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文后题目。
                                                                                    把钥匙交给小蒙

                                                                                     (赵明宇)
         时光像水一样漫过来,在人生的河道中奔涌。很多事情沉没了,总会有几个难忘的细节,山一样矗立。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的临桌周大明有一支红蓝铅笔,画小鸟、画大象,可漂亮了,我们都羡慕他。李小丽从家里偷出来一个苹果掰一半给周大明,周大明才答应让李小丽用他的红蓝铅笔画了一只蜻蜓,把李小丽美得像个凯旋的小公鸡,走路都扭屁股。
        我想有一只红蓝铅笔,向妈妈要钱买,妈妈说等卖了鸡蛋才会有钱。我就整天盼着收鸡蛋的小贩。
        红蓝铅笔每天晚上都在我的梦里出现。
        那天早上第一节自习课,周大明像是忽然被毒蛇咬了一口,大声哭起来,原来他的红蓝铅笔不见了。同学们帮他找,书包里的东西全都抖出来了,还是不见红蓝铅笔。这时候,大家火辣辣的目光盯着我,因为昨天是我值日,走得最晚。周大明像捞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哭丧着脸问我,小蒙,你见我的红蓝铅笔了吗?
        我一下子脸红了。我嗫嚅着说,我没见你的红蓝铅笔。李小丽说你没见周大明的红蓝铅笔,你怎么脸红了?一定是你偷了。
我没偷!我急得想哭,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周大明哭着去找李老师。李老师把我叫到她的办公室,问我,你真的没见到周大明的红蓝铅笔吗?我的头低低的,说没有。李老师说拾到东西要交公,没拾到就算了,上课去吧。
        走进教室,同学们都在小声嘀咕什么,用异样的目光看我。周大明不理我,李小丽也不和我玩了。我郁郁寡欢,上课没心思。有一次李老师提问,喊了我好几次,我还低着头不知道喊谁。
        我开始逃课了。有一次到河边的小树林里掏鸟窝,被李老师抓住了,把我摁到教室里。李老师走上讲台,拿着一支红蓝铅笔说,同学们,周大明同学的红蓝铅笔丢在我的办公室了,现在我交给周大明同学。
        大家鼓起掌来。
        李老师又宣布了一件事,说从今天开始,把钥匙交给小蒙。
        我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在我们学校,教室的钥匙就像权杖一样,只能交给全班最信任的人。谁拿着教室的钥匙可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每天要第一个到学校来开门。一般来说,除了班长和班主任,谁也没有拿钥匙的资格。
        直到班长很不情愿地把钥匙交给我的时候,我才相信这是真的。
        下课了,李老师笑眯眯的跟我说,小蒙,祝贺你。大家信任你,也希望你以后第一个到学校,尽到一份责任。
         嗯嗯。我使劲儿点着头。
         后来,我再也没有逃课掏鸟窝,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打开教室,开始学习。李小丽开始和我套近乎,周大明也和我一起踢毽子。
         考上重点初中的那一天,我走进李老师办公室,拿出一支红蓝铅笔说,老师,我捡到的铅笔,交给您。
         李老师愣了一下说,送给你吧,你每天第一个到校,这是对你的奖励。
         我喊一声李老师,泪水就不听话地涌出来了。

(1)、理解小说题目“把钥匙交给小蒙”的含义。

(2)、文中有许多细节描写,请找出一句并作简短的赏析。

(3)、请从内容(情节)或语言方面自拟一道题目并给出答案。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人工降雨

    ①人工消雨,其实就是人工降雨。这次东亚运动会的消雨指挥部已在上海以西的太湖地区30~100千米范围内划了3个作业区,拦截由西而来的雨云。如果雨区有可能移到上海地区,只要指挥部一声令下,3架飞机将随时可升空,向天空撒干冰,提前1~2小时将这些雨迫降在上海以西地区,使上海原来可能出现的大雨化小,小雨化无。(甲)

    ②干冰是如何催云化雨的呢?原来干冰不是冰,而是由无色的二氧化碳结成的白色雪花状结晶体,又叫碳酸雪。它只要一暴露在常温下,就会很快地升华,吸收周围的热量,使空气冷却。(乙)

    ③云是由水蒸气组成的。习惯上,根据它的温度可分为暖云和冷云两种。

    ④暖云里只有小水珠,温度在0℃以上。在上升气流的顶托下,这些水珠不会掉下来,而是漂浮在空中形成云层。如果在暖云中喷撒干冰,它的温度就会骤降,使水气达到饱和程度,水珠不断增大变成了雨滴下来,便形成了人工降雨。(丙)

    ⑤冷云的气温可在0℃以下,里面充满着闪亮的冰晶和水珠,但由于它们又小又轻,在上升气流顶托下也不会掉下来。如果在冷云中播撒干冰,就会使它变得更冷,冰晶越积越多,越来越大。空气托不住它,就会往下掉。(丁)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

翠湖留下的心影

张长

①翠湖,这个昆明市中心的公园,园内楼台亭阁,曲水回廊,树影婆裟,波光潋滟,于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中突现这样一个好去处,实为难得。汪曾祺先生在《翠湖心影》中曾说:“城市有湖,这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是不多的。”

