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稠州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十月检测试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

沙 果

铁凝

①冬天,下午五点天色便显得朦胧了。来牛奶站取奶的左邻右舍,面目模糊地互相打着招呼。

②牛奶站设在一个很大的单位,各家的奶被安置在一个长城般的木格架子里。我们这些来自附近小单位的零星订户,总像是这奶站的外人。我们零零星星地掺杂在“主人”订户之间,很少遇到熟人,也免去了相互间的寒暄。

③经管这牛奶站的是一位退休老大妈,每天这个时间她按时迎接着奶场的奶车,然后便麻利地把属于各家的塑料奶包,分发到属于各家的位置。老大妈还不失时机地为奶场推销各类酸奶:水果味儿的,巧克力味儿的,还有一些更具时尚的鲜奶制品。这时,她身旁总有一个胖胖搭搭的白净女孩子很兴奋地帮着忙活。这女孩子常是叠着两只胳膊,笑嘻嘻地眯起双眼,时而摸摸这里,时而捅捅那里。很慌,很忙,却又显得实在帮不上什么。遇到大妈不在,订户向她询问点什么时,她便更加慌忙,一双使人觉出乏力的手在你眼前摇晃着,且显出答非所问。开始我猜这女孩子十六?十七?十八?最多也不超过十九岁吧。

④每天我来取奶,都习惯成自然地分析着这女孩子和这奶站的关系。我得出了一些结论,自己又一次次推翻。女孩子对我,也像对其他零星订户一样,总显出些冷漠。

⑤我一次次来取奶,在五点钟的朦胧里,终于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到这女孩子的一些“蛛丝马迹”:她不是这奶站的主人,也不是客户,她是一个义务帮手,她之所以愿做这奶站大妈的帮手,只因她不愿在家待着——她与她妈不和。她由于患过乙型脑炎,智力受到明显的损伤,这使得她在家里慢慢成了一个局外人。此外,她不是十六、十七或十八,她已二十大几,有丈夫,且有一个三岁的儿子。据说因了家人对她的疏远,连儿子也有意无意地回避着她。只有这位经管牛奶站的大妈说:“我喜欢沙果。”这女孩子名叫沙果。大妈从沙果背后把沙果环肩抱住,沙果笑得很惬意、很踏实。后来大妈告诉我,沙果小时候十分聪明,她的伶俐聪慧当年在这大院甚至很出名。

⑥我试图和沙果认识,沙果终于对我格外地热情起来,而且这热情已属非凡。每天,当她在五点钟的朦胧里看到我的身影时,便兴奋地跺起双脚冲大妈喊:“来了!来了!”她热情地在我和大妈之间奔波一阵,便从属于我的那个小木格子里拽出我的奶袋,投入我的提兜。当然,她也有将那小木格认错的时候,把别人家的奶拽出来向我面前伸。那时大妈就冲沙果奔过来,不客气地夺过她的奶袋,然后把属于我的那份交给我。这时候沙果的脸很红,她尴尬地原地转上两圈,自惭地把眼笑成一条线,使人觉出一阵酸楚。

⑦由于我行踪的漂游不定,在这奶站终归不是一位稳定的订户。我的取奶方式是现买现吃,像我这类客户在这里也不乏其人,于是每次买奶时或许就有个找零问题。沙果从不受理他人的找零儿,对我却是例外。有一次大妈不在,我把整钱交给沙果,说:“你把这钱交给大妈,明天再找给我零钱好了,这是三块钱。”沙果接过钱,慌乱一阵之后问我:“要找你几毛?”我说:“找六毛。”沙果便在棉衣兜里抠索起来。她抠索一阵,抠出一个小烧饼大的钱包,又在钱包里抠索一阵,终于找出几张零钱说:“你看这是几毛?”本来我是不准备接沙果的零钱的,却又觉得拒绝沙果的零钱实在就是拒绝了沙果的一片心意;拒绝了沙果的心意就等于拒绝了沙果那份处理问题的能力。于是我帮沙果数出六毛钱,把多余的零钱交还给她。沙果的脸立刻又红了,她这次的红脸显然与上次不同,这次是为自己具有这找零儿的能力而兴奋不已。

