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答题。                                                                                               

                                                                                                                   汉语可以治病
       ①美国费城有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聪明好学,成绩优秀。有一天,他在看报纸上的天气预报,他发现自己一个字也不认识,极为恐怖的是即使拿出他已经学过的教科书来看,也感到一无所知……后来经医生诊断,这个孩子患上了一种叫“失读症”的疾病。
他痛苦地告诉父亲,他看不懂。已读小学五年级的他怎么连天气预报也看不懂呢?他父亲不相信,带他去看医生。不料,医生经过测试,证实这是真的,并说孩子患了一种叫“失读症”的病。
       ②我们知道,人的大脑皮层有一个语言中枢,是人类语言能力的生理基础,它的作用就是控制人类的语言行为。这个中枢一旦因脑外伤受损或因脑血管供血障碍。其语言行为便出现异常,常见的表现是患上“失语症”。“失读症”就是失语症中的一种。
       ③传统的看法是:人脑的语言中枢在大脑的左半球,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可能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人。但是事实却不全是这样。
        ④科学家经调查发现,中国和日本患失语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这是为什么?经过多次实验,发现基本的,却是最一个简单的事实:中国人和日本人都使用汉字,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且仅仅是左半球,但中国人、日本人使用的都是汉字,对大脑的利用精细得多,左半球认记字音字义,右半球认字形,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这就是欧美人患“失读症”概率多,而中国人、日本人患难夫妻“失读症”少的原因。
        ⑤更为有趣的是,美国科学家对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某些智商做比较实验,发现中国儿童的智商要高得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儿童学的是汉语,因此他们大脑的左右半球都得到了更充分、更均衡的锻炼。
        ⑥根据汉字与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关系,费城的心理学家做了一个试验:他们首先教这位患“失讯症”的美国少年学汉字、汉语,接着让他在一张纸的上行写英语句子,下行写同样意思的汉语句子,最后要这位美国少年看着汉字读出英语句子念出来了,结果这位美国少年竟毫不费力地就把英语句子健康情况出来了。试验初步成功了。
        ⑦不过,这个试实验有一个问题,即汉语句子只起“唤醒”英语句子的作用,不等于完全把病治好后来根据以后的试验表明,这一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因为在不断“唤醒”的作用下,患者通过不断的训练能慢慢逐步恢复英语的阅读能力,达到治病的效果。
        ⑧由此可见,汉语、汉字的学习和使用,可以使人们更充分、均衡地使用大脑两半球,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1)、下列对文中标点符号使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也感到一无所知……”中的省略号作用是内容的省略。 B、第②段“失语症”和第⑦段“唤醒”中的双引号用法是一样的。 C、第④段“却是最简单的事实:”中的冒号可改为破折号,作用不变。 D、第⑧段“汉语、汉字的学习和使用”中的顿号改为“与”意思不变。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③段中的关联词语“只要……就……”使用不当,根据上下文扒断应改为“只有……才……”。 B、第⑤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儿童学的是汉语”,“其中”一词,说明中国儿童年智商高的原因有多种。 C、第⑥段末句“试验初步成功了”,“初步”一词说明费城收理学家的这次试验刚有效果,今后还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D、第⑧段中的两个“更”字,从程度方面说明学习汉语能促使人们的大脑左、右半球得到充分、均衡发展。
(3)、这篇文章说明顺序和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空间顺序举例子作比较 B、时间顺序举例子分类别 C、逻辑顺序举例子分类别 D、逻辑顺序举例子作比较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燕子

席慕容

    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有一个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过的我,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再从头来好好地唱一次:

    长亭外,古道边……

    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

    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

    “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地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竟然这么多年是听错了,好可惜!”

