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 “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1)、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最后一段的大意。

(2)、文中划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孔乙己被酒客揭短后竭力争辩,为什么言语中要夹些“难懂的话”?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4)、“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一句中的“仍然”一词表现出掌柜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5)、叶圣陶评价《孔乙己》一文时说:“小说中最妙的文字是‘孔己已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最妙的文字”妙在何处。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雨中的男孩

葛昕旭

      ①春鳅夏鳝冬至狗。老天爷也知道这几天该吃狗肉了,天气骤然地就冷了下来。晚上,坐在值班室里,看着窗外淅淅沥沥的细雨,同事们想吃狗肉的念头一下就活蹦乱跳地冒了出来。有了念头,第二天,我就和一位同事去山下寻狗。谁知,我们走了几户农家,却一直没有结果。我知道,喂大一条狗不容易,农民和狗早已有了感情,不是有特别紧要的事情,谁也舍不得卖。但我们不死心,继续在村里寻找。

      ②又走了几户农家,终于,在最偏远的一户里,我们看见了一条壮实的本地土狗。那土狗的样子,特别惹人喜欢。我们找到狗的主人。主人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四十岁左右,但一脸的皱纹,跟树杈子没两样。当我们上前说明来意,农民的头立马就摇得像拨浪鼓。我回头看了一眼同事,摊摊手,做了一个无奈的表情。此时,同事的两眼,正死死地盯着那条土狗。我回过头,看了一眼农民,说了一个平时我连想也不敢想的价钱。

      ③农民先是一愣,随后看了看屋里,顺着农民的目光,我们看见屋里的床上躺着一位面容憔悴的妇女。那妇女干生生的脸上,竟没有一点儿肌肤应有的光泽。我知道农民心动了。看来还是钱能通神。我的脸上,溢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④这时,农民再次看了一眼床上躺着的妇女,猛吸了一口草烟,大步走到拴狗的柱子前。我接过拴狗的绳子时,农民的儿子放学走进了院子。农民的儿子十岁左右,虽说穿得有点破,却是一个长得很阳光的小男孩。

      ⑤男孩听说我要买狗,一下呆住了。片刻,男孩反应过来,蹲下身子,一把抱住狗,嘴里大喊着不卖不卖!农民看男孩的样子,身子僵了僵,也慢慢地蹲下去。农民在男孩的耳边不停地说着什么。男孩双手抱着狗,瞬间,一串串泪珠,就在男孩的脸上,落雨一样地婆娑了起来。

      ⑥我和同事愣在那里,不知所措。那天,我和同事牵着狗上山时,谁也没说话。回到站里,看见狗,站里的同事全欢呼雀跃起来,整个小站一下就焕发了生机。我把狗拴在厨房门口的树上,一个人悄悄地回了宿舍。

      ⑦谁知,吃过晚饭,同事跑来说,狗不见了!我一听,翻身起床,到拴狗的地方一看,狗是扯断绳子跑的。我知道,狗肯定又跑回去了,狗是通灵性的,认识路。

      ⑧此时,雨,忽然大了起来。

      ⑨回到值班室,听着外面越来越大的雨声,想到丢失的狗,同事们开始互相埋怨。坐在那里,我没说话,脑中闪现的,是小男孩抱着狗流泪的样子。忽然,门外传来了汪汪的两声狗叫。我心里一惊,跑出门看,上午的男孩,牵着狗,站在门口,浑身被雨水淋得湿透了。男孩看见我,脸上露出一丝憨厚的笑容,说,叔叔,你们买的狗跑回了我家,我爸叫我给你们送来。说完,男孩把手中的绳子递到了我的面前。

      ⑩我站在那里,傻了似的,目光虚虚的不敢去碰男孩的眼睛,心里的愧疚软软地堵着,就像泡了水的豆子,胀胀地透不过气来。好一会儿,反应过来,我忙叫男孩进屋坐坐。男孩把绳子塞到我手中后,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转过身,跑入雨中。

