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我长大了
       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太。
       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
       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
       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1)、第一段中,作者说“小时候想长大”,“想长大”的内容是什么?

(2)、 文中划线句子是        描写,作用是 

(3)、文中说:“此时,已有很多人围拢来。我有些惭愧……”“我”为什么会“有些惭愧”?

(4)、文中“撞人”和“吃晚饭”是 (详写,略写),而照顾老奶奶却是 (详写,略写)。请从括号号中选出答案填在横线上。

(5)、“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回忆鲁迅

郁达夫

    ①和鲁迅第一次的见面,不知是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我对于时日地点,以及人的姓名之类的记忆力,异常的薄弱,人非要遇见至五六次以上,才能将一个人的名氏和一个人的面貌连合起来,记在心里——但地方却记得是在北平西城的砖塔胡同一间坐南朝北的小四合房子里。记得那一天天气很阴沉,时间仿佛是在下午的三四点钟。

    ②那时候,鲁迅还在教育部里当佥事,同时也在北京大学里教小说史略。我们谈的话,已经记不起来了,但只记得谈了些北大的教员中间的闲话,和学生的习气之类。

    ③他的脸色很青,胡子是那时候已经有了;衣服穿得很单薄,而身材又矮小,所以看起来像是一个和他的年龄不大相称的样子。

    ④他的绍兴口音,比一般绍兴人所发的来得柔和,笑声非常之清脆,而笑时眼角上的几条小皱纹,却很是可爱。

    ⑤房间里的陈设,简单得很;散置在桌上,书橱上的书籍,也并不多,但却十分的整洁。

    ⑥他送我出门的时候,天色已经晚了,北风吹得很大;门口临别的时候,他不晓说了一句什么笑话,我记得一个人在走回寓舍来的路上,因回忆着他的那一句,满面还带着了笑容。

    ⑦鲁迅到上海的时日,照理应该在十八年的春夏之交;因为他于离开厦门大学之后,是曾上广州中山大学去住过一年的;他的重回上海,是在因和顾颉刚起了冲突,脱离中山大学之后;并且因恐受当局的压迫拘捕,其后亦曾在广州闲住了半年以上的时间。

    ⑧他对于辞去中山大学教职之后,在广州闲住的半年那一节事情,也解释得非常有趣。他说:“在这半年中,我譬如是一只雄鸡,在和对方呆斗。这呆斗的方式,并不是两边就咬起来,却是振冠击羽,保持着一段相当距离的对视。因为对方的假君子,背后是有政治力量的,你若一经示弱,对方就会用无论哪一种卑鄙的手段,来加你以压迫。 因而有一次,大学里来请我讲演,伪君子正在庆幸机会到了,可以罗织成罪我的证据。但我却不忙不迫的讲了些魏晋人的风度之类,而对于时局和政治,一个字也不曾提起。”

    ⑨在广州闲住了半年之后,对方的注意力有点松懈了 ,他就迅速地整理行囊,乘其不备,而离开了广州。

    ⑩人虽则离开了,但对于代表恶势力而和他反对的人,他却始终不会忘记。所以,他的文章里,无论在哪一篇,只教用得上去的话,他总不肯放松一着,老会把这代表恶势力的敌人押解出来示众。

    ⑪对于这一点,我也曾再三劝过他不要上当。因为有许多无理取闹,来攻击他的人,都想利用他来成名。但他的解释,却很彻底。他说:“他们的目的,我当然明白。但我的反攻,却有两种意思。第一,是正可以因此而成全了他们;第二,是也因为了他们,而真理愈得阐发。他们的成名,是烟火似地一时的现象,但真理却是永久的。”

    ⑫在这自由大同盟活动的期间,对于平常的集会,总不出席的鲁迅,却于每次开会时一定先期而到;并且对于事务是一向不善处置的鲁迅,将分派给他的事务,也总办得井井有条。从这里,我们又可以看出,鲁迅不仅是一个只会舞文弄墨的空头文学家,对于实务,他原是也具有实际干才的。说到了实务,我又不得不想起我们合编的那一个杂志《奔流》——名义上,虽则是我和他合编的刊物,但关于校对,集稿,算稿费等琐碎的事务,完全是鲁迅一个人效的劳。

    ⑬他的做事务的精神,也可以从他的整理书斋,和校阅原稿等小事情上看得出来。一般和我们在同时做文字工作的人,在我所认识的中间,大抵十个有九个都是把书斋弄得乱杂无章的。而鲁迅的书斋,却在无论什么时候,都整理得必清必楚。他的校对的稿子,以及他自己的文章,涂改当然是不免,但总缮写得非常的清楚。

