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2018-2019年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统考卷

阅读理解。

    ①一个小女孩因为长得又矮又瘦,再加上她永远穿着一件又旧又不合身的衣服而被排除在合唱团之外。

    ②小女孩躲在公园里伤心地流泪。她想:我为什么不能去唱歌呢?难道我真的唱得很难听吗?想着想着,小女孩就低声唱了起来,她唱了一支又一支,直到唱累了为止。“唱得真好!”这时一个声音响起来,“谢谢你,小姑娘!你让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小姑娘惊呆了!说话的是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他说完后站起来顾自走了。

    ③小女孩第二天再去时,那老人还坐在原来的位置上,慈祥地看着她。小女孩于是又唱起来,老人屏声静气、聚精会神,一副陶醉其中的样子。最后他大声喝彩,说:“谢谢你,小姑娘!你唱得太棒了!”说完,他仍顾自走了。

    ④许多年后,小女孩成了大女孩。她长得美丽端庄,成了小城有名的歌星。她忘不了公园靠椅上那个慈祥的老人。一个冬日的下午,她特意去公园找老人,但她失望了,那儿只有一张小小的孤独的靠椅。

    ⑤“他是个聋人,都聋了20年哩!”公园管理处的一位知情人告诉她。姑娘惊呆了。那个天天屏声静气、聚精会神地听一个小女孩唱歌并热情赞美她的老人,竟是个聋人!

(1)、下面这句话,应该放在第自然段与第自然段之间。

就这样,一天又一天……足有半个月。

(2)、读短文,完成填空。

女孩第一次惊呆是因为;第二次惊呆是因为

(3)、第三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描写方法,这样写更能说明老人
(4)、给文章取题目,不恰当的是哪一个(    )
A、心灵有耳 B、善意的谎言 C、鼓励的力量 D、孤独的老人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船

高巧林

    ①父亲拥有一条船。坚厚的舱壁、宽阔的舷板、稳健的橹桨……总之,无一不是我幼小心目中神圣而尊严的精神依托。

    ②奶奶曾经告诉我,一个旭日东升的早晨,父亲摇船去了村东的大湖,把我的胎盘扔进汹涌的浪涛里。我听了一震!奶奶却笑了——“湖神会赏你一副好胆气,长大后才可做像你父亲一样的男子汉!”

    ③父亲的船,驶进我的童年,在冗长蜿蜒的水道上荡漾,颠簸。悠悠的橹桨边泛起一泓泓欢乐的笑靥和委屈的泪。

    ④那天,是我永远难忘的日子。

    ⑤一丝纤细的牛草,悄悄地把我的睡梦牵醒。我揉开惺忪的眼帘,携上心爱的木刻小舟,还有一只赭纹密布的海碗,跃上了父亲的船。

    ⑥晨风中传来咿咿呀呀的橹桨曲。父亲脱下热烘烘的衣衫,披在我寒颤颤的肩背;又从海碗中取来黄乎乎的面枣,塞进我稚嫩的手窝。蓦然回首,村里的那棵银杏树,已在遥远中忽隐忽现,唯独我心爱的木刻小舟寸步不离地尾随着父亲的船绳。我仿佛第一次看见了生活中的父亲和我,继而,懵懂的心田里流过一股淡淡的酸涩。

    ⑦江风紧了,父亲上岸拉纤。我立在船头上看见,父亲微驼的背上拽着一根粗大的绳索,艰难的步履在尘沙飞扬的岸滩上,写下一串深沉的脚印。我再也站不住了,满腔的疚意燃成一团小男子汉的火焰——我收起舷边拖牵着的木刻小舟,蹬的一下跳上岸去,自个儿奔跑起来!

    ⑧父亲那血红的牛一般的双目中,顿时现出莫名的恼怒和痛苦,骂道:“才十三岁的人蛋,就不听话啦!”

    ⑨我流泪了,泪水流成个白亮亮的小河……

    ⑩傍晚,我从门槛缝里偷出一把钥匙,蹑手蹑脚地开启了父亲的船锁,第一次在村前的小河里摇开属于我的橹声。调皮的船头,顶了小河埠,又撞了竹架桥。歇橹看时,手窝里磨起了透亮的泡泡。

    ⑪父亲站在河岸边,投来一束慈祥而欣慰的目光,手里还捧着我那只心爱的小木舟。父亲正重温他早已逝去的童年。

    ⑫夜里,我在梦境中真的成了男子汉——独自摇着父亲的船,去了村东的大湖里,尽情又浪漫地摇呀摇……

(选自《优秀千字散文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低头与昂头

    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在谈起他的成功之道时,他说这一切源于一次拜访。那是他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去赴一位老前辈的约会,地点在一座低矮的小茅屋。富兰克林来了,他挺起胸膛,大步流星,一进门,“嘭”的一声,额头重重地撞在门框上,青肿了一大块,痛得他哭笑不得。出来迎接他的老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了笑说:“很痛吧?你知道吗,这是你今天来拜访我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洞明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富兰克林牢记地记住了老前辈的教导。把谦虚列为他一生的准则。

    还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公司招聘员工,门外排着长长的应聘队伍。每进去一个人,主考官不由分说,当头劈来一个耳光,问:“这是什以滋味?”几乎所有的人都捂着自己的脸出来了。当然,这些人都落聘了。后来,有个年轻人走了进去,主考官同样劈来一个耳光,问:“这是什么滋味?”年轻人站直身子,定了定神,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力量,在同样的位置,给主考官同样的一个耳光,说:“就是这样滋味。”因此,这位年轻人被录取了。

    富兰克林以低头而抵达成功,年轻人却以昂起头颅而被聘用,这是不是人生的悖论呢?其实为人处世真正的法则是,在摆放我们自己所处的位置时,我们应该是富兰克林,而摆放在我们自己心的位置时,我们必须是那个年轻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着做人。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失根的兰花

    ①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吧!

