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语文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捞铁牛》课时练习

课外阅读。

不知疲倦的人

       陈景润叔叔是孜孜不倦地学习和工作,绝不轻易放过一分一秒的人。

  当黎明到来之前,大地还是一片寂静的时候,陈叔叔住的小屋里已响起朗读外语的声音;当曙光初照时,他床头已积起了许多数学演算手稿;上班铃声还未响呢,他已来到图书馆门口等待开门。

  陈叔叔每天一进入图书馆,就深浸在书海之中,忘掉自己,忘掉一切。

  有一次,已是中午时刻,图书馆里静悄悄的,下班时间早已过了,管理人员大声问馆里是否有人,没人回答。管理员锁好门去吃午饭了,这时候陈叔叔才觉得要回去吃饭了,但他走到门口发现门反锁着,就毫不在意地笑了笑,重新走回书库去看书。

     每当夜幕降临之时,陈叔叔在台灯下,不是写论文就是研究法文、德文、数学书籍,常常到深夜,他才踏着清亮的月光迈向宿舍。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陈叔叔就是这样紧追着时间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科学高峰迈进。

(1)、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2)、从文中找出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写下来。

(3)、这篇文章赞美了陈景润的良好品质。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600年大海祭(有删改)

    “借绵绵海岸传递中国情意,汇涛涛海浪熔铸平安海疆。”大海无边无垠,永远澎湃的海或许没有留下当年辉煌的足迹,但滚滚的浪花却无法磨灭郑和下西洋的功绩与留在每个人脑海中的深深印记,600年来,无人不在回眸着这伟大的一切……

    夕阳下,滔滔的海浪,朵朵的浪花上,是一支令人折服的舰队,它的庞大,代表了当时中国的气魄,它的雄伟,展现了古代中国的伟大。肩披战袍,身着铠甲,这就是郑和,给大明帝国带去灿烂历史的伟人,他站在船头昂首挺胸,颇有大将风范。翘首遥望,是那一望无际的大海,他镇定自若,心潮却如一波接一波的浪涛,起伏不定。他指挥着长龙般的舰队,带着满载友谊的船只驶向前方,驶向金色的余辉。

    28年的踏访,从1405年开始,拉开帷幕,友谊随着航程的扩大慢慢散开,交往随着时间的长久渐渐融合,贸易随着了解的深入缓缓完成。“八百里绵绵海岸,五十弦传递友情,海上大点兵”。郑和七下西洋,指领着2.7万余人的船队,一次又一次地拓展航线,一次又一次地展开深入交易。这位伟人往返于中国和亚非30余国之间,他所代表的情谊,有如大海无限广阔,好似浪花接踵而来。

    郑和的来访受各国欢迎,因为他不仅尊重各国的风俗,更加尊重各国人民的宗教感情,还带去了农作物良种,中药材,以及商品流动理念等,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郑和七下西洋,谱写了一首不朽而又神圣的篇章。他是友谊的使者,将各国的情意传递,每个国家就是一条红线,被人牵引在一起;他是出色的航海家,在他镇定的指挥下,单独的个体,慢慢融合,成为一只处于巅峰的舰队;他是优秀的交易家,把各国的文化、风俗深深连接,使各国之间得以交流。

    600年大海祭,祭奠他心底的爱国情,祭奠他的丰功伟绩,更祭奠他笔下传奇的史诗……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胡杨树

    七月中旬,我去新疆穿越了戈壁。我看见——湛蓝的天空下,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多姿多彩的西域风情,连绵起伏的沙丘错落有致,胡杨树铁干虬枝,龙盘虎踞,顶着戈壁滩上的烈日,迎着大漠的雄风,吮吸着脚下土地中贫瘠的养料傲视众生。戈壁滩上大片的胡杨树林将我深深地迷住了,让我惊叹的是——胡杨树铁骨铮铮的树干,形状千姿百态,有的似鲲鹏展翅,有的像骏马扬蹄,还有的如纤纤少女,简直就是一座天然艺术宫殿,那鬼斧神工般的形态,更使我感到大自然的壮美。我看见——蓝色的天空下,荒凉的土地上,活着的绿色胡杨与死去的灰色胡杨交织地站在一起,千姿百态,神情傲然。胡杨树不高,特别是树干短,树叶小而茂盛,它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顽强地活着。我感受到——胡杨从不因自己生活的贫瘠而放弃对生命的渴望和追求。