      ⑪屋里的同事愣在了那里,谁也不说话。

      ⑫第二天,杀狗的师傅上山时,狗,早已不知了去向。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

梁晓声

    我曾多次被问到“人生有什么意义?”往往,“人生”之后还要加上“究竟”二字。古今中外,解答可谓千般万种,形形色色。我也回答过这一问题,可每次的回答都不尽相同,每次的回答自己都不满意。

    一般而言,儿童和少年不太会问“人生有什么意义”的话,他们倒是相信人生总归是有些意义的,专等他们长大了去体会。老年人也不会问“人生有什么意义”的话,问谁呢?中年人常问“人生有什么意义”,相互问一问,或自说自话一句,一切都似乎不言而明,于是相互获得某种心理的支持和安慰。因为他们是有压力的,压力常常使他们对人生的意义保持格外的清醒。人生的意义在他们那儿的解释是——责任。

    是的,责任即意义。责任几乎成了大多数寻常百姓的中年人之人生的最大意义。对上一辈的责任,对儿女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单位对职业的责任。人只有到了中年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从小盼着快长大好好地追求和体会一番的人生的意义,除了种种的责任和义务,留给自己的即纯粹属于自己的另外的人生的意义,实在是并不太多了。他、们老了以后,甚至会继续以所尽之责任和义务尽得究竟怎样,来掂量自己的人生意义。

    而在一些年轻人眼中,人生的意义就是享受,他们还没有受什么苦,也没有经历大的波折磨难,在他们看来,世界是美好的,人生要享受眼前的美好。如果他们经历了点什么困难,他们更有理由了一人活在这个世界这么苦,不好好享受对不起自己。

    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我有种结论,所谓“人生的意义”,它至少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纯粹自我的感受;一部分是爱自己和被自己所爱的人的感受;还有一部分是社会和更多一有时甚至是千千万万别人的感受。

    当一个青年听到一个他渴望娶其为妻的姑娘说“我愿意”时,当一个姑娘听到一个她渴望嫁其为夫的青年问道“你愿意嫁给我吗?”时,他或她由此顿觉人生饱满、有意义了,那么这是纯粹自我的感受。爱迪生之人生的意义,体现在享受电灯、电话等发明成果的全世界人身上;林肯之人生的意义,体现在当时美国获得解放的黑奴们身上;而我们国家的人民,一定会将温家宝总理之人生的意义,书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

    权力、财富、地位、高贵得无与伦比的生活方式,这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能单一地构成人生的意义。而勇于担当的人,即使卑微,对于爱我们也被我们所爱的人而言,其人生意义可谓大矣!因为他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他承担起了属于自己的义务。这样的人,尽管平凡渺小,但值得钦佩。

(文章有改动)

现代文阅读

给信息加把安全锁

郑东  秦宝东

    ①当你在用手机与他人进行通信时,你是否担心手机里的隐私数据被其他人知道?曾经有这样一则报道:一名黑客来到一家咖啡馆,在20分钟之内,他获取了所有人的出生地、就读学校以及他们最近在Google搜索过的关键词等信息。看到此类报道,你是否有一种想赶快删除手机里敏感的数据、图片、聊天记录等信息的冲动呢?其实,除了将数据删除掉,我们还有更聪明的方式来保护它,那就是数据加密!

