融进整体的民族文化,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如王维在“辋川山庄”写就的如画诗歌、黄公望开山水画之宗的《江山万里图》、曹雪芹的堪称百科全书的《红楼梦》、严复启迪国人的《天演论》、鲁迅振聋发聩的《狂人日记》、徐悲鸿歌颂民族精神的《愚公移山》,真是不胜枚举。

(选自2007年第2期《新华文摘》,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俗话说:“无画不年。”每逢春节,中国老百姓都会张贴各式各样的年画,辞旧迎新,祈福纳祥烘托出浓浓的年味儿,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木版年画是一种极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历经千百年传承发展到现在。邰高娣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也是国家级非遗凤翔年画代表性传承人邰立平的女儿,兼为年画技艺的传承者和研究者。她说:“年画从工艺、形式到内容,文化信息承载量相当丰富,绝对‘不简单’。”

    制作一张传统木版年画,常常需要经历勾描、刻版、印刷、彩绘、装裱等大大小小多道工序,不少年画还对刻版的木材、印制的纸张、彩绘的颜料等材质有严苛的要求。

    结合年画发展史,邰高娣重点谈到,年画艺术形象直观、通俗易懂,古往今来的广大群众常常将它当作精神食粮。“它描绘了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它刻画了岁时节庆、婚丧嫁娶等平凡而又精彩的世俗生活,为终年操劳的百姓享受短暂的年节欢乐增添了光彩;它寓教于画,将几千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内容,浓缩到一幅幅构思巧妙的年画中,成为启蒙教育的百科全书;‘消寒图’‘耕织图’等成为向农民群众提供有关农事节气、生产操作知识的科普读物;‘二十四孝’传播了传统孝亲文化。”邰高娣介绍。

    自2006年至今,我国共有17个木版年画相关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些年画呈现出多样的面貌和风格,有契合宫廷趣味和市民趣味的杨柳青木版年画;有粗犷朴实,充满乡土气息的河北武强木版年画;有细腻工整、色彩丰富的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有古朴稚拙、历史悠久的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还有写意味厚、色彩浓艳的四川绵竹木版年画;有地域色彩浓郁、神佛类题材丰富多样的福建漳州和广东佛山木版年画……而无论是“先有杨柳青,后有天津卫”的杨柳青年画,还是桃花坞年画、朱仙镇年画,都已经成为响当当的城市名片。

材料二: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在年节之际用以迎新接福的一种普及性的传统艺术样式,它传达了广大民众的生活理想,反映出社会生活和民间文化的诸多特性,成为中国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木版年画用传统的木版水印方法印制,它的出现与雕版印刷密切相关。木版年画历史悠久,相传在汉代即已出现,宋代称之为“纸画”,明代叫“画帖”,至清代始正式定名为“年画”。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若干个相对集中的木版年画产地,各产地既保持着与其他地区技术上的交流关系,又保持着自身在题材和形式上的独创性。从题材着眼,木版年画可分驱凶辟邪、祈福迎祥、戏文传说、生活风俗等类型,主要样式包括贡笺、中堂、对屏、历画、炕围等。木版年画手法多样,色彩鲜艳,因地域差异而产生出多种风格。它审美品位高,艺术特色鲜明,信息承载量大,蕴涵着深刻的民族心理和传统的人文观念。

材料三:平阳木版年画是流传于山西省临汾地区的一种民间美术样式,它始于宋金,盛于元代,至明清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古代印刷史》称平阳木版年画为年画的“始祖”,《中国版画史》也有“版画之头,平阳启之”的论断。中国最早的张贴画(版画)珍品——宋金时期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和《义勇武安王位》即是古代平阳木版年画的代表作,曾被郑振锋先生誉为“世界版画精髓”。平阳木版年画一度失传,新中国成立后,晋南的美术工作者在农村广泛收集原存的旧版年画,于20世纪50年代酝酿建厂恢复平阳木版年画的制作。目前新成立的平阳木版年画博物馆大力开展发掘、保护和恢复平阳木版年画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平阳木版年画的制作需要三个环节,一是刻制木版,二是染色套色,三是印刷。临汾一带的木版年画多使用枣木做刻版,用麻纸印刷。在成图过程中,有完全的木版刻印,也有少量的用手绘。

    平阳木版年画有三大特征:一是宗教神画多。作用之一是驱邪镇宅。如秦琼、尉迟恭门神画和钟馗年画等;作用之二是降祥纳福。如供奉灶神、财神、天地神、福禄寿三神等。二是戏剧人物画多。晋南是中国元代戏曲(元杂剧)的发祥地,商家迎合当地人民群众喜爱戏曲的口味,把戏曲和美术融合为一体,在表现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的同时扩大自己的销售。三是民俗画多。过年过节,年年有余(鱼),人们图的是一个吉利,工艺美术家创作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四季平安”等年画以及供人观赏的中堂“四季美人图”“麒麟送子”“吉庆有余”等民俗年画,使年画深深地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平阳木版年画包括中堂画、门画、影壁画、门头画、窗画、条屏画、灶龛画、桌裙等多个门类,其题材以传统内容为主,画面主题突出,形象夸张生动,色彩明快艳丽,显现出较强的装饰性,给人以豪放洒脱的印象。因此,山西平阳木版年画不但是民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而且在中国绘画史上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华夏文明史极其宝贵的艺术珍品。

    班里举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班会,以上是你们组搜集的有关木版年画的材料。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