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隐形杀手——电子垃圾》,完成小题。
        ①电子垃圾是指已经报废的各类计算机、打印机和手机、家用电器等电子产品。电子垃圾污染像一个隐形杀手,已经对市民的生活构成严重威胁。
        ②在中国,人们利用电子垃圾获利后,便将垃圾扔给了脚下的土地和河流。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子垃圾生产国,中国每年产生超过100万吨电子垃圾;作为世界最大的电子垃圾进口国,中国每年接纳全世界70%的电子垃圾。
       ③我国家用电器已经开始进入报废高峰期。有关统计表明,这些电器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百姓家庭的,按10至15年使用寿命计算,从2003年起我国每年至少有500万台电视机、400万台电冰箱、600万台洗衣机需要报废。而近年来,我国电脑、手机消费量激增。2004年全国电视机保有量约3亿台,电脑保有量约3000万台、手机保有量近3亿台,每年手机报废量约7000万部,旧电脑500万台。
        ④处理电子垃圾,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对人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电子垃圾包含多种有害物质。废旧家用电器中主要含有六种有害物质:铅、镉、汞、六价铬、聚氯乙烯塑料、溴化阻燃剂。电视机阴极射线管、印刷电路板上的焊锡和塑料外壳等都是有毒物质。一台电视机的阴极射线管中含有4至8磅铅。制造一台电脑需要700多种化学原料,其中含有300多种对人类有害的化学物质。科学报告显示,一台电脑显示器中铅含量平均达1公斤多 , 足以污染80吨水,这是一个人一生所需饮用的水。铅元素可破坏人的神经、血液系统和肾脏。如果将这些电子垃圾随意丢弃或掩埋,大量有害物质渗入地下,造成地下水严重污染;如果进行焚烧,会释放大量有毒气体,造成空气污染。
        ⑤电子垃圾中也包含可以回收再利用的部分,属于可回收垃圾。做好回收利用,可以变废为宝。通过人工拆解和机械拆解分拣,对电子垃圾进行综合处理,不仅会保护自然环境,而且能够对某些资源进行回收再利用,达成降低元器件制造的成本目的。

(1)、本文第③段列举了大量的数字,试说说其作用。

(2)、第④段划线句“一台电脑显示器中铅含量平均达1公斤多”中“达”能否删去,为什么?

(3)、阅读全文,你能给政府相关部门提一些减少或处理电子垃圾的建议吗?(不少于两点)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我国是桂花的故乡。桂花在中国分布极广、栽培历史极长,国外栽培的桂花均由中国传入。《中国植物志》第61卷说明桂花时,引用了唐朝郭橐驼《种树书》中的记载,注明桂花原产地是在中国的西南部。
        ②桂花在中国名花的排行中名列梅、菊、兰、莲、牡丹等等之后,但它却是和人们生活贴得最近的一种植物。当我们刚懂得用味觉去认识世界,桂花蜜、桂花羹、桂花糕就到了口边。懂得听故事以后,父母会在飘散着桂香的庭院里指着明月给我们讲吴刚伐桂、桂树随创随合的神话;父母还会不失时机地给我们讲蟾宫折桂的典故:一次,晋武帝问起当时的名士、官拜雍州刺史的郄诜对自己的评价,郄诜对曰:“臣……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从此,人们便开始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比喻特别出众的人才。科举制度形成后,“蟾宫折桂”又成了考中进士的形象说法,而桂花甚至逐渐演变成了科举前三名的代称:丹桂代表状元、金桂代表榜眼、银桂代表探花。
        ③当我们会吟咏古诗了,咏桂佳作就一首首地进入了我们的读本。宋代朱熹的“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让我们从观赏角度领略了桂花的姿态与馥郁的芬芳。屈原《九歌》中的“援北斗兮酌桂浆”,让我们了解到在楚地早期文献中便已提及桂花的食用价值。欧阳修的桂花诗则更富有情趣:“有客赏芳丛,移根自幽谷。为怀山中趣,爱此岩下绿。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更待繁华白,邀君弄芳馥。”对友人赠他所喜爱的桂树,欧阳修不仅以诗答谢,还在诗中发出了改日共赏“芳馥”的邀请。其实,像欧阳修这样热爱桂花的古代名人实在是很多,大文学家柳宗元在居所附近一种就是十余株,大诗人白居易从杭州天竺寺得到桂苗后带至苏州城里种植……
        ④桂花还象征着友好、吉祥和光荣。据说,战国时期燕、韩两国曾为了表示亲善友好,相互馈赠桂花。在盛产桂花的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男女也常以赠送桂花来表示爱慕之情。《吕氏春秋》中赞叹道:“物之美者,招摇之桂。”意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招摇山上的桂树。还有“桂冠”,本意是月桂树叶编织的帽子,后来竟成了“光荣称号”的代名词。一些研究桂花的专家据此向北京奥组委推荐:在桂花的故乡举行奥运会,何不用真正的桂枝来编织“桂冠”?