    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站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道如何是好。

    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候,我还怀着凯儿,听医生的嘱咐,一个人常常在田野间散步。那个时候,山上还种满了相思树,苍苍翠翠的,走在里面,可以听到各式各样的小鸟的鸣声。田里面也总是绿意盎然,好多小鸟也会很大胆地从我身边飞掠而过。

    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

    “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

    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不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吗?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

    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了:

    燕子啊!燕子啊!你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燕子啊……

    在以后的好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相同的小鸟,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凯儿,每一次,我都会兴奋地指给孩子看:

    “快看!宝贝,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

    怀中的凯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也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飞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

    一直到了去年的夏天,因为内政部的邀请,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国家公园去写生,在一本报道垦丁附近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图片上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双尾,然而,在图片下的注释和说明里,却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

    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围有着好多的朋友,我却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的孤单。在我的朋友里,有好多位在这方面很有研究心得的专家,我只要提出我的问题,一定可以马上得到解答,可是,我在那个时候惟一的反应,却只是把那本书静静地合上,然后静静地走了出去。

    在那一刹那,我忽然体会出来多年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其实,不必向别人提出问题,我自己心里也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但是,我想,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我实在是舍不得我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

【注】席慕容,台湾知名画家、散文家和诗人。祖籍内蒙古,1943年生于重庆,1954年迁居台湾,1963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初中语文教材选了她的《乡愁》一诗。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李汉荣

    ①初夏的一个上午,我去河边散步,看见河湾的岸边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神情紧张专注,好像在讨论一件重要的事情。我轻轻走近他们,才看见他们正在营救一只在水面上盘旋挣扎着的花蝴蝶。那蝴蝶也许翅膀受伤了,跌入水中又使翅膀过于沉重而无法飞行。小男孩将一枝柳条伸向水面,但柳条太短,小女孩又折了一枝柳条,解下自己的红头绳将两根柳条接起来,终于够着那只蝴蝶了,然而它仍然不配合,不知道赶快爬上这小小“生命线”。小女孩急忙摘下头上的蝴蝶形发卡,系在柳条的一端,让小男孩投向水面的蝴蝶附近,示意它:这是你的同伴来搭救你了,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同伴吧。果然,那弱小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缓缓地挨近这一只“蝴蝶”,缓缓地爬上这只“蝴蝶”结实的翅膀,小男孩慢慢地将柳条移向岸边,蝴蝶终于上岸了,两个孩子快乐得又说又笑起来。

    ②我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然而,两个孩子又商量起了这只蝴蝶今后的生活。他们小心地把蝴蝶放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正开放着的一丛野蔷薇花上,让它一边晒太阳,一边汲取花蜜。但是,他们仍觉得这种安排不到家,他们担心贪嘴的鸟啄食了这需要安静疗养的可怜蝴蝶,就采了几片树叶搭起一个简易的绿色“避难所”,将蝴蝶护在里面。他们相信,待它安静休息一些时候,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它就能重新飞舞在春天的原野上。

    ③今天上午我本来是不准备出门的,想待在家里读书或写作。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还是出门了。多亏我走出了门,在书本之外,我读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在我小小的文字之外、在生硬的键盘之外,两个孩子和那只蝴蝶、那片水湾,组合成真正满含温情和诗意的意象。在我的思路之外,孩子们的思路才真正通向春天深处,通向万物深处,通向心灵深处。

    ④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首先我觉得我的善心比孩子们淡漠得多也少得多,或许我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脸面、尊严,而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他(它)们所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太关心,即使关心,也不是感同身受和倾力相助,即使关心了,也并非完全不求回报。总之,我觉得,仅就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言,我们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会逐渐加剧,而流失的,恰恰是善良、纯洁这些人性的好水土,内心的河流渐渐变得混浊,泥沙俱下。细想来,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纯真情怀少了,实用理性多了,率真少了,算计多了,在这一多一少的增减过程里,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渐渐出现轻度或重度的“荒漠化”了。由这样荒漠化的人组成的人群和社会,岂不是沙尘暴?那时不时呼啸着扑面而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的,莫不是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

    ⑤那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是这个早晨的天使。他们对一只蝴蝶的同情、对事物的爱,是真正出自善良的天性和纯洁的内心。除了爱,他们没有别的动机,爱在爱中满足了。不求回报的爱,才是大爱、真爱。不求回报的爱,也许才会获得事物本身乃至整个大自然更丰厚的回报。

(选自《读者》2016 年第3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厉剑童

   ①秤王,本姓王,又是个做秤的手艺人,石头镇的人按习惯称之为“秤王”。秤王自幼家贫,10岁那年父母托人把他送到镇上跟做秤的刘师傅当学徒,一学就是十年。出徒前一年父母双亡。出徒不久,刘师傅病重,临终把独生女儿嫁给秤王。秤王接管秤行,当了掌柜。改秤行为王记秤行,并在门头设一数丈条幅:不准,一赔十。