    ⑭直到海婴长大了,有时候老要跑到他的书斋里去翻弄他的书本杂志之类;当这样的时候,我总看见他含着苦笑,对海婴说:“你这小捣乱看好了没有?”他总是一边谈着笑话,一边先把那些搅得零乱的书本子堆叠得好好,然后再来谈天。

    ⑮记得有一次,海婴已经会得说话的时候了,我到他的书斋去的前一刻,海婴正在那里捣乱,翻看书里的插图。鲁迅一见着我,就大笑着说:“海婴这小捣乱,他问我几时死;他的意思是我死了之后,这些书本都应该归他的。”

    ⑯鲁迅的开怀大笑,我记得要以这一次为最兴高采烈。听这话的我,一边虽也在高笑,但暗地里一想到了“死”这一个定命,心里总不免有点难过。尤其是像鲁迅这样的人,我平时总不会把死和他联合起来想在一道。

    ⑰这事情,大约是在他去世之前的两三年的时候;到了他死之后,在万国殡仪馆成殓出殡的上午,我一面看到了他的遗容,一面又看见海婴仍是若无其事地在人前穿了小小的丧服在那里快快乐乐地跑 ,我的心真有点儿绞得难耐。

    ⑱可是从此一别,我就再也没有和他作长谈的幸运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爷爷的金色田野

杨汉立

    ①爷爷坐在田头,一支喇叭筒在唇间“吧嗒”一声,芬芳烟草味道自唇边漫过田野,漫过整个季节。水稻早已闻惯了这种香气,田野早已闻惯了这种香气,村庄也是如此。自春天播种开始,爷爷就天天穿行在村庄之中、田野之中和水稻之中,爷爷像村庄和田野的孩子,水稻像爷爷的孩子

    ②用力一吸,爷爷觉得田野好香、村庄好香。这种香味是稻子邀约泥土的香味,和着老木屋的香味和饭菜的香味。爷爷看到了一些香气的河流,那桂花流出一些河流,那稻子流出一些河流,小溪、青山、草木、饭菜都流出一些河流。这些河流流过田野、流到云端。爷爷觉得这乡村的香气,滋养着他的生命,成为了他的灵魂,他注定离不开这个村寨,因为他离不开这种气味。

    ③在爷爷慈祥的目光中,水稻腼腆地低下头,笨拙却温柔地轻轻摆动身子,把柔情悄悄地变成一股浪,淹没爷爷,淹没田野,淹没村庄;鸟群飞过上空,把一些弧线交给天空和田野、村庄的目光,交给爷爷和水稻的遐想,爷爷的汗珠滴入泥土,缓缓进入根须,涌上茎秆、稻叶、谷穗。一瞬间,田野铺上了黄金。

    ④乡村的秋天就是唐朝,唐朝极为任性地喜欢盛大,喜欢热闹,喜欢肥厚。一株株水稻身怀六甲,身体越来越丰腴,她们以杨贵妃为标准,以胖为美,一个个展示着肥硕的身姿。稻田越来越挤,往日的行与列没有了,一株挨着一株,一穗与另一穗交错:她们是争宠的妃子。她们又是秋天放牧的羊群,为了争食秋天的阳光,一株与另一株挤,一行与另一行挤,一列与另一列挤,一丘与另一丘挤。整个田野那么美丽。

    ⑤这是一张由稻子交织的黄金毯子,田埂勾勒出图案,村庄、绿树缀于其间,不知是村庄、绿树烘托稻田,还是稻田簇拥着村庄。他们团结在一起,都是同一个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都是同一台戏的各个角色。他们不计较是不是主角,主角努力在展示风采,配角也努力在增光添彩。青山静立于远方,他既是观众,默默地看着田野和村庄,他又参与演出,和田野、村庄组成一个大歌舞剧。馨香是主旋律,金黄是主色调,即使没有风,舞台上也有丰富的动作。

    ⑥这实在是一朵巨大的向日葵,是谁画出来的啊?他比凡高要伟大,画技要高超百倍。爷爷不晓得什么凡高,只觉得自己最喜欢一年四季中的秋季,秋天这么成熟,这么实在,这么令人喜悦。他微笑着,边走边抚摸一下稻穗,像捋着他的胡须,他把稻穗抚摸成胡须,把胡须捋成稻穗。

    ⑦汗水和阳光是一天天沉积起来的,沉积多了就泛光,先是泛绿,越来越绿,绿得胀满,胀得田野装载不下,似乎要直奔汗水和阳光的源头而去,天空便暖和起来,心灵便温润起来。然后泛黄,越来越黄,直到比黄金还诱人,直到分不清是阳光染黄了稻谷,还是稻谷染黄了阳光。