阅读《瘦西湖公园》,完成小题。
        ①瘦西湖公园位于古城扬州的西北部,总面积103.7公顷,其中水面面积 49.9公顷。瘦西湖原名炮山河,一名保障河。清乾隆时,因其绕长春岭(即小金山),又称长春湖。六朝以来,即为风景胜地。
        ②瘦西湖园林群景色怡人,融南秀北雄为一体,在清代康乾时期即已形成基本格局,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其名园胜迹,散布在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两岸,俨然一幅次第展开的国画长卷。
        ③隋唐时期,瘦西湖沿岸陆续建园。及至清代,由于康熙、乾隆两代帝王六度“南巡”,形成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况。瘦西湖风景区是蜀冈---瘦西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和精华部分。
        ④“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扬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诸湖。一泓曲水宛如锦带,如飘如拂,时放时收,较之杭州西湖,另有一种清瘦的神韵。清代钱塘诗人汪沆有诗云:“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得名,并蜚声中外。一个"瘦"字,可谓是点睛之笔。诗人的妙喻,绝妙地表现了扬州瘦西湖纤秀、苗条、俊俏的风韵,从而同杭州西湖雍容、圆润、丰腴的丰姿有别。
        ⑤瘦西湖清瘦狭长,水面长约4公里,宽不及100米。原是纵横交错的河流,历次经营沟通,运用我国造园艺术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建造了很多风景建筑。瘦西湖从乾隆御码头开始,沿湖过冶春、绿杨村、红园、西园曲水,经大虹桥、长堤春柳,至徐园、小金山、钓鱼台、莲性寺、白塔、凫庄、五亭桥等,再向北至蜀岗平山堂、观音山止。湖长十余里,犹如一幅山水画卷,既有天然景色,又有扬州独特风格的园林。
        ⑥瘦西湖园林以自然风光旖旎多姿著称于世。四时八节,风晨月夕,使瘦西湖幻化出无穷的天然之趣。丰富的历史文化,使瘦西湖如醇厚的佳酿,常看常新,品味其中,回味无穷。瘦西湖为我国著名的湖上园林,窈窕曲折的湖道,串以长堤春柳、荷蒲薰风、四桥烟雨、徐园、小金山、吹台、水云胜概、五亭桥、白塔晴云、二十四桥景区,虹桥等景点,俨然一幅天然而成的国画长卷。虹桥建于明末,是座红栏木桥,现为石砌拱桥。这儿满湖的荷花与夹岸的垂杨,映着两岸的曲栏雕柱。正如清王士桢诗所云:“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花看人影太匆匆。”
        ⑦瘦西湖的景点经多年修建,变得格外妩媚多姿。荡舟湖上,沿岸美景纷至沓来,让人应接不暇,心迷神驰。
                                                                                                                                                                                                                           (根据有关资料改写)

阅读《现实版(少年派)湖泊探秘》,完成下列各题。

现实版《少年派》湖泊探秘

    ①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最梦幻的镜头,莫过于散发出淡蓝色荧光的夜晚:夜空下的海面像星空一样明亮,随着水面被轻轻搅动,蓝色的荧光从指缝中溢出。其实,这种景象不只出现在电影画面中,在现实世界中也有,只不过非常罕见。

    ②澳大利亚的吉普斯兰湖,白天看起来与其他湖泊没什么两样,可到了晚上,湖水便会发出蓝幽幽的神秘光芒,令人惊诧不已.成千上万的游人在夜晚下到湖里游泳,浑身都被蓝色荧光包围,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的蓝色世界中。

    ③有人怀疑湖水变蓝是因为湖里有放射性发光染料,对此,相关专家分析认为,吉普斯兰湖面积约10平方千米,如果把湖水全部染成蓝色,至少得用上万千克染料。另外,湖泊发光如果真是染料染成的,那么湖水肯定会有异味,水质也会受到影响。但从吉普斯兰湖的现状来看,它显然没有受到放射性发光染料的危害。

    ④还有人猜测说,湖水变蓝有可能是湖里生活着大量会发光的鱼。近年来,科学家确实培育出了一种发光宠物鱼,自然界也偶尔出现过一些会发光的鱼。不过,不管是宠物鱼还是自然界的发光鱼,它们的数量都很少,不可能在湖里大量繁殖。

    ⑤古普斯兰湖夜晚发光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通过对湖水进行采样调查,专家终于发现,原来湖水中生活着一种发光生物——夜光藻。