⑧第二天大妈还是提醒我,以后不要把钱交给沙果了,因为她不识数。还说起哪一次沙果处理这类事时,就出现过零整不符的情况。

⑨从此我不再和沙果交待关于钱的问题。但沙果对此并不在意,和我的关系反而更显出不一般起来。一次沙果对我说:“哎,今天我看见你了。从我家的窗户里。我们家就住那座楼。”她朝一座带阳台的宿舍楼一指。我们这个小单位的人有时上街为了抄近,就从这个大单位的院里穿过。原来沙果今天对我的看见,是从她家的窗子里,而不是在牛奶站。这件事竟给了她如此的惊喜,看上去她很为自己能够在奶站之外的新地方发现我的存在感到得意。而更使她惊喜的,仿佛是因了我在她眼前的这次意外出现给她带来了更好的运气。

⑩又过了一天,沙果告诉我,她找到真正的工作了,有人“要了她”。也许在此之前她还不曾做过一个“社会人”。她告诉我,她将在一家饭馆洗碗和剥蒜,每天的报酬是五块钱。那个饭馆有八张桌子。

⑪沙果当真去洗碗、剥蒜了,可我还是能在牛奶站看见她。每天,她早早干完一天的工作量,就来到牛奶站,来到大妈身边。我不认为她是专为等我而来,我看出她是舍不得这个引导她步入社会的岗位和这岗位上的大妈。

⑫沙果每天都有新消息。今天她说,她半天就洗了上百上千的盘和碗。明天她说,她给饭馆洗碗比给她自己洗碗都干净。还有一天她说,她一高兴半天就剥了足够顾客半年吃的蒜。对于剥蒜这件事,我始终有些疑惑不解:第一,我不知顾客半年要吃多少蒜;第二,即使半年要吃的蒜她半天就能剥出来,这少了皮的蒜瓣儿将是一种怎样的保存方法?第三,沙果所说“半年的蒜”,当真经过店老板的确认了么?但我不愿就此事去和沙果深究,我愿意沙果高兴,不愿意因了客观对此事的一点怀疑,使她也对自己的成绩产生怀疑。

⑬初冬过去了,数九天来临。天黑得更早,五点,牛奶站的屋子里显得更模糊。这天我来取奶,发现站内唯一一张桌子上趴着一个人,她把头埋在自己的大棉袄袖子里,丰腴的背弓个满圆,凭感觉我认定这是沙果。我问大妈:“是沙果吧?”大妈说:“是她,哭呢。”我说:“怎么了?”大妈没有立刻回答我。我扶住沙果的背,沙果知道是我,把头从袄袖子上抬起来,看着我说:“他们不要我了。”她的声音颤抖得很厉害,舌头也有些不听使唤。我说:“为什么?”沙果不说话了。黑暗中我只看见她脸上的泪痕很亮。大妈说:“别问她了。”我已猜出事情的复杂,便想到那些碗们在沙果手里的运动,和那够顾客半年吃的剥了皮的蒜瓣儿。我摸了摸她那一头短发想给她些安慰,她的头发很密很硬,像带着对那饭馆的愤怒。这时她告诉我,饭馆对她说:“厨房太小了,你回去吧。”从此沙果就告别了那家有八张桌子的饭馆,告别了她的碗盘和蒜。

⑭我还是安慰了沙果几句,我说:“别难过了,将来再找个更好的工作!”说着又于心不忍着,我知道我的话带着明显的敷衍。哪知我这敷衍却使得沙果立时停住了她的悲哀,她脸上忽又露出那常有的笑容。那笑容很憨,很不着边际。

⑮我出门时,她送我,愤愤地说,对,他们(那饭馆)还少给了她五块钱,她在那里干了整整四十天。

(有删改)

老师向同学们发放了本文的导学单,请你完成。

探究:铁凝作品中对“真善美”的追寻

任务一:人物之“真”

大妈:①。所以故事情节发展合理的聚焦在牛奶站。

沙果:②。所以常出现在牛奶站,言行举止与常人有别。

“我”:不是一位稳定的订户。所以现买现吃,取奶时需要找零。

任务二:情节之“真”

情节一

③阅读文章第⑦段沙果给“我”找零的情节,从语言角度说说本文的情节之“真”。

情节二

④沙果在饭馆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社会岗位且工作勤恳,你认为最后被辞退的情节设置真实吗?

任务三:情感之“真”

⑤沙果最初对“我”“总显出些冷漠”,但因为“我”的主动,她也十分热情起来,你认为这种情感变化真实吗?为什么?

