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世间最宝贵的不是金钱
         在一个寒冷的冬季,一天,当珠宝店主百无聊赖地徘徊在店里时,发现一个小女孩朝着珠宝店走了过来,她用那双红肿的小手费力地拉开珠宝店的大门。直奔珠宝展柜,她踮起脚跟吃力地观望着每件珠宝,忽然将视线定在一条蓝宝石项链上。
         过了许久,她才天真地对珠宝店的老板说:“我想买这条项链,把它当做礼物送给我姐姐。你能帮我包装得漂亮一点吗?”
         店主上下打量着小女孩,怎么看,她也不像是有钱的样子,便问道:“你能付这条项链的钱吗?”
         小女孩小心翼翼地将一个小手帕从口袋里掏出来,由于小手被冻僵,她吃力地解着手帕上一个又一个结。
         几 分钟后,小女孩把手帕里的钱全部摊在柜台上,兴奋地说:“这些能够付清这条项链的钱吗?”店主低头看了看柜台,发现那只不过是几枚硬币。
         小女孩继续说道:“妈妈很早就离开了人世,是姐姐辛苦赚钱把我养大,她就像妈妈一样疼爱我、照顾我,明天是姐姐25岁的生日,我想为她准备一份生日礼物。自从妈妈去世后,姐姐从没有过过生日,就更别说收生日礼物了。所以,我想把它当做生日礼物送给她,她收到这个礼物时一定会非常的开心,因为项链的颜色就像她的眼睛一样漂亮。”
         听完小女孩羞涩的诉说,店主从柜台里取出那条项链,放在一个精美的小盒子里,并用一张漂亮的红色包装纸包好,还在上面系了一条绿色的丝带。
他对小女孩说:“孩子,将它送给姐姐去吧,路上小心点。”
         得到礼物的小女孩非常高兴,连蹦带跳地跑出了珠宝店的大门,消失在寒冷的街头。
         第二天晚上,在店主正准备打烊时,一位蓝眼睛的漂亮姑娘推开了店门。她彬彬有礼地对店主说:“老板打扰了,我想问一下这条宝石项链是在您的   店里买的吗?多少钱?”说着,她从包里拿出已经打开的礼品盒里面的项链,放在柜台上。
        店主看过之后,认出了这条项链也了解了这位姑娘,他说:“是的,是从这里买的,而且是我包装的,至于价钱那是卖主和顾客之间的秘密,本店有规定不能随意将商品的价格透露给第三者。”
         “仅凭我妹妹的几枚硬币是无法支付这么昂贵的宝石项链的。”
          店主拿起装项链的盒子,把项链再次放进去,重新包装好系上丝带,双手交给了姑娘说:“你妹妹支付了她所拥有的一切,这样的价格没有任何人愿意支付,所以,我心甘情愿将这串宝石项链卖给她。”
         有人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没有金钱办不到的事”,这种说法并不全面,用金钱可以买到的东西不一定是最好的。金钱不能买到的东西很多,如:亲情、友情、爱情。而这些恰巧又都是世间最宝贵的东西,金钱在它们面前显得暗淡无光。
(摘自《人生智慧故事》)

(1)、文中的小女孩和店主都令人敬佩,请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他们所做的事。
小女孩:                          
店主:                             

(2)、文章对小女孩的描写很细致,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1)小女孩小心翼翼地将一个小手帕从口袋里掏出来。
(2)得到礼物的小女孩非常高兴,连蹦带跳地跑出了珠宝店的大门。

(3)、店主说“你妹妹支付了她所拥有的一切,这样的价格没有任何人愿意支付”,妹妹支付的是什么?“这样的价格没有任何人愿意支付”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4)、用简洁的文字归纳文中三个人物的特点。
小女孩:                          
店主:                             
姐姐:                          

(5)、读了本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孝心无价    

                                                                                                     毕淑敏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孩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人类的大师?
       我也不喜欢父母病重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期冀的希望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满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山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布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但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们父母健在的光阴。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东坛井的陈皮匠

何晓

      ①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②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静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③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④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老井现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子,被重点保护了。陈皮匠的家就是陈家大院子,在老井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栋小巧的绣楼,后面一套天井是皮匠的藏书室。陈家大院子的正门在与街面丁对着的巷子里,除了家人进出,平时总关着。隔了街道,皮匠的摊子在老井西面的醋吧街沿上。皮匠从十九岁开始就在那里摆摊,没人说他不能在那里摆摊,他是这条街上最正宗的土著。

      ⑤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哟,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皮匠才不这样想,他悠闲自在地守在摊子上,不管生意好坏,中午十二点都要准时收摊。他上午挣了多少钱,下午就要买多少钱的书。古城收售旧书和收藏旧书的人,都认得他,晓得他在意哪一类书,只要看到他来了,立马抱一摞出来任他选。钱不够,也没关系,第二天拿来就是了。古城的人都爱老书,或者自己读,或者倒来倒去当古董卖。

      ⑥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至于他在里面干些啥,皮匠娘子从不过问。要休息的时候,只是在外面喊:老汉,等你哈。皮匠听了,先咳嗽一声,然后才出来。

      ⑦皮匠的生活一直都像这样,很平静。古城其他人的生活也很平静——直到上个月皮匠的女儿回来。

      ⑧女儿是在上飞机的时候才打电话说要回来的。黄昏时,女儿回来了,后面还跟了一个干巴老头。女儿一进屋就介绍说:这是我的导师,历史学家牟汉达教授。爸爸,老教授想看看我们的族谱。