    ②数据加密是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之一,它主要用于保障数据在不安全环境中的安全存储和通信,通过数据加密,我们手机里的敏感信息将变成一堆乱码,即使公布这堆乱码,也只有你的那个TA才能读懂它的真正含义。在这一过程中,敏感信息就是待加密的数据,专业术语称为明文(Plaintext),被公布的乱码称为密文(Ciphertext),从明文到密文的变换过程称为加密(Encryption),而从密文恢复出明文的过程称为解密(Decryption)。显然,加密过程必须是可逆的,即从密文一定能够正确地恢复出明文。

    ③从数学角度讲,加密的本质是一种数学变换函数。它的定义域和值域则分别为数据加密中的明文集合和密文集合。无论我们要加密的信息是各种符号还是图片,都可以用一串数字来表达这些信息。例如,变换函数f将每个大写英文字母往后平移3位,即A替换为D,B替换为F,以此去推,假如你要传递信息“ILOVEYOU”,那么变换后的密文则为“LORYHBRX” , 如果TA知道该函数的变换技巧,那么TA就很容易从密文中恢复出明文。如果用整数0~25分别表示26个大写英文字母,这种变换函数可以简单地写成y=x+3。除了你,也许还有别人和TA通信,选择的变换函数也大同小异,比如y=x+5。那么,这类函数可以统一写成y=fkx)=x +k的形式,区别在于你们选择的k不同。在专业术语里,k称为密钥。

    ④密码系统的安全性依赖哪些元素呢?一种观点是依赖加密/解密算法的保密性。一旦算法泄漏,就要重新设计算法,但这种成本是很高的。另一种观点是依赖密钥的保密性,一旦密钥泄漏,仅需要更新一个密钥。相比之下,在泄漏事件发生后,依赖密钥保密性的系统付出的代价非常低。

    ⑤依赖密钥保密性的观点称为密码学的柯克霍夫原则,它由奥古斯特·柯克霍夫在19世纪提出:即使密码系统的任何细节已为人悉知,只要密钥未泄漏,它也应是安全的。依据柯克霍夫原则,大多数民用加密系统都使用公开的算法。但相对地,用于政府或军事机密的算法还是保密的。

    ⑥2012年3月21日,国家密码管理局发布了一种自主设计的商用分组密码算法─SM4算法。商用密码算法主要用于对不涉及国家秘密但又具有敏感性的内部信息、行政事务信息、经济信息等进行加密保护。对于SM4算法而言,它主要用于无线局域网络和可信计算系统的网络数据加密保护,同时也可用于其他环境下的存储数据或文件的加密保护,是中国制定WAP标准的组成部分。

    ⑦要知道,在国际上存在着多种分组密码算法标准,包括DES算法、AES算法、IDEA算法等。而此次中国自主设计密码算法标准对于摆脱国外技术和产品的过度依赖、建设行业网络安全环境、增强中国行业信息系统的“安全自主可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18年10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钱塘观潮

①“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

②钱塘潮最佳的观潮点,是在江北岸的海宁。农历每月初一至初六、十五至二十为观潮的佳日。今年十二月初三,家人相约去海宁观潮,预约了一位的哥陆师傅开车前往。陆师傅在海宁开车多年了,一边开车,一边介绍观潮的常识:钱塘江从入海口溯江而上沿岸百里都可观潮,但大潮是“一次过”的“行为艺术”,不能“回放”,不同地点大潮形态各异,各美其美。乘他的车,可以带我们“一日观四潮”,尽饱眼福。

③第一个观潮点是一个叫“斜桥”的地方。这一带的古海塘建于清雍正、乾隆年间,近年重修,用巨石堆砌,整齐坚固,从纵面看形似鱼鳞,被称为“鱼鳞石塘”“捍海长城”,足以抵御狂风海涛的吹打侵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

④登上江堤,未见潮影,先闻潮声。耳边传来轰隆隆的巨响,响声越来越大,犹如擂起万面战鼓,震耳欲聋。遥望江面,隐隐约约显出一条白练,犹如“素练横江,漫漫平沙起白虹”。白练迅速西移,变成了一堵水墙,逐渐升高。转眼间,潮头已到眼前,有万马奔腾之势,雷霆万钧之力,锐不可当。这就是著名的“一线潮”。不待细看,潮头已呼啸而过,向上游奔去。记得《水浒传》里花和尚鲁智深第一次听到钱塘潮;竟然从禅床上一跃而起,操起禅杖冲将出来,怕是又有叛军来犯,当僧人跟他解释这是钱塘江里潮水涌来,他直愣愣地呆住了…