⑥总结:作家雷达曾说,铁凝的作品“寻找生活中真善美的存在,讴歌美好的灵魂”。本文中沙果的形象是如何体现铁凝对“真善美”的追寻的?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济南的冬天(老舍)
        ①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的算个宝地。
        ②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理想的境界?
        ③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什么还希望别的呢。
        ④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⑤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⑥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山果

黄兴蓉

      我从北京出发到云南元谋县,进入川滇边界,车窗外目之所及都是荒山野岭。火车在沙窝站只停两分钟,窗外一群约十二三岁破衣烂衫的男孩和女孩,都背着背篓拼命朝车上挤,身上那巨大的背篓妨碍着他们。

      我所在的车厢里挤上来一个女孩,很瘦,背篓里是满满一篓核桃,她好不容易地把背篓放下来,然后满巴掌擦着脸上的汗水,把散乱的头发抹到后面,露出俊俏的脸蛋儿,却带着菜色。半袖的土布小褂前后都是补丁,破裤子裤脚一长一短,也满是补丁,显然是山里的一个穷苦女娃。车上人很多,女孩不好意思挤着我,一只手扶住椅背,努力支开自己的身子。我想让她坐下,但三个人的座位再挤上一个人是不可能的,我便使劲让让身子,想让她站得舒服些,帮她拉了拉背篓,以免影响人们过路。她向我表露着感激的笑容,打开背篓的盖,一把一把抓起核桃朝我的口袋里装,我使劲拒绝,可是没用,她很执拗。

      慢慢地小姑娘对我已不太拘束了。从她那很难懂的话里我终于听明白,小姑娘十四了,家离刚才的沙窝站还有几十里,家里的核桃树收很多核桃,但汽车进不了山,要卖就得背到很远的地方,现在妈妈病着,要钱治病,爸爸才叫她出来卖核桃。她是半夜起身一直走到天黑才赶到这里的,在一个山洞里住了一夜,天不亮就背起篓子走,才赶上了这趟车。卖完核桃赶回来还要走一天一夜才能回到家。

      “出这么远门你不害怕吗?”我问。

      “我有伴儿,一上车都挤散了,下车就见到了。”她很有信心地说。

      “走出这么远卖一筐核桃能赚多少钱?”

      “刨除来回车票钱,能剩下十五六块吧。”小姑娘微微一笑,显然这个数字给她以鼓舞。

      “还不够路上吃顿饭的呢!”我身边一位乘客插话说。

      小姑娘马上说:“我们带的有干粮。”

      那位乘客真有点多话,“你带的什么干粮?”

      “我已经吃过一次了,还有一包在核桃底下,爸爸要我卖完核桃再吃那些。”

      “你带的什么干粮?”那位乘客追问。

      “红薯面饼子。”

      周围的旅客闻之一时凄然。

      就在这时,车厢广播要晚点半小时,火车停在了半道中间。我赶忙利用这个机会,对车厢里的旅客说:“这个女孩带来的山核桃挺好吃的,希望大家都能买一点。”

      有人问:“多少钱一斤?”

      女孩说:“阿妈告诉我,十个核桃卖两角五分钱,不能再少了。”

      我跟着说:“真够便宜的,我们那里卖八块钱一斤呢。”

      旅客纷纷来买了,我帮着小姑娘数着核桃,她收钱。那种核桃是薄皮核桃,把两个攥在手里一挤就破了,生着吃也很香。一会儿,那一篓核桃就卖去了多半篓。那女孩儿仔细地把收到的零碎钱打理好,一脸的欣喜。

      很快到了站,姑娘要下车了,我帮她把背篓背在肩上。然后取出一套红豆色的衣裤,放进她的背篓。对她说:“这是我买来要送我侄女的衣服,送你一套,回家穿。”她高兴地侧身看那身衣服,笑容中对我表示着谢意。此时,一直在旁边玩扑克的4个农民工也急忙站起来,一人捏着五十元钱远远伸着手把钱塞给小姑娘:“小妹妹,我们因为实在带不了,没法买你的核桃,这点钱拿回去给你妈妈买点药。”姑娘哭了,她很着急自己不会表达心里的感谢,脸憋得通红。小姑娘在拥挤中下车了,却没有走,转回来站到高高的车窗跟前对那几位给他钱的农民工大声喊着:“大爷!大爷们!”感激的泪水纷挂在小脸上,不知道说什么好。那几位农民工都很年轻,大爷这称呼显然是不合适的。她又走到我的车窗前喊:“阿婆啊,你送我的衣服我先不穿,我要留着嫁人时穿,阿婆……”声音是哽咽的。“阿婆,我叫山果,山——果——”