      ⑨皮匠一听来人是历史专家,心里就已经有数了。第二天,皮匠和女儿陪着教授在藏书室里整整待了六个小时,这六个小时里,从《续<资治通答>长编》《宋人轶事汇编》《宋史选举志》到《南充史志》《保宁府志》《将相堂记》《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教授一直在翻书,皮匠的女儿一直在拍照,皮匠一直在回答教授的提问。

      ⑩他们终于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

      ⑪皮匠回应说: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

      ⑫数月后,一篇学术论文震惊了整个历史学界:《南宋三陈故里之重考》。而同时被震惊的还有古城的官员、文人和实业家:那么著名的历史人物原来是古城人啊!于是,古城迅速掀起了一股宣传、发现、挖掘的热浪,无限的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静的古城人一下子变得疯狂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被导游带来参观陈家大院,一批又一批的说客拥来劝皮匠合伙开发陈家大院……皮匠想:这东坛井陈家大院的大门,怕是再也关不上了。

      ⑬收到女儿寄回的报纸、杂志,皮匠认认真真地把老教授的论文和与论文相关的评论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他歇了十多天业,把家里的藏书整理出来,重新造册,一一核对之后,全部送给了牟汉达教授。

      ⑭从此,陈皮匠和古城的其他皮匠一样,下午也要补鞋了。

                                                                                                                                                                                          (有刪改)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下列各题。

雪一化就有路了

       每年下第一场雪时,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那时我初涉文坛,很容易被一些闲言碎语所困扰。当我听说有人搬弄是非,对我说三道四时,我异常激愤,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

       我决心要去当面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我出差去外地,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辞严地声讨她,然后拂袖而去。

       那天,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风变得湿暖,闷得人透不过气来。火车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空中已飘起了雪花。

       我有些发蒙,心生胆怯和疑惑。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着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在漫漫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

       就在那个时候,我看见街边有﹣间简陋的平房,窗口露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抱着疲倦的身躯敲响了那家的房门。

       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老大娘。她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眯着眼将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说:“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迈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这大雪天儿出门,一定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说道。我含糊地应了一声。

       “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的急的!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怕打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

       亲戚?朋友?……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如何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恍恍惚惚地发生了一丝怀疑和动摇。那个人似乎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她之所以要伤害我,也许是随波逐流,也许是由于无知,也许是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她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斥责的“病人”呢!

       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老大娘一把将我扶住。

       “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着。

       “不碍事,不碍事,就快到了。”她说,“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

       “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喑哑了。

       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天太阳出来,雪一化,就有路了!”

       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纷扬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肩头,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

       雪一化,就有路了﹣﹣那么,就把冷雪交给阳光去处理吧,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有阳光就会融化。虽然世上常有误解和诽谤,但是充满阳光的心灵却能够宽恕和融化它。

       那个风雪之夜,当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时,我已经全然没有了跳下火车时那种愤激的心情。我在那个破旧的大杂院门口平静地站了一会儿,轻轻地将那张已被揉皱的纸条撕碎,心也随之释然了,然后慢慢地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网络时代,触摸传统家书的温度

材料一:被遗忘的传统家书

    近二十年间,电话、互联网和手机汹涌而来,瞬间击垮了传统家书的千年大厦。家书,那一张张曾经温暖人们心灵的信纸,正慢慢变得模糊起来。

    下面是对500名大学生有关传统家书的问卷调查结果:

材料二:家书何以“抵万金”

    《北京青年报》:电话,微信、QQ的确方便快捷,但似乎少了一点情感表达上的温度。亲笔书写家信恰巧可以弥补这一点。当书信连接着母子、兄弟、夫妻,它便成为一个盛放思念和牵挂的容器,写信人用一字一句将其装满,它呈现在收信人眼前时依然热气腾腾。

    李蓝(中科院教授):在中国文化中,家书还兼具着家教的功能。长辈通过一封封家书,把人生体验、道德修养传校给自己的后代。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留下200家书在这些书信里,他与孩子们讨论国家大事、人生哲学,表达父子间的情感,督促子孙用功读书……梁家9个子女后来个个成才,有3个是国家级院士。无论是感人至深的《傅雷家书》,还是饱含真知良言的《曾国藩家书》都为后人所传诵。

    李正中(天津理工大学教授):家书里最重要的就是感情,写信的时候,人们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而且家书有收藏价值,从不同年代的家书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民俗风情。同时,家书也是种礼仪文化,中国人的书信格式严谨,体现着中国特有的礼仪文明。

材料三:传统家书将何去何从

    日本文化厅的一项调查显示,认为应该亲笔写信的10—19岁的年轻人的比例为62%,30—39岁的比例为57%,与前一次调查相比,分别增长了18和14个百分点。另外,10—19岁的年轻人中有54%的人认为应该保留信件的传统书写格式。

    张海鹰(“抢救民间家书”活动组委会秘书长):承載着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传统家书并不会消亡,但目前的现状的确让人感到遗憾。很多年轻人连给自己长辈写家书和写求职信的区别都搞不清楚,让人觉得滋味复杂。

    夏学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这体现了现代与传统两种价值体系的碰撞。让人在家书和E—mail间做选择,就像让人在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做选择一样。

    黄桂萍(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科技在给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得精神和情感趋向“快餐化”。然而,人们会因书信对情感有着长期保留、定格的魅力,而适时选择理性回归。

    蔡锐(山东大学生):虽然书信越来越少了,但是亲情和友情并没有由此而变淡。通讯更便捷了,联系也更加频繁,我觉得感情仍然跟原来一样。书信的退出,应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