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文学作品阅读【材料一】
跨湖桥文化与马家浜文化,皆是长江下游地区重要的文化,具有很多类似。马家浜文化年代约始于公元前5000年,到前4000年左右发展为崧泽文化。马家浜文化,居民主要从事稻作农业,多处遗址中出土了稻谷、米粒和稻草实物,经鉴定,已普遍种植、粳两种稻。
马家浜文化,渔猎经济也占重要地位,常发现骨镞、石镞、骨鱼镖、陶网坠等渔猎工具,以及陆生、水生动物的遗骸。
结论是,马家浜文化是太湖地区分布广泛的定居的文化,此文化属于早期的稻谷农业为主,同时具有渔猎文化为重要的补充,没有发现独木舟,因此马家浜文化不是海洋类型的文化。
跨湖桥文化最主要的特点,是发现了独木舟,在距今8000年的时期,就是类似现今宇宙飞船的伟大超强的科技,说明跨湖桥文化是一种已经征服了海洋的文化,是一种海洋类型文化。
跨湖桥文化主要是一种渔猎文化,稻谷种植也作为了重要补充。
【材料二】
跨湖桥文化共创造了“十个之最”,最引人瞩目首推独木舟。
这条独木舟,展陈在杭州市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是世界上迄今保存最早的独木舟。它的出现,无异于石破天惊,对研究世界舟楫文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上个世纪90年代初,曾经的铁定“公论”是,浙江文明史始于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直到历经13年、先后3次的发掘与研究,跨湖桥文化遗址才颠覆这一理论,将浙江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000年。
从出土时的真实场景来看,独木舟残长5.6米,最宽处53厘米,平均厚度为2-3厘米,由整棵马尾松加工而成。由于土层压埋导致了变形和收缩。舟体近侧基本完整,而另一端舟头在当年萧山砖瓦厂取土时被破坏,着实令人惋惜。
跨湖桥独木舟制作比较精良,是用比较高级的石器工具有段石镑制造的,是人类制作独木舟的技术发展到成熟时期的产物。
【材料三】
跨湖桥遗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为了不辜负这一八千年的文化遗存,采取原址保护的方式,博物馆就势而建,并以此为灵感,建筑整体以船为造型,从平面形态到立体面造型都采用“舟”形形态组织,这也充分体现了跨湖桥文化的精髓——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博物馆外墙面采用的锈蚀质感的材料,内部展陈区域由“八千年回首”主题陈列和遗址保护厅组成,也充分展现8000年文化的厚重和沧桑。
8000年前的独木舟,绝对是跨湖桥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一发掘与发现使我国成为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独木舟的古船文明国家之一,对研究新石器时期人类水上交通工具史具有重要价值。为了最好地保护这珍贵的跨湖桥水下遗址,博物馆采用了史无前例的原址保护工程,展厅里的水可以排出去,展厅外的湖水进不来。王冬龄挥毫写下的“萧山八千年”在遒劲的笔锋和凝重的墨色中道尽苍茫。
7000年前海侵来袭,湘湖畔的跨湖桥文化在存在了1000年后如华夏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天际,一只独木舟得以留存至今,成为这段文明的见证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