      灿烂阳光下的这个车站很快移出了我们的视线。我心里久久回荡着这名字:山果!眼里也有泪水流出来。车上一阵混乱之后又平静了,车窗外那一族族漫山遍野的野百合静静的从灌木丛中探出素白的倩影倏尔而过,连同那个小小的沙窝站,那个瘦弱的面容姣好的山果姑娘,那些衣衫不整的农民工,那份心灵深处的慈爱消隐在莽莽群山中。

                                                                                                                                          (选自《文摘报》2016﹣04﹣23.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像花生一样活着

    ①乡下老家种植着大面积的花生,父亲则是种植花生的大户。很多人慕名向他请教,父亲笑眯眯地点起一支烟,说:“花生啊,好活……”声音拉得倍儿长,像讲自己的孩子一样骄傲。

    ②好活?!还真是如此。似乎从有记忆开始,秋田里就是一望无际的花生。这一种就是几十年,从来没有让人失望过。

    ③印象里,每年在麦子将要熟的时候,父亲就开始种花生了。一个三角撑子,一把铲子,就是全部工具。不几天,小种子已在土里发了芽。等到麦子收割完,青青的小苗已摇曳满地了。看着它们,我们瞪大了好奇的眼睛,宝贝得不得了。父亲开着农用车一趟一趟拉麦子麦秆,车轮碾在花生苗上,花生苗扁下去,流出了青色的汁液。我们心疼得直哭,父亲却哈哈大笑,说:“没事的,它们结实着呢!”

    ④果然,一段时间后,再见到它们,都好好的,青色的叶间还缀满了小黄花。父亲告诉我们,别小瞧这不起眼的小花,一朵花就是一颗白白胖胖的花生。他又给我们讲花生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特性。我们听得有趣,情不自禁地数起了那些小小的花,一朵,两朵,三朵……心里溢满了欢喜。

    ⑤花生的生命力之强简直让你不敢相信。有一年,麦收过后,邻家图省事,就把田里的麦茬点燃了。谁知火势借着风力殃及到我家的地,一地青青,几个小时后,变成了一片黑乎乎的天地。(A)对花生一向自信的父亲脸色煞白,猛地坐在地头,喃喃地说:“完了!这下花生肯定活不了了……”第二天,父亲就去街上重新买了花生种子。没想到,夜里一场雨后,黑乎乎的田里又冒出了绿绿的嫩芽。

    ⑥花生 特别易于管理。一遍除草剂,就任其自由生长 了。长长的夏天,容易干旱,花生可不怕。(B)当玉米、棉花耷拉着焦渴的叶片时,花生依然擎着黄色的花蕊,绽成属于自己的一道风景。秋天收获的时候,又会碰上连绵的风雨天,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果实长在下,雨水反而滋润了它。

    ⑦犹记得刚毕业那会儿,我没有经验,只在一个小公司里做着一份打杂的工作,时常心灰意懒。秋忙时节,正赶上放假,我便回去帮父亲收花生。父亲见我闷闷不乐,问缘由,我一股脑儿道出了心中的烦恼和困惑。父亲听了,一边拔花生,一边和我聊起了小时候学过的课文――许地山的《落花生》。他借用许父的话,说:“花生不像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生发羡慕之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下,等到成熟,人们才把它挖出来。你看,花生就是这样低调,把自己置于泥土中,一点一点壮大自己,结出珍贵果实。”

    ⑧我也学着父亲的样子,拔出一株花生,抖抖土。白花花的花生,太阳下,晃人的眼,那一刻,我心里豁然开朗。

    ⑨花生是一种怎样的植物呢?像贫苦人家的孩子,容易养,给口吃的,便虎蹿着往上长。它不挑三拣四,安于自己的环境,不抱怨,不气馁,不喧哗,本本分分,安安然然。不管生活赐予的是灿烂阳光,还是一地风雨,它都顽强地活出自己的样子。风光是你们的,热闹是你们的,它只把自己藏在朴实的泥土下,悄悄地成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莲池老人

贾大山

①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就坍塌了,只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墙着几抹墨绿,气象苍古。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阔,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

②“喂——不要上去,危险——”

③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在雇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他一直看到现在。

④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⑤“老人家,辛苦了。”

⑥“不辛苦,天天歇着。”

⑦“今年高寿了?”