⑤上车,沿着杭金公路西行片刻;下车,再次走上海塘。举目远望,只见东边远处江面又渐渐出现一条白练,传来隐隐雷声。啊,我们的车子开得快,已经赶到了潮头的前面。两次看到了同一个钱塘潮,犹如老友重逢,旧梦重温,此情此景,如梦如幻!不过这一次涌潮的形状却与上次不同,“一线”形的潮水弯曲和倾斜,状如过江蛟龙。【甲】北岸边的“龙头”走得快,昂首呼啸,喷珠溅玉,激起高高的浪花,龙身和龙尾走得慢,摇头摆尾,缓缓而行。此地的涌潮被称为“龙头潮”。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周密在《观潮》中写吴儿弄潮的场面:“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逆而上。”想想看,数百名披散着头发、身刺着花纹的弄潮高手排成数行,簇拥着十面彩旗逆潮而上。一面是排山倒海、铺天盖地而来的大潮,一面是逆潮鼓拥的弄潮儿;大潮的雷鸣,弄潮儿的呐喊,观众的鼓噪,这种勇敢者的搏击是一幅何等壮阔的画面!

⑥看完“龙头潮”,的哥陆师傅招呼我们再上车,一路西行,再次赶到“龙头潮”前面,与今日的钱塘潮“第三次相会”。忽然想起观潮亭题有“猛进如潮”的匾额,这是孙中山观潮后,为感谢海宁地方人士的热情招待应邀题写的。

⑦当年,孙中山先生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潮,触景生情,写下了振聋发聩的千古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用钱塘潮比喻革命潮流,短短十六个字,高瞻远瞩,铿锵有力,如晨钟暮鼓,催人奋起。如今,海宁市把“敬业奉献,猛进如潮”确定为海宁的城市精神。

⑧一日三潮,意犹未尽,陆师傅又带我们来到盐官镇西12公里的老盐仓。老盐仓的河道上,有一道高9米、长650米的“丁字坝”直插江心,宛如一只力挽狂澜的巨臂。大潮至此,我们与这位“老朋友”第四次相遇。【乙】咆哮而来的潮水遇到障碍后折回,在那里它猛烈撞击对面的堤坝,然后以泰山压顶之势翻卷回头,落到西进的急流上,形成一排“雪山”,风驰电掣地向东回奔,如万头雄狮惊吼跃起,激浪千重,惊天动地,向塘顶观潮的人们扑来。观潮者躲避不及,失态惊逃,发出阵阵惊叫。这就是海宁最惊险的“回头潮”。

⑨据地方志记载,1957年9月11日来盐官七星庙观潮后,毛泽东回到刘庄宾馆写下了《观潮》七绝一首: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⑩既爱山又喜水的毛泽东,哪怕是在闲暇之中,也依然透露着他那灵动如水、庄重如山的情怀。仅仅在岸边观潮不是他的性格。就在海宁观潮的第二天,毛泽东又来到潮起潮落的钱塘江,畅游在钱塘江水中了。在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可摧的气势里,一个人搏击其中,难道不也是一种可“观”之景吗?

⑩登高观潮,临海听涛,潮涨潮落这是自然的规律,大自然的奥妙无穷无尽,它给我们的思考也是无穷无尽的。岁月变迁,如潮涨潮落,面对着“壮观天下无”的壮美江潮,我们怎能不心潮激荡?