    ⑧直到那天,父亲把整个季节卷成一支喇叭,在一个响晴中吹响了号角,引我们兄弟,以田野为砥,用阳光和汗水打磨岁月,收取零存的汗滴和黄金。爷爷不甘示弱,拍打了好一阵子腰腿,不理会我们要他休息的劝告,踏入稻田。这个时刻,乡村开始沸腾,嘭嘭作响的打稻谷声,在田野里此起彼伏,像一台侗族大歌,多声部的合唱激励着季节。一群鸟雀从东山飞到西山,又从西山飞到东山,把飞翔的影子投在田野里,让田野有飞翔的音符。

    ⑨母亲的饭香远远飘来,弥漫整个田野。母亲一句声音拖得长长的呼喊“吃饭啦——”,把我们呼唤得格外饥饿,似乎可以吃下一整份鼎罐饭,可以吃下整个田野,可以吃下整个秋季。我的心柔软起来,像那些湿润的田泥,让一些脚慢慢陷下去,然后用一种细腻包裹它,让它发酥发软,让它长出须根,长成一株硕大的水稻。

    ⑩在饥肠辘辘却又满怀醉意中,伫立在秋色里,于是便有一些种子在心里悄悄生根、发芽、猛长。我的心田有了四季轮回,其中的秋天也一定会有属于我的金黄的田野。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11月04日24版,有删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雨季的木香花

章铜胜

①雨季到了,木香花就开了。

②江南的木香花不多,但总是有的,通常是在爱花人家的院子里,在河边溪旁,想找,总是能找得到的。

③院子里的一架木香花高出院墙,远远地就能看到,路过,花香隐隐传来。想要木香花,走进院子,向花的主人讨要,多半是不会空手而回的。木香花开纷繁,谁会舍不得几朵花儿呢。

④河边溪旁的木香花,是野生的,找到了,就当成秘密藏在了心里。那样的小心思有点独占花香的意思在,我就曾有过这样的体验。

⑤我第一次看到木香花,心里恼恼的,因为那时我是不认识木香花的。当村里的一个女孩,拿着几朵小小的白花在我眼前晃了晃,然后又放在鼻前陶醉地嗅了嗅,再用一种炫耀的口吻告诉我那是木香花的时候,我的心里竟因此而生出了一些恨意——不是恨木香花,也不至于恨那个女孩,但也不知恨从何来。后来,当我在村庄东面一条小河的转弯处找到一丛野生的木香花的时候,我的这种恨意顿消,我把这个意外发现当成了心中的一个秘密,竟因此有了几分窃喜。

⑥木香花像白兰花一样,是属于雨季的花。雨中长长的街巷里,有人提着篮子叫卖白兰花、栀子花,却从未听说有人卖木香花的。而我,是喜欢雨中的木香花的,带着潮湿而又淡淡的清香,比白兰花的花香要淡许多,淡到似有若无。

⑦木香花不怕雨淋。雨天,院子里的一架木香花,爬满了用木头搭的花架,遮住了大半个院子。从院子空处漏下的天光,白亮亮的。雨中的木香,密匝而又细碎的绿叶间,铺满了数不清同样细碎的白花和饱胀的花骨朵儿,看着,总觉得像少不更事的孩子傻傻的样子,像极了儿时的我们。

⑧彼时,我们在雨天的院子里玩水的样子,也是傻傻的,乐此不疲的。被大人们发现,一顿训斥后,露出满脸的委曲,委曲也只是一瞬间的事情,然后又若无其事地在雨中被自己逗得“噗嗤”一声,傻呵呵地笑了出来,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笑。曾经的日子,细碎得就像是雨中盛开的木香花,一串串,串起了许多的快乐。

⑨雨季里,木香花是耐看的。翠绿的叶子在雨中闪着油光,小小的白色花朵,在雨中如洗过一般的洁净。一串串,一团团的花儿缀在枝叶间。我家阁楼的花池里,那株木香花种下才两年的时间,枝叶已经纷披而下。花开时,在楼下就能看到串串花朵。我常在雨中独自上楼,隔着玻璃窗,看着那木香花开。木香长得太大了,遮住了楼上的大片阳光,于是将木香花挖出,送给了乡下的亲戚,心里竟有些不舍。