⑧“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⑨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还谈得很投机。

⑩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哇萝卜,栽了一沟大葱。除了收拾菜哇,他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⑪他不发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道理,很有趣味。中秋节前一天的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说:“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不买。”他说,“那是玩具。钱凑够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⑫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毕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了钟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⑬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去世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扫墓,看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面写着“杨莲池之基”。宇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菊花里,匀了一点儿,放在他坟前……

⑭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我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听得屋里传出了欢笑声。我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上,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⑮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去世了吗?”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⑯“我在你的坟上,已经送过花了!”

⑰“哎呀,白让你破费了!”

⑱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仰静,树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他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老人们听了都“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

⑲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荷叶……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着池塘喝喊:“喂——不要上去,危险——”

⑳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杨莲池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你的‘坟头’呢?”

㉑“平了。”

㉒“怎么又平了?”

㉓“那也是个挂碍。” 

㉔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包书皮

潘渊之

①我“不以物喜”的境界,年过半百了,依然遥不可及。儿时更是背道而驰,别的不说,新学期发下新课本,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包书皮——找一张厚点、结实点的纸,四剪八折,覆裹住封面封底,写上书名和班级、姓名……虽无难度,却不亦乐乎,就是因为新书能让人心生欢喜。

②到了中学,欢喜心没减,虚荣心又生,有意做个文学爱好者,哪怕入门级的也好。但因地偏、家贫,渴望中的文学名著,不是见不到,就是买不起。某次包书皮,忽生一念,给语文书写上一行外文,忘了是从哪儿抄来的外国小说名,以聊慰书不能得、心向往之的焦躁,并指望引起别人的关注、赞赏。果然,语文课上,老师发现了,拿过去翻翻,指着书皮的外文,这什么?满脸通红地答,少年维特的烦恼。老师一声轻笑,欲言又止,可能是硬生生吞下一个“现挂”:来来来,告诉大家,哪个怀春的,让你钟情了?

③早年的书,纸张、工艺都比现在差得多,传阅率却极高。特别是小说,无论《金光大道》《艳阳天》,还是《平原枪声》《大刀记》,传来传去,往往缺头少尾,封皮掉了粘、粘了掉,前言、后记也无迹可寻。所以,那时人们的包书皮习惯,多是出于无奈。我最初是一切都包,后来是书好就包,再后来是必要才包。到了1994年,包完三联书店首版首印的《金庸作品集》,就啥也不包了。

④《金庸作品集》大概是我买到的最早的带护封的书。那时还不知道“护封”这个说法,觉得就是封皮,有必需的文字信息,有典雅的古画、花纹,只是没与书一体粘牢,所以我称之为“浮皮”,即浮动的封皮。“浮皮”拿掉,“固封”(固定的封皮)露脸,白底之上,唯字而已矣:封面有书名和作者名,书脊有书名、套名、卷号及出版社标识,封底则是纯纯的光板。给这套有护封的书再包一层书皮,我倒没以为多余。一则,这是用一个多月的工资换来的,三十二册一箱,既贵且重,值得一包;二则,我把“浮皮”视为正式封皮,而“固封”那“无设计的设计”,挑战了我对一套好书的想象;我甚至觉得,它还不如纯手工自包书皮更能表达对好书的尊重。

⑤如今,书是越来越贵,买书却越来越容易,书的传阅率和复读率也越来越低,而书的纸张、工艺又今非昔比,封皮不那么容易卷边、折断,甚至可防变形、抗水溅,再加上护封大行其道,除了小学生还在给课本套塑料书皮,谁还会自己动手裁纸包书呢?

⑥更何况,现在重要的问题,已不是书皮包不包,而是护封扯不扯了。

⑦前两年,买得一套译林出版社的《加缪全集》,六卷,硬壳精装。护封黑白调子,布勒松拍的那张照片占了封面的大半版:冬天里的加缪,叼着半截香烟,目光坚定,你仿佛能感受到他体内那“不可战胜的夏天”(加缪语)。取下护封,内封硬壳覆的是特种纸吧,应该不适合把外封画面原样照印,所以从简,只在封面、书脊印有该册书名和加缪签名,不过,是法文,没有汉字。摩挲着,端详着,我忽然想起中学时给语文书写外文名的尴尬事。当年包上书皮,确是要拿洋文来的;如今扯下护封,是不是同样的效应?

⑧这层并不“潦草”的“浮皮”,扯,还是不扯?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