    胡杨,是戈壁滩与沙漠的骄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杨树,尤其以强大的生命力闻名,素有“大漠英雄树”的美称,胡杨树有着对生命的执著和渴望:生,千年不死;死,千年不倒;倒,千的不朽——这就是胡杨树的品性,沙漠中的脊梁,就是禀性高贵而倔强的胡杨树!我觉得——矗立在戈壁滩上的胡杨,就像颠沛一生但决不向命运妥协的强者,双手伸向天空无声地呐喊,向苍天诉说着不屈的灵魂!

    我爱胡杨树,更爱那些具有胡杨树的品性的人们!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每个人都是圣诞老人

    这是一个温馨得让人心酸掉泪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外国小女孩,她美丽的妈妈病倒了,病得头发都掉光了。圣诞节来临前,小女孩到药店给妈妈买药,路过一家商店时,她看见橱窗里摆着一款漂亮的黄颜色假发,她就想:“这假发多像妈妈的头发呀,如果我把它作为圣诞礼物送给妈妈,那该有多好啊!”

    于是,这个小女孩就溜进商店,找到那个大胡子老板说:“叔叔,我用这条项链换这顶假发可以吗?”大胡子老板看了看她的项链说:“孩子,你这项链最多值两块钱,而这假发要卖15元呀。”

    小女孩红着脸窘住了,她恳求老板千万别卖掉假发,她一定会再找些东西来换。接下来的几天里,小女孩想尽了一切办法去赚钱,但直到圣诞节的头一天晚上,她才赚了1元5角钱。她拿着这些钱,带着费尽心机在山上采的野蜂蜜,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再次来到商店。她找到大胡子老板说:“叔叔,我妈妈真的很需要这顶假发,她病得头发都掉光了。”大胡子老板看着她手臂上的伤痕和手上的一把零钱,沉吟了一会儿,遗憾地说:“真抱歉,假发已经卖出去了。”这女孩一下呆住了,风暴般的愤怒和忧伤充塞了她的心。她没有哭,一言不发地回到了家。

    第二天早晨,小女孩一睁眼,妈妈对她说:“孩子,刚才有人送给你一个包裹。”小女孩打开包裹一看,上帝呀,正是那顶假发!里面还夹着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你有一颗纯洁的心,孩子,这是给你妈妈的礼物,也是给你的一份礼物。祝你快乐。”

    落款署名:圣诞老人。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记住与忘记

①我的妈妈(不仅  因为)是我的妈妈,也是我的朋友。上学的时候,班里发生什么事,同学之间的相处,我都会讲给妈妈听。她常常教育我,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

②长大工作后,与单位同事相处产生矛盾,我也会讲给妈妈听,她经常规劝我,做人要宽容,来化解我心中的怨气。

③有一次因为与一位素日要好的同事发生矛盾,(所以  而且)冲突很厉害,我觉得对这位同事帮助很大,他不该以怨报德。妈妈一直耐心做我的思想工作,可是这一次有点想不通。

④妈妈在大学里做过学生的政治辅导员,她默默地注视了我一会,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⑤说在阿拉伯有位著名的作家叫阿里,他与朋友吉伯、马沙三人外出旅行。三个人在经过一处山谷时。马沙一不小心差一点失足滑落山谷,吉伯拼命拉住他的衣除,将他救起。为了永远记住救命之恩,马沙在附近的大石头上周刀刻下一行大字“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教了马沙一命”。