⑩汪曾祺在《昆明的雨》里说,昆明“雨季的花是缅桂花”。缅桂花就是白兰花。在《昆明的雨》里,令汪曾祺记忆深刻的,除了白兰花外,还有一株大木香花,大木香花在昆明莲花池边一条小街上的小酒店院子里。那天,因雨,他被阻在了小酒店里,雨中无事,汪曾祺便坐在院子里看大木香花,静静地看了一下午。

⑪时隔40年后,他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下了一首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⑫雨季来了,我也想念我家的那株木香花了。

文人风骨,让我们心驰神往;榜样力量,让我们肃然起敬。我们在记录那些熠熠生辉的群星时,身边的那些凡人也很值得我们去铭记。

“红鼻头 ”书摊

陆建德

①近日收到友人随笔集子《担头看花》,封面上画的是英国一百多年前的一个流动旧书摊,想起自己小时候常去的书摊。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读故事大都始于六十四开的连环画。我家中外杂书倒是有一些,就缺连环画。出建德村的刀茅巷大门,往南走到庆春街,西拐过珠碧弄弄十几米,就有一个沿街的书摊(其实是书铺,但当年一直叫“书摊儿 ”)。那是专门借阅连环画的地方,不是卖书的。

②摊主个子中等,肤色白皙,背微驼,少发,极瘦,头颈细细的,几乎可以套用初小语文课里的诗句“三根筋挑了一个头 ”。他眼窝深陷,不苟言笑,很少说话,脸上最显眼的部位是白皮肤映衬下发红的鼻子。我们一批小伢儿不知他姓名,也不会对他以叔叔伯伯相称,背后叫他“红鼻头 ”。其实鼻子红大都是厌氧菌感染所致,只要不去求什么号称“祖传”的偏方,涂搽克林霉素凝胶或甲硝唑凝胶即可治愈。

③书摊朝南,店面十平米左右,泥地、天花板并不低矮。一张旧供台,两三条条凳,再加几个小板凳和一张竹榻,差不多就是摊主的全部家当了。“红鼻头 ”没有书架,因陋就简,却把他谋生的工具管理得井井有条:几块缝上了数十个小袋子的蓝布吊挂在墙上,书就插在布袋里,露出书名。墙上还拉几根细麻绳,连环画就像衣服那样“晾 ”在绳子上。还有一个在店西外的人行道上支起来的自制木板架子,等距离钉上几根横木条,摆放着主人的新书,招徕顾客。“红鼻头 ”经常坐在书摊外面的竹子靠背椅子上,观察路人的神情,有时打个招呼。

④“红鼻头 ”的家在哪里,我以前从来没有自问过。他平时晚间大概常睡在他的小铺子里,不然竹榻上怎么会有卷起来的铺盖呢?他有一个女儿,比我大几岁,也在刀茅巷小学读书,放学了就回到书摊,找个角落做功课。她的妈妈,我从未见过。

⑤坐在“红鼻头 ”铺子里看书,一本一分钱。书摊还提供出借的便利,第二天午前归还,每本收两分。借书回家阅读,时间从容,还能与兄弟姐妹或小伙伴共享。书摊制订了一些规矩,可以办理出借手续。除了留下地址,还得保证图书归还时完整无损。误了时间,摊主会根据自制登记册上的信息登门索书(“红鼻头 ”为此来过我家一次)。如果没有读完,可以办理续借,收费更高。五十年代的城市居民中,不识字的人还很多,“红鼻头 ”属于“有文化的 ”那个阶层。

⑥那时多数小朋友零用钱极少,偶尔长辈给一点,一般总是先去买零食或蜜饯之类解馋。单靠这一群体,书摊不一定维持得下去。暑期营业额应该最高,不过书摊也有生意冷落的时 候,尤其是在多雨的季节。那时竹椅搬进屋里了,“红鼻头 ”独自坐着,眼睛依然盯着街上  的行人,还在等待。

⑦第一次去书摊,或许是在读二年级的时候。我小学二年级开始,每天下午去祖父寓所,听他为我读《三国演义》。他坐在紧挨西窗的旧沙发里,一边读,一边解释,我坐在榉木小板凳上听。我似懂非懂,更加想从“ 小书儿 ”的图像上认识刘关张和诸葛亮的模样。书摊就像图书馆,也是个学习的地方,阅读的范围渐渐延伸扩展。偶尔看书入神,忘了时间。一次家里等我吃饭,姐姐在门外高声叫我回家,没听到回音,就赶到书摊找我,果然被她活捉。

⑧《铁道游击队》之类的“ 红色经典 ”也看,兴趣大都集中在他们的装束和肢体语言,比如驳壳枪如何插在腰带上,如何在铁路边等着,跳上飞驰的货车。我家在建德村最东端,隔了一条城河就是沪杭线。我们常去庆春门道 口看火车,专心寻找货车车厢外可以搁脚的踏板,可以拉攀的扶手,甚至梦想能像刘洪、王强那样一跃而上。我们有点失望,相信那时的车厢一定不一样。