    ⑥夜光藻,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能在夜晚发光的藻类生物。这种浮游生物在海洋中分布广泛,是甲藻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种类,其分类地位属于介核生物,因其异样的特性,故也被人们称作“夜光虫”。夜光藻有一个能轻微活动的触手,能将外界小型浮游植物或有机颗粒送入胞口内。在细胞内形成食物泡进行消化。其细胞受刺激时会发光,尤其在夜晚的海面上荧光点点。因此,夜光藻也是海洋中重要的发光生物。这些夜光藻就像一个个可爱的皮球,

但其个头极其微小,细胞直径仅为150至2000微米 , 再加上细胞壁透明,人们用肉眼很难发现它们的存在。

    ⑦吉普斯兰湖的湖水之所以会在夜晚发光,就是因为这种藻类生物以罕见的密度出现在

湖中,从而将整个湖泊变成了夜光湖。尤其是当它们受到惊扰时,就会发出很亮的蓝光,但不分泌毒素,因此不会对海洋生物造成影响。它们这么做,是希望引起更强大的捕猎者的注

意,从而帮助它们赶走入侵者。

    ⑧那么,以前夜光藻为何没能以如此罕见的密度出现在湖中呢?相关专家表示,这可能

是因为在2008年,当地的林区发生大火,烧毁了不少森林。没有了森林的保护,夏季暴发了洪水,在水的冲刷下,大量富合营养的物质进入湖中,为夜光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再加上当年气温十分适合夜光藻繁殖,所以它们大肆“生儿育女”,很快将整个潮区占领。一到晚上,它们就集体发出亮光,使整个湖泊成了蓝光闪烁的荧光湖。

    ⑨夜晚的吉普斯兰湖宛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梦幻场景一般:船身激起水面形成的一条条荧光带在星空下起伏晃动着,飞溅的浪花闪烁着荧光。仰望夜空,星斗漫天,一时恍惚,不知自己置身何处。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令人惊叹的细胞

       ①生命开始于一个细胞。第一个细胞一分为二,二又分为四,以此类推,

仅仅到第47次加倍以后,你就有了1亿亿(_______________)个细胞,并作好了最终形成一个人的准备。从卵子受精的那一刻起,一直到你离开人世,为了维护你,这些细胞中的每一个都可谓是恪尽职守。

       ②对于你的细胞来说,你无任何秘密可言,它们对于你的了解,远远超过你对自己的了解。因为每一个细胞都带有一整套基因密码——你身体的指令手册,所以它不仅知道怎样做自己的工作,而且对于你体内的其他任何一项工作,它都了如指掌。在你的一生中,你永远没有必要提醒任何一个细胞,要它随时注意其腺嘌呤核苷三磷酸盐的情况,或是找到存放不期然间出现的多余叶酸的地方。它将会为你做这样的一些事,以及几百万件别的事。

       ③每个细胞都是自然界的一个奇迹。即便是最简单的细胞,其构造的精巧程度也是人类的智慧永远也无法企及的。举个例子,即便是制造一个基本的酵母细胞,你所需要的零部件就和一架波音777喷气式飞机的一样多,而且还必须在直径仅有5微米的球体内将它们组装起来,然后你还得以某种方式驱使那个球体进行繁殖。

       ④……

       ⑤你的细胞是一个有着1亿亿个公民的国度,每一个公民都以某种特有的方式全心全意地为你的整体利益服务。它们为了你什么都干,它们让你感觉快乐,产生思想。它们使得你能够站立、伸懒腰和蹦蹦跳跳。当你吃东西的时候,它们摄取养分,供给能量,排除废物——干所有你在中学生物课中所了解到的事情,它们还在第一时间使你有一种饥饿感,并使你在就餐后产生舒适的感觉,以后就不会再忘记吃东西。它们使你的头发生长,耳朵产生耳垢,大脑保持清醒。它们管理你身上的每个角落;当你受到威胁时,它们会挺身而出保护你。它们会毫不犹豫地为你献身——每天有多达数10亿个细胞在这么做:可是终其一生你从未向它们中的任何一个表达过谢意。因此,现在就让我们肃立片刻,向它们表示我们的敬佩与赞赏之意。

       ⑥大多数细胞的存活时间很少超过1个月左右,但也有一些明显的例外,肝脏细胞可以存活几年,虽然它们的内部成分每隔几天就更新一次。大脑细胞和你的寿命一样长。从你出生起,你拥有大约1000亿个细胞,这也就是你所能拥有的细胞数的最高值。据估计,你每小时大约丢失500个细胞。因此,要是你认真想一想的话,你真的是一刻光阴也不该浪费。令人欣慰的是,你脑细胞的组成部分总是在不断更新,因此,与肝脏细胞相类似,你的大脑细胞实际上只存活1个月左右。事实上,据认为,我们身上的任何一个部位——除了迷途分子以外——都与9年前不同。这听起来似乎有些玄乎,但从细胞的层面上讲,我们都是年轻人。

                                                                                                                                    (节选自《万物简史》[美]比尔·布莱森/著  接力出版社出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