(取材于贾树枚、高伟俊、余良虎的相关文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门口的学校

陈荣力

①远山近水的湖边,一片金黄的麦田,麦田中间一条平坦的柏油路,两侧碗口粗的白杨树沿路伸展出茂密的绿荫,绿荫的尽头是一所红瓦白墙的学校,停泊在一片更大的绿荫里。

②正是上课的时间,我没有走进学校去,而是静静地站在白杨树的绿荫里,    听湖上的风吹着麦田、吹着白杨树、吹着校园里清亮的读书声……

③那天午后,我路过一所乡村学校。这样的学校,在江南的乡村里有很多,它们都有自己的名字,或直白、或质朴、或古老、或洋气,各不相同。不知为何,对这些林林总总的乡村学校,我却有一个自己的称呼:家门口的学校。我知道,这样的称呼并不科学,亦不精准,但细想想,这样的称呼,更多缘于我童年启蒙的学校,就在离家不足 100米的家门口。

④童年启蒙的那所学校,严格地说算不得是一个完整的学校,只是镇上中心小学的一个分部,处在镇子和农村的接合部,叫“老本部”。“老本部” 四个老师,三个班级,而且两个还是一二年级、三四年级并着上课的复式班。家门口的学校,虽然小而简陋,但对家门口上学的我们来说,实在有很多的好处。第一当然是近。上课的电铃响起时,匆匆起床,撸一把脸,抓一个熟番薯,还能赶在老师到达前,冲进教室。肚子饿了,课间休息的十分钟去家里扒口冷饭,绰绰有余。

⑤学校就在家门口,老师也是邻居。“老本部”四个老师,三女一男,除男的大沈老师家在乡下,三个女老师都是贴隔壁的左邻右舍。彼此连家里今天烧什么菜,都能闻到,老师很难对我们凶。

⑥处在镇子和农村的接合部,“老本部”的北窗外就是一大片田野。河流从田野中穿过,高高的铁塔挽起白云,山脚下的村落蜿蜒起伏。稻秧刚栽下的季节,青蛙的鸣叫和着清亮的书声远近翻滚;麦子黄了的时候,风吹着麦浪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大雨欲来的前夕,急急赶路的乌云像天空中奔跑的马群;而电线上燕子排着队碉啾和阳光下水牛荷着犁耕田的剪影,则似一帧帧水印木刻……很多年以后我才明白,那北窗其实就是另一册课本,启蒙我们对自然、田野、季节和耕耘的认知。

⑦我高中的一个女同学,师范毕业后原可以留在城里,她却主动要求到一个乡校做教师。那乡校与她家就隔了一条河,青砖红瓦,长窗坡顶,被一大片茂密的水杉林簇拥着,远远望去就像田野里停泊着的一艘画舫。有一年我去这个乡校办事,方才得知她在这个乡校里已做了十多年的教师。“离家近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是我小学、初中就在这个学校读的,回到这个学校做教师,一直是我的梦想。”同学在这个家门口的学校里恋爱、成家,又生儿育女,直到临近退休,学校撤并了才到了镇上的一个学校。在家门口的学校里做了三十多年的教师。同学是默默无闻的,但我知道能一直伴着自己的梦想工作、生活,同学是幸福的。当然同学还有许多平凡的幸福,譬如周边村子里,许多教过的学生考上大学了、参加工作了或者结婚、生子了,都不会忘了叫她去坐一坐宴席。

⑧那些大大小小的散落在乡村里的学校,那些远远近近的家门口的学校,在无数离开了乡村和留在乡村的学生中,像点亮灯火的港湾,似洒满星光的银河。而像我同学这样无数的乡村教师,无疑就是点燃灯火和擦亮星光的人。

⑨记忆中一个画面让人惊心动魄。那是独龙江边上学的孩子,吊在悬索下从怒涛翻滚的独龙江上飞驰而过的场景。比起这些孩子来,学校就在家门口,正是天赐的福分。尽管在江南的乡村里,这些学校正在逐步消失,但无论如何,它们总会像灯火和星光一样,一直闪亮。因为对无数乡村的孩子和大人们来说,那些大大小小的乡村里的学校,那些远远近近的家门口的学校,其实就是心灵里抚育成长的另一个家,生命中血缘之外的又一条根。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