   ②小镇做种的有两家:王记秤行、赵记秤行。两家分居小镇南北。王记在南,赵记居北。秤王为人和气,手艺情湛,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十分兴隆,小镇千户人家七成使用王记秤行的秤。赵记秤行不免显得冷冷清清。

   ③同行是冤家,但秤王主张以和为贵,经常把送上门的生意借故推给赵记秤行。有人不解。秤王道:“人家碗里有饭自己碗里才不会空着。”

   ④一日,有陌生人来买秤。秤王热情接待。岂料那人却说秤不准。秤王也不多言,手指墙上的承诺,说,不准,一赔十。那人试秤,果然不准,相差三两。秤王脸上不惊心中甚是诧异。反复称量,果然不准。按照承诺,秤王赔了3块大洋。那人得理不饶人,吵吵嚷嚷,闹得小镇上没人不知秤王做的秤不准。不少要做秤的都跑到赵记那边去。

   ⑤晚上,秤王拿着秤反复端详,觉得事情十分蹊跷,反复试秤,猛然发现端倪,原来不知不觉中秤被人做了手脚。秤王把事情前前后后想了个遍,望着门庭若市的赵记秤行,豁然开朗。看着冷清了许多的店门,秤王却并不气恼,闲着没事拿个小板凳靠店门坐下,专心致志制秤、测秤。

⑥这天一大早,秤王刚打开店门,有下乡收购东西的小贩找上门来,以高出一倍的价格请他特制小秤(一斤东西秤出来却是八九两)。秤王不允,小贩将价钱提高到三倍,秤王依然不允。再恳求,秤王脸色一沉,厉声说道: “出去!”小贩灰溜溜走了临走恨恨地撂下一句话:到嘴的肉不吃真是个傻子。秤王笑笑,也不争辩。

   ⑦秤王心里有杆秤。

   ⑧赵记秤行生意越发兴隆。

   ⑨秤王安之若素,依旧拿个小板凳,坐在门口,制秤、测秤,神情淡然,专心致志。

   ⑩秋凉的时候,赵记秤行出事了,因做假秤被查封。赵掌柜锒铛入狱。秤王几次带着礼品前去探望,掌柜面露愧色,张嘴欲说,秤王用手势制止。赵掌柜更加羞愧。

   ⑪王记秤行重获生机,生意日盛一日。

   ⑫秤王不计前嫌,常让妻子带些吃食送给苦熬日月的赵记秤行的老板娘。

   ⑬后来,各地度量衡推行天平秤,手工制秤没了市场。外地不少秤行纷纷关门歇业,王记秤行的生意一日日清淡下去,实在难以为继,但秤王仍坚持天天开门迎客。

   ⑭那时秤王年事已高,腰弯背驼,胡须花白。为贴补家用,做了一辈子手艺人的秤王终于拿起了锄头,走向田野……农闲时候,秤王常拿个小板凳,坐在店门口,手不离秤,做秤、测秤、玩秤。

   ⑮这年,秤王费时三个月,做了一杆承重1.5吨的大杆子秤,被评为世界之最。又三个月,秤王做了一杆能称1克的秤,也被评为世界之最。

   ⑯有人出高价购买,被秤王拒绝。

   ⑰秤王拿出半生枳菌,在石头镇上建起了一个博物馆,专门收藏他亲手制作和收集的各类手工秤。秤王白任馆长,全天候开放,免费供游人参观。

   ⑯一老外见了,爱不释手,欲出巨资收购,被秤王坑言谢绝。

   ⑲是年春,秤王无疾而终,享年 101岁。数千人自发前来送葬,长队排了足足十余里,白幡遮天蔽日,为石头镇有史以来第一丧。

   ⑳临终前,秤王将博物馆捐出,只提出一个心愿,莫使制秤传统工艺失传。

   ㉑县志辟“奇人异事”专条,记载秤王事迹生平,称其为“秤王”。

   ㉒秤王心里有杆秤。

   ㉓其实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

(选自《日照小小说》,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