②翠湖原名“九龙池”。据清人倪蜕《滇云历年传》载:“九泉所出,汇而成池,故名九龙池。”翠湖还有一个老名字:“菜海子”,想是当年“清回透彻,蔬圃居其半”。再早,翠湖只是昆明城外一片沼泽,出水成河,名“洗马河”。明初,沐英带兵入云南,曾在这里“种柳牧马”。1919年政府在此地修建公园,因其“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拂楼台”的湖光山色而改名“翠湖”。

 ③翠湖一年四季都是绿的。尤以雨季。草木繁茂,翠湖的绿树几乎覆盖了全部楼台亭阁。高处望去,只是一片绿树碧水,此时,就只剩一个字——“翠”。引得汪曾祺又一次赞叹:“翠湖这名字取得真好!”汪曾祺海写道:“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多数人只是往这里穿过。”(汪曾祺《翠湖心影》)可以想见当时地处西郊的翠湖有多么静谧。

  ④随着城市的急剧膨胀,昆明城区较以往扩大许多,翠湖早已置身城市中心,成了一个大大的街心花园。闹市中能有这样一个好去处,自然会成为路人、游客抄近道、游览、休闲、健身的首选。我家住翠湖边,以往是好福气,现在却是好无奈。

⑤每日里尚未破晓,必有一中年壮汉在湖边仰天作狮子吼,道:“欧——吼!”此公中气十足,声音极具穿透力和感染力,闻此一声,心头一颤,整个人都要随他痛惜良久。随即,这类吼叫声层出不穷,此起彼伏,一时间翠湖中百家争鸣。    ⑥稍后歌舞健身大军正式入园。 “水月轩” 面积不足一亩,却有五六群唱歌跳舞晨练的人,他们自带音响,各踞一方。五六种风格各异的音乐轰轰然混成一片,旁人早已分不清楚,舞者却能安之若素,互不见怪,依旧踩着自己的节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⑦也有占据一个小亭子,一角小回栏,在一支笛子或一把二胡的伴奏下的独唱,哪怕声音沙哑,尖锐刺耳,歌者也自得其乐。还有郑重地穿上演出服,化了妆的大妈们,三五成群,开足音响,边跳边唱,其乐陶陶。最有气势当数彝族的左脚舞,一来便几十上百人围成个大圈子,弹着十几把月琴、三弦,一跳几个小时,中间不停不歇,通宵达旦也不成问题。

⑧临窗而望,如今的翠湖被几十层的高楼大厦团团围住,已成了一个小小的盆景,昔日那一片“柳林洗马”田园风光早已没了寻处。  

⑨“逝者如斯夫”,吾梦寐以求之。我一直试图找回汪曾祺先生笔下的“翠湖心影”。《翠湖心影》的那份静谧。一日傍晚,小雨淅沥,翠湖不再人头攒动,歌舞欢腾。我当即决定独自漫步翠湖,寻找一丝逝去的静谧。穿行于园中,听听细雨中沙沙作响的树语,看看影影绰绰的楼阁,品品这些百年前留下的风景……“细雨鱼儿出”,“ 泼喇”一声,湖里果真跃起了一条大鱼。刹那间,我仿佛回到了《翠湖心影》里,心头一阵惊喜。然而当鱼儿落入水中,湖面却荡起了五颜六色的霓虹。那种变幻使我明白:鱼,早已不是汪曾祺的那条大红鱼了,翠湖留下的只是心影罢了。

⑩明天,又将是这个小盆景歌舞喧嚣的一天。

                        (选自2015年4月10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注】 ①张长  白族,原名赵培中,1938年出生于澜沧江畔云龙县一个叫漕涧的白族村庄里。曾做过乡村医生。1957年开始创作,曾获全国短篇小说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云南省文史馆馆员,国家一级作家。②汪曾祺先生就读西南联大时,常常穿过翠湖去图书馆看书,留下深刻印象。多年后回忆往事,写下《翠湖心影》一文。

 

阅读,《父亲的“城池”》回答下列各题

父亲的“城池”

    ①我大学毕业留在了三十里外的省城,其他兄弟几个则继承了母亲经商的天分,在县城营生,都已经与种地不相干了。我们有了足够的力量尽孝,劳碌了一辈子的母亲被各家抢着邀请,心安理得地享受赡养。但父亲一直拒绝我们的供奉,仿佛我们拿给他的吃穿用品,是偷来的抢来的。此外,他也不愿意和我们多交流。濉河中的卵石被父亲一块块地挖出,堆砌在河滩地的四周,圈起了一座“城池”。日晒雨淋,寒暑易节,他始终把自己圈在里面,像绣花一样走针引线。几乎到他去世,父亲都在努力表明他是在靠他的土地生活。

    ②不仅如此,父亲还想努力表明他在种地养活着我们。地里的油菜碾成了菜油,玉米长成了棒子。他满城奔走,挨门挨户给我们送来他的“劳动成果”,放下东西后擦把汗,便转身扬长而去……