    ③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样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图,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④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泊,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太庙中同样老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⑤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⑥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的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⑦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依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⑧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自行枯萎了。

    ⑨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

阅读回答问题

过重阳,添寿粮

刘景婧

    ①九九重阳之前,大地把一切色彩都准备好了。

②故乡的天空显出辽远的蓝色,那蓝色轻轻的、透透的,像蒙着一层水雾,仿佛只要用手指轻轻一戳,晶莹的蓝色就能顺着云彩的轮廓,柔柔地流到你的掌心。外公的村庄卧在明江边上,远远望去,就像一只懶洋洋的大黄狗,蜷着胖胖的身子,一边享受着江风的爱抚,一边偎依着一大片金黄的稻田。

③那一年外公八十杖朝(八十杖朝,是八十大寿的意思),妈妈特地准备了一套长袖衣裤,一袋新米,带着我在重阳节那天,赶回老家给外公添粮添寿。一路上,面对我好奇的目光,妈妈给我细细地解释了什么是“添粮”:“‘添粮’是客家人的传统民俗,通常在重阳节当天,晚辈带上新米、长袖衣裤,红包、生鸡等礼物,参加长辈的添粮仪式。新米寓意丰衣足食,“长袖’谐音‘长寿”,祝福长辈添粮添寿、福寿绵长。”

④我们赶到时,外公正穿着崭新的衣服,端坐在厅堂中央的太师椅上,笑意盈盈地看着满屋子的亲人。

⑤添粮仪式开始了。堂屋中央的八仙桌上燃好了香烛,三杯香茶、五杯米酒分两排一字摆开,第三排则是鸡、鱼、肉、发糕等供品。炸雷似的鞭炮声一过,穿着红色道袍的道公们先给外公一鞠躬,就亮开嗓子唱起了客家《祝寿歇》:“莺歌燕舞好时光,唱起山歌拜寿堂....”

⑥唱完一段,道公们就开始了热热闹闹的唱念做打。那是我第一次看见道公做巫。他们穿的道袍色彩斑斓,红色缎面上镶着金色的飞龙,还绣着飞鸟、牡丹等五彩的图案。当他们踩着唢呐和鼓点的节奏,飞身旋转起来时,简直就像一圈圈飞翔着的彩虹,好看极了!

⑦做巫结束后,道公退场。舅舅们把一个大竹篾筐搬到八仙桌旁边的一张小桌子上,亲戚们就依次排着队,一边说着“健康长寿”“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吉祥话,一边将自家的米和红包放到竹筐里。大姨站在外公身边,每当亲戚来“添粮”,她就笑着回道:“多谢!”并从竹筐里抓一把米,放回亲戚的米袋里,让亲戚们也将沾了老人福气的米带回家。珍珠般莹白的大米慢慢聚成了一座尖尖的“小山”。妈妈说:“这些粮食代表着亲人们对外公的祝福,外公以后每天抓一把“百家米’掺进平日的米饭里煮,会更健康、更长寿。”

⑧临近中午,添粮仪式结束了。院子里的喜宴已准备妥当,舅舅们纷纷上前,招呼大家去院子里吃午饭。乡村的饭菜都是用一个个大海碗装着,有白切土鸡、梅菜扣肉、猪肚包鸡、豆腐酿等,肉类都被切得很大块,如果切小块了会被客人认为主人家小气,待客不周。我们小孩儿可就麻烦了,一块鸡肉比我们的嘴巴还大,吃的时候满嘴流油,惹得大人们一阵阵笑话。喜宴上,外公对我们一帮小孩子讲了关于“添粮”的故事:

⑨“传说每一个人的年岁,都是由天上的仙家掌管的,老人活到了一定的年岁,阳寿就要尽了。而从前,我们客家人的老祖宗先后从福建、博白迁徙到这儿,缺衣少食,老人们吃不饱穿不暖,更难长寿。于是,老祖宗们就定下了一个规矩,凡是过了六十岁的老人,都可以从晚辈那里借一点寿岁,晚辈给老人添粮添衣,也就是添福添寿了。”

⑩那一年的重阳,因为外公的添粮仪式,我过得非常快乐。后来,外公又慢悠悠地在这个世间度过了十三年的时光,直到五年前去世,享年九十三岁。想想外公一生,历尽艰辛却始终从容宁静,虽说客家客家,去到哪儿都是“客”,但祖辈的异乡,最终也成了我们的故乡。我想,这也是当年外公给我添的福气吧。

(选自《儿童文学》2018年11月号,有删减)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