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语文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6课《卢沟桥》课时练习

课外阅读。

                                            卢沟桥烽火

       陈开灵先生说,他家住在柳新镇陈塘村。1967年4月,他刚14岁。此前一天,红卫兵将陈塘村东的乱坟岗都给平了。人们说,这些坟里埋得都是国民兵。那天中午放工后,奶奶见人们都走光了,突然在平过坟的地方又筑起一座小坟,并悄悄向他叙述了这件往事。奶奶说,徐州沦陷前不久,保长突然通知她家,把东屋收拾出来接伤兵。结果第二天中午她家就住进了五六个,其中还有一个年轻的女兵,这个女兵模样清秀。抬担架的民工告诉奶奶,头天晚上,日本鬼子和国军在台东18里路的地方遭遇,这个女兵是战地救护员,她见连长倒在血泊中,便前去抢救。这时突然上来一个日本军官,挥舞军刀将连长砍死了。女兵愤怒地举起一块石头把鬼子军官当场砸倒,最后连砸数下,把鬼子的脑浆都砸了出来。不料她刚站起来,一颗子弹就击中了她。  

       等民工走后,这个女兵微微睁开眼睛,她攒了好一会劲,然后吃力地从兜里掏出了一封信,还有两块大洋和一张她在学校时的照片。示意奶奶帮她寄回家。奶奶接过后禁不住号啕大哭。那个女兵当天晚上就死了。两个民夫用担架将她送到村东的乱葬岗,奶奶也跟着担架来到墓地,亲眼看着将女兵下葬。  

       回家后,奶奶通过打听,才知道这个女兵只有18岁,是湖南长沙女中的一位中学生。为抗日救亡,她千里迢迢来到徐州战场。奶奶说,信还没有来得及去寄,因为跑反,便把信藏在箱子底下。等到回家时,发现信皮、信纸因受潮全沤烂了,只有那张照片和大洋还在。详细地址记不清了,信的大意是:“女儿离家参军没有告诉父母,现在有可能身死他乡,望父母不要悲伤。现将身边的两块银元和在校时的一张照片寄回,留做纪念。”   

       听了奶奶的叙述后,当天下午他偷偷跑到奶奶筑好的小坟前,插了一棵柳树,然后又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陈先生说,从1967年到1983年,在这16年的岁月里,他和奶奶每年都要偷偷到女兵的坟上烧把纸。他插的柳条长成了参天大树,奶奶直到年老走不动的时候,她便叮嘱孙子去上坟。奶奶是1995年85岁时去世的,她去世前还反复嘱咐孙子,千万不要忘了去上坟。

       陈开灵先生说,他奶奶是带着愧疚的心情离开人世的。奶奶去世后,他每年都去上坟。他还说,如果女兵的家人能通过晨报获悉这一信息,奶奶在九泉之下都会感到非常高兴的。

(1)、给本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为什么奶奶是带着愧疚离开人世的?

(4)、读了文章,你觉得“女兵”是个怎样的人?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

                                                                     “煮书”

       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感到很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

        一天,爷爷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藤椅上品茶。我指着条幅问爷爷:“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锅里煮,不是要煮坏了吗?”

       爷爷笑了______说______书是精神食粮嘛______既是食粮______怎么不可以煮呢______煮熟了______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嘛______

       爷爷看见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就能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做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这么‘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

       “爷爷,你看我该怎么‘煮书’呢?”

       “你可以从‘煮’语文书入手嘛。语文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来,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这样煮下去,你不仅能体会到文章的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可多啦。肚子里的词儿多了,今后说话和写文章还会犯愁吗?”

       爷爷的话使我豁然开朗,“煮书”还真有道理哩!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共在人间

    那一年,到土耳其去,住在一个仿佛与世隔绝的小农村里。我们下榻的农舍,住着一对老夫妇。两张脸像是皱缩成团的黑枣子,密密地布满纵横纹路。可是,他们腰不弯、背不驼,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耕生涯。

    正是麦子播种的时候,还是停留在原始落后的“点播”方式,老叟走在前面,用锄头在土壤里打洞;老妪跟在后头,把麦种轻轻地撒进洞里。一行行、一亩亩地种,神情专注而满足,好似在从事一件无比庄严的事情。

    傍晚,夫妻俩在厨房里烙饼。满布岁月沧桑的古老灶子,烙出了满溢麦香的饼,含蓄的米黄色,淡淡的麦味儿;大而圆、烫手。在幽幽的暮色里,两人坐在矮矮的木凳上,以枯瘦多皱但却坚实有力的手捧着饼儿,大口大口地吃,脸上笑意荡漾。

    这一幕,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

    活着,真好。

    知足地活着,常乐。

    许多人,活着而不快乐,只因不满足于他所拥有的,一心憬憧他所未知的,“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往往坐这山,望那山、吃这碗、盼那碗;任由“欲望的树”在心田里无止无尽地长着,长了一寸,他要一尺;长了一尺,他要一丈;眼看那“树”已经高入云霄了,可是,他还是满心焦灼地嫌它“发育不良”。天天在欲望的“无底深潭”里浮浮沉沉,弹指间,短短数十寒暑已成过眼云烟;回首前尘,竟不知“快乐”一词如何诠释。

    这个下午,和这一对萍水相逢的老夫妇共食大饼,共享快乐,是记忆里的永恒。

    老夫妇教会了我,有一亩田,便诚诚恳恳地耕那一亩田;有一块饼,便快快乐乐地吃那一块饼。

    人生一世、草生一秋;共在人间,话人间、爱人间。天上究竟有多少富贵、多少安逸,不必说,更不必盼。

课外阅读

牵牛花娃娃

蒲华清

    春天,爸爸带艳艳在阳台上的花(zāo cáo)里(sàn sǎ)下一排牵牛花种子。不久,土里冒出绿芽了;又不久,绿芽长成胖胖的绿藤了。爸爸在阳台边拉起一排长绳。

    艳艳问:“爸爸,拉绳干吗?”

    爸爸说:“牵牛花藤儿要比赛爬绳呀!”

    艳艳不信。只见爸爸把藤儿绕上长绳,一条绳一根藤儿,就像一排绿娃娃站在一道道起跑线上。艳艳乐了,忙喊:“预备——爬!”

    绿藤儿一动也不动,爸爸骗人。

    第二天早晨,呵!每根藤儿都向上爬了一段,中间那根最胖的藤儿爬得最快了,比旁边的藤儿高出了好长一段。爸爸没骗人,艳艳乐得大声叫:“爸爸,来看!它们真的在比赛爬绳了!”接着,便拍着小手喊:“加油!加油!”

    但绿藤还是一动也不动。谁也没见它们往上爬。中午,艳艳放学回家,又见藤儿往上爬了一段。艳艳想:牵牛花藤儿真奇怪,它们为什么总是悄悄往上爬,不让人看见呢?

    不久,牵牛花藤儿爬上阳台顶了,就像给阳台挂了床绿纱帐;又不久,绿藤儿上长满了红花朵,就像绿纱(chànɡ zhànɡ)挂满了密密的红喇叭。

    艳艳家的阳台好看极了。

    艳艳明白了:牵牛花是一群悄悄做好事的娃娃!

(选自《一分钟床头小故事 太阳》)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