    ③和父亲一样的还有大哥。我家祖辈在山里务农,随着时代变迁我们搬进了城。搬家时,大哥留在了山上,不想进城。他的想法与父亲一样:城里有什么好,城里有地种?大哥偶尔探望父亲,父亲便像过节一样,和他说笑不停,当然,说的都是扬穗拔节,春种秋收的事。

    ④但父亲的脊背在一夜之间塌陷了。三年前的春夏之交,大哥骑着摩托车去乡里买化肥,因之前抢收麦子劳累过度,昏沉之中连人带车栽下了悬崖。大哥去世之后,父亲花白的头发变成雪白。他更长时间地把自己圈在“城池”里加倍劳作,固守着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

    ⑤时间长了我们都很担心。初秋的一天,天气炎热,我们放下手里的事物,约好一起到“城池”看父亲。但当我们靠近“城池”时,他竟像发现了异族的入侵,朝我们暴怒地吼道“滚得远远的!”我们全都停步侍立。父亲竟如此对待我们!强烈的刺激,使我的头脑清醒起来,我的心中凉意渐生。随后我们第一次真切地观察到了父亲在“城池”中形单影只躬耕劳作的情形,我的心中涌起丝丝寒意。父亲的“城池”近在眼前,作为子女,我们却都从未走进去过,我的心中寒意更浓了。父亲依然自顾自地在“城池”中劳作,而站立在“城地”之外的我们却相视默然。我,不寒而栗

    ⑥不多久,父亲便病倒了。城市要发展,河滩要整治,父亲似有所闻,所以临终前他念叨着“河滩地……”

    ⑦一年过去了,昨夜幽梦,父亲飘忽在他的“城池”里,汗流浃背地将堆砌的卵石一块块地移除,举止笨拙,但往来不绝……我们蹑步而前,他竟然对大家灿灿地笑了……

(选文有改动)

【注】①濉(suī)河,水名,发源于安徽,流入江苏。②不寒而栗,天气不寒冷而身体发抖。

记叙文阅读

人可以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实

毕淑敏

朋友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他祖父小的时候,很聪明,也很有毅力,学业有成,正欲大展宏图之际,曾祖将他叫了去,拿出一个古匣,对他说,孩子,我有一件心事,终生未了——

早年间,江南有一家富豪,酷爱藏书。他家有两册古医书,集无数医家心血之大成,为

杏林一绝。富豪视若珍宝,秘不传人。后来,富豪出门遇险,一位壮士救了他的性命,富豪感恩不尽,欲以斗载的金银相谢。壮士婉拒,“我不要钱,只想用你的医书救普天下人的性命”。富豪想了半天,说,“我可以将医书借给你三天”。

壮士得了书后,急如星火地赶回家,请来乡下的诸位学子连夜赶抄医书、时间紧迫,荧荧灯火下,抄书人急速依样画葫产地描了下来。谁知,抄好的医书拿给医家一着,竟是不能用的。医家以人的性命为本,这种在匆忙之中由外行人抄下的医方,讹脱衍倒之处甚多,且错得离奇,谁敢用它在病人身上做实验呢?壮士欲再去借来重抄,孰料富豪家失火,所有藏书化为灰烬。从此这两册抄录的医书,就像鸡肋,一代代流传了下来。

曾祖的话说到这里,目光炯炯地看着祖父。

祖父说,您手里拿的就是这两册书吗?

曾祖说,正是。

祖父说,您是要我把它们校勘出来?

曾祖说,我希望你能穷毕生的精力,让它死而复生,但工程浩大,你这一辈子,是无法同时改正两本书的。现在,你就从中挑一本吧,留下的那本,只有留待我们的后代子孙了。

济世救人的功用也是一样的,祖父随手点了甲本。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就把自己的一生同一方未知的领域,同一个事业,紧紧地连在一起。

祖父没有辜负曾祖的期望,像盲人摸象一般地摸索,册页上临摹不清的药材图谱,他亲自到深山老林一一核查。无法判定正误的方剂:他采集百草熬药炼成汤,以身试药,几次昏厥在地。为了一句不知出处的引言,他查阅无数典籍……祖父的一生围绕着这册古医书旋转,从翩翩少年一直变作鬓发如雪。到了祖父垂垂老矣的时候,他终于将那册古书中的几百处谬误全部订正完了。

人们欢呼雀跃,毕竟从此这本伟大的济世良方可以造福无数百姓了。但造化弄人,不久,远方发掘了一座古墓,里面埋藏了许多保存完好的古简,其中正有甲书的原件。人们迫不及待地将祖父校勘过的甲书和原件相比较,结果同古简完全吻合,祖父用毕生的精力,创造了一个奇迹。但这个奇迹,又在瞬忽之间烟消灰灭,毫无价值。

古墓里出土了乙医书的真书吗?我问。

没有。朋友答

我叹息说,如果祖父当初选择了乙书,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啊。

朋友说,我也问过他这个问题。

祖父说,对我来讲,甲书乙书是一样的。我用一生的时间说明了一个道理,人只要全力以赴地钻研某个问题,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逼近它的真实,这已经足够。

(选自《毕淑敏散文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