⑥几日后来到一条河边。吉伯和马沙为了一件小事吵了起来,吉伯一怒之下打了马沙一记耳光。马沙控制了自己,没有还手。他跑到沙难上,用力在沙汉滩上写下一行大字: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马沙一记耳光。

⑦这次旅行结来后,有一天,阿亚【   】问马沙:“你为什么要把被救的事刻在石头上,而把打你的事写在沙滩上?”马沙回答说:“            。”

⑧请完这个故事,妈妈【   】对我说:“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矛盾和冲突,即使是和你最好的朋友。我们应该记住别人对你的好处,忘记对别人的怨恨。学会理解和宽容,你才会慢慢长大,你人生的路才能越走越宽。”

阅读理解。

与其恨,不如爱

    地处瓦拉纳西东部的瓦拉纳西火车站,一直是一个没有什么名气的乡村小站,每天只有三四辆列车从此经过。而在1968年9月24日这一天,这个小站却一夜成名,令整个印度为之震惊。

    瓦拉纳西的“成名”源于一场惨烈的车祸。这天傍晚时分,一列火车缓缓驶来,即将进站。但就在这一刻,司机发现,指挥行车的信号机架上爬满了蜜蜂。为了看清显示的信号,司机便探身窗外,仔细观望。不料他刚睁大眼睛,一只蜜蜂突然飞了过来,盘旋几圈后落在了他的脸上。

    可恶!也许当时司机心情很不爽,一边咒骂一边挥起了巴掌。

    这绝对是一个足以致命的错误。

    司机毫不费力地拍死了蜜蜂。然而,不等死去的蜜蜂落地,司机已惊得目瞪口呆:只见成千上万的蜜蜂黑压压地扑来,争先恐后地飞进机车,疯狂地刺他的脸、脖子和手臂。顷刻间,他裸露在外的皮肤上爬满了复仇的蜜蜂。

    司机疼痛难忍,视线也一片模糊。好在失去意识前,他拼命拉下了刹车杆。但强大的惯性依然驱动列车闯入车站,撞上了停在同一条轨道上的列车。灾难就此发生,5节车厢倾覆,300多人非死即伤。

    惨剧发生后,印度铁路部门马上组织专家,赶赴现场进行调查。结果很快出来了,是那只被司机拍死的蜜蜂惹的祸。这种蜜蜂死亡时会发出一种具有特殊气味的激素信息,附近的蜜蜂接到信息,便会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战队”,以最快的速度发动猛攻。

    得出结论不重要,重要的是避免悲剧再次发生。为此,铁路部门开始向社会征集有效的补救措施。有人提出,将瓦拉纳西周边的树全部砍掉,清理出隔离带;也有人建议,调集大批消防人员,喷洒农药,剿灭蜜蜂,捣毁沿线树丛里的所有蜂巢,永绝后患……这些方案不仅耗时耗力,而且执行起来非常困难,还不一定能收到预期效果。论来论去,相关部门始终没有敲定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件事慢慢地被搁置下来。

    就在瓦拉纳西事件发生的第四年,一个小男孩的举动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每年春天,小男孩都会背一书包花籽,撒种在距离瓦拉纳西小站铁路线百米远处。每年夏天,花开缤纷,清香扑鼻,成群结队的蜂蝶都被吸引过去了,连蜂巢也搬到了那里。更出人意料的是,在当年那个司机探出头观望的地方,小男孩还竖起了一块警示牌:“嗨,不要打它。”

    过往的司机都清楚,它,指的是蜜蜂。

    小男孩说,蜜蜂只有在感觉受到威胁时才会攻击“敌人”。我们给它花蜜,爱护它,做它的朋友,它就不会攻击我们。小男孩还说,他的父亲也在那场车祸中遇难,永远离开了他。

    与其剿杀,不如呵护;与其恨,不如爱。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在很多时候,却往往被我们忽视。

返回首页

试题篮