⑨书摊连环画里最抢手的,还是《三国演义》《杨家将》《岳飞传》和《隋唐演义》等历史故事。所有连环画中最悲壮的场面,是《杨家将》里的杨业杨老令公撞李陵碑而亡,厚厚的碑体竟折断为两截,可见意志和力量非常人可比。杨老令公儿子里武艺最高强的杨延昭杨六郎,也是小朋友们津津乐道的。《岳飞传》连环画可以和杨家将英雄事迹以及各种衍生故事配套。第一本讲岳飞出生在汤阴一个农家,母亲生下他时黄河决口,地就抱着岳飞坐在一只残破的大瓮里逃命,顺流漂到邻近某县,被人教起,活了下来。小说家的笔法常见于史籍不必深责。连环画里的断碑和水中破瓮刻在记忆中就成为事实。

    大概到了四五年级的时候。对“小书儿    ”不再入迷但是走过书摊忍不住会往里面看上一眼。小学毕业那年,书摊关门了,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红鼻头 ”,也有一些关于摊主的传闻,无法证实。

(选自“ 中国作家网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闻一闻父亲的味道

①我有一位生性懒散的同事,因为平时工作清闲,他每天到单位点个卯,然后就溜出去喝喝小酒,逍遥自在地过活。

②可是这几天,这位仁兄不知怎么了,突然开悟了一般,不但按时上下班,还捧着一本《唐诗三百首》背个不停。问其原因,竟然是因为他上初中的女儿在背诵《兰亭序》的时候,正好他会那么几句,就脱口背了出来。女儿则大声地惊呼:“老爸,原来你还是蛮有味道的嘛!”

③一直以来,在女儿心目中,他都是庸庸碌碌的一个人,“就为了女儿的这一句夸赞,我兴奋了好久”,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从那以后,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背古诗文,下一步,他还准备背整本的《诗经》呢!

④他说:“我不能让女儿觉得我是个庸俗的爸爸,我得做个有味道的爸爸。”

⑤孩子上高中了,按理说不用接送的,可是接孩子的人还是络绎不绝,黑压压一片。

⑥每天晚上9点,我都准时去接孩子。在接孩子的队伍中,有一个男人总能引起我的注意,他个子极矮,大概只有1.5米,几乎每天都能感觉到他喝了酒,可是他从来没有耽误过接孩子,只要我在那儿,就能看见他,时间长了,彼此熟络,也就时不时地交谈几句。

⑦有一天,他实在喝得有些多,东摇西晃的,我开玩笑说,你这状态接孩子,是你保护孩子啊,还是让孩子保护你啊?他笑了笑说,不管咋样,只要能让孩子看到我就行。他还有些不无得意地说:“俺那孩子都习惯了,知道他爸爸身上就是这个味儿。”

⑧从考场出来,我和女儿走在回家的路上,路过一个工地,跑过来一个民工,一边擦拭着额头的汗水一边向我女儿打听考试的情况。

⑨“今年的试题难不难啊?作文是什么题目啊……”他接二连三地问,问得很仔细。女儿一边回答一边好奇地问他为什么问这些,他说他的孩子也是今天考试,可是他要干活,没有时间陪他。“关键也是不好意思,你看我穿成这样,站在校门口,不是给孩子丢人吗?”他谦卑地微低着头说,“看你多好,有这么体面的爸爸陪你考试。”

⑩工地上有人喊他回去干活,他向我们道了谢,急匆匆地跑回去。空气中留下咸咸的汗水的味道,那是父亲的味道。

⑪过年的时候,父亲不小心在雪地上滑倒,扭伤了脚踝。往常的年夜饭,总是少不了父亲做的那道最拿手的美味咖喱鱼,那也是我们最爱吃的一道菜。今年父亲无法再为我们做了,看到我们失望的脸色,父亲说:“这还不好办,我来说,你们做。”

⑫父亲就现场指导我们做起了美味咖喱鱼,什么样的火候,放什么样的调料,我们照着父亲说的步骤仔仔细细地去做。鱼端上桌的时候,父亲尝了一口,点点头,向我们竖了竖大拇指,说简直一模一样!

⑬可是我们吃着,却总觉得差了那么一点点味道,不是忘记了放哪个调料,而是我们知道,那里面少了父亲的味道。

⑭闻一闻父亲的味道,梦是香甜的,人生也是香甜的。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